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一、《论语》的地位
中国文化的支柱是儒学,儒家的十三部经典(即“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支柱,《论语》是“十三经”中最具特色的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记载孔子言行的书。孔子是儒家的开创者,他的生平和思想被后世一直传颂,对后来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是孔子儒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内容包括政治、哲学、教育、文学等诸多方面,其中还涉及了许多为人处世和治国的思想。其主体早在春秋孔子讲学时期就已初成,孔子去世之后,他的弟子们世世代代传授他的言行,并渐渐将这些言行内容记录下来,编纂成书,从而形成这一著作,现存《论语》有492章,共20篇,其中涉及孔子与弟子们的对话内容大概有444章,孔门弟子相互谈话的语言约48章。全书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及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理念。
《论语》中体现的思想主要包括伦理道德观念、社会政治观念、认识方法论三大方面,孔子提倡“以仁治国”,儒学也以“仁”为思想核心。人天生善良,最本质的本性就是“仁”,这是他毕生所追求的终极真理。孔子所提到的“仁”是要靠“礼”来约束,“礼”就是用来约束和制约人的,显示出在为人处世、与人交往时要遵循某种准则,从而确立“中庸”的制度方法原理,也就是说在与人相处中要善于把握中间的状态,而非极端。此乃《论语》所体现的三个思想内容:仁、礼、中庸。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关于儒学思想的研究在社会中掀起了热潮,《论语》也被称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其也成为研究孔子与儒学的重要文献,《论语》代表了初始的儒家思想。到了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论语》在宋代的地位日益提高。中国古代选拔人才以科举考试为主要方式,而《论语》就作为科举取士的重要参考,由此可见,其在人才选拔中占据重要地位。《论语》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在维护封建秩序、规范道德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具有深遠的社会意义。
二、《论语》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
《论语》一书被诸多学者推崇,在当时世界文化交融中也极具传播意义。与中国同属于东亚文化圈的日本必然会受到其思想的冲击,《论语》传入日本之后,渗透到了日本的方方面面,即使现在的日本街头,也可以见到“三省堂”“有隣堂”等书店,分别出自《论语·学而》的“吾日三省吾身”和《论语·里仁》的“德不孤,必有邻”。从现有的考古资料看,《论语》是从朝鲜半岛传到日本的。据日本《古事记》所述,应神天皇时代,百济使王仁将十卷《论语》和一卷《千字文》送往日本,以宣扬儒家思想。自此,《论语》逐渐登上了日本这块土地,对日本的文学、教育、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一)《论语》与日本文学
在中日交往的2000多年历史长河中,如《论语》这样的古籍是连接两国文化交流的纽带。从日本的江户时代到近代,许多学者都受到了《论语》的影响。文人们对《论语》的传播也起了关键性作用,同时这一广泛传播对当时大和民族的文学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日本古学派开创者伊藤仁斋在其《论语古义》中,对孔子的评价是:“夫子之德,远超诸圣,其道凌驾于天地之上。”由此可见,孔夫子在日本古学派中的地位之高,对于《论语》一书,伊藤仁斋更是称赞其为“万世道学的规矩准则”,是宇宙中最好的书籍。在日本近现代文学界,《论语》仍然以强大的生命力影响着一众文学家。日本著名汉学家儿岛献吉郎对中国文学的研究颇有建树,他的《中国文学通论》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巨著,分为三卷,分别为《散文考》《韵文考》《诸子百家考》,其中他在《诸子百家考》中写道:“孔子者,伟人中之伟人,圣人中之圣人。”著名作家井上靖在晚年出版的《孔子》一书中主要记录了孔子的言行以及他的事迹,他赞誉孔子为全人类的老师,此作也被称为著名文学家井上靖的巅峰杰作,曾在日本以半年80万册的销量创造了一个奇迹,被誉为“历史小说的明珠”,如此创下销售佳绩也足以可见《论语》和孔子对日本产生的影响之深远。在《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日本学者简野道明提到:“自古以来,《论语》就被尊为至高无上的圣典,上自历代的天皇,下至市井的庶人,始终讲究不倦。”由此也可以看出《论语》在日本的受众面之广,《论语》自从朝鲜半岛这个“中转站”传入日本,经历了1700多年,至今日已经在日本的文学界占据了重要位置,在未来,《论语》或将一直影响后世。
(二)《论语》与日本教育
从日本的幕府时代、明治维新及近现代,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广泛传播,以其先进的教育思想对日本的文化教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室町时代后期,寺院开设寺子屋,以四书五经为主要教材,对民众进行教育,此时已经逐渐将儒家思想渗透给了庶人。
德川家康在1603年于江户设立幕府,成为当时日本的最高统治者,他非常喜欢读《论语》。他不但自己看《论语》,还把它推广到了日本人的生活中,不仅让《论语》成了武士阶层的必读之书,更是让普通人对《论语》有了更多的了解,此时《论语》也真正进入了日本的民间,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之中,实现了民间普及。另外,德川家康还仿制中国的私塾重用儒家思想家创立藩校,所用课本大多是儒家典籍,这也为日本在江户时代中期和晚期通过寺子屋将《论语》传授给广大民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江户时代寺子屋的数量一度激增,足以说明《论语》等儒家经典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同时也为日本一批又一批的思想家埋下了儒家思想的种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也影响了日本一代又一代的统治者。明治天皇自幼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执政后也十分重视儒学的教育。1890年,他颁布《教育敕语》,其中要求“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夫妇主和,朋友有信”,这与《论语·学而篇》中的“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的涵义是相似的,可见《教育敕语》以儒家伦理作为教育的思想指导。综上所述,儒家思想是东方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传播对日本的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对日本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论语》与日本经济
在中国人的印象里,《论语》是教大家为人处世的,而孔子本人,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似乎很难和经商联系起来,而涩沢荣一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纠正了人们的这一误解,他告诉人们,《论语》里有真正指导世俗成功的大智慧。拥有“日本企业之父”“日本近代经济的领路人”等众多美誉的涩沢荣一是将《论语》所代表的儒家思想与经济结合在一起的第一人,他找到了《论语》与经济理论观的结合点。
涩沢荣一自幼便学习汉语,他也特别喜欢《论语》,将儒学作为自己立身处世的准则,他的青年、壮年时期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体制也大幅改革。《论语·里仁篇》中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样的义利观给了涩沢荣一很大启发,为了使日本的经济顺利发展,他立志要将道德思想与经济相结合。他在晚年完成《论语与算盘》一书,其中“论语”是道德的象征,“算盘”是经济的象征,其核心价值就是:道德是经济的指南,没有道德就没有经济。足以可见,经济和道德关系十分密切,缺一不可。他曾在1867年的巴黎世博会上说:“我常将《论语》看作是商业上的圣经,在经营时,绝不敢逾越孔子之道一步。而我对企业经营的见解是,一人得利不如社会大众蒙惠。”《论语与算盘》这一著作的问世,在日本的商业界掀起了一阵热潮,商人将其视为经商的宝典,也纷纷学习《论语》所代表的思想,将儒家道德和经济合二为一,二者相辅相成,并行发展。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涩沢荣一用他的成功向世界讲述《论语》不仅可以“治”天下,还可以“治”商业。中国有句古话说“君子以厚德载物”,人要想事业长久稳健地发展,必定要有一定的“德”做依托,不然,一切都只如空中楼阁、水中浮木,无法长久。涩沢荣一的“论语算盘说”至今也被日本的工商界奉为金科玉律,《论语》代表的儒家道德思想也一直影响着日本的商界,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论语》在日本成功传播的启示
中华文明依靠自己独特的魅力和生生不息的活力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中日关系一衣带水,中国文化必然会影响到日本的社会和文化。东亚汉籍的流传,《论语》无疑是第一本传入日本的中国典籍,从日本文化的发展来看,《论语》是不可忘记的经典之作。《论语》在这一传播过程中展现了中国文化独有的魅力,同时大和民族在学习和获取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也一直在精进自己的文化,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因子继承并结合本国的实际,才得以使得《论语》对日本各界的影响力都经久不衰。与此同时,这一成功传播的实例对我们而言也十分具有启发性,我们应该以辩证的态度对待文化,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变化,结合实际情况取其精华。
(一)以辩证的态度对待文化
对于传统文化及舶来文化,我们应该保持一种批判的理性态度,冷静地分析那些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可以借鉴的文化。日本文学博士吉川幸次郎十分喜欢中国的文学,他曾前往北京大学深造学习,他认为:中国文学具有世界意义,表现出一种广阔高尚、容纳万象的伟大胸怀,学问既是对过去的传承,也是对现存思想的一次变革,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术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吉川幸次郎对中国文学的解读令人惊诧,足以可见他在接触到中国的文化时,仍以辩证的态度去思考。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在面对异国文化时,我们应该尊重且以良好的姿态去学习,要始终具备理性的思考能力,辩证地去看待,发挥文化中最有意义的部分。
(二)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变化
面对全球环境的变迁,我们要以开放的态度,主动地回应,积极应对变化,而文化总是有一种吐故纳新的能力,在发展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势,又要吸收外来的宝贵资源,使自身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也经历过一段黑暗又羸弱的时间,但大和民族在面对困难时,积极地向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学习,最终跨越黑暗,走向光明。世界一直在发展,不可能停滞不前,我们处在动荡的环境中,更要坚持自己的步伐,坚定不移地去面对变化和挑战。文化也一直在发展进步,呈螺旋式上升,在此过程中,或许会受挫,会感到不尽如人意,但是依旧应该保持积极的态度去迎接挑战。
(三)结合实际情况取其精华
中国优秀的儒家文化在日本得到空前高涨的发展,上至皇权贵族,下至平民百姓,表现了民众对《论语》的高度认同。日本吸纳中国文化,顺利进行日本现代化的过渡,这表明吸收外来文化要多角度地进行分析,同时要注重自身的实际情况,重视国情,充分发展具有自己民族特点的文化,把优秀的外来文化融入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中,从而使得自身得以发展、更新和升华。中华民族在吸收舶来文化时也要结合实际情况,时刻保持文化自信,对待外来文化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中外文化做到完美融合。
《论语》作为中国古代典籍的代表,其在日本的广泛传播以及它对日本文学、教育和经济等方面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影响,对日本发展本国经济也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支撑。总而言之,《论语》在日本的流传,对日本的发展产生了长期的影响,并且波及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一成功传播也给我们的文化和社会发展许多启示,“德不孤,必有邻”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精神对日本的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而这也是我们在向外传播中华文化、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时应该秉承的正确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