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管类MOOC调查与分析

2022-05-30 20:45徐源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2年27期

徐源

摘要:为了解国内信管类MOOC的开设现状、课程内容,提升信管类MOOC的教育功能,完善信管类教育,文章运用网络调查法对国内各大主要MOOC平台上的信管类课程进行调查分析。此次调查共收集了国内主要两个MOOC平台上72门信管类课程,根据课程内容将课程进行分类,从教学目标与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三个维度对课程进行分析,发现课程现存问题,并针对信管类MOOC的不足提供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信管类;MOOC;网络调查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2)27-0172-0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简称MOOC,也被称作“慕课”。MOOC这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教学形式诞生于2008年,并在2012年开始飞速发展,因此2012年也被称为MOOC元年[1]。MOOC的出现及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以“课堂、教程、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得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MOOC依托于网络开放式资源获取,学习者通过完成授课教师设定的一系列环节(包括观看教学视频、提交作业、讨论等)来完成课程学习,它对学习人数、地点均不加以限制,教师和学生也可以随时在平台进行交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理念更新,教育信息化成为研究热点。我国在2011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就明确指出信息手段的应用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要途径[2]。“十四五”期间也有针对教育信息化的改革,教育部将颁布第二个中长期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3]。MOOC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典型,受到了社会和教育界与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目前,学者已就MOOC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研究内容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方面:(1)MOOC课程内容。有学者研究影响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如杨根福[5]通过构建模型研究了影响用户持续使用MOOC行为的影响因素;徐振国等[6]研究有关MOOC学习者辍学行为的影响因素;刘颖等[7] 着眼于课程评价体系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四所大学的信息素养MOOC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与比较;也有学者聚焦单一的课程或特定的专业,探讨该课程或该专业课程的问题与改进方向,如廖嘉琦[8]对我国信息素养类MOOC进行调查研究;符玉霜[9]对国内外数据可视化MOOC进行调查及分析;曾湘琼、徐哪[10]分析了我国图书馆学硕士培养中MOOC的建设现状及问题。(2)MOOC的建设与发展。王殿霞[11]等依据ADDIE教学设计模型对高校MOOC教学模式的创新进行探讨;杜世纯、傅泽田[12]分析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积极影响;吴东照、钱小龙[13],通过借鉴美国研究型大学提出中国大学MOOC商业模式转型的策略;董晓霞等[14]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提出了MOOC平台核心交互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并MOOC平台的运营提出了发展性建议。(3)MOOC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张策等[15]基于深度融合提出MOOC教学与新工科建设统筹开展的路径;方略[16]构建了基于“MOOC+FCM”的财会类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剖析该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困境并提出了深化改革的对策建议;梅雪莹[17]探讨了高校应用慕课的巨大价值以及慕课发展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学者对MOOC的研究视角众多,从高校团队、学习者、平台等多角度对MOOC的课程内容、商业模式、困境与发展等方面均进行了多样化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目前着眼于信管类专业MOOC进行研究的学者较少,已有研究均侧重信管类的具体课程改革进行研究[18]。本文旨在通过调查信管类MOOC的开设现状,对其教学目标与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分析信管类MOOC现存的问题,并对信管类MOOC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可行的建议。

1 我国信管类MOOC开设情况

本文运用网络调查法,调查国内主要的MOOC平台上的信管类课程,涉及的平台有“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爱课程”网、超星学习平台等。此次调查的课程要求是免费并对所有人开放,而非商业化或只对高校认证学生内部开放,根据上述要求,只有 “中国大学MOOC”和“学堂在线”两个平台有课程符合要求。因此,最终选取“中国大学MOOC”和“学堂在线”平台共计72门课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此次调查的截止时间为2021年8月31日。

“中国大学MOOC”共计开设61门信管类课程,均由不同高校开设,此平台的课程周期一般为一学期;“学堂在线”共计开设11门信管类课程,由不同高校开设,学习周期一般也为一学期,分为“免费学习”与付费“认证学习”两种学习模式。

对此次调查做以下五点说明:

(1)“学堂在线”有“免费学习”与付费“认证学习”两种学习模式,认证模式可以在通过考核后获得权威防伪认证证书,并且课程视频和学习记录可以永久查询,此次调查的对象是“学堂在线”信管类课程的“免费学习”模式。

(2)此次调查的研究对象是高校所开设的信管类专业的MOOC调查,因此剔除MOOC平台上的属于信管类课程的职业教育课程,以及教师团队中无经济管理学院或信息管理学院的老师的课程。

(3)“爱课程”平台中的所有信管类课程都与“中国大学MOOC”中信管类课程重复,统计时仅计入“中国大学MOOC”中的该课程。如浙江大学在“中国大学MOOC”开设的《管理概論》在“爱课程”平台上也有开设,视为同一门课程。

(4)如一门课在不同平台上只有课程名称不同,开设高校、教师团队及授课内容完全一样,视为同一门课程,如四川师范大学在“学堂在线”开设的《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及其在“中国大学MOOC”上开设的《信息素养:效率提升与终身学习》。

(5)SPOC是相对于MOOC中的Massive和Open而言的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因其面向对象只能是开设该课程的高校的认证学生,不纳入此次的调查范围。

2 信管类MOOC调查结果

2.1 教学目标与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是指课堂教育的理想,也是出发点,它贯穿教学全部过程,指导教学方向[20]。信管类MOOC的教学目标可以总体概括为三类目标:

一是理论知识目标。让学生从课程中学到相应的原理与概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是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依據课程的不同,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例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上机实验等,掌握相应的处理方法与工具,培养学习者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信管类MOOC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提升信息素养,帮助学生在信息社会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化自身信息意识。

教学理念是存在于教学过程之中,并对教学行为产生深刻影响的教学理想观念[21]。信管类MOOC总体的教学理念可以概括为通过MOOC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式,使得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学习该课程,通过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方法、工具与技术来达到其学习要求,掌握专业知识。

2.2 课程内容分析

根据MOOC教学的主要内容,可以将72门信管类根据其教学的主要内容分为基础类、应用类和技术类三类课程。基础类课程根据课程属性可以分为信管理论、情报学、目录学和其他;应用类可以分为信息系统、文献与信息管理、信息素养和其他四类。根据上述分类,在本次统计的所有信管类MOOC中,基础类课程有33门,占比45.8%;应用类课程有36门,占比50.0%;技术类课程有3门,占比4.2%,由此可见,信管类MOOC的内容更偏向应用与实践。

(1)基础类课程

信管理论课程是学习信管类专业需要掌握的基础内容,包括管理概论、信息管理学基础、信息资源管理导论等。这类课程主要讲授信管类专业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等内容;情报学、目录学、电子政务、运筹学等课程都是该类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专业必修内容,基础类的课程可以帮助零基础或基础较薄弱的同学了解并入门信管类专业的学习,为构建学习者全面知识结构和后续课程学习构建夯实的理论基础。

(2)应用类课程

应用类课程可以划分为信息系统课程、文献与信息管理课程、信息素养课程及其他课程。信息系统课程是信管类专业的核心课,这类课程重在为学生系统分析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使学生了解不同组织系统特征与业务需求。如北京交通大学开设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22]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原理、方法、技术、工具和应用进行讲解;文献与信息管理课程重在教授信息内容的检索、获取方法,并注重对信息管理的教学,介绍管理海量文献的方法;信息素养课程重在强化学习者的信息意识,以便学习者能更好地对信息进行判别、获取和利用,如武汉大学开设的《信息检索》课程[23],对网络信息检索的基本方法进行教学,并教会学生利用信息检索解决实际问题;还有一些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教授学生进行社会研究的方法,如南京邮电大学开设的《社会研究方法》[24]讲授如何使用社会研究方法科学认识和理解社会现象,并分析社会问题,基于事实提出科学决策建议。

(3)技术类课程

技术类课程主要是为了教授学生该类学科常用的一些技术,包括大数据技术、区块链技术等,以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创意和技术是获得创新价值的必要条件,信管类课程势必要加强学习者数据分析与处理的能力,一方面加强学习者自身的技术能力,使其知识结构更加完善,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实现信息的价值。

2.3 教学方式分析

2.3.1 师资队伍

MOOC与传统线下课堂的差别之一在于,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只是单一的教师角色,而在MOOC中,教师要集课堂设计、讲授者、知识专家为一体。大多MOOC都配有教学团队为授课教师们提供技术等支持。这种多元化、专业化的团队协作可以减轻授课教师的压力,提高课程质量及教学质量水平,使得从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到成果反馈的整个教学流程可以顺畅完成。

调查显示,在72门课中,有45门课的授课教师超过2位,有20门课的授课教师超过5位,如图1所示。北京交通大学在“中国大学MOOC”上开设的《管理学原理》课程共有12位授课教师,由6名教授、4名副教授及两名讲师构成,教师阵容庞大,既可以实现知识点与侧重不同章节由研究方向不同的教师授课,同时也能减轻每一位授课教师录制课程的压力。

单独授课的课程中,有10名教师的职称是教授,8名教师的职称是副教授,1名是讲师。

有46门的授课老师的最高职称是教授,18门的最高职称是副教授,有11门是由高校图书馆的研究馆员开设的,如图2所示。由图书馆开设的课程有《文献检索》《网络信息检索》《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等,大多与信息素养有关,从中可以看出图书馆是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机构。

2.3.2 互动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主要以老师讲授知识为主,教学中心围绕着教师、教材与教室。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分析能力,却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性与能动性,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25]。MOOC的出现为教学中的多方互动需求提供了条件,极大改善了这一问题。

目前,信管类MOOC的线上互动模式有以下两种:网上讨论区、社交媒体。

网上讨论区是目前信管类MOOC最普遍的互动模式。“中国大学MOOC”上的所有课程,在课程主页设有“讨论区”板块。“讨论区”板块下设三个子版块,分别是“老师答疑区”“课堂交流区”“综合讨论区”。“老师答疑区”用于学习者发表关于作业、测试及课件内容等希望能够得到老师回答的疑问;“课堂交流区”呈现的是在课件中作为教学内容的讨论;在“综合讨论区”可以分享与该课程、学习、工作、生活等一般性话题的经验与任何想法。

“学堂在线”设有讨论区,学习者可直接在讨论区发布帖子或回复他人帖子。讨论区提供搜索帖子的功能及三个筛选帖子的条件,分别是“我发布的”“老师参与”“讨论单元”。

讨论区的设置可以让学员自由发帖表达自己想法,方便了向授课老师提问在学习课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也使得学生和学生之间通过回帖能够进行交流与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并且交流讨论的过程网站均有记录,为后学习者出现的一些重复的疑问提供解答,省去了重复提问的麻烦。

除了设置讨论区外,通过社交媒体也是線上互动的一种模式。武汉大学开设的《信息检索》就为课程单独注册了官方微博账号和官方公邮,微博用于发布课程的相关通知以及发布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微博,学习者可以通过官方公邮与该课程的教师团队交流,也可以通过微博来进行互动;四川师范大学的《信息素养:效率提升与终身学习的新引擎》MOOC设立了专门的QQ群供学习者交流与讨论,与网上讨论区相比,QQ被年轻人们广泛使用,更具灵活性,如果能够充分利用QQ多样的功能,将能对提高学习者积极性起到很好的作用。

2.3.3 考核体系

“中国大学MOOC”上所开设的课程的考核形式基本一致,由单元作业、单元测试、课堂讨论和期末测试构成,四部分各占一定比例;“学堂在线”上的课程的考核方式由作业单元考核、讨论单元考核、图文单元考核以及视频单元考核构成,没有设置期末考试。

在72门课中,有17门课需要学生互评作业,互评是学习者之间相互评分,对于一些客观的测试题机器可以有准确的评判标准来判断对错和打分,但对于一些开放性的、复杂的、主观性的作业,机器就无法准确进行评价反馈,而同伴互评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同伴互作业评是一个有效的交流和互动过程,他注重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和反馈,是自我评价的一部分[26]。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不仅可以通过查看他人的作业来对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查漏补缺,加强理解,还可以促进自身进行自我反思。

有72门课中有51门课的分数构成中有课堂讨论分数:讨论占0%的有21门;讨论占5%的有3门;讨论占10%的有26门;讨论占15%的有2门;讨论占20%的有13门;讨论占25%的有2门;讨论占30%的有5门。

对“中国大学MOOC”上所开设课程(共61门,有一门课不提供比例)的考核方式进行分析,如图3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传统课堂备受重视的期末考试,在MOOC中占比并不高,已有25门课程将期末考试的所占比例设置到50%以下,只有10门课的期末考试占比超过50%。与此同时,不少课程的单元测试所占的比例增多,有4门课的单元测试所占总分比例超过了50%。北京交通大学开设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数构成为课堂讨论15%、单元测试85%,取消了期末考试,可以看出该课程对过程化考核的重视。由此可以看出在线课程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化,而非只用一次考试的结果衡量学习者的学习状况。

过程化考核的基本出发点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对课程学习过程的参与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自主的创新精神,提升自身素质[27]。这种重视过程与讨论的考核方式可以方便学习者及时检验学习成果,也可以培养学习者的思考能力,并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3 我国信管类MOOC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互动模块使用率低,学习资源缺乏

通过调查发现,信管类MOOC虽然均设置了讨论区,但是讨论区的使用率并不是很高。有学习者会在综合讨论区发起讨论话题,但是几乎无人回复;讨论区的老师答疑区子版块下也有学习者向老师提问,但是很少有老师会回复,互动模块的有效使用率很低。学习者在自学过程中提出疑问却无人解答,这对其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果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MOOC环境提倡问题导向、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教学方式,教学参考资源更趋向于数字化,体现为知识关联、富媒体化、社交化并集学习工具于一体,围绕“微课程”的各个环节和主题,层层递进式发现知识[28]。MOOC的学习资源是指授课团队提供的除参考教材外的课程资源,可以帮助辅助学习者理解教学,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质量。但调查发现,绝大多数课程的学习资源只提供了参考教材,并没有提供其他任何可供学习者参考的资料,延伸阅读内容的缺乏会使得学习者理解和掌握课堂内容变得困难。

3.2课程利用率不足

在调查中发现,不同的信管类MOOC的学习人数存在很大差异,不同高校开设的相同名称的MOOC学习人数差异也很大。浙江大学开设的《管理概论》有46093位学习者,而北京林业大学开设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仅有302位学习者。过少的学习者使得高校教师团队辛苦录制的课程不能得到高效的利用,对高校教师团队、对学习者来说都存在一定的浪费,MOOC课程缺乏推广和宣传可能是造成课程利用率低的一大重要原因。

3.3 无法全面保证教学质量

参加课程的人数很多,但能将该课程全部学习完毕的人数却很少,这是目前MOOC课程存在的一大问题。若学习者全程跟随MOOC授课教师的教学节奏进行学习,那么授课教师则可以根据设置的考核方式对学习者进行考核并给出分数反馈。但对于一开始想要参加学习但由于某些原因放弃的学习者,授课教师无法判定学习者是因为课程太困难而放弃还是因为没有时间学习,或是其他的原因而放弃学习该课程,这给授课团队对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行复盘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由于MOOC平台没有用户注册数量的限制,MOOC课程也没有学生学习规模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随意注册,并随意加入课程。但学习者的知识基础是不一致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阻碍时很容易打击自信,从而放弃学习。另外,网络时代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更加趋向碎片化,MOOC要求学习者具有高度的自控能力和自觉性,这也是导致部分学习者容易放弃课程学习的一大原因。

4 信管类MOOC未来发展方向及建议

4.1完善评价体系,拓展学习资源

目前,平台提供学习者对课程进行评级及评价,日后可以将评价体系细化,让学习者从任课教师、课程设计、作业难度等方面展开进行细致的评价,以便授课团队日后对课程制作进行改进,促进教学质量的改善;另一方面,授课教师要加强学习效果评价这方面的评价,不仅将单元测试、课堂讨论、期末作为评价标准,还要加上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的评价,通过平台监测到的学生日均学习时长、学习次数等数据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习惯进行评价,减少不良的学习习惯,进而改善信管类MOOC的教学质量。

授课团队以课程学习参考体系为基准,提供课程相关的扩展资料供学习者阅读并学习,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理解。MOOC平台可以以课程学习为导向,收集、整理国内外海量教育学习资源,为学习者提供形式多样的课程相关参考资料与学习资源,以支持MOOC的开展,提升MOOC课程的教学效果。

4.2提高制作技术,加大宣传推广

对于信管类MOOC课程课件的设计,应多融入现代技术,摒弃单一的文字、图像呈现,提高视频的清晰度,增强可利用性。另外,MOOC平台的技术保障人员要保障网络的通常,时刻监控关注平台,定期维护,为授课团队和学生减少教学活动中的硬件阻碍,营造良好的MOOC学习环境,以提高MOOC的利用率。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交流活动,在教学活动中,除了教师要承担教学任务外,学生也应配合教师,共同完成教学。MOOC课程与传统教学不同,师生不处于同一空间,教师无法直接得到学生的反馈,所以信管类MOOC课程的学习人数、课程任务完成率就成了学习者给教师的反馈,授课团队可以针对学习者反馈的各项数据来调整课程的进度和难度等,这就要求学习者要具备一定的MOOC课程认知,要会使用信管类MOOC资源,也要知晓MOOC资源。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向学生进行MOOC课程的宣传与推广,专业教师也可以通过讲座的形式向学生推广MOOC课程。同时可以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作用,让高校图书馆承担起倡导MOOC运动、共享MOOC资源、传播创新理念的责任。

4.3拓展学习形式,创新商业模式

目前,已有学者对多种学习方式结合的学习形式进行研究,如“MOOC+翻转课堂”[29]“MOOC+SPOC+翻转课堂”[30]“MOOC+雨课堂”[31]等,这些学习方式都有着MOOC所不具有的优势,所以将MOOC与其他学习方式相结合来弥补MOOC现存的问题,就能够开拓新的学习形式,充分利用各种学习方式的优点,来实现MOOC的长远发展,同时提升教学质量。

国内MOOC平台建设主要依靠的是高校,政府基金是其主要的经济来源。信管类MOOC课程的长久发展势必是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的,若能创新MOOC商业模式,而不只依靠政府的财政维持,想必MOOC可以发展得更好。

5 结语

本文调查了国内主要MOOC平台上的信管类课程,对信管类MOOC的教学目标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信管类MOOC存在互动模块使用率低、学习资源缺乏、课程利用率不足、无法全面保证教学质量等问题,并对信管类MOOC未来发展提供可行的建议:完善评价体系,拓展学习资源;提高制作技术,加大宣传推广;拓展学习形式,创新商业模式等。本研究希望能为丰富及完善信管类MOOC提供参考,以期促进信管类专业的发展,完善信管类教育。

参考文献:

[1] 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35(1):85-93.

[2] 董彦佼,吴泓宣,罗丽君.基于文本大数据的MOOC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7):252-253.

[3] 王运武,李炎鑫,李丹,等.“十四五”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态势分析与前瞻[J].现代教育技术,2021,31(6):5-13.

[4] 教育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作的指导意见(教高厅[2020]2号)[Z].2020-02-04.

[5] 杨根福.MOOC用户持续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6,22(1):100-111.

[6] 徐振国,張冠文,石林,等.MOOC学习者辍学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9):100-106.

[7] 刘颖,吉久明,李楠,等.学生视角下的MOOC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以学术信息素养类MOOC课程为例[J].图书馆杂志,2021,40(2):95-103.

[8] 廖嘉琦.我国信息素养类MOOC调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9(7):21-26,14.

[9] 符玉霜.国内外数据可视化MOOC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21(9):20-27.

[10] 曾湘琼,徐哪.MOOC在我国图书馆学硕士教育中的课程建设分析与对策[J].高校图书馆工作,2020,40(4):46-49.

[11] 王殿霞,陈彦平.大数据背景下高校MOOC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情报科学,2019,37(11):138-143.

[12] 杜世纯,傅泽田.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及其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2):129-133,145.

[13] 吴东照,钱小龙.中国大学MOOC商业模式的转型——基于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实践审思[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1):79-84.

[14] 董晓霞,刘洪沛,赵国安.多边平台理论视角下MOOC平台运营机制研究[J].成人教育,2021,41(7):13-19.

[15] 张策,徐晓飞,初佃辉,等.高校工程教育改革趋向及思考——统筹MOOC教学与新工科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2020(11):64-68.

[16] 方略.“MOOC+FCM”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深化与瓶颈突破——兼论财会类本科与MPAcc课程教学设计差异[J].财会通讯,2021(3):163-166,171.

[17] 梅雪莹.我国高校慕课发展的困境及策略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5):88-90.

[18] 覃子珍.信管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MOOC+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研究[J].软件导刊,2018,17(1):224-226.

[19] 李莹,翁苏湘.“MOOC时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开发技术课程群建设的创新模式研究——以吉林医药学院为例[J].中国培训,2016(6):38.

[20] 崔允漷.教学目标——不该被遗忘的教学起点[J].人民教育,2004(S2):16-18.

[21] 罗三桂.现代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6):11-13.

[22] 中国大学MOOC.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EB/OL].[2021-08-31].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NJTU-1207229803?from=searchPage.

[23] 中国大学MOOC.信息检索[EB/OL].[2021-08-31].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WHU-29001?from=searchPage.

[24] 中国大学MOOC.社会研究方法[EB/OL].[2021-08-31].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NJUPT-1460766164?from=searchPage.

[25] 王文礼.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3(2):53-57.

[26] 赵婷.基于MOOC平台的“同伴互评模式”在高职应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C]//新课改教育理论探究.武汉,2020:129-130.

[27] 傅天珍,郑江平.高校图书馆应对MOOC挑战的策略探讨[J].大学图书馆学報,2014,32(1):20-24.[28] 王丹凤,沙金.过程化考核在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应用[J].知识经济,2020(13):110-111.

[29] 牛芳,高文洁.思想政治理论课“MOOC+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靶向型重构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9-22.

[30] 廖莎莎.基于“MOOC+SPOC+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1,30(2):106-109.

[31] 安晓瑞.计算机理论课“MOOC+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以网络安全技术为例[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2):69-73,111.

【通联编辑: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