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相生视野下的作文立意指导

2022-05-30 00:21:50胡春美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司马迁立德作文

胡春美

《庄子·天道》:“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文章所贵者,“道”也。从孔子的“思无邪”到扬雄、刘勰的“文从道出”“文以明道”,从韩愈、周敦颐的“文以载道”到今天的“立德树人”,“道”本“无痕”,但“道”融于“文”中,“文”是“道”的物质载体和具体表现,也推动“道”的继承、传播和发展。对初中学生来说,一篇好的作文,是细节和情境的再现,是情感的充分表达与智慧的完整呈现,是人生观、价值观的美丽折射,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树立和生长。

作文,写的不仅仅是“文”;作文教学,教的也不应该仅仅是“文”。在“文道合一”的传统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无痕的“文”的锤炼和引领,实现“道”的传承。让学生在文中、在心底有“我口写我心”的观念和意识,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远与淡泊,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旷达和豁然,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的责任与担当。

一、追问:在有意识的挖掘中求“道”

作文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初中学生思维活跃,对事物往往有直接的感官印象,却很少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反思。语文老师应以适切的追问引导学生对素材进行加工,对作文的内涵进行思考,对文章的立意进行调整。在思维的激荡中,学生运用智慧,客观、理性、科学地认识事物、观照生命,通过感性的体悟和理性的思辨,获得个性的完善。

如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思路要清晰”主题写作,我和学生一起讨论“这天我回家晚了”的立意。一位学生说起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我和其他班的一个同学约好了放学后一起回家,可是放学时,我被老师留下了,过了很久走出教室,发现那个同学还在校门口等我。”

我和学生讨论作文的立意,他说,可以表现真挚的友情。我结合“等了很久”这个细节继续追问:“除了友情之外,你还想到了什么?”学生想了想说,还有敬佩,敬佩同学信守承诺、言出必行,同学在夜色下那样孤独地等待,他自己不一定能做到。

最后,他在作文中这样写道:

“……这天,我收获了生命中最珍貴的友情,而这友情,源于为人之本—— 诚信。言必信,行必果。我想,在漫漫长途中,这个夜晚会成为我生命中的一盏灯,照我前行。”

由于年龄、生活经验等条件的限制,初中学生在作文立意上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作文指导过程中,教师巧妙设置思维的阶梯,能激发学生思考;教师在学生疑惑处追问、在思维阻塞处融通,能使学生在无声无息的思考中融合优秀文化,把人类的精神财富转化为个人成长的精神财富,形成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念。

二、点拨:在有质量的等待中寻“道”

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真情实感”是初中作文的必然追求,也是“为人”和“载道”的第一要素。面对特立独行的在手机和平板前生活的新一代,教师应给予他们精准的点拨,让他们更好地厘清虚拟与现实;引导他们探寻作文与生活、作文与阅读、作文与做人的关系;给予他们主动生长的时间和空间,耐心等待,让他们因接受了过量信息而钝化的触角变得柔软和灵敏,感知并珍惜生活中的“爱”与温情,主动表达情感。这些都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

如统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会记事”主题,我和学生一起讨论“我们是一家人”的写作,很多学生这样立意:我感受到了家人对我的爱—— 但也仅限于这样抽象的“家人爱我”。

如何唤醒学生心中的“爱”,引导他们理解“爱”的内涵,进而学会珍惜、学会主动去爱家人?我引导孩子结合《秋天的怀念》,翻转视角,感受真情:“你和亲人之间的缘分是有限的,如果此刻,他们就站在你的面前,你会如何表达对他们的感情?”

教室里一片安静,学生们都陷入了沉思,沉思之后,是无尽的感动。课后,一个学生和我说:“老师,在这节课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爷爷对我的爱是这样深沉……”

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雨果说:“语言在人的心里,从思想走到良心,又从良心回到思想的时候,才是一种灿烂无比的神秘。”每一次作文,都是学生借助语言在“良心”和“思想”之间穿梭。教师适时的点拨,将学生被磨损的心重新变得敏感而细腻,让学生能够发现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真、善、美,进而形成其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感、美好的精神世界,实现“文”与“人”的“共生”。

三、实践:在有过程的生长中得“道”

作文教学中的“立德树人”,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是学生的主动追求,而不是被动的抉择。结合统编版语文教材的作文体系,我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它与作文教学相结合,将实践反思与作文立意相融汇,观察、描绘生活,概括出有意义的写作主旨,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如结合统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物传记”主题写作,我和学生通过采访、阅读、观影等方式,了解身边或历史上某一人物,写人物小传,同时我提出立意的要求:写出人物内在的特征和精神风貌。在那个月,历史名人、门卫保安、饭堂师傅、学校老师,都成为我们的探究对象。在研读人物、交流斟酌后,很多学生说自己所研究的人物深深打动了自己,有一位学生这样评论他所写的司马迁:

司马迁,我懂你,懂你的坚持,懂你一生多苦多难,但依旧笑着面对,终成一代史学大家的艰辛和豁达。因为黑夜恰恰是黎明的另一种表现,没有黑夜,何以彰显黎明?

我相信,这个学生“读懂”司马迁的过程,也是他向司马迁学习的过程,是他将司马迁精神内化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在学生的写作生活中蔓延……

“学习描写景物”主题写作,我和学生一起观察校园内的景物,展开联想和想象,以求写出景物的内在品质;“撰写演讲稿”主题写作,我们思考“青春”的意义和责任,以“无奋斗,不青春”为主题撰写演讲稿;“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主题写作,我们尝试介绍祖国的某一项文化遗产,阐述其内涵,传承民族精神,表达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在一系列写作中,我和学生追思历史、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展现自己在新时代历史坐标上应该闪耀的光彩,分享青春岁月的梦想,涵养开阔的襟怀,追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们摆脱狭隘的“小我”更多地关注人生、关注社会,让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根植内心。

文采斐然以传道,文质彬彬以感人传情。作文不是散漫的呓语,它是情感与智慧的交融,是理想与价值的共鸣。“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美则爱,爱则传焉。”初中作文教学,是一片神秘的百草园,作为一名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园丁”,教师应在具体的写作活动中进行有效的立意指导,带领学生学会“爱”,崇尚“美”,丰富学生的情感,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在无声之中实现“立德树人”,让“文”与“道”绵绵共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折桂中学)

猜你喜欢
司马迁立德作文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18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作文
红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