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明 孙愈中
【内容提要】共情属于心理学概念,主要指人的认知状态与情感反应,一个人与他人实现情感共享时会认同他人的观点并加以延展。共情传播虽然有时也会带来舆情风险,但大多能够促成人际间情感的正向传递。在社交媒体已成为信息传播新平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每当社会上有热点事件发生,不但广大网民会参与传播和讨论,其中的自媒体人与网络主播还会纷纷蹭热点。这些都会影响网络舆论的走向。本文认为,对凡是能够形成网络正能量的热点,主流媒体要及时挖掘话题讨论中出现的情感共鸣点,积极把控社交媒体强大的裂变扩散效应,努力追求主流舆论与民间舆论的同频共振。
【关键词】网络正能量 热点话题 两个舆论场 主流媒体 共情传播
正能量新闻是对正面信息的真实反映,报道对象既可以是事件也可以是人物,它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能有效调动受众情绪,积极建构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2022年8月8日,在陕西渭南一工地做木工的重庆人蒋正全,勇救落水汽车中的5个人而壮烈牺牲。事后,全国各地的主流媒體纷纷介入报道,尤其是救人的现场视频被上传到网络后,网友纷纷在各平台留言评论,对蒋正全的见义勇为进行点赞。而在之前的2022年7月21日,浙江桐乡的一名3岁女童不慎从6楼坠落时,被银行员工沈东、陆晓婷徒手接住的事件,由于监控视频在网上被转发,也受到了全网点赞。在许多主流媒体公众号和自媒体公众号中,这些事件不但点赞量10万+,转发量10万+,并且评论区的留言也是10万+。这说明正能量的题材更能够成为流量利器。笔者认为,主流媒体应该充分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借助各种新旧媒介平台为网络正能量的共情传播造势鼓劲、推波助澜,以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一、及时挖掘话题讨论中出现的情感共鸣点
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认同是建立在情感体验和心理相容基础之上的。大家对客观事物作出认可、赞赏、喜爱、依赖等价值判断后能将心理应激反应固化。情感认同又可以分为感性情感认同与理性情感认同,其中理性情感认同稳定性更强,更能精准表达主体内心的接受程度。①在信息共同体形成的过程中,网络评论区会逐步围绕话题讨论出现群体聚集现象,结成以相同观念连结的“意义群体”。这个群体通过理性对话搭建的“合意空间”,为弥合个体之间的认知鸿沟、实现秩序的重建提供了现实可能。②
蒋正全因救人而牺牲的事迹,《重庆日报》除了头版刊发消息外,还以“重报视点”一个整版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报道。陕西电视台则在《陕西新闻联播》中专门播出题为《大力弘扬见义勇为精神,让凡人善举成为时代风景》的短评,对蒋正全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用生命诠释什么是“凡人英雄”的行为进行褒奖。主流媒体浓墨重彩的报道,带动了各个传播平台评论区的讨论。许多人还在线下积极行动起来,有的向英雄家属捐款,有的争做英雄儿子和爱心哥哥……主流媒体又及时跟进后续报道,结果形成了对正能量的矩阵化传播。目前,网络正能量已由线上影响到了线下,如蒋正全家乡的干部和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为蒋正全家整了地坪,装了空调,修了道路,希望能为年纪大的蒋正全父母出行提供方便。而蒋正全的妹妹也通过网络平台表示,感谢政府的帮扶和社会各界的关爱,她会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实验结果显示,人与人之间并不需要多少共同点就能构建出组群身份和归属感。”③网络上以“人是万物的尺度”为中心的社区与圈子,使信息以即时的帖子、邮件、跟帖、灌水、专栏等各种“破碎”形式流动,而形态之间既相互包容又相互开放,信息正是在这种多元的网络形式中传播。④网络媒体不但具有传递信息和解疑释惑的功能,还正在朝着表达观点、抒发情感、互动交流的方向发展。尤其是网络评论区成为多元话语表达场域后,事实信息、意见观点、价值理念得到了充分的共享,为人们共识的形成和共情传播创造了条件。
银行员工沈东、陆晓婷徒手接住坠楼女童,这个只有短短几十秒的现场监控视频上传网络后,让人看得心惊肉跳和热血沸腾。对这个“最美一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浙江日报》、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在利用新旧媒体平台进行大量报道的基础上,还充分利用评论区的互动功能让网民广泛参与讨论,通过挖掘话题讨论中出现的情感共鸣点,最终出现了全网刷屏、全网点赞、流量破亿的现象级传播局面。
共情传播通常是建立在移情基础之上的。移情是一种人际交往能力,体现在交际双方或交际多方用语言和非语言手段进行情感交流。不但能把别人的情感移到自己的心里,也可以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别人的心里。⑤移情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固有特征,也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本能,主要是分享他人的情感,对他人的心理活动感同身受,最后产生与他人情绪相同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人会产生一种代入感,假如这个被救的人是我,假如这个救人者是我的家人或朋友,于是就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移动互联网的去中心化使每一个节点都具有极大的潜力与非凡的意义,多维网状的连接使得大小不同的生态圈逐渐聚合成更大的生态系统,每一个移动用户都可能作为临时中心发挥作用。⑥网民在话题探讨时出现的情感共鸣点,主要反映在对事物认知的一致性上,主流媒体在研判网络舆情时要实行动态跟踪和及时挖掘。如对蒋正全救人这件事,网民普遍认为:英雄走了,但全社会应该照顾好英雄年迈的父母和未成年的儿子。这个愿望经过主流媒体的报道和网民的讨论后,基本上成了社会共识。
形成社会共识的先决条件是共情,良好的情绪与情感基础,是对话和交流的重要前提。心理学研究者通常把共情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情绪共情;二是认知共情。⑦像在蒋正全等人施救落水者的视频中可以看出,蒋正全背小女孩时为了不让她呛水,把小女孩整个人托出水面,而自己却最后失去了生命。许多网友在评论区留言:“这是生命的最后托举”。现场监控视频由于是原生态记录,因此既能产生情绪共情,又能形成认知共情。
二、积极把控社交媒体强大的裂变扩散效应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交互式叙事在多个层面重构了媒体生态,社交媒体个人化传播形成的“公共话语平台”,既为公众进行信息交流提供了全新的对话形式,同时也在消解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话语权威。⑧社交媒体的异军突起,拉近了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与沟通的距离,不但发表意见非常便捷,扩散传播也很快。社会上无论发生大事还是小事,只要具有关注度,人们都会七嘴八舌地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和看法,进而影响网上网下的舆论走向。实践表明,无论是事实性信息还是意见性信息,在社交媒体传播后都能产生强大的裂变扩散效应。
在公众使用社交媒体的频率日益提高的当下,信息在到达用户之时才是传播的真正开始。“亲身参与”和“置身其中”的传播模式更能够激发用户的热忱,这也是传播中心由主流媒体转向用户群体进而扩散到全网的重要过程。⑨现如今,许多突发事件和热点新闻,公众首先是通过手机了解的,而相关的一些议论,人们也是通过刷屏看到的。作为主流媒体,既要加大对网络舆情的研判力度,也要及时引导舆论的走向。只有利用共情传播效应,把以情感人作为对社会热点事件报道的重要手段,才能有效集聚网络正能量。
新媒体具有大众傳播与人际传播的综合优势,尤其是作为人际传播新载体的微信,虽然信息共享只能在朋友圈和群内,但它既可以单一沟通,又能够群发群聊,因此对信息的裂变扩散效应非常之强。许多信息正是通过微信一传十、十传百的分享模式,达到了精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⑩社交媒体的交互功能,能够让人们在分享信息时,通过共情传播找到看法相似者和意见相同者,从而在网络空间获得自我身份的确认。
社交媒体的用户已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围观者、评论者、转发者和新闻事件发展进程的参与者、推动者。对此,主流媒体要在共情传播过程中利用各种手段影响网络舆论的走向,通过优化新闻生产流程,实现信息传递、精神重塑、人文关怀、情感抚慰等功能的最大化。与此同时,主流媒体还应该在尊重用户表达权的基础上,重构平等对话关系和再造话语中心,进一步发挥权威性与公信力等专业优势,推动共情传播的正向发展。11
社交媒体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受模式,将以前处于信息传播终端的受众转换成了再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对象,实现了信息从源节点发出后的层级式圈层传播。这种延展传播使受众被分成了两种类型:一是数量非常庞大的普通网络受众,他们在信息裂变扩散时属于受众群体中的多数部分;二是受众群体中有一定影响力的意见领袖,虽然他们是受众群体中的少数部分,但他们可以利用强大的号召力,加剧信息的裂变,加快网络群体圈层化的速度。12对此,主流媒体要大力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利用微信、微博和客户端向社交圈层进行渗透,在把控社交媒体对信息裂变扩散效应的同时,牢牢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公众更倾向于在网络空间用一种情绪化的表达方式来参与话题讨论。在公众情绪的聚合过程中,一个个分散的个体情绪被同时唤醒,随后情绪被分享,再加上个体间和群体内的相互感染,情绪会由点及面地裂变扩散,最终形成统一稳定的群体情绪。13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新闻事件五花八门、鱼龙混杂,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注重正面新闻的传播,并不是要求对负面新闻视而不见、讳疾忌医,而是要科学地对待两种不同性质和类型的新闻。主流媒体具有弘扬真善美、揭露假恶丑的社会责任,无论对正面新闻还是负面新闻的报道,都要处理好时度效的关系。负面新闻具有告知与警示功能,正面新闻具有鼓劲和激励作用。如果媒体对负面新闻过多过滥地报道,会搞乱人们的心态,使大家认为这个世界一团糟,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而真实客观的正面新闻报道,则能够提振公众的精气神,激发公众乐观向上的情绪,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建设性新闻所倡导的。
三、努力追求主流舆论与民间舆论的同频共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14在构建“四全媒体”的融合传播时代,网上网下的信息互相渗透,舆论的形成也互相影响。作为承担着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重要职责的主流媒体,要通过对信息的合理编码与释码,让受众和用户能顺着自己的要求对信息进行同向解码并产生共鸣,进而在认知、态度与行动三个层面引发共情,达到主流舆论与民间舆论同频共振的传播效果。
“两个舆论场”的说法是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首次提出来的,他认为现实生活中实际上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由主流媒体形成的官方舆论场;另一个是由互联网中自媒体和各种论坛等形成的民间舆论场。两个舆论场虽然不是各自独立的场域,但根据舆论环境的变化,有时会出现割裂或融合的情况。这次各级各类传统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对蒋正全救人事迹的全程、全息、全员和全效报道,之所以能打通两个舆论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英雄人物的报道摆脱了以前“高大全”的模式,让大家感觉到蒋正全就是一个我们身边经常可以见到的很平凡的普通人,可亲、可敬、可学,所以代入感与共情传播的效果非常之强。
官方舆论场通常具有公正、客观、透明、积极、向上等特点,能够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民间舆论场则更多的是人际传播或者群体传播的口头议论,具有碎片化和发散性等特点,既可以成为官方舆论场的补充,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官方舆论场构成牵制。在互联网还没有出现之前,两个舆论场的关系相对固化,官方舆论场处于社会舆论的核心地位,民间舆论场处于边缘地位。15进入网络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后,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不但受到了社交媒体的消解,舆论话语权也在被社交媒体分流。对此,主流媒体要做大主流舆论,就必须改变信息传播方式,重塑社会主流价值,不断寻找官方媒体民间化、社交媒体主流化的实践路径,重构一个有序、开放、民主、健康、积极的新型舆论环境。
共情虽然属于人类本能的情感驱动,但有时也是可以被设置和被引导的,只要方法得当,他者潜在的共情能力是完全能够被唤醒的。如果中介物被传受双方都认可,那么就容易在传受主体之间产生共享效果,共情传播也更加顺利。主流媒体在深度融合后,传播平台已经多元化,如何找到让呈现异质化的传播主体产生相同或接近情感共鸣的中介物,是有效实现共情传播的关键。16无论是对重庆人蒋正全勇救落水者牺牲,还是对浙江桐乡银行员工沈东、陆晓婷托举坠楼女孩事件的报道,主流媒体这次都在两个舆论场中寻找到了能引发共情的结合点。
共情传播需要传受双方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传者要让自己的看法与意见为受者所接纳,就必须善于换位思考,设置共情议程,实行共情叙事,争取共情效果,通过构建传者与受者之间共通共鸣的语言环境,突破两个舆论场之间的壁垒。设置共情议程,就是增强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的用户思维与现实针对性,选择网民在评论区的部分留言作为报道内容,追求精准共情;实现共情叙事,就是通过集中报道与受众身份相近对象的事迹,营造相似的情感体验,唤起情感共鸣;争取共情效果,就是在加强与受众交流的同时,表明积极态度、传达正面情绪、提出建设性意见。
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认同大多来源于情感触动,而情感认同的有效抵达途径则是引发共鸣。17在蒋正全救人牺牲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在互相交融,话题讨论也实现了同频共振,让深层次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这种全新舆论场的形成,离不开主流媒体的有效推动。当然,在全新舆论场的形成过程中,既可以由主流媒体首先发端, 通过对某个事件和某个人物的报道,吸引众多新媒体用户广泛参与;也可以是某个话题首先在网络引爆,然后公众积极参与,从而形成特殊的舆论场域。但无论如何,全新舆论场的构建,都离不开主流媒体和普通网民的共同发力。
四、结语
共情传播的说法古已有之,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共情既是指感同身受与设身处地的移情,也包括感知模仿、认知判断的同理,更是一个情感体验与心理变化的过程。面对网络空间传播主体多样化、价值趋向多元化和舆论交锋复杂化的严峻挑战,如何创新对英雄人物的报道,让正能量在各类新媒体平台尤其是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应该成为主流媒体转型升级后必须思考的重大现实问题。从最近的一些现象级案例中可以看出,新型主流媒体在共情传播中通过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的引领,在网上网下形成了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这样做,既可以有效净化社会风气,还能够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注释:
①刘吉昌,曾醒.情感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素[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06):11-16.
②宋琳琳,孙明宇,刘明.网络评论区的共识评价体系建构[J].青年记者,2022(14):54-55.
③[美]布鲁克·诺埃尔·摩尔.批判性思维[M].朱素梅,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16.
④朱海松.碎片化传播[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5.
⑤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第5版 )[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126.
⑥王春枝.后视频时代移动视频媒体与区域文化发展[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217.
⑦辛美玉,郭海威.內容生产视野下短视频传播效果优化路径研究[J].新闻论坛,2022(03):44-46.
⑧孙为.交互式媒体叙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0:19.
⑨胡江伟.网络正能量传播中主流媒体的作为与创新——以人民日报H5系列作品为例[J].传媒,2021(10):35-36.
⑩孙愈中.大众传播环境中人际传播现象探究[J].采写编,2016(04):15-17.
11黄晓辉.主流媒体共情传播的情境构建[J].传媒论坛,2022(12):37-39+43.
12鲜芳妮.社交媒体信息裂变传播路径研究[D].辽宁大学,2019.
13吕迪.网络舆论中公众情绪的传播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20.
14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426/c1024-28303544.html.
15胡祎.论社交媒体时代新型舆论空间构建[J].新闻前哨,2022(05):33-35.
16于涓,李奕萱.主流媒体融合转型中的共情传播实践[J].青年记者,2022(14):77-79.
17刘柏豪.边界消融与情感共鸣:社交媒体时代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研究[J].声屏世界,2022(06):15-18.
作者简介:傅明,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新闻综合频道副总监;孙愈中,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副教授 编辑:王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