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承焘与无锡国专关系考

2022-05-30 20:28:39钱婧
青年文学家 2022年23期
关键词:文治专修任教

钱婧

无锡国专全称私立无锡国学专修学校,1921年始建于无锡,唐文治担任第一任校长。抗战爆发后,唐文治率领全校师生内迁,辗转到达桂林。后因患病,唐文治回到上海租界休养,并于1939年春,在上海租界创办国专分校,便是夏承焘所任教的无锡国专沪校,以下简称国专沪校。

1939年4月,夏承焘应邀到国专沪校任教,讲授中国文学史、韵文选等课程。他在当时主要担任杭州之江文理学院国文系教授,又兼任无锡国专和太炎文学院教授,1941年任之江大学国文系主任后辞去国专沪校教职。夏承焘在无锡国专任教期间,与国专师生在词学方面产生了诸多交流,并对国专沪校师生的词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夏承焘在他的《天风阁学词日记》中详细记载了其在国专沪校的教学经历与交游情况,本文以《天风阁学词日记》这一文本为主要线索,结合夏承焘与国专沪校师生的通信文本,探寻夏承焘与无锡国专的关系,梳理其在国专沪校时的交往与教学活动。

一、夏承焘与无锡国专

在无锡国专迁往上海之前,夏承焘就已经与国专师生如杨铁夫、陈光汉等有了词学上的交往与联络,并留下了两则宝贵的文本材料,这也为其后来前往国专沪校任教作了铺垫。

杨铁夫(1869-1943),名玉衔,字懿生,号铁夫,广东香山人,1935年受聘无锡国专任词学教授。杨铁夫于1935年12月作《〈梦窗词笺释〉序》,于1936年3月31日发表于《词学季刊》第三卷第一号,在杨铁夫之前,“民国”时期关于梦窗词的笺注本已有朱彊邨的《梦窗词小笺》、夏承焘的《梦窗词后笺》、陈洵的《海绡说词》等,但杨铁夫的《梦窗词笺释》规模超过前贤之作。杨铁夫将手稿寄给夏承焘后,夏承焘在序文中以笺释梦窗词的亲身体会,高度评价杨铁夫的《梦窗词笺释》,言:“宋词以梦窗词为最难治。其才秀人微,行事不彰,一也。隐辞幽思,陈喻多歧,二也。”但杨铁夫从朱彊邨研究梦窗词,知难而进,“老而弥勤,《笺释》之作,屡刊屡改……勾稽愈广,用思益密。往往于辞义之外,得其悬解”,整部著作“较彊邨之笺为尤进矣”。

陈光汉,字雁迅,浙江温州人,无錫国学专修学校学生,长期任职于浙江省图书馆,从事校勘工作,著有《清代诗史》等。陈光汉是位诗词爱好者,经常向陈衍与夏承焘请教问题,陈光汉将夏承焘某次回答的长信整理成文,并以“论诗学与陈光汉书”为题发表于1937年6月出版的《国专月刊》五卷五期上,在文末阐述了发表的原因:

右瞿禅先生与汉论诗学书一通,精核之论,深中竅会;而属望于汉者尤殷。先生教授之江大学有年,诗词功力至深,著述甚富,此书亦可见其论诗宗旨之一斑。惟汉频年负笈,寄迹江南,未能日侍左右,时得请益耳。谨将原书付刊,用饗学者。丁丑夏五陈光汉识于国专。

夏承焘回信的内容涉及了诗词研究的多个问题,如唐诗与宋词的区别,学诗之门、东坡诗与江西诗派之不同,十分精到,是一则反映夏承焘诗学思想的宝贵文本,也拉近了夏承焘与无锡国专之间的联系,为其前往国专沪校任教打下了基础。

二、夏承焘与国专沪校—以《天风阁学词日记》为中心

1937年后,不少高校前往上海进行集中办学,一时之间,上海汇聚了当时的词坛名家,成了词学研究中心,夏承焘当时任教的之江大学也迁往上海进行办学,无锡国专的一部分师生也迁往上海,时任教务长王遽常邀请夏承焘前往国专沪校任教。

夏承焘在其《天风阁学词日记》中详细记载了其在国专沪校任教的经历,包括任课时间、教授科目、讲座经历以及与国专沪校师生的交往等,从侧面勾勒了1939至1940年国专沪校的办学情况与师生词学研究情况,下面从几个方面对夏承焘《天风阁学词日记》中记载的与国专沪校相关的内容作一个梳理:

(一)缘起—夏承焘任教国专沪校的原因

无锡国专首次出现在《天风阁学词日记》中是在1939年3月3日:“午后陪吴雯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晤王瑗仲、李续川。”吴雯,又名吴无闻,是夏承焘先生挚友吴鹭山之妹,于国专沪校就读,夏承焘此次前来,一为陪同,二为访友。日记中出现的王瑗仲,名王遽常,字瑗仲,浙江嘉兴人,1920年入无锡国学专修馆,求学于唐文治门下,1938年,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自广西迁至上海,王遽常担任教务长。王遽常与夏承焘同为浙江人,早有交往,夏承焘前往无锡国专任教亦是受到了王遽常的反复邀请,王遽常首先邀请夏承焘前往无锡国专演讲,“1939年3月31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邀予演讲,今日以讲题交瑗仲,曰《唐宋词演变之背景》”。后又邀请夏承焘前往授课,“1939年4月7日:王瑗仲来书,邀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课”。可以说,夏承焘前往无锡国专任教,与其和王遽常的私交有很大的关系。

同时,夏承焘前往无锡国专任教,也受到了时任国专沪校校长唐文治(字蔚芝)的影响,唐文治在国专开设论语课程,吸引了夏承焘与友人多次前往听课。他在《天风阁学词日记》中记载:

1939年3月6日:

午后一帆、心叔来,同过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听唐蔚芝讲论语,久不闻义理之言,沉湎于琐碎考证中,得此激醒,无殊天国乐地。

1939年3月13日:

心叔夫妇来,同往无锡国专听唐蔚芝先生讲论语。

1939年4月3日:

天五来,约一帆来,同过无锡国专听唐蔚芝先生讲论语。

夏承焘对唐文治的为人与为学都十分钦佩,唐文治擅长读古文,其吟咏独具特色,被称为“唐调”,夏承焘在《天风阁学词日记》中提到,“1940年8月2日:夕,与雨文谈,谓唐蔚芝先生读《出师表》,能令人下泪。念中国文学不但诗歌有音乐性,古文品格尤高,其音乐性更微妙。故前人修学者但能读文,可不必习乐。今后士子非兼习乐器无以导达性情矣”。

(二)夏承焘在国专沪校正式任教经历

1939年4月9日起,夏承焘开始了其在无锡国专的任教生涯,时间跨度约为五个月,夏承焘在其《天风阁学词日记》中详细记载了其在国专沪校的课务安排:

1939年4月9日:

早,往小沙渡路无锡国学专修,晤王瑗仲、胡朴安翁。排定授课时间,星期三文学史三小时,星期五韵文选两小时。

1939年7月14日:

早上七时始往国专授暑期课,共六星期,史记、韵文五小时。

1939年上学期的课务结束后,夏承焘因自己的研究工作繁忙,曾想“下期当摆脱太炎文学院及无锡国专功课,期稍有成就”,但在8月14日送还国专沪校下学期聘约后,王遽常再次竭诚相邀,于是在本年下学期继续任教于国专沪校。

1939年9月14日午后:

赴戈登路无锡国专授一课,今年共任词学二小时。校舍偪侧,讲课甚劳。

随后不久,夏承焘因父亲病重回乡,托陈蒙庵代无锡国专课业,但与国专沪校师生之间的交往并未中断。

(三)夏承焘与国专沪校学生关系考

在国专沪校任教期间,夏承焘与沪校师生往来较为密切,并担任了变风社的词学导师,与当时社团中的严古津、柳子依、杨向时、张珍怀以及国专沪校的冯其庸都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尽管后来夏承燾不在国专沪校任教,他们仍保持一定往来,并对夏承焘后来的词学研究与人生道路有了较为重要的影响。

张珍怀(1917-2005),别号飞霞山民,浙江永嘉人。诗人、文学家张之纲第三女,是夏承焘任教期间就读于国专沪校的学生。张珍怀女士的词后辑稿为《飞霞山民词稿》,陈声聪为之作序:“女士(张珍怀)曾受古文于王瑗仲、钱仲联二先生之门,又问词于夏映盦、夏瞿禅、龙榆生诸词伯,用力似在清真、二窗之间,而又时有新题新意,谱时代之新声。又选注《清闺秀词》,吁亦勤矣。”陈声聪对张珍怀的词评价颇高,认为其受到夏承焘、龙榆生等人的影响,具有婉约的词风而有新意。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夏承焘先生隐居西湖,招张珍怀前去共同整理域外词。合作的成果便是1981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域外词选》一书,其中日本词家八人共七十四首作品为张珍怀所注释。

柳子依(1919-2009),后名柳义南,为柳亚子堂侄,唐长孺妹夫。1939年就读于无锡国专沪校,在学时与夏承焘关系尤为密切,经常向其请教诗词写作事宜。柳子依擅长写词,1941至1942年间,多次与夏承焘交流,内容多涉及诗词创作与词学研究:

1941年5月13日:

午后柳子依来,嘱其校杜律一三五七句脚四声。与同过无锡国专,晤瑗仲、仲联、朱大可久谈。抄录沈氏四声考。

1941年6月7日:

柳子依来,以二词嘱改,借去翠楼吟稿,赠与白石旁谱考一本。携其岳父藏赝石涛荷花来,抄顾言是所借花间集诸跋。

吴无闻(1917-1990),为夏承焘挚友吴鹭山的胞妹,浙江乐清人,家学渊源,喜好吟诗填词,加入“变风诗社”,《变风社诗录》中收录其七言古诗《饥岛行》。1972年,孀居的吴无闻嫁给了当时七十三岁的夏承焘,成为夏承焘晚年时期的生活伴侣和助手。她选注了夏承焘词集,整理出版了《天风阁学词日记》。

(四)夏承焘与国专沪校老师关系考

居沪期间,夏承焘也时常前往国专沪校与王遽常、钱仲联、朱大可等老师讨论诗词研究相关问题。他们之间的交往,一方面对夏承焘自己的词学研究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也推动一些老师走上词学创作与研究的道路。

夏承焘《天风阁学词日记》中记载了其与国专沪校老师之间的交往:

1941年5月13日:

过无锡国专,晤瑗仲、仲联、朱大可久谈。抄录沈氏四声考。

1941年5月15日:

谒眉孙,谈四声说……今午予又疑沈说亦兼主文中声调。过无锡国专抄沈氏四声考,益坚此说。晤仲联,谓大白说诗中论四声八病甚详。

“四声说”作为夏承焘词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学术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也是他集中钻研“四声说”时期,在无锡国专任教期间,夏承焘前往抄录了纪昀所作的《沈氏四声考》,这成为了他研究的重要依据,在其《四声绎说》中大量引用了来自《沈氏四声考》的文献,并成为了证明其观点的有力论证。1940年1月2日,夏承焘参加唐文治的宴请,与宴者有国学专修学校同事二十余人,钱仲联新自北流归,渴慕十年,方得握手。钱仲联早年致力于诗文研究,因与其好友王瑗仲皆善写诗,有“江南二仲”之称,在国专沪校教学期间,因与夏承焘等词学名家的交游唱和,产生了进行词学创作与研究的念头。根据钱仲联的自述,他正是在国专沪校时期开启了词学创作与研究生涯:

达上海在国专分校授课,工作不太忙,老朋友王蘧常、夏承焘等都在同校任教……特别是这时我开始填词了,是从答和廖恩焘先生赠词开始的……以后便断断续续地写词,直到现在。取径白石,参以后村、辰翁、遗山,颇与时人墨守梦窗一派异趣,词友龙榆生以为我是“以诗为词”。友人夏承焘为我词集作跋,谓“诵桂林阳朔篇,殆欲目空朱、厉;感时之什,如《感埃及近事》《京口渡江》《丙午元旦》等,亦使幼霞、强村蟎手。写山水清嘉,如《苏堤步月》《西湖初秋嵴阕》,皆可颉顽忆江南馆”。承焘一世词宗,不轻假借,其言如是,余乃稍稍自信。

尽管夏承焘此后未在无锡国专任教,仍然与钱仲联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于1947年4月为钱仲联所作《文芸阁先生年谱》作序。

1939年到1941年的两年间,夏承焘居于上海并受邀前往无锡国专沪校任教,在承担课业教学任务的同时,亦与国专沪校师生多有往来。这种交往是相互的,一方面当时国专沪校的师生都颇具文学造诣,夏承焘在与沪校师生的交往中收集到了大量词学研究的材料,也开阔了研究的视野;另一方面,通过与国专沪校师生的交往,夏承焘影响了一批师生走向词学研究与创作的道路,不少人在此后于词学一途颇有建树,并与夏承焘保持着持续的往来。这一段经历尽管短暂,但对双方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如今的我们通过以《天风阁学词日记》为中心的一系列文本材料,亦可以一窥夏承焘在国专沪校时的经历,对研究夏承焘其人与其词学创作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文治专修任教
山西省推动优秀退役军人入校任教
科教新报(2023年8期)2023-08-09 03:37:51
可爱的马
色耐特轮毂:专治防爆胎轮毂变形,豪车专修门店盈利好项目
唐文治读经救国论的思想历程与发生机缘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7:04
星星饼干
文治风华——《宋文治传》新书座谈会花絮
华人时刊(2019年23期)2019-05-21 03:31:42
上海市付文治历史学科基地掠影
补考
论高校篮球专修课教学方法的创新策略
梦开始的地方
——101中任教有感
中华魂(2015年8期)2015-11-28 11: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