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县级融媒体建设是我国融媒体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有利于更好地传递党的声音,承担分众化、差异化传播的角色任务,加强县域治理体系。本文从阵地建设、内容生产建设以及人才队伍建设三个维度出发,对如何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进行相关探讨。
【关键词】县级融媒体 阵地 内容 人才
县级融媒体是媒体融合的“最后一公里”,是连接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是实现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我国四级媒体中最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一级。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有利于更好地传递党的声音,承担分众化、差异化传播的角色任务,加强县域治理体系。笔者现从阵地建设、内容生产建设及人才队伍建设三个维度出发,对如何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进行探讨。
一、加强阵地建设,夯实县级融媒体的发展基础
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主流舆论阵地,起着使主流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团结民心、汇聚民意,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的作用。在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三个具体方面着手。
一是重视技术手段,不断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融媒体是一定科技条件下的时代产物,它必然随着科技进步而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当前,应用于融媒体方面的科技主要有互联网、手机客户端、大数据等,这就要求县级融媒体中心必须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媒介给传播领域带来的革命性变革,以技术赋能信息生产、传播与分发,搭建好主流媒体自主可控的新型互联网传播平台体系。要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不断提高用网水平。通过打造接地气、传得开的优质内容,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要坚持移动优先,整合资源,打造“新闻+政务+服务”平台,抓住“短、轻、快”的核心,最大限度发挥移动端的优势。要以大数据为抓手,对新闻宣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打造好“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分发”的中央厨房生产格局。
二是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互通互融。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解决的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县级融媒体中心解决的是“传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这两个中心均为打通群众工作“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渠道,其最终指向均为人民群众。所以,在实现这两个中心互通互融的过程中,必须树立鲜明的群众导向,把“我为群众办实事”深刻体现在两个中心互通互融的建设中。要立足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把县级融媒体中心建成融合政务服务、志愿服务、信息服务等服务的总服务台,使其成为“网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让群众在家门口、指尖上就能获得各种便利的服务。要打造大宣传、大文明的工作格局,在体制、机制,功能、专长、平台、资源等方面,对两个中心进行深度融合,工作上一体推进,突出引领性、创新性、群众性、实效性,打造出大的格局。要在阵地共用、平台共建、资源共享等方面下功夫,打破部门间壁垒,树立资源、信息的共享意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把群众所需要的资源串通盘活,一体推出,在服务群众、促进舆论引导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三是积极进行资源整合,将智慧城市与县级融媒体中心有机结合起来。县级融媒体中心资源整合的目的是通过体制机制上的改革创新,从根本上激发内部发展活力,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媒体融合新路子。在具体实践中,应将各类媒体形态合成一个整体,把融媒体中心建设成为集各媒体终端平台融合、内容融合和传播效果融合的集合体,通过由“加”向“融”,最终建成一体化的融合媒体传播矩阵。要积极整合县域内媒体资源,整合县级区域内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客户端等传播平台资源,打破过去各媒体平台各自为政的采编播格局,以深化新闻资源集成共享为抓手,形成统筹策划、一体化采编的工作机制。要积极整合各种服务资源,立足政府网站等智慧政务资源,引入能够更好服务人民群众的“指尖功能”,更好地帮助县级融媒体服务群众,更好地发挥大数据的效能。要积极整合县域智力资源,把智库建设与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为县域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和理论支撑,并在推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探索中通过融媒体中心将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及做法传播出去。
二、加强内容生产,打造县级融媒体过硬产品
产品不仅是县级融媒体赖以生存的根基,也是其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手段。在具体实践中,要坚持内容为王,坚持正面报道为主,通过唱响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激发县域内人民群众的奋斗精神;要通过加强本土内容生产,用有血有肉、贴近生活,有观点、有内涵的內容吸引受众。
一是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舆论工作导向。作为基层融媒体,县级融媒体在贴近基层、贴近群众上具有上级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起着县域范围内统一思想认识、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县级融媒体的本地优势发挥出来,去更好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在具体建设过程中,要着眼于巩固党的舆论阵地这一目标,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坚持旗县党委对新闻舆论工作的统一领导,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始终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中心环节。要善于创新宣传手段和方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更接地气、更便于人民群众理解掌握。要把时代精神、时代面貌代入群众生活,让人民群众通过身边的切实感受,最大限度地把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出来。
二是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等平台开展对象化、分众化宣传教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县级融媒体中心来说,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宣传,引导农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和不良社会风气治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县域地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县域内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结合起来,融入到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使其更容易被农民群众所认同。要充分发挥典型的榜样力量、示范作用和辐射效应,通过对“好家庭”“好婆婆”“好儿媳”等“乡土评选”和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人民调解员等的报道,不断提高县域内群众知晓度与参与的积极性。要健全文化供给和服务,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在为县域内人民群众提供文化知识、丰富他们精神文化生活的过程中积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嵌入,通过感性层面的表达,使县域内人民群众更为直观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求。
三是加强本土特色内容设计生产,用好“用户黏性”。在当前媒体发展形势下,大的主流媒体难以满足县域性新闻发布传播的需求,这就要求县级融媒体必须切实承担起分众化传播的角色任务,通过深耕本地新闻,满足上級媒体转载推送需求、当地党务政务传播需求和人民群众信息获知需求,使传播更加具有指向性和针对性,不断增强传播效果。当前,不少县级融媒体发布的内容主要为转载上级媒体,不能契合多方新闻需求,缺乏原创内容成为制约县级融媒体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针对这一情况,县级融媒体要通过积极进行选题策划,精选出本地拳头内容,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这些内容做精品开发。要做好接地气的报道,从群众的生产生活、群众身边的人物切入,呈现县域内的好故事、好人物、好画面。要以贴近群众生活为抓手,加强对乡村振兴、县域发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方面的报道,不断方便群众生活。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用好县级融媒体的“第一资源”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县级融媒体中心当前和今后的发展关键靠人才。为此,必须加强对县级融媒体人才的选拔、培育、任用和储备工作,通过提供人才成长的优质环境,对人才进行职业目标规划,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把引入的人才用活、用好。
一是选好优秀人才。要以思想政治素质高、社会责任心强、业务能力过硬、吃苦精神突出、奉献精神较好等为标准,通过拓宽引才渠道,把真正热爱县级融媒体工作的过硬人才选拔进来。要拓宽用人的视野,秉持事业为上、以事择人、人岗相适、人事相宜的理念,打破人才的地域限制、行业限制,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努力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县级融媒事业中来。要通过职业测评、职业规划,了解人才的职业意愿,在选人之初就实现与岗位的匹配,为建成一支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的县域新闻舆论工作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育好骨干人才。要根据能力基础及工作表现,选拔出一批政治素质过硬、工作能力强、关键时刻顶得上的优秀业务骨干对其进行拓展培训,不断丰富其工作能力,提高其实践技能。要通过导师制、挑战项目工作、外出培养等方式为人才成长提供成长养分,帮助人才弥补知识弱点和能力短板。要建立人才成长纪实档案,建立人才评估指标,通过定期的工作素质评价,盯住培养过程中的关键节点、重要阶段,对人才进行考核评比,通过评比结果进行动态调整。要坚持轮岗实践,促进人才在不同岗位之间进行有效流动,实现跨通道发展,帮助其掌握更多技能,以保证必要的时候“拿得出、用得上”。
三是用好带头人才。把特别优秀的骨干人才用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项目带头人,以此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并以他们为中心形成一支支有力的工作队伍。要对骨干人才给予一定经费支持,鼓励其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和奖项申报。要在干部提拔、职称评定上对带头人才给予优先考虑,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导向。要为骨干人才提供优渥条件,切实把他们留在基层,用起、用活、用好,帮助他们在基层扎下深根、结出硕果。
四是留住必要人才。要进行人才储备,人才有“库存”才会产生竞争效应,才会从万马奔腾的基础中产生一马当先的效应。因此,县级融媒体中心必须保有一定的人才数量,通过“入库”“出库”,让人才不断脱颖而出。要合理进行调配使用,以人才库为基础,实现人才和岗位、事项、需求的匹配,促使人才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面上实现合理流动。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有利环境,紧扣融媒发展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型人才、优秀复合型人才、特长突出型人才,对他们在工作中因创新活动而导致的问题及失败予以一定宽容,凝聚起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作者简介:胡达古拉,内蒙古日报社区域传播中心主任编辑
编辑:孟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