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智能终端产业发展研究及政策建议

2022-05-30 10:48刘九如尹茗
产业经济评论 2022年6期
关键词:智能终端国际竞争力产业发展

刘九如 尹茗

关键词:智能终端;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国际竞争力

一、引言

智能终端是指拥有接入互联网能力,通常搭载微型计算机及嵌入式软件系统,具备信息输入输出、信息储存、信息处理等功能,并可根据用户需求定制化各种功能的设备。生活中常见的智能终端包括移动智能设备、车载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其产品结构通常包括硬件结构及软件结构。

基于智能终端应用场景及目标用户的差异,智能终端产品可分为面向个人消费者的消费级智能终端产品和面向企事业单位的企业级智能终端产品。一般来说,不同的应用行业,移动智能终端所具备的功能也不一样。消费级智能终端产品主要包括个人电脑、智能电视等智能桌面设备以及智能手机、智能平板、智能穿戴等智能移动设备。企业级智能终端产品主要包括智能桌面终端、智能自助终端以及智能移动终端等,主要应用于金融、电信、医疗、政务、能源等行业。

智能终端产业链分为消费级智能终端产业链和企业级智能终端产业链。其中,消费级智能终端行业上游主要包括芯片、电子元器件、传感器等原材料的供应厂商,下游主要为电信运营、互联网、云计算等行业。企业级智能终端产品由硬件部分与软件部分组成,硬件生产所需原材料包括印制电路板(PCB)、中央处理器(CPU)、内存、硬盘等电子元器件,机芯、触摸显示屏、二代证阅读模块、密码键盘、指纹仪、摄像头等功能零部件,以及机柜、机箱等金属制品;软件开发的上游行业主要为操作系统、中间件、常用应用软件、数据库等基础性开发软件。相关产品及服务应用的下游行业主要包括金融、医疗、政务、公共交通等领域。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智能终端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为此,本文立足于技术经济范式,系统分析全球及我国智能终端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从智能终端的多个细分领域出发,对其市场规模、产业链、核心技术等方面进行比较,在分析我国智能终端产业竞争力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我国智能终端产业未来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全球及我国智能终端产业总体态势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终端产品推陈出新,功能不断向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其应用也更加贴近和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Gartner公司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智能商用终端行业市场规模由2016年的18亿元增长至89亿元,占全球总市场规模的比重达49.4%。

(一)全球发展态势

1.发展现状

随着信息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第四次技术革命正将人类带入一个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新世界。根据Gartner公司数据,2021年全球智能终端销量超过30亿台,主要产品包括智能电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其中,2021年全球电视销量1.745亿台、智能手机销量为13.5亿部;平板电脑出货量1.69亿台、可穿戴腕带设备出货量达到1.93亿台、智能家居设备出货量超8.95亿台、个人电脑总出货量达3.41亿台。

全球智能终端销量正在快速增长,华为预测2025年智能手机数将达80亿部、平板和PC电脑将达30亿台,平均每人将拥有5个智能终端,各类可穿戴设备数达到80亿台,智能终端市场将迎来飞速增长。

2.竞争格局

目前,智能终端主要呈现出中、美、韩三国竞争的大格局,以智能手机为例,三个国家出货量前五的品牌占据了市场总体份额的70%以上①。

美国在技术积累方面拥有数十年的先发优势。美国科技产业兴起,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苏太空竞赛。当时全美几百家企业和高校研究机构参与登月计划,创新推出了众多领先的技术产品,催生了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惠普、IBM、英特尔相继诞生,随后又催生出苹果这样的数码消费品制造企业,个人电脑、移动电话、智能手机、穿戴式设备,以及众多互联网创新模式,最早都诞生于美国。以苹果为代表,美国在移动终端制造方面一直占领市场前端,居世界领先位置。

得益于美国技术支持,韩国在包括半导体在内的多个科技领域也处于世界前列。三星抓住机遇,从一家传统工业企业,变成了科技创新企业。目前三星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AMOLED屏幕和固态存储芯片供应商,第二大的镜头传感器和芯片代工企业。强劲的技术和产业链实力为韩国智能终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对比美国和韩国,中国智能终端产业发展最晚,但速度最快。早期,中国为诺基亚、摩托罗拉、苹果等企业代工生产手机,积累起世界工厂的经验,并间接在中国建立起完善的产业供应链,为后来华为、小米、OPPO、VIVO等中国智能终端企业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同时,得益于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内的广阔市场,促使中国移动终端企业在全球智能终端市场已有一定的话语权。

3.发展趋势

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支持下,全球智能终端产业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1)从终端硬件向软件化、系统化、平台化的方向发展,将虚拟云端与物理端实体相结合。终端设备的智能化与云计算集合,硬件和服务提供商将整合设备、云和服务,进行综合创新。硬件设备厂商将拓宽产业链,在应用/内容/服务上进行创新,同时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强化“云大脑”,为客户提供更高人工智能的集成服务也成为大势所趋。

(2)随着数据与算力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语音识别、图像处理、自然语言理解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效果,为形成新的信息入口、交互方式、應用场景乃至终端形态提供技术储备。

(3)智能终端和传感器无处不在,基于大数据的自我学习能力将让智能终端越来越聪明;依靠人类认知、人类计算和内存支持、人类知识模型和决策经验的专有领域智能硬件将大量出现,人与智能终端的交互方式将进一步创新。

(4)进入智能互联时代,开源平台有助于实现生态圈的开放式创新。智能终端之间的互联互通和协同应用日益迫切,促使行业制定协议、规范和标准,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开展开放式创新。

(二)我国发展情况

1.发展现状

总体而言,我国智能终端产业起步略显滞后。2009年,我国移动智能终端市场,国外品牌占有市场规模达到70.56%,市场主要由国外品牌垄断。随着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的开源开放,国产智能终端得到飞速发展,尤其是千元费用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和使用,启动了巨大的内需市场。目前,国产个人类泛终端产品品类不断丰富,市场规模进一步提升。2004年我国入网的智能终端仅为436万部,而截至2020年6月,仅5G终端便已达6600万部,本土厂商有了质的突破。

2.区域分布情况

智能終端产业主要分布在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总量较大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目前我国已形成长江三角洲、环渤海京津冀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三个智能终端产业生产基地。

基于智能终端概念的上市公司研究,根据“同花顺”与“东方财富”的数据,我国有涉及智能终端的上市公司63家,共53家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具体而言,有28家分布在广东省,占全部企业数量的近一半;有14家企业分布在长三角,占全部企业数量的22%;有11家企业分布在环渤海地区,占全部企业数量的17.46%。按照2021年对公司营收进行排序,排名前十的龙头企业有三家分布在长三角,有两家分布在广东,有两家分布在山东,龙头企业未见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部分国内智能终端上市企业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国内主要智能手机品牌总部均在广东和北京,手机ODM/IDH厂商则主要集中在上海和深圳。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区域间产业合作和转移逐渐活跃,中国智能终端产业内迁步伐加快,集群效应明显,近期中西部地区智能终端产业开始崛起。

根据《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2020)》,人工智能领域的科研人员主要在“北上广”、东北以及部分东部地区流动频繁。其中,北京是我国人工智能科研人员流动的核心区域。而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近年来给东部地区提供了大量的人工智能领域科研人员。智能终端科研人员分布与人工智能相似,虽然我国智能终端的企业及专利申请相对集中在广东,但北京作为全国高校和智力资源集中地,在智能终端领域前瞻理论研究的引领实力仍毋庸置疑。总体来看,国内智能终端高质量人才以北京、广东居首,东部为主。

3.政策环境分析

近年来,国家制定发布了多项与智能终端行业相关的扶持政策,在支持智能硬件、物联网、5G技术和大数据等电子行业新技术发展的同时,为智能终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发布的主要政策如表2所示。

4.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智能终端已向泛终端方向发展。2021年,手表、平板、TWS耳机仍然保持较大市场规模,5G终端设备、VR等虽有需求,但市场规模仍然较小。未来随着新兴技术的应用落地,这些终端产品的市场规模将有望迅速扩大。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中国智造”,发布一系列利好政策,智能终端产业的未来增长空间很大。同时,近年来融资规模进一步扩大,我国智能终端产业链将进一步完善,终端市场的需求将会进一步被打开。

但是,我国智能终端产业在短期内仍面临一定风险。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且严峻,经济复苏不稳定不平衡,一些国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仍然盛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地缘政治冲突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各行各业面临成本升高、消费低迷等问题。目前,我国智能终端企业的数字化基础较为薄弱,在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上的自主化程度不高,芯片、传感器等高端产品国产化能力不足,未来仍需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智能终端细分领域产业发展前景与未来机遇

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包括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计算机制造、通信设备制造、非专业视听设备制造、智能消费设备制造4项中类10项小类,涵盖了智能手机、个人电脑、平板、VR/AR、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电以及泛AIoT终端产品,产业链包含前端研发设计、上下游元器件生产、终端整机制造、应用服务等多个环节。下面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车载智能终端和家庭智能终端五大细分领域的市场规模和产业链情况等方面,系统分析我国智能终端的发展前景和未来机遇。

(一)智能手机

1.市场及产业链概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手机技术的进步,智能手机逐渐普及。但是,随着国内市场逐渐饱和,智能手机出货量开始呈现下降趋势。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数据,2016—2020年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到2020年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下降至3.08亿部,同比下降20.82%。2021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受到5G的驱动,出货量出现反弹,达到3.51亿部,同比上升13.96%。2012-2021年中国手机出货量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生产方面,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手机生产基地,生产了全球约70%的智能手机终端。根据市场研究机构IDC发布的报告数据,2021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规模排名前五的厂商分别为三星、苹果、小米、OPPO、VIVO。其中,三星以2.72亿台出货量、20.1%的市场份额继续保持第一;苹果以2.357亿台出货量、17.4%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小米以1.91亿台出货量、14.1%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三,小米2021年出货量同比增加29.3%,成为TOP5中增速最快的厂商。富士康、和硕等台资代工企业的主要生产基地设在我国大陆地区,苹果手机90%以上在我国大陆生产;比亚迪电子、深科技、立讯精密等本土代工企业实力在不断增强,已经承接了华为、小米等全球重点品牌手机的生产制造。

根据CINNOResearch数据统计,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大陆市场智能手机销量预计约为6220万台,环比增长3.7%、同比下降20.8%,同比跌幅显著,创下2015年以来最差的第三季度销量。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对消费者购买力的影响,以及新产品升级速度减缓等因素,导致市场需求持续低迷,而更加不明朗的海外市场前景,令众多手机厂商开始采取稳健保守的运营策略。IDC预计,若没有额外正向刺激因素的出现,2022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容量或将跌破3亿台大关。

智能手机产业链包括计算类芯片、通信类芯片、存储类芯片、显示屏、摄像单元、传感器、电池单元、电声器件、分立器件、印刷电路板、结构件和功能件、操作系统、整机制造等13大类、30多个细分环节。我国在芯片、图像传感器、操作系统等多个领域还存在短板。

智能手机产业链来源于功能手机的改进,但是相较于功能手机产业链环节更复杂,参与者更多。上游产业链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开发商、芯片公司、元器件及零组件等原材料供应商;中游主要包括手机设计及组装制造企业,以及各个主流手机品牌商(国内包括华为、小米、VIVO和OPPO等);下游主要包括应用及增值服务供应商、运营商、渠道商等。同时还包括手机回收、维修等相关业务。

当前,智能手机处理器、内存、存储、屏幕、镜头组、金属外壳在手机关键部件的成本占比已超过80%①。以上成本支出结构反映出手机厂商在手机性能、手机功能以及手机外观设计和使用体验上的关注。同时,也客观上为智能手机供应链相关环节的厂商提供广泛商机,促进智能手机产业蓬勃发展。目前,智能手机渗透率已逐渐趋近饱和,发展进入瓶颈期。当然,随着经济景气提升、消费偏好转变等,还可能产生新的增量机会,带动智能手机成本结构转变,推动智能手机供应链结构调整,并提供潜在发展机遇。

2.发展趋势

分析我国智能手机产业发展趋势,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判断:

(1)国内市场规模趋于稳定,国际市场需求空间高于国内。经过10多年高速发展,中国手机市场接近饱和状态,虽然全面屏、AI等技术带动了手机行业的发展,但在5G全面到来之前,这些技术还不足以带来大面积的换机需求。而在国际上的一些新兴市场,比如非洲、中东、南亚、东南亚、中东欧等地区,目前使用智能手机的人数相对较少,其中南亚、中东、非洲、東南亚市场在2023年有望成长到当前中国市场的体量。

(2)芯片工艺、AI等技术不断推动市场创新。从2017年开始,多摄像头、全面屏、人脸指纹识别等多项技术创新不断应用到智能手机当中,却并未明显激发大众的换机热情。不过,AI和5G技术的成熟将为智能手机带来更广泛的升级空间,在推动用户换机需求的同时,引领智能手机中长期的发展方向。

(3)向集合更多电子产品功能的超级智能手机发展。英国科技媒体TechRadar和资源数据分析机构ElementsVC认为,智能手机经过十几年的技术发展,先后“淘汰”了电话、相机、PSP、Mp4、电视机等电子产品,成为集合诸多功能的移动终端,今后在硬件性能、操作系统等方面的创新将逐渐放缓,各主流手机厂商推出的机型性能参数已非常接近。未来,智能手机可能集合更多电子产品功能,成为功能更加强大的超级智能手机。

(二)平板电脑

平板电脑也称便携式电脑,像手机一样通过触摸屏实现信息交互,相对于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具有小型、方便携带、交互性强等特点,用户可以通过手写识别、屏幕上的软键盘、语音识别等方式实现信息的输入。平板电脑一般可分为双触控型、滑盖型、纯平版型、学生型和工业型五种类型。

1.市场及产业链概况

随着互联网更加广泛的应用和网络传输速度的升级,携带方便的电子产品成为人们连接世界的桥梁。就办公性能而言,平板电脑相对于手机的优势则更加明显,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几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在线教育迅速普及,平板电脑的教育工具属性,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球平板电脑需求增长,中国平板电脑需求增长尤为明显,据IDC、华经产业研究院相关数据显示,2016-2021年中国平板电脑出货量及增速如图2所示。

从平板电脑细分市场来看,消费市场一直是平板电脑需求的主导力量,且增速快于商用市场。平板电脑行业产业链类似智能手机产业链,上游主要为显示屏、电池、芯片、半导体、电子元器件等零部件行业;中游为平板电脑制造行业;下游为平板电脑各类销售渠道。平板电脑显示屏主要有LCD(液晶屏)和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LCD的厂商主要集中在中国(包含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和韩国,其中,中国大陆LCD市场份额不断上升,代表企业有京东方、TCL等。图像传感器是终端摄像头的核心组件,索尼、三星及我国企业韦尔股份三家企业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80%左右,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2.发展趋势

随着消费者对于大屏终端在娱乐、教育和办公等场景的使用习惯逐渐养成,平板电脑进入校园已成为趋势,推动未来三年中国平板电脑市场继续快速增长。

(1)需求驱动平板电脑产业持续发展。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平板电脑逐渐成为娱乐、教育、办公等场景的重要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持续上升。随着疫情逐渐向好,平板电脑需求并没有出现明显下降。平板电脑行业的普遍增长引起了制造商的关注,在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上也会有进一步的提升。

(2)学生平板电脑前景广阔。平板电脑在课堂的情景化和碎片化学习等方面展现出各项优势,加上“双减”政策的颁布,使得学生教育成为近年来平板电脑最大的应用场景。

(三)可穿戴设备

智能穿戴设备是指可直接穿在身上或整合到用户衣服、配件中,通过识别、传感、连接和计算技术实现信息智能交互的便携设备,是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服务和大数据技术融合创新的重要载体;其产品品类包括TWS耳机、智能手表、VR/AR、智能眼镜等。

1.市场及产业链概况

从全球市场来看,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不断增长。据IDC数据,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从2016年的1.02亿台增长至2021年的5.33亿台,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9.2%。其中,TWS耳机2021年全球出货量达3.1亿台,智能手表全球出货量首次破亿,达到1.275亿块;VR/AR设备出货量破千万台,达到1167万台,增速高达73.44%。从这三类智能穿戴设备出货量情况来看,TWS耳机品类出货量最高,占比高达69.02%,其次是手表,占比28.39%,第三是VR/AR,占比2.6%。

得益于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及社会环境的支持,我国智能穿戴设备行业在过去几年内呈现井喷之势。2016—2020年我国智能穿戴设备行业市场规模由175.2亿元增长至632.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7.8%。从出货量来看,2021年中国智能穿戴市场出货量近1.4亿部,同比增长25.4%,占全球智能穿戴设备出货量比例为26.3%。2015-2021年中国智能穿戴设备出货量及增速如图3所示。

我国智能穿戴设备产业链由上游的软硬件供应商、中游市场的智能穿戴设备厂商及下游的销售渠道和终端用户三部分组成。VR(虚拟现实)产业链主要包括内容应用、终端硬件、网络平台和内容生产等环节,VR终端硬件部分主要由屏幕、存储、处理器、壳料、辅料、喇叭等硬件构成。屏幕方面,京东方、华星光电等传统面板厂商已在Fast-LCD、OLED以及MicroOLED等新兴技术领域布局。组装制造方面,歌尔股份已成为全球领先的VR代工厂。只有芯片等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还在提升阶段:由于智能穿戴设备具有便携性、可收集数据、智能显示等特点,因此对芯片的尺寸、响应速度、电源管理、屏幕显示等性能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目前智能穿戴设备芯片类型包括蓝牙音频芯片、MCU芯片、显示驱动芯片、电源管理芯片等,智能穿戴设备较小的空间尺寸和较轻的重量要求,使得智能穿戴设备主控芯片在芯片设计、工艺制程、集成度、算力、功耗等方面都面临更高的标准,国内各芯片厂商正在射频技术、连接性能和低延时技术、低功耗,或者高音质、主动降噪和通话降噪等技术方面寻求突破。

目前全球VR设备仍处于起步阶段,行业龙头集中度较高;消费级VR设备主要由美、日企业垄断。据“VR陀螺数据”机构统计,2020年美国Facebook旗下的Oculus公司VR设备出货量占全球市場份额达到75%左右。

2.发展趋势

(1)性能、便携性和用户体验全面提升。“智能穿戴设备”一词现在用于描述人们与之交互的所有便携式设备,而不仅仅是那些佩戴在身体上的设备,如活动追踪器、耳机和智能手表。随着物联网技术发展,未来智能穿戴设备的可用性、移动性和整体性能都会进一步提升,更紧密地融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2)医疗智能穿戴设备面临新机遇。《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鼓励“物联网企业与康复辅具厂商,跨界合作,推动可穿戴设备的普及”。智能穿戴新材料技术、生物传感器、柔性电子、人工智能、智能穿戴安全等领域,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未来智能穿戴设备企业有望切入医疗行业,为行业提供如血氧、心率、睡眠等生物体征全天在家监测的智能穿戴设备。在降低医疗卫生成本的同时,打造智能化、定制化、可追踪的医疗卫生服务。

(3)拓展工业、信息娱乐领域。智能穿戴设备将帮助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较低的企业转型升级,为信息工业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四)车载智能终端

1.市场及产业链概况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智能汽车的电子化转型也在快速推进,消费者对汽车操作便利性、娱乐等方面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车联网本身就是车载智能终端的主要体现,近年来车载智能终端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车联网上游由感知系统、控制系统、执行系统及通信系统厂商组成;中游包括整车、终端设备制造、软件开发及TSP厂商;下游通过汽车经销商、OBU供应商、公交公司、主机厂及支付公司等,最终到达终端驾驶员/消费者。

根据中商情报网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车联网市场规模保持高速增长,2017—202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9.95%。预计2022年将增长至2771亿元;2020年,中国车联网用户规模约为13713万辆,同比增长52.33%,预计2022年将达20890万辆。

2.发展趋势

(1)出现新兴商业模式。车载智能终端使得智能汽车衍生出类似互联网产品的发展模式,在数据增值、共享出行服务、金融保险等方面开拓新的发展方向。比如,车载智能终端获取的数据可进行车辆实时定位、远程监测车辆运行状态,进一步提高了便捷性。

(2)大数据的价值进一步凸显。智能网联汽车能够产生大量数据,如行车数据,语音、娱乐等用户数据,地图及周围场景数据等,这些都是极具价值的资源。基于人工智能的数据分析,可以帮助车企进行客户精准定位,同时也能提升车主的用户体验。

(3)国产车载智能终端竞争力不断提升。国内厂商产品定制化程度高,反馈速度快,更易满足车厂产品研发和整合的需求。未来,国内终端厂商可以凭借技术创新和快速的响应能力,逐步获得国内市场认可,并拓展至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地区,形成新的市场竞争力。

(4)5G与车联网深度融合。5G网络高速率低延时的特点,解决了车载终端的核心问题。5G技术与车联网深度融合,将促使自动驾驶等场景的落地应用,帮助车载终端生态系统更加智能化。

(五)家庭智能终端

家庭智能终端是指以住宅建筑为平台,利用网络和自动化等相关技术,将各种家用电子设备集成,从而构建高效的智能管理系统,实现更安全、便捷的居住环境。家庭智能终端中的小分类有:主机网关、智能照明、安防报警、家电控制、窗帘窗户、智能门锁、家庭影院、背景音乐、场景控制、环境控制、视频监控、智能家居平台等。

1.市场及产业链概况

我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人均收入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将促使家庭智能终端市场发展潜力进一步释放。随着无线连接技术和低功耗芯片设计技术的成熟,消费者对于智能家居产品的接受度也将不断提高。据StrategyAnalytics公布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全球拥有智能家居设备的家庭数以及智能家居设备市场规模均不断增长。IDC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增长了11.7%,出货量超过8.95亿台。2016—2020年全球家庭智能终端设备市场规模如图4所示。

2016-2020年,我国家庭智能终端市场规模由2608.5亿元增至5144.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8.51%;2022年我国家庭智能终端市场规模预计可达6515.6亿元。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和物联网应用的推广,预计家庭智能终端发展将进一步提速,市场增长潜力巨大。

家庭智能终端产业链中,上游主要涉及技术层,包括元器件工业和中间件供应,其中元器件供应又包括芯片、传感器、PCB和电容等;中间件供应主要包括通信模块、智能控制器等。此外,行业上游还涉及基础层,包括AI技术、电信和云服务,而基础层也贯穿上游和中游。智能家庭终端的中游主要是智能家居设备制造和方案设计,参与者类型包括全屋智能解决商、传统家电厂商、智能单品制造商和管理控制平台厂商。而下游消费市场可细分为ToB端和ToC端,ToB端涉及房地产公司、家装公司等;ToC端既包括线上渠道也包括线下渠道。

2.发展趋势

(1)家庭智能终端生态将逐渐从底层系统进行统一。目前的家庭智能终端市场仍处于群雄逐鹿阶段,阿里、百度、小米、华为纷纷构建自己的平台及生态,各厂商的生态系统之间并不兼容,难以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无形中降低了消费者的消费体验,阻碍全屋智能落地。各平台及生态间的协议、标准统一势在必行,才能实现多设备协同,使得消费者的应用体验在多设备之间无缝迁移和衔接。

(2)视觉和传感交互将成为新兴增长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机器视觉和语音识别的速率和准确率大幅提升,未来视觉与传感交互技术水平的提升将进一步推动家庭智能终端发展。例如,不同类型的电子皮肤相继问世,可检测人体的血压、血糖等指标;一些智能马桶厂商也在产品中加装了生物传感器,可通过尿液检测为消费者提供健康管理建议。

(3)家庭交互中心逐渐向大屏化发展。人们生活在一个多屏世界,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表、智能手机和电视都被用作人机交互的界面。随着智能场景日趋丰富,屏幕所承载的数据信息也越来越多,未来家庭智能终端设备将逐渐与办公、车载设备进行横向打通与联动,进而推进智能家居交互中心向大屏化发展。

四、我国智能终端产业面临的发展风险分析

基于前文的研究分析可知,智能终端产业市场逐渐成熟,关键技术正在逐步打破垄断,商业模式不断创新,政策与投资环境相对优越;无论是各细分产品领域,还是国内外市场,都面临良好发展机遇。然而,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是风险与机遇并存,分析我国智能终端产业存在的发展风险,需要谨慎应对以下几个方面:

(一)需求端风险

受国内外疫情、供应链缺芯、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综合影响,目前智能终端产业面临“缺芯潮”及消费疲软等问题。2022年,全球以及中国市场多个消费电子细分领域都处于同比下跌的状态,包括PC、平板、智能音箱、电视等消费电子细分市场。Canalys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遭遇连续三季度下跌,同比下降9%。自2014年以来,此季度成为表现最糟糕的第三季度。天风证券分析显示,中国主要安卓手机品牌2022年已削减约1.7亿部订单,占原出货计划的20%。如果消费者信心继续走低,订单可能会进一步减少,需求端的萎缩直接影响产业发展。

(二)技术风险

相较于国外完整的软硬件生态体系,我国在半导体芯片、数据库、操作系统等底层软硬件架构上的国产化程度还很低,产业基础和产业生态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完善。底层技术的不足将导致我国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基础设施不完善,从而制约我国智能终端产业竞争力的提高。目前,我国主要侧重智能终端制造技术追踪和技术引进,而基础研究能力相对不足,软硬件基础支撑体系不够完善。

逆全球化背景下,全球科技实力联结的紧密性得到进一步凸显,AMD、英特尔等芯片厂商,Oracle、SAP等基础软件厂商以及苹果、微软等消费电子品牌都依靠其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保持对市场的主导权。美西方企图从供應链、知识产权、技术标准、伦理隐私等诸多方面打压和限制我国高新技术发展,并意欲切断我国自主可控生态建设所需的国际合作环境、技术交流环境、国际贸易环境等。由此引发的技术风险也将冲击我国智能终端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供应链风险

今年以来,随着越南和周边东南亚国家经济社会运行从疫情防控状态下恢复正常,欧美市场订单开始涌入越南,越南的对外贸易开始呈现井喷的状态。根据驻胡志明市总领事馆经济商务处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越南货物出口额达2820亿美元,累计2022年前三个季度经济增长指数较去年同期达8.9%。在电子产品出口领域,除了像三星、英特尔、LG等世界著名电子品牌外,越来越多的世界知名电子企业在越南开设工厂,比如富士康、立讯精密、温斯顿、和硕、歌尔等,这些工厂的出现让全球智能终端市场的需求直接转化成为越南的外贸订单,让越南迅速成为智能终端产品的生产基地,导致中国的产业链与订单出现转移。西方国家出台政策,推动摆脱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等,都将给中国智能终端产业发展带来影响。

五、推动我国智能终端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基于智能终端产业发展的国内外态势,为更好地把握机遇,应对风险和挑战,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推动智能终端产业从产能优势转向技术优势

在智能终端的上游产业链中,处理器芯片、存储芯片、SoC等集成电路产品是不可或缺的核心硬件,目前主要被美、日、韩等国厂商垄断,我国企业在这些技术领域的竞争力相对较弱。另外,人机交互技术、物联网与云计算技术,将影响智能终端产业未来创新发展,需要尽快占领技术制高点。由此,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尤其是在关键技术研发方面,要加大投资,积极引导国内厂商开展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强化芯片、传感器、存储等核心器件的研发设计能力,加快人机交互技术、物联网技术、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等终端系统的技术迭代升级,化解“卡脖子”难题,实现强链固链。

(二)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智能终端产业创新升级

按照“市场引导、政府推动、企业化运作”的模式,智能终端产业应通过协会、联盟等行业机构,促进交流合作,建立政府、产业、教育、科研和应用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加大创新主体培育,引导行业骨干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技术攻关,鼓励科研成果在本地产业化,推动产品和技术在本地的应用。针对智能终端综合集成、软硬融合的特点,鼓励高校、企业开展复合型人才培育。按照规定实施人才奖励,打造创新创业、安居乐业、蓬勃兴业的智能终端人才基地。

(三)培育市场需求,开发高端产品,打造品牌优势

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针对消费市场用户跟上数字化潮流、改善工作生活,化解工作生活难题,提升工作生活品味的美好需求,以及各类商用机构用数字技术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需求,鼓励和支持本土企业加强智能终端产品的高端化和规模化研发制造,支持有实力的国内企业研发功能强、质量好、服务优的高端化智能终端产品,培育市场,创建品牌,以新产品、新需求,引领我国智能终端产业形成品牌优势。

(四)重视数据安全,保护用户隐私

发展与安全必须并重,安全是市场不断扩展的基本保障。伴随着智能终端硬件产品的多样化趋势,错综复杂的应用场景同时拓展了“终端安全”概念的外延。智能安全的核心是有效保护终端设备所携带的数据信息;未来需要继续探索和部署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动态防御措施,加强智能终端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持续提升系统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能力,切实保护用户隐私。

例如,在智慧城市和智能驾驶领域,推广上海市智能终端发展经验,完善智能网联汽车公共数据平台,统筹建立一体化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态勢监测系统。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功能安全、网络数据安全等评估能力和测试场地建设,探索数据远距离安全传输方案。

(五)继续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巩固完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

智能终端所对应的电子制造业是高度全球化的核心产业,我国应着力于向欧洲、日本、东南亚及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开放,尽可能延伸市场深度和广度,打造非美循环圈。美国采用极端手段打压中国企业,最终将伤害自身,中国要分清利弊,牢牢守住自己的利益基本盘,通过发挥开放大市场的优势,在给予本土企业充分发展空间的同时,让全球企业在中国留得住、发展好。要支持有条件的地区设立智能终端产业园,吸引国外企业进驻,保障发展空间需求。应定期组织召开智能终端产业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展会和论坛,搭建开放合作的交流平台。通过国际协同合作和优势互补,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推动智能终端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猜你喜欢
智能终端国际竞争力产业发展
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发展东北地区粮食贸易的对策
提升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探讨
基于智能终端的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探究
浅析石油工程服务企业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分析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荆州港口物流发展对策研究
智能变电站过程层二次设备调试技术研究进展
基于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智能终端课程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