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钊雪
2021年7月,通过层层选拔,我有幸来到金沙教育研究院工作,工作角色发生了变化,从一线教师转换为实践型教师教育者(教研员)。实践型教师教育者属于教师教育者中的一类,是指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以改进一线教育教学实践为主要目的,基于实践场域为其他教师提供指导与支持的专业人员。为了尽快适应这一身份,提升自己作为实践型教师教育者的能力,进而提升县域思政教学质量,我选择了教育叙事研究这一途径。我尝试把自己在一线教学时的经验通过教育故事呈现出来,用实践型教师教育者的新身份对其进行重构和诠释,建构出可以分享的实践性知识。本文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这一主题为例,先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即作为一线教师,我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这一核心素养的,而后,从实践型教师教育者身份出发,阐释由个人经验带来的启发。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我最看重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责任担当。责任担当是指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为什么最看重责任担当这一素养?还要从一次家访说起。
缘起:家访
2011年8月,刚拿到大学毕业证书的我迫不及待背着书包踏上了特岗教师的旅程,来到毕节市某县最偏远的乡镇中学,担任八年级1班语文、思想品德(现道德与法治)课教师。
班上有一个白白净净的女孩,长得乖巧,成绩好。周六,控辍保学大走访,走到她家时,正巧碰见她和妈妈两个人吵得面红耳赤,大有打一架的阵仗。
原来,妈妈要去地里干活,让她照顾一下弟弟,她回了妈妈一句:“关我屁事,你自己生的自己带,我有作业。”母女俩起了争执,妈妈直接被她气哭。
女孩妈妈和我讲女孩在家的情况,像我所见到的情形在这个家时常上演。话毕,她妈妈哽咽着问我:“她在学校会不会和老师顶嘴、和同学发生矛盾?”我脱口而出:“没有啊,在学校还挺乖的。”所以,女孩妈妈向我讲述的时候,我是不相信的。
接着,我走访了同村的同学,也从侧面了解了一下这个女孩。据同学说,她经常在家里和父母吵骂,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有时候甚至还会动手。我才发现,我并不了解这个女孩。
反思:促行动
回到学校,我问自己:我关注自己班上的学生吗?从哪些方面关注的?有没有做到关注学生的家庭、生活、个人等情况?成绩优秀的学生就一定优秀吗?家访是为了完成任务吗?经过一连串的灵魂拷问,我得出结论:作为教师,我是失职的,对学生的关心不够,对学生的评价只停留在学业测评上,没有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家访仅仅是为了家访而家访。
从那以后,我便开始默默地关注班上的学生,走近他们,与他们交流谈心,观察他们在学校的言行,了解他们与其他老师、同学的相处情况。周末就进行家访,家访对象一般都是当周表现欠佳的学生,我逐一跟踪了解。一学期下来,我发现班上大部分学生(不乏成绩较好的)有一些共性的问题:独立自主的能力差、做事拖拉、以自我为中心、没有上进心,有些学生甚至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初中毕业出门去打工”的心态来学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总结了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家庭环境,学生属于留守儿童、单亲家庭较多,缺少正確的家庭教育;二是社会环境,学校地处偏远山区,系少数民族聚居地,人们普遍思想意识不高。
摸清学生的情况后,我又开始思考,我能做什么?作为思政课教师,我脑子里始终有那么一根弦绷得紧紧的—要让学生对自己负责、懂得感恩、有集体意识、有责任心……我有责任和义务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做一个有责任担当的人。但培养学生具有责任担当意识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教师仅依靠说教,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那么,可否换一种思维呢?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思想自由、行动自由。
行动:见实效
在班级管理讨论会上,我提议,邀请全班同学共同制订班级评价表。
召开“成长需要担当”主题班会。课前请学生匿名给一位同学写一个优点、提一个建议(提醒学生从待人接物方面思考),由班长收集保存;搜集与“责任担当”相关的古代名人的故事。第一环节:讲一讲。请学生翻开历史,走进历史的长河,撷取经典故事,感受先人的豪情壮志,感悟人生当懂得担当责任。第二环节:议一议,是谁守护你成长?他/他们为你做了些什么?你又能为他/他们做些什么?写下自己做得好的、做得不好的方面。第三环节:说一说。分发小纸条,以小组为单位归类概括同学写给自己的优点、建议以及自己在上一环节写下的内容,由小组长汇报,梳理出全班同学总体的优缺点。第四环节:做一做。把优点归类,形成班级好学生的标准;对照缺点,提出改进建议,汇总。
主题班会结束后,我们把最终形成的班级好学生的标准贴出来,缺点列出来,设置加分值,达到标准的、改正缺点的对照加分。一月评比一次“担当好学生”,让学生在对照标准的同时互相监督,并且召开家长会,请家长担任家庭监督人。
在这样的循环推进中,学生们发生了明显变化。那个女孩回到家会帮妈妈煮饭,主动承担照顾弟弟的责任;班委能独自召开班委会,解决班里的管理事务,还主动策划了几次主题实践活动:“环保卫士”在行动、关爱空巢老人、感恩父母主题演讲比赛……班委会决定,把参加这些活动都作为加分项列入好学生标准中。
“担责任,始成长;尽责任,方进步。”通过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体验责任担当。作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学生们应当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责任与担当,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
分享:转身份
作为一线教师,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尤为重要,也探索出了有效培养学生责任担当的经验。成为实践型教师教育者之后,我又进一步反思,这些经验可以给其他思政课教师带来哪些启发?学生的成长需要责任担当,教师成长的前提也一定是要有责任担当。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才能培养出高度负责的学生。
首先,养成“反思”习惯,独立自主知责任。反思是个体,乃至整个群体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一定要学会反思,明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反思:召开主题班会时引导学生写下自己做得好的和做得不好的方面,就是让学生在回顾的过程中反思;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反思不断优化、改进活动的质量,学会独立自主,树立责任心,进而提升自己的能力素养。教师要自主反思:在教学、学习、培训等结束后一定要及时写反思,反思问题,思考对策。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师成长方式。也正是因为不断的反思,我才找到了培养学生“责任担当”这一素养的途径。
其次,破除“唯分数论”,服务教育行责任。一方面,要全面了解学生。成绩优异的学生就一定优秀吗?班上那个女孩让我认识到,分数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要从“重分数”转变为“重素质”。如果把分数置于学习者之上而忽视培养学习者的能力素养,只重学业没有责任担当,这样的教育就失去了意义,前文中女孩与妈妈对话的场景就会随处可见。正如德国著名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只有破除“唯分数论”,坚守初心,才能切实承担起教书育人的使命。
最后,構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同心协力担责任。一是要转变角色定位。虽然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教”的主体,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所有的领域都比学生强。在我看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是个很棘手的问题,但当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树立责任感时,他们比我想象的做得更好。二是要转变理念和方式,转变“为教而教”的传统理念,实现“为学而教”。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上,我摒弃了以往上一堂说教课的做法,根据学生特点设计个性化的主题班会,鼓励学生寻找自己的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只需要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三是要创新评价机制,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对学生的评价由终结性评价走向过程性评价,学生每个月的表现在积分表里一一呈现,学生能清楚地看见自己成长的脉络;同时,学生对教师形成反馈式评价,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实现“以评促教”。通过以上三方面,激发师生责任意识,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思政课教师要明晰思政课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一课”。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是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养成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行为负责任的态度,对于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是国家发展的宏观需要,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接班人,是促进中国经济腾飞、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担负着实现“中国梦”的社会责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思政课教师要落实好“铸魂育人”的使命担当,思政课教研员更要落实好实践型教师教育者的责任担当。在理论层面,要建立清晰的自我认知,明确实践型教师教育者的职业定位、价值感、专业素养、专业目标和工作方式等,在观念上提高身份的识别度。在实践层面,要增强身份的实践感和效能感,实践型教师教育者需要成为行动研究者,发挥示范者的角色,实践所讲授的理念和内容。同时,将理念与实践达到统一,并经由反思实践反哺理论,促进理论的丰富性和坚定性。
(作者单位:贵州省金沙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