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凤 娜日娜
【内容提要】动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力和趣味性深受广大受众的喜爱,近年来逐渐被应用于新闻传播领域。本文基于人民日报动画新闻“《民法典》版成语新说”系列报道,从新闻与动画的融合动因入手,分析《民法典》与动画新闻的深度融合及其传播效果,研究媒体融合背景下动画新闻在融合创新报道中的应用。
【关键词】动画新闻 新闻报道 人民日报 《民法典》
随着媒体融合进程的不断推进,新闻报道方式不断推陈出新,衍生出许多新兴的报道形式和表现形态。动画技术融入新闻报道,也成为一种趋势性现象。动画自身的虚拟属性本与新闻的真实性不相调和,但是动画的艺术性和模拟性又恰恰契合了特定新闻领域的内容表达需求,动画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也满足了多元受众的新闻接触偏好,提升了特定领域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传播力。
动画新闻,顾名思义就是以动画的形式呈现给受众的一种新闻报道方式。动画新闻在内容的呈现上包括动画人物、动画场景、画外解说、动态数据图表和动画故事等。动画新闻因其自身形式的新颖性和趣味性更能吸引受众的青睐,也成为媒体融合转型中报道形式的创新选择之一。2020年,在《民法典》的推广报道中,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一本政经”推出动画短片《当哪吒遇上民法典》,以解释《民法典》与百姓之间的关系,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2022年,人民日报再次向动画新闻发力,与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联合推出了融媒体产品水墨动画“《民法典》版成语新说”。在每期短短几分钟的视频中,人民日报为大众科普了《民法典》的一系列法规,出色地完成了《民法典》的宣传报道工作。继人民日报之后,多家央媒以及地方媒体先后推出动画系列报道《民法典》,其根本原因在于动画形式自身的趣味性、故事性和艺术性,在某种程度上稀释了《民法典》的枯燥性和抽象性,提升了相关报道的可读性,满足了多元受众的接受需求和接触偏好。
一、新闻与动画的融合动因
动画新闻是在动画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新媒体的冲击下产生的,但这并不是新闻与动画融合的直接原因,新闻与动畫融合既有其内在的技术驱动因素,又有其外部的客观需求,具体表现为:深化新闻的表现力,提高新闻的可读性,拓展新闻的传播力。
(一)以动画的模拟性深化新闻的表现力
通常一般的新闻报道会因为某种客观原因而无法做出理想中完美的报道形式。比如:第一,缺失现场画面。在突发新闻事件中,记者很难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由于缺少现场画面,媒体只能做出不够完美的新闻产品;或者有时因为现场画面太过血腥暴力,不宜直接展示给大众,媒体只能避开血腥场面向观众传递信息。第二,难以概括事件全貌。在一些涉及较多人物或者事件经过比较复杂的新闻中,光靠语言或者文字很难让受众清楚地了解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第三,数据难以统计。在一些包含很多数字的新闻中,光靠主持人播报或者文字表述,很难让受众对于这些数字具有实感。就像新冠肺炎疫情的数据报告,如果没有前后对比只看每日多少例新增,现有多少病例,对于当前形势到底是向好的方向发展还是情况有所恶化,很难在第一时间做出判断。
对于那些缺少现场画面、事件经过比较复杂或者数字太多而难以统计的新闻,动画新闻却可以发挥优势,解决新闻表现力不突出的问题。首先,模拟现场。动画新闻可以在没有现场画面或者因为现场画面不宜展示的时候,补充摄像头没有捕捉到的画面,以保证新闻的完整性。其次,解释说明。动画新闻可以运用数字动画技术向受众演示事情的经过,让受众能够更清晰地了解事件全貌。比如在杭州保姆纵火案中,因为事件较为复杂,涉及人员较多,媒体就是通过动画新闻让许多不明真相的人了解到了事情的经过。再次,表现数据。动画新闻的动态数据表现主要应用于财经新闻中。通过动画设计,动态的统计图能够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数据的变化,给受众带来更加直观的数据判断;同时能让数据动起来,既提升枯燥数据报道的可读性,又可以借助于数据可视化的MG动画设计,让受众了解数据背后的某种变化规律和变化趋势以及其对客观现实的影响。
(二)以动画的趣味性提升新闻的可读性
2022年5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在走访中央驻内蒙古和内蒙古主要新闻单位时提到,要“创新话语表达,把政治话语、专业术语转化为新闻语言,多说老百姓听得懂、愿意听的家常话”。①在孙绍骋书记所提出的意见背后指向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新闻报道虽然越来越“高级”,但是受众却越来越少。主流媒体在许多报道上的用词相对严肃,这对文化层次较低、理解能力较弱的青少年受众来说很难具有吸引力,在新媒体平台异彩纷呈的“炫酷”内容的冲击下,不可避免地形成受众流失的局面。正因如此,各媒体使尽浑身解数改革创新,力求达到多渠道、多元化的高效表达。而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中,对于不易理解的含有大量晦涩难懂的专业性词汇的报道,采取动画新闻的形式是个不错的选择。动画新闻的特点之一就是趣味性,动画新闻可以将严肃的新闻内容转化为活泼生动的动画语言,将艰深晦涩的专业术语转化成浅显易懂的动画图形,将复杂的新闻事实转变为趣味性强的动画故事,从而提升新闻的可读性,在给观众带来乐趣的同时将新闻信息传递给观众。
(三)以动画的艺术性拓展新闻的传播力
信息爆炸时代,人们被巨量信息所裹挟,但是人自身的信息接收能力并没有随着信息爆炸而有所增长。当受众日益稀缺的注意力资源与海量信息严重不匹配的时候,大多数受众更愿意有选择地接受那些形式上更具吸引力的信息。当新闻是枯燥无聊的文章或视频时,受众会下意识地忽略过去,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新闻的传播力。并非所有的新闻报道都具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或牵动情感的情节,当新闻本身无法对受众形成足够的吸引力而又至关重要时,为新闻报道选择更具吸引力的表达形式,就变得非常重要。动画新闻的本质是新闻,动画元素的嵌入不是颠覆新闻的真实性,而是让新闻事实的表达更具艺术性,以动画的艺术性拓展新闻的传播力。卡通界面、活泼好听的音乐、充满童趣的台词,这些元素将新闻包装得极具艺术性,经过重新包装的动画新闻更易从众多报道中脱颖而出。对于受众来说,动画天生具有的活泼、有趣、简洁、直观等特点更具有吸引力,其艺术性使得新闻的表现力更加丰富,传播力随之增强。
二、《民法典》与动画新闻的深度融合
人民日报为宣传《民法典》,以水墨动画的形式,结合成语典故,制作了“《民法典》版成语新说”系列动画,极具趣味的风格、生动的内容,将《民法典》与传统文化故事融为一体,实现了动画形式与《民法典》内容深度融合,提升了民法典报道的传播力。
(一)化抽象的法律条款为具象的动画故事
在“成语新说”中最显而易见的融合就是动画故事与法律条款的融合。这个系列动画短视频由动画故事和真人解说两部分构成,当故事演绎到一半的时候,就会有专业人士出现并以《民法典》当中的法律条款对视频中动画人物的行为加以分析阐释。动画故事与《民法典》法律条款的融合是抽象与具象的结合,让受众在传统文化故事中,了解《民法典》的相关条款,既有趣又有效地实现了普法宣传。
(二)动画的艺术性与新闻的真实性融合
动画的艺术性是指在动画作品中,其塑造的人物反映出的社会生活,思想感情中所产生的审美感染力,其形式结构以及表现技巧中的艺术美感以及完美程度。②新闻的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对客观事实所做出的真实的反应。艺术性与真实性的融合在动画新闻中是最重要的一组融合,可以说动画的艺术性与新闻的真实性构成了动画新闻的基础。动画的艺术性包裹在新闻的真实性表面,而新闻的真实性是动画新闻的内核。动画的艺术性是为吸引受众眼球,其宗旨是让受众阅读新闻;新闻的真实性是动画新闻的生命,失去真实性的动画新闻就不再是一条真正的新闻。
在“《民法典》版成语新说”系列报道中,动画故事的艺术性主要体现于一种特殊的动画形式——水墨动画。当今的动画形式的新闻多数是以二维动画、三维动画的形式呈现,水墨画的动画新闻寥寥可数。水墨动画片诞生于1960年,被称为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水墨动画将我国传统的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大幅提升了动画的意境与审美。在“成语新说”中,用水墨动画所演绎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个有情节、有冲突的动画短视频,故事中所表现的人物冲突,都是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热点事件的缩影。将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与事件演绎成动画故事,使动画故事与新闻的真实性联系到一起,大众在观看视频时,会在欣赏动画的同时去思考故事中所蕴涵的现实问题。
(三)动画的趣味性与新闻的严肃性结合
人民日报在“《民法典》版成语新说”系列报道中,将动画的趣味性特征融入新闻的宣教性,让受众在轻松愉快的收视体验中接受《民法典》的相关内容。“成语新说”以动画故事的轻松幽默、动画人物或夸张或搞怪的动作表情、动画情节的跌宕起伏,鲜活生动地解释了《民法典》中的相关条款,其传播效果远胜单一的文字表达或语言表述。“成语新说”系列报道以古为今用的思路,将成语故事置于当下的现实语境,让受众在诙谐幽默的成语新解中积极思考《民法典》中相应条款的现实适应性,实现了《民法典》的普及宣传效果,同时引导青少年受众树立正确的法律观。纵观主流媒体的短视频产品,尤其是传递主流声音的短视频内容,往往曲高和寡、话语严肃,容易陷入说教的表达瓶颈,难以引起受众的情感呼应与共鸣。③动画的趣味性特征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冲淡法律宣传的严肃性、刻板性,让法律法规报道既有用又有趣。当然,动画新闻要处理好趣味性和严肃性之间的平衡关系,避免因娱乐过度消解新闻自身的严肃意义,让受众在有趣的动画中体味到有益的新闻报道。
三、《民法典》融合新闻动画的传播效果
(一)讲述动画故事,让《民法典》更易识记
“《民法典》版成语新说”系列共有10个故事,包括《物归原主》《一掷千金》《见义勇为》《鸠占鹊巢》《因小失大》《信誓旦旦》等。这10个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属于常发的社会关注度较高的社会现象。如《“<民法典>版成语新说”之见义勇为》,讲述的是在救人过程中救人者对被救者造成伤害是否应该赔偿的问题,以及见义勇为者在帮助他人过程中受到伤害应该由谁承担责任,这些都是公众比较关心的现实问题。以动画故事的形式宣讲《民法典》更容易让受众理解并记住法条内容。除此之外,在“成语新说”系列中,并没有像往常一樣严肃刻板地运用专业术语或者成套的“高级词汇”对法条进行解释,而是通过简单易懂的故事配以专业人士的分析,让受众对《民法典》的内容印象更加深刻。
(二)借用动画元素,让《民法典》宣传更加有趣
大多数媒体对《民法典》的宣传都是以单一的表现形式即用文字或者语言进行的科普。作为古风动画视频也会充满现代元素,比如衣着古装的主人公腕带手表却也满嘴之乎者也,或者家住现代小区、用手机打电话等,这种古今碰撞的形式在动画片中经常可以看到,但是在动画新闻中却很少见。一系列的反差带给观众一种新鲜感,使得观众更愿意看下去。动画元素的存在既能让受众看得明白,也可以让受众看得愉快。在《<民法典>版成语新说之一掷千金》中,讲述了一个关于未成年人高价给主播打赏的故事。故事内容就像动画片一样充满趣味性,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吸引着受众不断往下观看,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实现法律知识的科普。
(三)借力传统动画,让《民法典》受众群更广泛
动画新闻的通俗性让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款变得生动形象,容易理解。《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凝聚着14亿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梦想。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法律的制定、完善,离不开其所处历史背景和文化的滋养。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融入《民法典》动画报道中,让《民法典》报道根植于传统的成语故事中,并融入现代生活语境中与《民法典》密切相关的法律情境,既扩大了《民法典》宣传的受众面,又能够提升受众对《民法典》相关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达到普法的宣传目标。动画形式的报道方式,将《民法典》的宣传对象延伸到青少年儿童中,实现普法宣传对多元受众群体的立体关照。
四、问题与思考
(一)新闻的真实性与动画的虚拟性
制作动画新闻的技术人员很少有媒体专业的教育背景,大多来自于数字动画技术专业,他们的思维方式有时会偏向动画,会将真实的新闻向虚拟艺术的方向加工。在动画新闻中,真实性与虚拟性相辅相成。因为动画的虚拟性,给予了技术人员极大的发挥空间,但这个空间并不是没有边界的,新闻的真实性就是技术人员自由发挥的边界。
尽管动画新闻是一种具有一定虚拟性的新闻形式,但是它的本质仍然是新闻,具有客观真实性,准确地传递新闻信息是其根本任务。为把握新闻真实性与动画虚拟性之间的尺度,媒体工作人员应当对动画新闻的表达内容和表达方式进行专业把关,确保制作出优秀的动画新闻。
(二)新闻的时效性与动画的耗时性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具有真实性、及时性等属性。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用手机记录身边发生的事情并在互联网上及社交平台传播,这对新闻媒体的报道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动画新闻因为技术原因,制作周期较长,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新闻报道,因此不适于时效性较强的突发新闻,而更适用于对时效性要求不太严格的宣传性报道。人民日报的《民法典》版成语新说系列产品发布时,配合《民法典》宣传月活动,就像周播电视剧一样,以固定天数为周期发布,一定的间隔有助于唤起受众的收视期待,固定的周期则有助于培养受众的收视习惯,提升报道的传播效果。
“新闻如鲜鱼,登载稍迟其价值不失亦损”。当新闻的时效性与动画制作的耗时性产生冲突时,放弃动画形式固然是一种选择,以其它形式的报道为先导,以动画新闻为跟进,则是媒体融合背景下立体多元报道格局的更好选择。当然,动画新闻的制作效率,也可以通过常态化的动画素材库建设和动画技术人员的培养而相对提升。
(三)《民法典》内容的系统性VS动画短视频的碎片化
《民法典》作为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具有更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动画新闻作为短视频的一种,每期最长时间不会超过6分钟。因此,“成语新说”系列动画并不能将《民法典》中的理论系统地全面展现,动画短视频的碎片化制约了《民法典》内容的深度展示。系列动画报道旨在提升《民法典》内容报道的系统性,但是有限的动画报道无法全面、深入、系统地报道《民法典》的内容,而只能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纳入《民法典》的系统宣传框架。
综上所述,人民日报关于《民法典》的系列动画报道,将《民法典》内容与动画故事深度融合,成为创新《民法典》報道形式、拓展报道受众面的一个优秀的范例。动画新闻作为一种创新表达方式,为新闻报道注入了新的活力,动画新闻的模拟性、趣味性、艺术性和故事性,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表现力和传播力,为媒体融合背景下创新报道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为2021年度自治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融合新闻实践》指导手册研制”(项目编号:NGJJGH2021018)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刘晓东.孙绍骋走访中央驻区和自治区主要新闻单位[N].内蒙古日报,2022-5-21(01).
②赵志强.浅谈商业动画的艺术性与商业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10):146.
③张正怡,韩敏.短视频对两会热点的融合传播策略——以人民网《民法典》系列解读报道为例[J].传媒,2021(04):31-32+34.
作者简介:李永凤,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娜日娜,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编辑:孟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