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明杰
有关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定位曾大兴曾在《文学地理学概论》中阐释:“文学地理学虽然要借鉴地理学的某些理论和方法,但是它的目的还是为了解决文学的问题,而不是地理学的问题。”梅新林在《中国文学地理学导论》一文中谈道:“文学地理学是融合文学与地理学研究,以文学为本位、以文学空间研究为重心的新兴交叉学科或跨学科研究方法。”因此,文学地理学一方面关注作家与作品,一方面也应从地理学的角度关注作家所营造的地理空间。在本文中“空间”也正是作家所营造的自然空间、人文空间与理想生存空间。文学地理学为文学作品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路径,为文学的创新性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
迟子建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写作,起初她将写作的目光投放在自己的故乡北极村,构建了神秘的乡村自然空间,如北极村、白银那、礼镇等。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她移居“百年冰城”哈尔滨,三十年来的工作生活使她与这座城市水乳交融,因此她将创作视阈拓展到哈尔滨这个城市空间。自1995年以来,她创作了《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白雪乌鸦》《黄鸡白酒》等作品。敘事空间由“北极村”向“哈尔滨”的转移也使学界对其创作研究发生了转变。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学界对迟子建作品的研究重在关注其东北地域文化书写、死亡书写、神秘特征等方面,近些年来则侧重于城市书写、人性分析与灵魂救赎等方面。本文结合上述内容并尝试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对《烟火漫卷》这部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探寻作者笔下哈尔滨这座城市所构建的自然空间、人文空间与理想生存空间。
一、自然空间的建构:自由与灵性
文学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它始终与自然环境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说:“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这里的“天地”指的就是自然。又如,在《文心雕龙·明诗》中:“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在这里刘勰认为文学与自然是共生的,文学家的吟志是因为受到了自然的启发。被誉为“极地之女”的迟子建也深受故乡大自然的启发,将自己的文学之根深深地扎在了东北这片黑土地上。从处女作《那丢失的……》中窗外苍茫无垠的原始丛林,到成名作《北极村童话》中如童话般单纯、美好的乡村世界,再到获茅盾文学奖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中鄂温克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等等,迟子建一直在作品中描述东北这片黑土地上的自然空间,向世人展现边地世界的神秘与灵性。在《烟火漫卷》中,作者并没有放弃对自然空间的呈现,她所深入描写的自然空间是七码头和雀鹰。以自然界中的地点和物象来展现哈尔滨附近的自然空间,这些自然空间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丝温情与灵性,体现了作者所希冀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
(一)七码头:自由的自然空间
七码头是哈尔滨附近的一个码头,这里河流纵横,风景秀丽。黄娥与丈夫鲁木头在此经营着自家的小馆子,也顺便做驾驶小汽艇送客人的生意。在送客途中氤氲细雨的环境下,男女单独在一个小汽艇上,黄娥的内心会升腾起一种渴望被人保护的欲望。由此看出,黄娥是一位追求自由的女性,七码头这个地方使她身上的自由和欲望得到释放,精神得到满足。七码头对于黄娥来说不仅仅是故乡,更是自由灵魂生长的地方。因此,七码头这个自然空间如世外桃源般存在于作品中,它是作者建构的自然空间,是自由灵魂的栖息地。黄娥是七码头自由空间下成长的精灵,随着黄娥进入哈尔滨也将这种自然空间的文明带到了城市。
(二)雀鹰:灵性的自然空间
鹰是迟子建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一种动物意象。在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中,鹰是希望与重生的物象,是不羁与翱翔、不畏艰险的象征。而在本文中鹰是一只受伤的灵魂,“刘建国发现了一只灰褐色大鸟,蜷伏在桥栏杆上,似在歇脚。鸟儿生性机敏,它以为汽车靠近时,它会拔头而起,飞向空中,可是刘建国过了主塔,从后视镜发现它岿然不动”。它受伤后闯入哈尔滨这座城市,被好心人收留在榆樱院中,它也由此开始守卫黄娥母子之路。初至哈尔滨,在榆樱院这个大杂院里,陌生的环境外加郭老头的恶意骚扰,使黄娥母子心神不安。而同样作为一个城市的闯入者,鹰在榆樱院的房顶筑巢,如守护神一般护她们母子周全。鹰是灵性与自然的代表。鲁木头死后葬入鹰谷,而非土葬、火葬,从中看出鹰谷是神圣、纯净之地,能净化人的灵魂,是人死后的理想栖息地。在文中,鹰充当着人灵魂的归依处和人的守护神,它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鹰作为受伤的灵魂和城市的闯入者,它们身上带着自然的气息与灵性,也具备着乡村世界的仁慈与善良,共同构成了文中的自然空间。
迟子建笔下的自然空间总是充满神秘的地域与灵性的生物。地域与动物作为自然空间的载体存在于作品中,它们是自然之子的栖息地,也是人类的守护神。因此,七码头和鹰是作家所建构的自由与灵性并存的自然空间世界。
二、人文空间的建构
对于人文环境的解释,曾大兴在《文学地理学概论》中提到:“人文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教、宗教、风俗和语言等要素,这些要素都能对人类的生活和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这些因素对文学的创作也会产生影响。如果说乡村自然空间是迟子建文学创作的肥沃土壤,城市人文空间则使她的写作之树枝繁叶茂。三十年生活经历使她深度感知这座城市的历史、风俗、文化与人文,因此她也更执着描写这座城市所建构的人文空间。本文从城市与家庭两个空间环境来展示哈尔滨这座城市的人文空间。
(一)哈尔滨:历史交叠的人文空间
李会君在《迟子建的乡土世界与叙事精神》中曾说:“迟子建在处理历史与政治等重大题材时‘坚持用小人物说大历史‘以日常生活为切入点表现重大题材的创作理念,因此在迟子建的笔下,往往呈现的是普通人的生存生活状态。”迟子建在作品中对城市历史更迭的讲述并未照搬历史事件,而是通过家族史来讲述城市史,也就是所谓的“坚持用小人物说大历史”。这样城市史讲述就摆脱了僵硬的叙述模式,而成为有温度的历史。文章通过刘建国弄丢于大卫的儿子铜锤的事件来展开两大家族的故事。哈尔滨作为北部边境之城,承担着与周围国家经济与贸易的重要责任。人口的流动与贸易的交往,产生了铜锤与父亲于大卫这样的混血儿,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哈尔滨这座城当时经济的发达和城市的包容性,因而他们在这安居乐业、娶妻生子、安享晚年。而刘氏家族的历史则是现代民族的革命史,从刘家第一代刘鼎初的革命史开始,到第二代刘光复、刘建国与刘骄华,从名字“光复”“建国”“骄华”就可看出作者的暗指意义:国家的光复、建立与工业的繁荣发展。由此交代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革命与工业是这座城市发展的重要谱系。
作者通过这两大家族史来展开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历史。历史的交叠使这座城市有了丰富的血脉,多种族的聚集与多样文化的交融共同组建这座城市的人文空间。
(二)刘家:“仁”“善”共存的人文空间
刘家的故事由刘建国丢失朋友的孩子展开,面对这个过失他花了四十多年时间去寻找。刘建国一直在寻找与懊悔中度过了自己的前半生,深不知自己的身世更是一个未知之谜:自己是日本遗孤。父亲刘鼎初在战乱年代将他抱回家收养,刘鼎初并没有因他身上的日本血脉而对他有所怠慢,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对他视如己出。刘鼎初身上体现了中国人的仁与善,这种大爱已经跨越了家国仇恨。下一代大哥刘光复有一个拍摄东北工业发展纪录片的梦想。退休后他将毕生的积蓄都倾注于此,即使身患癌症。他深知东北工业发展不易,想用纪录片的形式留给世人观看。周家人都用实际行动向众人展示了家国情怀、责任意识、仁与善的内心。他们都是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小人物,默默无闻地在自己的领域承担自己的责任,体现了人间的大爱与至善,构建了城市仁、善共存的人文空间。
作者深入哈尔滨这座城市,从历史丰富的人文空间和刘家“仁”“善”共存的人文空间两个方面来展现这座城市的人文空间。深入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历史与当下,以历史为骨,以“仁”“善”为髓共筑这座城的人文空间,丰富的历史与温情的人文为这座城市注入了精魂。
三、理想空间的建构:救赎于烟火人间
自然与人文空间向读者展示这座城市的内部和外部空间世界,历史与当下,进而追寻理想生存空间—烟火人间。小说中的主人公刘建国、黄娥和于大卫夫妇,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受伤的灵魂,他们来自尘世,在世间受伤、相遇,并在人间烟火中得到救赎,是人间烟火给予他们生的希望与温暖。
烟火慰灵魂。刘建国是一个“爱心护送车”的司机,他在医院接送危重病人,工作之余还四处寻找丢失的铜锤,在寻找孩子几十年未果的情况下精神极度崩溃。然而,刘家并没有因他拥有日本血统而区别对待他,始终将他视如己出;朋友于大卫也没有因自己儿子铜锤的丢失而远离他,始终将他视为挚友。家庭与朋友并没有放弃刘建国,他们始终选择爱护他,这便是人世間亲情与友情的魅力。尘世间的烟火不仅给了他生命,也给了他无私的友情,还给了他洗刷自己罪恶的机会,使他正视自己犯下的罪恶。黄娥与杂拌儿由七码头来到城市后,刘建国与刘娇华为他们提供了工作和住处,于大卫夫妇承担起了照顾杂拌儿的任务,翁子安更是在暗地里默默保护着母子的安全。作为一个城市的外来者,她没有体会到这座城市的残酷,反而收获了工作与爱情,她的丧夫之痛也慢慢消解。对于于大卫夫妇来说,丢子之痛如一根刺长期留存在他们的生活中,严重影响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夫妻感情。而杂拌儿的到来填补了这份痛苦,他们把杂拌儿当作自己的孩子抚养,找寻到了当父母的快乐。孤独的灵魂在城市中相遇,他们身上布满了伤疤,丢子之痛、丧夫之痛长期湮灭他们的生活热情,使他们内心布满灰尘。而尘世间的烟火带着光明与温度,照亮并温暖了他们的内心,使他们摆脱了伤痛,正视自己的罪行,他们孤独的灵魂在人间烟火中得到了救赎。他们同为受伤的灵魂,在人世间相遇,共同抚慰彼此内心的隐痛。
哈尔滨这座城市虽被誉为“百年冰城”,但它的内部是温暖炽热的,抚慰人心的。在历史上它接纳那些孤苦无告的灵魂,倾听那些命运碾压下的人生悲叹,给他们家庭的温暖、人间的温情、灵魂的归依与罪恶的救赎。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哈尔滨以正义与善良的城市精神培育出了刘秉初、刘建国、刘娇华、翁子安等人。这座城市能包容所有的伤痛、罪恶与孤独,它永远是普通人的理想的生存空间,绚烂的人间烟火。
迟子建深入哈尔滨的大街小巷,深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我们展示了哈尔滨这座城市的自然与人文空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展示最终指向的是理想的生存空间—烟火人间。烟火人间是人生活的理想之地,灵魂救赎之地。哈尔滨用自己的包容与爱拯救了世人的痛苦,是最温情与绚烂的烟火人间。
基金项目:2019年牡丹江师范学院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基金优秀青年人才支持项目“北大荒文学研究”(项目编号:ZYQN2019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