近年来,中国当代钢琴音乐越来越多地受到中国钢琴家们的关注。他们通过自己的演奏实践,推广中国当代钢琴作品,弘扬中国音乐文化。青年钢琴家陆倍文也是其中之一。2019年开始,他陆续在上海、长沙、深圳、厦门等地举办了多场“‘泥土之歌——汪立三钢琴作品专场音乐会”。2021年9月,陆倍文再次回到上海,在上海音乐厅举办了两场汪立三专场音乐会。音乐会结束后,我对陆倍文进行了简短的采访。
○ _ 陈昊然
● _ 陆倍文
○ 请你先谈谈接触汪立三钢琴作品的机缘?
● 2013年,我听了很多次张奕明演奏的汪立三的钢琴作品,深受震撼,那时便觉得汪立三的作品非常好,但那时演奏的兴趣主要还是一些西方经典作品,并未萌生自己来弹汪立三钢琴作品的念头。
2017年底我去美国演出,在音乐会上演奏了贝多芬、肖邦和勃拉姆斯的作品。演出结束后有听众问我:“你作为一个中国人,弹西方的曲目,文化上会不会有隔阂?”诸如此类的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
2019年我再度赴美,这一次我有意识地准备了几首中国作品,心想弹一些有中国特色的作品也许会有更好的效果。一开始,我想到的是黎英海的《夕阳箫鼓》和《阳关三叠》,于是我拿出魏廷格编的那本《中国钢琴名曲三十首》开始练习。练习之余,我翻到《夕阳箫鼓》的后面一页,一看竟是汪立三的《兄妹开荒》,随即将这首曲子视奏了下来。我惊讶地发现弹汪立三的作品比听汪立三的作品更加过瘾,在钢琴上居然还能弹出这么有风味的东西!我仿佛有一种被打通“任督二脉”的感觉,之后就这样一首首地“入了坑”,一发不可收拾。
○ 所以你接触汪立三的音乐,并不是从他早期的作品《兰花花》和《小奏鸣曲》开始的。
● 对。我最先弹的是《兄妹开荒》,然后是《诗》《他山集》和《幻想奏鸣曲“黑土”——二人转的回忆》(以下简称《黑土》)。当时我的兴趣十分高涨,我感觉西方的作品怎么弹都没有汪立三的音乐“带劲儿”。于是,我先是用他的《小奏鸣曲》换掉了原本计划演出的舒伯特作品,然后又用他的《窗花集》换掉了准备已久的莫扎特作品……不知不觉中一首首西方经典曲目就这样被汪立三的作品替换掉了。所以,我原本想呈现一台由西方钢琴作品和中国钢琴作品平分秋色的音乐会,最终变成了汪立三音乐作品专场。
○ 汪立三的钢琴作品中你最喜欢哪一首?
● 我最喜欢的可不止一首。比如《兄妹开荒》,虽然很折磨人,但我却觉得“痛并快乐着”。《他山集》里我最喜欢的是第三首《泥土之歌》,这也成了我演奏汪立三系列音乐会的标题。
○ 杨燕迪教授也对此曲评价甚高,他认为此曲“堪称中国钢琴作品中表达悲苦情调最伟大的作品!”
● 是的。但最让我魂牵梦萦的还是《黑土》。初听《黑土》让我感到既生涩又震撼,“二刷”“三刷”后则回味无穷,最后照着乐谱推敲起来顿感“他乡相遇故知”,在钢琴这个“他乡”中遇到了与自己内心强烈共鸣的知音。我弹汪立三的作品都有这样的感觉,《黑土》尤为明显。
○ 你觉得汪立三的钢琴作品哪一首技术难度最大?
● 于我而言,技术上最难的可能是《兄妹开荒》。这首曲子上台前还需要再好好练上一番,其中比较难的一句是中间相隔七度的双手八度,非常考验技术功底。《他山集》这套作品也非常难,它的序曲虽然短小,但都有一定的技术难度,特别是《图案》《山寨》这样的序曲都相当不容易。所以,若要完整演奏《他山集》对于钢琴家而言还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 你觉得汪立三的钢琴作品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 首先是富有创造性的和声,我喜欢称它为“奇奇怪怪的和声”。汪立三用很精确的记谱来再现最民间、最“土”的风味,比如《黑土》中对打击乐的模仿,刚开始弹感觉非常奇怪,其中既有四度又有小二度,弹的时候若是少一个音或错一个音,就失去了它的风味,模仿就不像了。用西方现代钢琴的精确音高组合来再现中国民间乐器的声音,这本身就是一种奇思妙想,而且难度非常大,作曲家要有非常敏锐的听觉以及创造力,演奏者也要能弹出那种味道。
另一个特点是复调。说到中国的复调音乐,我首先想到的是贺绿汀,然后就是汪立三(当然,中国钢琴作品我研究得还不够多)。他的《他山集》五首都是“序曲+赋格”自不必多说了,这里另举一例:《黑土》的第二主题是一个很亲切的二人转对话,左右手看起来好像毫无关系,但是放一起就构成了一种奇妙的融合。
此外,汪立三的音乐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听觉辨识度很高。一位好的艺术创作者,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其作品要有辨识度,比如,我们随便听一首贝多芬、肖邦或是斯克里亚宾的作品,可能不知道具体是哪一部作品,但一定一听就知道哪一首是贝多芬的,哪一首是肖邦的……辨识度是一个优秀作曲家成熟时期作品应具有的特征。
○ 提到汪立三钢琴作品的演奏与研究,张奕明——这个几乎将汪立三其人其乐做透了的“存在”,是后续演奏者、研究者不得不面对的,那么你觉得你如何面对张奕明?
● 2019年,我弹完两场汪立三专场音乐会后,身边的朋友也提过类似的问题,我自己也苦恼过。后来,我去拜访了两位音乐界的前辈:一位是莫嘉琅,另一位是倪洪进,她们都是汪立三生前的挚友。我问莫老师,是否觉得我在模仿张奕明?她说:“并没有呀,每个人弹得都不一样。”当然,她这话鼓励的成分比较多,也许我的不一样是我弹的错音比较多吧。总之,非常感谢两位老师,她们给了我很大的鼓励。
○ 早在2015年,张奕明就在拿索斯发行了《汪立三钢琴作品全集》,你如何评价他的演奏?
● 张奕明弹得非常好!我一开始听了许多他的唱片,但后来我自己弹的时候反而听自己的录音更多。张奕明厉害的地方在于他找到了一套比较独特的演奏方法,可称得上是自成一派了。张奕明的演奏状态与诠释风格非常独特,很难在中国找到与之相同或相似的演奏者了。汪立三很像“音乐界的鲁迅”,他的音乐有种桀骜不驯的性格,张奕明和汪立三的这种气场很好地“融”在了一起。
○ 在音乐处理上,你是否想以一种有别于张奕明的方式来呈现独具个性的汪立三呢?
● 我就按照现在最真实的理解(哪怕是真的受到了张奕明的影响)和掌握程度来弹。所谓“真、善、美”,“真”是放在第一位的,让音乐真实地流露就好,如果有不一样就让它自然呈现。我相信,随着我的成长,以后的演奏和现在相比也会不一样。有了新的想法我也会马上加进去。我很赞同张奕明的观点:演奏者为了自己的音乐想法,要敢于承担风险。傅聪先生也是敢于“冒险”的。“险中求生”本就充满诱惑,四平八稳的演奏没有魅力,“冒险”要么出奇效,要么至少也是不甘流俗的做法。如果说我弹出了独具个性的汪立三,他的个性不是我加进去的,而是它自己“长”出来的。
○ 从2019年开始,你在上海、长沙、深圳、廈门等地举办了多场汪立三钢琴作品专场音乐会,这些音乐会给你带来的最大感触是什么?
● 最大的感触就是我还想继续弹下去,所谓的“巡回音乐会”就是哪里召唤我、哪里愿意让我去弹,我就去哪里给大家弹。我很珍惜每一次演出机会,既然有机会弹,我就给大家弹些不一样的,一些名不见经传但其实是非常好的中国作品。
○ 听众对于汪立三的音乐有怎样的反馈?哪一首反响最好?
● 汪立三的《小奏鸣曲》大家听到的比较多。听众一般对《小奏鸣曲》和《兄妹开荒》的反响都不错,这两首作品旋律比较明确。当然,最好的还是《东山魁夷画意》之四《涛声》,《涛声》中对海浪的模拟以及最后响起的唐招提寺钟声,是其他作品里很少听到的,非常震撼人心。而《他山集》和《黑土》这两部重量级的作品,却不像前面几首作品那般影响广泛。
○ 这两部作品可以说是汪立三的杰作,为什么听众的反响会差一些呢?
● 这两部作品有两个共性特征:第一,都不太“顺耳”,很难第一次就完全听进去,需要时间“消化”;第二,《他山集》是“序曲+赋格”,《黑土》是奏鸣曲,对于中国听众来说,他们需要有一定聆听西方古典音乐的经验,才能够体会这类“纯音乐”体裁的妙处;而对于西方听众来说,他们则需要有一定的中国文化素养,才能够领悟其中的中国气韵。所以要进入这两部作品,是有一定门槛的。
○ 你认为哪一类人群对汪立三的作品会更有共鸣?
● 一个出生于1933年、成长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曲家,他的音乐一下子击中了我。他的音乐还能够击中多少人,我不得而知。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人对他的音乐都能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想能够被击中的人也许是一批既有一定的西方古典音乐修养,又对于中国文化有一定积累的听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