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芳
【摘要】考试中,学生看到最短路径这一问题时,常会存在较为恐惧的心理,计算过程中更是常常出现一些错误.本文系统性的为学生总结相关题型及解题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关键词】最短路径;解题方法;解题效率
1 平面几何中的最短路径问题
在“最短路径问题”的题目中,与平面几何知识进行结合考察是最为常见的一类.这一类问题往往是给定一个平面图形,在此基础上,存在动点,求动点到某点的最短距离.
在这类问题的解答中,学生需要掌握平面图形的一系列问题,因为其最短路径的考察往往是与几何知识进行紧密联系的,在此基础上确定距离最短时动点所在的位置,而后通过准确的计算便可有效地解决问题.
例1 如图1所示,在菱形ABCD中,AC=62,BD=6,E是BC边的中点,P、M分别为AC、AB上的动点,连接 PE,PM,则 PE + PM的最小值为().
(A)6.(B)33.
(C)26.(D)4.5.
本题作为将动点问题与平面几何进行结合求最值的问题,是平面几何知识考察中常见的一种方式,在解答这一类型的题目时,一定要准确分析图形的特点,找出所求距离所在的位置,而后进行计算.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本题的最终目的是在线段AC之上找到一点P,使PM+PE的值最小,同时,M点为动点,这增加了学生的解题难度.此时,就需要学生结合外部菱形的性质进行思考,AC作为菱形的一条对称轴,此时,无论M点运动到任意位置,都可以在AD边上找到对称的点,如此,便可以根据菱形的相关定理展开计算.
解 已知四边形为菱形,其中AC=62,BD=6,那么菱形的面积S=12AC×BD=182.
由于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可以得到菱形的边长
AB=BC=CD=AD=32+(32)2=33,
此时,当ME′为线段AB与CD之间的距离时,PE+PM的值最小.
根据菱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得到DC×ME′=182,其中CD=33,则ME′=26,即PE + PM的最小值为26,正确答案选C.
2 立体几何中的最短路径问题
在对立体几何知识的考察中,也经常会考察最短距离的问题,相较于平面几何,这类问题往往伴随着正方体、圆柱体等立体图形,给学生的观察及思考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性,问题的难度有所提升,更加重视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及计算能力的考察.需要学生将其逐步转变为平面几何中最短距离的求解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答相关问题.
例2 如图2所示,在一高为14cm、底部周长32cm的圆柱形中,现在距离杯底5cm内部有一点B,杯壁外距离顶部3cm处有一点A,则从A到B最短距离为多少cm?
解 如图3所示,作点A关于直线EF的对称点A′,此时,根据题意可得
AC+CB=A′C+CB=A′B,
AE=A′E=DF=3cm,
A′D=EF=16cm,
BF=14-5=9cm,
DB=DF+FB=3+9=12cm.
在Rt△A′BD中,由勾股定理可得,A′B=A′D2+DB2=20cm,
所以,蚂蚁吃到蜂蜜的最短距离为20cm.
3 函数中的最短路径问题
在考试中,一般会将函数与其他知识进行综合考查,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最短距离问题则是函数最为容易考查的一点.
在这类试题中,一般伴随着较为复杂的图象,解题时首先需要学生掌握函数相关的各种基础知识,其次充分挖掘题目中给出的关系,找出对应的关系,而后进行计算.
例3 已知二次函数y=x2-2mx+m2-1,当m=2时,该抛物线与 y 轴交于点C,顶点为 D,此时x轴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PC+PD最短?
解 根据题意,在m =2时,y=x2-2mx+m2-1变为y=x2-4x+3,最终化简可以得到y=(x-2)2-1,
当y=0时,x=3,所以C点坐标为(0,3),顶点D坐标为(2,-1).
此时,就可以根据关系式画出函数图象如图4,通过观察可以发现,C、D两点位于x轴的两侧,此时连接C、D两点,其PC+PD距离最短,与x轴的交点即为P点.
连接CD,并且过点D作垂直于y軸的垂线,使DE⊥y轴,
根据计算可以得到,CO=3,CE=4,ED=2,
并且,△CED与△COP相似,
因此COCE=OPED,
将上述数字代入可以得到OP=32,
所以此时P点的坐标即为(32,0).
4 结语
为了解决学生们存在的问题,本文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关知识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将最短路径与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及函数进行结合的题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讲解,以便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