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视野下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

2022-05-30 09:56王江蓬
新闻论坛 2022年1期
关键词:新文科人才培养

【内容提要】在新文科背景下,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改革成为必然,这既是对新闻传播教育变革的积极回应,也是对新时代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有效响应,更是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准确适应。新文科建设中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面临着高速迭代的新闻业与落后的人才培养范型、专业知识与语言技能脱钩、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失衡等困局,基于此,新文科视野下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可从探求技术逻辑与人文逻辑的平衡、注重专业学科的交叉融合、立足全球视野与服务国家战略层面展开创新性探索。

【关键词】新文科  国际新闻传播  人才培养  国际传播能力

近年来,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日益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内容。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将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至战略高度。同年,教育部、中宣部发布的《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 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下文简称“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2.0”),对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全面启动,正式吹响了新文科建设的号角。以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作为核心要旨的新文科建设,为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路向,基于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面临的发展困惑,探究新文科视野下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路径成为不可忽视的命题。

一、新文科建设中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改革探索的必然性

作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要构成,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改革,不仅是对新闻传播教育变革的积极回应,也是响应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适应当前国际传播局势的需要。

(一)回应新闻传播教育变革的需求

与其他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逻辑不同,新闻传播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前沿性,迫切要求新闻传播教育时刻关注变动的时代环境和媒介语境,以适应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新闻传播工作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构成,其学科地位和属性决定着其必然关注新闻传播教育的动态发展。媒介环境的急剧变动,加速了新闻传播教育的变革进程,新的教育理念、政策、文件同步跟进。“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2.0”将“构建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新范式”作为重要任务。此后,各地立足实际,相继推出了系列实施方案。立足新文科视野,探究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改革是回应和落实新闻传播教育改革政策的需求。

(二)响应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时代要求

当前,国际传播生态复杂多变,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演化,西方媒体基于强大的国家实力和媒介话语权,深刻影响着国际信息流动秩序和国际舆论环境。对此,我国持续开展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战略布局。2021年,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人才资源是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关键,当前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在制度安排、观念创新和模式设计上还存在缺陷。新文科建设中,加强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改革,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响应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时代要求的需要。

(三)适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局势的需要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世界格局新变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话语权提升提供了重要机遇,也带来空前的风险挑战。伴随综合实力的跃升,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人类社会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如何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如何更好与国际社会接轨,国际传媒人才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加快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机制和体系改革,才能培养契合新时代需求、与国际传媒语境接轨的高质量国际新闻传播人才队伍,更好应对国际舆论生态,提升中国传媒的主动权。

二、新文科视野下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困惑

新文科的提出,对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当下的新闻传播界存在着对新型专业化人才需求日益增长与新闻传播教育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而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面临着新闻业的高速变革与人才培养相对滞后、新闻专业知识与语言技能素养相对脱钩、国际新闻传播人才供给缺乏与市场需求强烈之间的困惑和矛盾。

(一)高速迭代的新闻业与滞后的人才培养范型

新闻业是一种与技术发展高度关联的行业门类。新兴技术高度介入大众传媒,对传媒生态、新闻业态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新闻业不得不通过对技术的拥抱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媒体深度融合、平台型媒体涌现、媒体智能化生产,正是对技术介入的积极回应。与此不同,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则难以与高速变革的传媒业步调保持一致,人才培养的逻辑观念、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方案的升级完善,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自然导致在调整速度上难以迅速回应高速变革的新闻业。媒介技术的变革引发媒介形态和新闻生态的变革,无论是国际媒体,还是本土传媒,其新闻生产模式、信息传播方式的调试成为一种必然。快速变化的媒介技术、高速迭代的新闻业及复杂的国际传媒环境,对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式的革新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促使新闻传播院校尤其是设立国际新闻传播专业的院校,重新思考人才培养模式。

(二)专业知识与语言技能的脱钩

在专业设置中,国际新闻传播专业或方向一般设置在新闻学、传播学、文化学等之下,在课程设置上,与传统的新闻学、传播学不同,国际新闻传播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深厚的专业功底,且对学生的外语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应对国际信息传播语言垄断的挑战。这就要求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不仅要塑造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加强语言水平的训练,以培养出既深谙专业基础理论,又熟练掌握外语技能的复合式、全能型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然而,现实的情形却不容乐观,调研数据显示,不少院校的国际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新缓慢,仍停留在“新聞+外语”的阶段,一方面导致缺乏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外语因多被当作辅助性语言,在外语水平和能力培训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同时,小语种人才的严重缺席加剧了人才培养的难度。

(三)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失衡

伴随传媒环境的变迁,国内媒体应紧跟媒介发展浪潮,通过媒介的技术跟进、战略调整、内容生产变革,积极与国际新闻媒体接轨,这对国际新闻传播人才队伍的能力、结构提出了全新诉求。同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貌及社会治理经验需要为国际社会所认知,国际新闻传播人才担负着传播中国国家形象和中国智慧的职责,无论是国家主流媒体还是社会组织,对其具有强烈的现实需求。然而,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供给显得不足。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国际新闻传播的专业设置较为缺乏,集中于外国语院校及新闻传播学科办学实力较强的院校,大多数新闻传播学科的专业设置主要为传统的新闻学、传播学;第二,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就业去向与专业倒挂。其就业岗位并非与所学专业直接相关,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向其他社会岗位流动和迁移,反映出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和现实需求之间的脱轨,加剧了人才供给和需求两侧的结构性失衡。

三、新文科视野下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新文科视野下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可充分挖掘新文科的逻辑底色和价值内核,同时结合国际新闻传播自身的基本属性和特色,从追求技术逻辑与人文逻辑之间的价值平衡、注重专业与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立足全球视野与服务国家战略层面开展创新性探索。

(一)探求技术逻辑与人文逻辑的平衡

国际新闻传播离不开与技术的互动,世界新闻业因受技术更迭的影响而发生调整,数据新闻、可视化新闻等新闻业态不断出现,在新文科背景下,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首先需要构筑技术逻辑,培养学生的技术适应、使用和批判的综合能力。技术适应要求学生及时了解技术发展前沿,尤其是立足国际视野,认知发达国家新闻业的先进技术运用及其对新闻生态的影响,养成对新技术的领悟能力。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数据新闻、机器人写作等新的媒介形态对传统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发起了挑战,适应和拥抱新技术成为新文科背景下卓越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题中之义。技术使用则要求学生在认知新技术的前提下,实现有效使用,进而为新闻业服务。这就要求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要主动了解国际新闻业发展的技术使用动态,不仅对新技术的基本样态和基础理论进行介绍,同时还需通过虚拟实验室、虚拟仿真项目建设,搭建课堂实践操作平台,形成课堂演练与职业实践的有效对接。技术批判则是辩证审视、反思技术的态度,要求学生坚守基本素养和价值判断,不对技术产生盲目崇拜,而对技术自身的缺失、技术发展的消极影响进行深入反思。

从价值逻辑上看,技术的发展应该形成对人文学科、价值伦理的回应,对以国际信息生产及流动为主要活动的国际新闻传播行业进行观照。新时代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不仅需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也要强化对其专业理论知识、媒介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和训练。在对技术的适应和运用中,应注重技术的工具理性和人文的价值理性之间的调试与平衡,以人文导向和价值伦理对由技术引发的缺憾进行调试和弥补,凸显人本身的独立性和主体性。注重国际新闻传播本身的人文特质与价值导向,探索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思考新技术与传统人文之间的平衡,是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必然遵循的价值路径。

(二)注重专业、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与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使命,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是其主要特征。可见,交叉融合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表征和逻辑起点。实现交叉融合首先需要突破专业之间的壁垒,推动专业之间的互通。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涵盖的是国际新闻、国际传播、文化传播等专业或方向,按照新闻传播学学科的专业划分,新闻学、传播学等是其下设专业,相互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传统也导致国际新闻传播专业或方向设置无形中受到这种模式的影响,专业之间存在壁垒,相互之间的差异性逐渐显现。这就要求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实现专业交叉和贯通,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形成打通互嵌的格局,要培养全媒化复合型国际新闻传播人才,使学生成为掌握综合技能的行家里手,需要在学科内部、相近专业之间打通课程教学体系,实现专业内部各要素的交叉融合。

其次,交叉融合还体现在学科之间的融通。构建“全媒体+国际+外语”的复合式课程框架体系,是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实现这一课题体系设置目标,依靠新闻传播院系既有的课程设置状况难以满足,因此,需要发挥关联院系核心课程的效力,实现不同学科、不同院系之间的融合交叉。外国语学院、国际学院等院系的师资构成具有天然的语言技能优势,能帮助提升学生的外语能力,新闻传播院系的课程设置与其打通贯穿,不仅可以增强不同院系之间的互动与联系,且能合理配置优势资源,实现人文学科之间的交叉互补。伴随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在传媒领域的运用日益加深,对于国际新闻传播的理论拓展和思维提升而言,迫切需要精通大数据及数据计算的计算机院系的人才支持,以实現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跨学科沟通和对话。国内新闻传播院系已开始了跨学科整合课程教学的积极尝试,譬如开设“融合新闻学”“计算新闻传播”课程,打造多媒体实验中心和国际媒体融合实验室等实践教学平台等。

(三)立足全球视野,服务国家战略

国际新闻传播院系是党和国家重要的新闻舆论阵地,承担着传播社会主流价值,弘扬社会正能量,建构与传播中国国家形象的职责,为我国了解国际舆论现状和发展态势提供咨询决策,是培养新时代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主要力量。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战略地位日益提升,对此,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应具备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善于借用国际传媒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加强国际沟通协作,将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与推动国家形象国际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提升国际话语权相结合。

新文科视野下的国际新闻传播教育还肩负着培养学生浓厚家国情怀的诉求,即运用中国独特的价值理念,助推社会治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首先,培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掌握能力,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础理论武装头脑,培养政治立场坚定、价值观正确及具有中国信仰的国际新闻传播工作者,使其成为党和国家政策、中国国家形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传播者。其次,依托并深耕中华传统文化。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不仅要扎实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且要充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精神养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格。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对外承担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使命,对内担负着引导社会舆论、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职责,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反哺。再次,提升全媒体传播能力,助力实现社会治理。当前,以内容建设、技术建设和创新管理建设为核心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是传媒建设的重要议题,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构建和打造是国家战略意识的重要体现,人才培养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在新文科背景下,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战略眼光、全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以适应新时代全媒体发展的现实需要。

【本文为中南民族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阅读指导法在新闻事业经营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编号:JYX20007)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邱凌.以KSC模式培养国际新闻传播人才[J].青年记者,2020(19):65-66.

[2]王江蓬.“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电视剧海外传播的战略机遇与现实挑战[J].中国电视,2020(09):70-73.

[3]苏宏元.新闻传播教育的挑战与变革[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S1):83-84.

[4]强月新,孔钰钦.新文科视野下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J].中国编辑,2020(10):58-64.

[5]唐衍军.新文科教育引领新闻人才培养理念创新[J].新闻论坛,2020(02):111-114.

作者简介: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编辑:文   言

猜你喜欢
新文科人才培养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新文科”内涵探析及建设思考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