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集锦

2022-05-30 03:02王伟宋文敬
东方收藏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

王伟 宋文敬

摘要:郎静山作为中国最早的摄影记者、第一个参加国际影展的中国人,他把传统和现代、东方绘画审美和西方摄影技术相结合,创造出了“集锦摄影”这一独特的摄影艺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艺术成就,在世界摄坛上独树一帜。

关键词:郎静山;集锦摄影;中国山水画

摄影是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后出现的一种现代性观看媒介,它的本质特征是记录。法国物理学家达盖尔在1839年8月15日拍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照片。1843年,一位法国官员带着一台相机来到中国,从此摄影开始了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1937年,一位淮安籍人凭借一架120老式照相机,让自己的优秀作品入选国际沙龙,并名列世界第12位,这位摄影艺术大师就是郎静山。

郎静山祖籍为浙江兰溪,父亲郎桂林作为清朝武官,曾任河道总督署运河工程督导,驻节淮阴,定居于清江浦。清江浦于1415年开埠,是京杭大运河沿线的交通枢纽,同时也是漕粮储地和重要的商业城市。根据地方志记载,清末时期,清江浦先后诞生了王瑶卿、王叔相、李更生、周信芳、郎静山等一批文化名人,彰显了当时清江浦地区文化的繁盛。清光绪十八年(1892),郎静山出生于都天庙附近,该地北邻文慧庵,西临都天廟,现在是清浦区都天庙前巷27号。郎静山故居占地面积600平方米,有房屋近20间,原有庭院格局及大部分建筑依旧保存。都天庙一带在当时为清江浦繁华地区,商铺林立,热闹非凡。郎静山在这一环境里生活到12岁,度过了他天真快乐的童年时光。

郎静山童年时,其父喜爱鉴赏、收藏书画和古玩,对摄影也有浓厚的兴趣,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年少的郎静山,提升了他对中国绘画艺术与传统文化的感知。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12岁的郎静山离开家乡,赴上海求学。在上海南洋中学学习期间,他在课余期间向中国画教师李靖澖学习摄影和照片冲印制作技术。郎父在得知他学习摄影的消息后,还为其买了一架相机。从此,郎静山开始了持续一生的摄影生涯,走上摄影的艺术之路。

1912年,完成学业的郎静山进入上海《申报》工作。闲暇之余,郎静山会来到郊区和周围风景优美的地方拍摄风景照。当时的报纸上很少出现照片,偶尔会刊登一些照相技师的作品。郎静山将其拍摄的部分优秀作品发表在报纸上,向社会大众宣传摄影艺术。1928年,郎静山进入上海《时报》工作,作为该报的第一位摄影记者,此时的郎静山在摄影中借鉴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拍摄具有中国水墨画韵味的艺术照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郎静山还不忘组织摄影活动和推广摄影教育,1928年,由他牵头组织在上海成立了“中华摄影学社”,以研究摄影艺术为学社宗旨,公开举办摄影艺术展,并出版《天鹏》和《中华摄影杂志》两本中国早期的摄影刊物,在社会上引发摄影热潮。1930年,郎静山在上海松江女子中学开设中国第一堂摄影课,传授摄影技法。1948年,他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摄影社团——“中国摄影学会”。郎静山也是第一个参加国际影展的中国人,他以东方的艺术视角参加国际性的摄影比赛,以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为目标,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和人文风景,从而改善中国在西方世界中的形象。1934年,郎静山的集锦摄影作品《春树奇峰》在英国摄影沙龙上展出,这也是他的集锦摄影技术首次出国展出。从此,表现中国画意境的集锦摄影技术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

所谓集锦摄影,在技术上就是多底合成,即选用不同的底片,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叠放在一起,通过构图的二次创作,在暗房中冲印为一张照片。如何完成一张合适的集锦摄影照片,要求作者不仅能够准确掌握合适的摄影技术,同时要对中国绘画有着较好的理解、实践和研究,这就彰显创作者的艺术功底和审美趣味了。摄影诞生之初,被视为一种纯粹的技术,其艺术理论并不完善,很多摄影家在进行创作时都在模仿西洋绘画的艺术风格,表达真实和理性,通过光影、比例、色彩,实现情景再现的效果。而集锦摄影,则是在造型效果上另辟蹊径,借鉴中国绘画的艺术风格与构图方式,最终呈现出中国水墨山水画一样的艺术风格,幽静淡泊、意境深远。

郎静山自幼学习中国水墨画,初仿倪瓒,学扬州八怪,后又与黄宾虹、林风眠、朱屺瞻、刘海粟、齐白石等名家均有往来。他在画作中求新求变,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揣摩摄影技巧,因此他的集锦摄影作品深得中国水墨绘画之神韵。郎静山在《集锦照相概要》中这样讲述:“……(集锦照相)其移花接木,旋转乾坤,恍若出乎自然,迥非剪贴拼凑者可比拟也。此亦即吾国绘画之理法,今日实施于照相者也。”[1]集锦照相和中国水墨画大约有三点相通之处,或者说是郎静山在中国画中的借鉴之处,一为构图,二为用色,三为气韵。

先看构图。中国山水画中有“三远”的构图法则,北宋画家郭熙在自己的绘画实践基础上结合前人绘画创作经验,创立了“三远论”,他在《林泉高致》中写道:“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2]其概括了中国山水画中独特的透视法则,以及如何处理相对的空间关系,从中反映出了中国画独特的空间审美和营造意境的手段。郎静山的照片中,经常有前、中、远三景的结合,将观众的视线由近转远,形成一种舒适的观赏感觉。如《烟波放艇》(图1)这幅作品,画面上方展示的是连绵的远山,山上松林密布、雾气环绕。画面中间有大片留白,烟波浩渺的江面上,一叶孤舟,载有三两漂泊客。左下方为照片的前景,一丛芦苇在河岸边摇曳生姿。这些元素通过合理布局,形成一个整体,整幅摄影作品也变得有灵动之气,给观者带来极大的审美体验。

中国绘画的构图特点是散点透视,不同于西方绘画的单点透视,中国绘画在创作时不受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位置进行观察,不同位置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到画面上来,给人以一种移步换景的观看体验。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画家能够突破纸张大小的限制,创造出万里江山的辽阔境界。而摄影照片是单点透视,郎静山通过多张不同视角的照片叠放合成,最终曝光成一张照片,在一张照片上创造出了多点透视的艺术效果。

再说用色。摄影诞生之初的黑白二色天然拉近了它与中国水墨画的距离,光影、黑白的变化在摄影中有塑造人物造型、烘托氛围的重要作用,能渲染和传递拍摄者的情绪。时至今日,黑白影像在摄影艺术中的正统地位仍无可动摇。同样在中国画中存在墨色的变化,所谓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在不同地方用不同的墨法,浓淡干湿,相互晕染。在墨色的渲染下,静止的画面也会给人营造一种流动、生气之感。郎静山在暗房冲印照片时,通过不同的曝光手段,使用加光、减光,在照片上营造出如同水墨画一般的光影变化。在郎静山的照片中,远山层叠,隐隐于雾气之中;浩渺湖水,浑然天成;近处的树木,枝干遒劲,在黑白氤氲之中展现大千世界。比如《扁舟荡漾》(图2)就是以黑、白、灰色调为主,远山、江水等使用灰、白色来呈现,而近处的树木、渔人以黑色来呈现,从而让整幅照片有种田园意蕴。

三品气韵。所谓气韵是指物体表象下的精神内核,是作者将自己的哲学思考赋予艺术创作之中。郎静山一生致力于用摄影来宣传中国传统文化,让西方人更好地了解中国。他的摄影作品多是以远山流水、小桥楼阁、林间高士等中国传统文化素材为对象,透露着中国文化与哲学的气息。如《鹤寿》(图3)中的仙鹤、松柏,《山林风光》(图4)中的林间凉亭,在观赏的过程中有种回避世俗纷争,归依山川之中的平静感觉。孤舟也是郎静山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文化符号,比如《归舟》(图5),空白的背景中,一叶扁舟漂泊水上,犹如沧海一粟,让人有孤独和渺小之感,画有幅而意无穷。这似乎也是郎静山离开中国大陆,在海峡对岸思乡情绪的真实写照。

1949年,郎静山迁居我国台湾地区后,曾在台湾艺术学院、台北文化大学教授摄影课程。在此后的50多年间,他在拍摄作品之余,还出版摄影理论著作,奠定了中国摄影史的基础。郎静山凭借其开创性的暗房技术、独特的影像符号,影响力蜚声海外,美国、英国、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国家的摄影学会均授予其荣誉;国际摄影界授予他为“亚洲影艺协会之父”称号;1980年美国纽约摄影学会首届颁赠世界十大特艺专家荣衔,郎静山获“集锦派专家”衔。

郎静山自12岁离开家乡后,就再也没有返回过,但他一直记着自己是淮阴人,其心中始终怀着对家乡的无限深情。1991年,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郎静山影海生涯百幅作品展”,当他得知淮阴市摄影家协会希望其作品能回乡展出时,欣然允诺。他委派长子郎毓祥办理此事,并叮嘱说:“我人老了,不能回去,但作品可以回淮阴展出,向故乡人民汇报!”为了感谢家乡父老的厚爱,他在原先展出的百幅作品之中,特意增加了一幅超长的山水相片,这也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同年,“郎静山百岁百幅摄影作品展”在其家乡展出,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和艺术影响。1995年4月13日,郎静山病逝于台北,享年104岁。家乡人民怀着对郎静山的崇敬之情,于2011年建成一座淮安国际摄影馆,用来展示、研究、宣传、交流国内外摄影大师的一流作品,展馆内设有郎静山摄影艺术馆,国际著名摄影大师托马斯·赫普克尔盛赞其为摄影界的“卢浮宫”。从2016年开始,为继承、宣传郎静山以中国绘画传统来创作摄影的精神,淮安市人民政府与中国摄影家协会定期举办“郎静山杯”中国新画意摄影双年展,在展览中传播具有中国传统的摄影文化理念,提升文化自信。近些年来,郎静山家乡的摄影活动蓬勃开展,先后出现了顾树青、李慕陶、周思民、朱天鸣、李东平、曹政等一批知名摄影家。他们的很多作品不断在国内外获奖,其中,顾树青的大幅风景片《朝阳辉映洪泽湖》在2006年荣获中国上海首届国际郎静山摄影艺术金像奖,到目前为止,淮安已有十余人获此殊荣。

最后还要介绍下郎静山作品进入艺术市场的价值情况。国际上的影像拍卖始于1971年,国际拍卖公司苏富比在英国伦敦举办首场影像专场拍卖会。我国影像拍卖起步较晚,2000年后,在嘉德、华辰、西泠等拍场上逐渐有影像作品落槌成交。2004年在北京华辰艺术品拍卖会上,郎静山的两张摄影作品《石径归人》《云山茅屋》以6.6萬元成交。再之后,郎静山单件的最高价是香港苏富比2005年秋拍的《湖山揽胜图》,为 78万元港币。郎静山作品在短短几年内升值十余倍,可以看出,这位国际摄影大师在艺术品市场上也逐渐被认可。

参考文献:

郎静山.集锦照相概要[M]. 1940.

作者简介:

王伟(1984—),男,汉族,江苏淮安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2002级本科,专业:文物与博物馆,研究方向:藏品保管、文物陈列。

宋文敬(1988—),女,汉族,山东泰安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本科毕业,专业: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方向:展陈设计。

猜你喜欢
中国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构图形式之美
禅宗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中国山水画中线条的民族性
中国山水画留白技巧探讨
“留白”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新媒体图像艺术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的应用
中国山水画对景创作教学探析
元代少数民族画家传承米芾画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