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梁嫣
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轨道交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引进高层次人才,让人才迸发创新活力,是引导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是引领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城市的繁荣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人才的发展,也离不开平台的支持。加大在人才建设、人才引进方面的投资,着力优化人才服务、事业平台等发展环境,从政策环境、住房、工作条件等多方面给予支持,不断增强人才的获得感,才能最终达到以人才规模发展、人才质量发展带动城市效能提升的目的,实现城市建设与人才发展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从大城市的发展规律来看,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轨道交通密度决定城市开发强度,轨道交通方向调节城市发育程度,轨道交通功能复合影响市民生活品质,轨道交通覆盖面决定都市圈覆盖面,轨道交通的公共交通占比决定城市拥堵指数。轨道交通对引领城市发展、提升空间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更重视轨道交通高端人才的培养引进,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 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轨道交通建设前期投资巨大,开通运营后对资金的需求更高,因此需要可持续的资金作保障。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是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现有日本东京、中国香港等城市通过TOD综合开发,将传统的“政府划拨+企业贷款”与社会融资的多元化投资渠道相结合获取建设资金,并依靠物业开发与持续经营获得资金回报,这一模式提供了可持续的资金筹措渠道,为轨道交通持续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轨道交通综合发展,不限于原有承担的公共交通功能,同时大力推进TOD综合开发,通过站点周边土地管控、土地功能提升、土地高效出让和持续运营,实现土地收益、税收收益和合作开发收益的多渠道收益模式,带动土地价值的有效提升,把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开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为城市价值提升和高质量发展、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厦门轨道交通的未来发展需要培养高端人才
2022年4月,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与北京数城未来科技有限公司、清华大学中国城市研究院发布《面向城市更新的中国城市TOD指数研究报告(2022版)》,聚焦于城市存量的发展与空间品质的优化,对2020年有轨道运行的全国39个城市、219条线路和4092个站点进行全面评估。该份报告数据截止至2020年年底,2021年新增开通轨道线路如厦门地铁3号线未纳入统计。厦门市在该份报告中的城市TOD综合指数得分为83.6分,在39个开通轨道的城市中排名第12,但潜力排名全国第4。厦门TOD更新潜力在大城市乃至全国城市中可谓一枝独秀。尤其是市民关心的轨道发展程度,远超其他大城市,位列全国第一,有利于营造良好的TOD社会共建氛围。此外,厦门未来轨道建设增量和土地溢价水平均居全国前茅。经测算,远期轨道交通线网可覆盖43%人口、42.5%岗位,为进一步发展TOD提供了较强的经济动力和空间条件。其现状站点空间潜力亦处于全国较高水平,潜力站点主要位于穿越西海湾集美区的1号线区段。
未来5-10年,特大城市近郊站点应是城市更新发力的重点。特大城市具备良好的TOD发展基础,经济总量也在快速上升中,其站点更新潜力的空间分布呈现更明显的集中效应:多数站点集中在城市中心20km范围内,且随着距离的增加,站点潜力也快速上升,未来20-40km范围内的站点具备很高的开发价值。北京微中心的建设就是很好的实例。2020年底,为落实“坚持城市跟着轨道走”的批示要求,为高质量完成轨道交通一体化工作,北京市政府公布了《北京市轨道微中心名录(第一批)》。通过对周边用地以及環境的综合评估,确定了71个轨道交通站点作为轨道微中心。并对不同管控层次用地功能、建设量、地下空间、路网密度、接驳系统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管控要求。
与当前快速发展的形势相比,城市轨道交通人才规模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逐渐凸显,不能适应行业快速发展需要,成为制约城市轨道交通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短板。轨道交通发展的未来很大程度上由轨道交通用地开发与建设的专业高端人才而决定,轨道交通的战略规划、资本运作、安全管理、综合开发等高端人才培养是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因此,同步推进城市轨道基础设施和人才“软硬件”建设,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强规划协同、注重产教融合,加快建设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使人才规模、结构和质量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要求相匹配,才能为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三、厦门培养轨道交通高端人才的现状
厦门关于轨道交通高端人才的培养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着以下短板和不足。
一是人才培养的制度保障不完善。2019年2月1日起施行的《厦门经济特区轨道交通条例》未能体现人才培养或人才引进的内容,这也是每个城市轨道交通条例的通病。《厦门市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引进指导目录(2021年度)》的第七部分“轨道交通”指的是“1.轨道交通车辆及设备,包括机车车辆设计、制造、检修、驾驶等;2.轨道交通机电设备,包括轨道交通通信、信号、供电(含接触网、变电),轨道门梯、自动化系统、综合监控等设备的检修、维护;3.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包括行车调度,票务清分系统,线网运营管理等。” 而厦门市2022年引进高层次人才“双百计划”申报公告明确的申报人才为高层次创新人才、领军型创业人才。由此可见,轨道交通的战略规划、资本运作、安全管理、综合开发等所需人才难以通过《厦门经济特区轨道交通条例》、厦门市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引进指导目录、厦门市引进高层次人才 “双百计划”等制度机制有针对性地得到引进。
二是高端人才培养的资金需求大。轨道交通产业具有发展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往往需要高投入的资金支持,因此持续性的经费支持对吸纳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在回国人才工作地选择中,大多数归国人员选择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一线城市,如果没有持续充足的资金为高端人才提供配套的工作及生活环境,也会降低本市优秀人才的吸纳水平。
三是轨道交通高端人才的培养平台比较薄弱。不同于成都市背靠西南交通大学,厦门市及其周边地区的高校及研究院所缺乏智能建造、智慧交通、城市设计、城市运营、综合开发等特色优势专业。而且,当前城市竞争十分激烈,在二线城市中,杭州、南京等城市,本地高校多,不仅能留住很多人才,还能吸引外部人才。而在整个福建省,985名校只有一所厦门大学,且本地留存率低。厦门市也难以同大湾区一样,可以联合香港铁路工会联合会、香港工会联合会职业再训练中心等筹建人才培养与技术交流中心。因此,厦门市本地及周边的轨道交通高端人才培养平台比较薄弱,轨道交通主要靠社会招聘或猎头公司实现人才引进,无法实现本地的自我人才培养。此外,厦门市轨道交通高端人才培养缺少协调和配合机制,高端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亟待提升。
四是高房价导致轨道交通方面的高端外地人才来厦意愿不高。由于厦门市关于轨道交通高端人才培养的专业研究机构不多,本土人才数量的不足桎梏了轨道交通发展。同时,厦门市岛内的高房价导致的购房难,制约了轨道交通高端人才在厦门市就业的意愿。购房压力、子女教育等问题是厦门对人才吸引力不强的主因。此外,轨道交通企业对于人才政策宣传不足,特别是人力资源部门对于相关的轨道高端人才政策认知度不够,也未能主动争取政府支持,导致政府鼓励吸纳轨道高端人才的政策作用力没有充分发挥。
四、厦门培养轨道交通高端人才的建议
(一)完善轨道交通高端人才引进制度
良好的就业及生活环境,是吸引人才来厦就业的关键性因素。地方政府应结合自身地域经济发展特点,加强区域宣传,增强地方对人才的吸引力。同时结合本地实际及产业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引进政策。例如首先通过调整《厦门经济特区轨道交通条例》的内容,在条例中增加人才培养或人才引进的条款,为轨道交通高端人才培养提供法规依据和立法实践。其次,在《厦门市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引进指导目录》(2021年度)的第七部分“轨道交通”增加第四款内容“4. 轨道交通战略开发,包括战略规划、资本运作、安全管理、综合开发等。” 再次,允许轨道交通高端人才申报厦门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双百计划”,并明确申报人才为轨道交通战略研究及综合开发人才。
(二)提供轨道交通高端人才的资金支持
一方面,鼓励轨道交通企业将高端人才的引进或培养经费(包括聘请猎头公司、人才引进的违约金、委托高校院所培养专业领域研究生补贴等)单独编列预算,并实现专项经费保障。另一方面,市政府将包含轨道交通在内的产业高端人才培养资金作为招商和营商环境的考核指标,对企业积极培养高端人才的做法给予财政支持,并设立高端人才专项资金,用于轨道交通领军型人才、团队入厦奖励,鼓励轨道交通企业采用咨询、培训、项目合作、技术交流等各种形式,灵活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佳配置。
(三)打造轨道交通高端人才的培养平台
首先,充分发挥厦门人才服务中心的平台作用,建立和完善轨道交通高端人才信息库,打造轨道交通高端人才柔性流动信息中心。其次,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等资源优势,与国内外优秀的高等院校合作,大力引进海内外轨道交通高端人才。再次,建议轨道交通企业与在厦高校院所开展校企合作,采取政府补助与企业培养的方式,加强轨道交通高端人才培养工作,创新培养模式。如采用“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共建将产业需求 “嵌入”人才学历教育,院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企业是用人单位,双方共同参与到专业人才的教育培训中,关注产业发展,以岗位诉求为标准创设有针对性的课程,优化评价体系,更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符合企业需求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四)加大轨道交通高端人才的激励力度
对轨道交通高端人才在住房、职称晋升、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对能力突出的人才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例如建立住房单独序列保障制度,允许其享有120平方以上的岛内人才住房,每工作一年返还5%的份额,工作满20年可无偿取得岛内人才住房的完整产权,充分发挥人才住房政策引才留才的杠杆作用,对人才群体形成“全方位立体式”住房保障体系。
(五)构建轨道交通企业与职能部门的联动机制
根据福建省政府“精准对接,精准服务” 的要求以及相关政策文件,建议由经信部门牵头,发改、财政、人社、自然资源与规划、科技、住房保障等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建立政企联席会议制度,指导、协调轨道交通企业在人才培养或人才引进中遇到的问题,开展轨道交通高端人才培养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以及人才引进、认证申报、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指導服务,推动高端人才培养的成效落到实处。
(六)发挥轨道交通企业引才留才的主体作用
轨道交通属于重大民生工程,经营主体为国有企业,而目前国有企业的薪酬体系大多是固定薪酬制度,与企业经济效益的相关性较弱,激励员工的作用不强。为真正吸引人才助力企业发展,应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薪酬体系,以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和综合开发的整体发展战略为导向,相应提出人才发展战略,将国有企业的薪酬分配与对企业的发展贡献程度相挂钩;同时,完善员工激励及培养机制,建立健全岗位绩效考核体系,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及业务能力,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员工,予以精神及物质奖励,为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才能推动轨道交通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结 语
当前,厦门市已出台一系列人才引进和扶持政策,对吸引人才留厦发展发挥了重大积极作用,但在轨道交通高端人才引进方面,缺乏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在引进制度、资金支持、人才激励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建议未来进一步切实优化高层次人才的服务保障,精准服务各类人才需求,加快提升公共服务质量,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加大力度推进人才队伍建设,让轨道交通人才留得下、稳得住、有前途,不断开创人才引领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厦门市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