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理论下的罗伯特·弗罗斯特作品分析

2022-05-30 18:58:28李佳睿
青年文学家 2022年21期
关键词:人生道路弗罗斯特旅行者

李佳睿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追求自然与真实,将个人的情感与经历倾注其中,因此质朴自然的语言下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诗人在论及诗歌时曾说道:“诗始于普通的隐喻、巧妙的隐喻和‘高雅的隐喻……近些年来我一直想一步步地使隐喻成为全部思想。”隐喻的使用也成为弗罗斯特诗歌的典型风格之一。本文将基于概念隐喻理论解读弗罗斯特的经典作品《雪夜林边驻足》和《未选择的路》中所蕴含的隐喻意义,细致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

一、理论基础

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他们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和文体特征,而且是人们基本的认知方式,它不仅仅存在于语言中,也存在于思维和活动中。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某种事物就是指概念域,根据两个概念域的映射方向,又可分为源域和目标域。源域通常是已知的、具体的范畴,目标域则是抽象的、复杂的范畴,两个范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映射过程中,人类根据自身的认知经验,将源域的一些特征投射到目标域上,以实现对目标域客观化、具体化的理解。

隐喻已成为诗歌创作的常用手段。在《超越冷静理智:诗歌隐喻指南》一书中,莱考夫和特纳探讨了诗歌中隐喻的工作机制,他们指出,诗人基于人们已经了解到的基本隐喻知识来构建事物之间的联系,即诗歌中的隐喻并非诗人新创造出来的,而是人们普遍具有的思想文化知识。

“人生是旅行”是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一个典型概念隐喻。旅行是源域,人生是目标域。旅行包含了旅行者、起点、旅行路线、可能遇到的阻碍、向导、旅程进度、终点等概念,映射到“人生”中分别对应个人、出生、人生可能面临的选择、遇到的困难、人生导师、已经度过的岁月、死亡等。借助“旅行”这一具体的概念,我们可以理解“人生”这一抽象的概念,理解人生每个阶段所代表的含义。

二、《雪夜林边驻足》的概念隐喻分析

《雪夜林边驻足》讲述了一位旅人在雪夜偶遇森林的故事。全诗语言平白朴素,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其中的内容却像被雪花覆盖的森林一般引人神往。在诗中,诗人牵着一匹马路过一片森林,化身为在雪夜赶路的旅行者。雪花漫天飞舞,森林幽深静谧,旅行者被大自然的美景深深吸引,不由得驻足欣赏起来,久久不愿离去。然而,他身负未兑现的承诺,只能割舍眼前的美景,继续踏上旅途。从概念隐喻视角分析,诗歌主要包含了“人生是旅行”这一隐喻,旅行所具有的部分特征被投射到了“人生”之中。具体分析如下:

“想来我认识这座森林/林主的庄宅就在邻村/却不会见我在此驻马/看他林中积雪的美景。”诗歌的第一节,旅行者初遇雪夜森林。在我们的印象中,森林通常是自然的象征,孕育着许多自然生命,远离人烟,给人一种安静、自由的感觉,因此引得旅行者驻足。诗歌以第一人称自述,诗人化身旅行者,所以詩中的“我”即诗人本人,旅行者的路途便是诗人的人生之路的一部分。

“我的小马一定颇惊讶/四望不见有什么农家/偏是一年最暗的黄昏/寒林和冰湖之间停下。”诗歌的第二节描写了“我”的旅伴马儿的反应。马儿不理解主人为何要在一年中最黑暗的冬夜停留在远离人烟的森林中。幽深的森林,结冰的湖畔,这些意象组成了一幅阴暗的画面。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黑暗幽深的事物并不令人喜爱,但旅行者却为此驻足,让人不禁陷入思考:是否森林中有着难以拒绝的诱惑引得旅行者不由自主地停留?结合“人生是旅行”这一隐喻,可知“寒林”隐喻着人生面临的种种诱惑。

此外,该小节诗歌中还蕴含着另一个隐喻,要想解读它就需结合诗人早年的经历。弗罗斯特幼年丧父,少年丧母,中年丧妻,面对接二连三的打击,他并没有意志消沉,而是带着一箱书稿远赴伦敦追求心中的诗人梦,却迟迟未能在诗坛崭露头角。生活与事业的双重打击带给了他无数个最黑暗的夜晚。因此,“一年最暗的黄昏”隐喻着人生的低谷与失意。

“它摇一摇身上的串铃/问我这地方该不该停/此外只有轻风拂雪片/再也听不见其他声音。”诗歌的第三节将马儿赋予了灵性。雪作为一种自然景象,通常是纯洁、干净的象征,但马儿却看到了不一样的一面。黑夜、森林、冰雪塑造了一种压抑、凄凉的氛围,马儿不禁猜想其中可能暗藏危险。于是,它摇了摇铃,一声铃响打破了雪夜的寂静,将旅行者的思绪拉回了现实世界,他才意识到自己还需为未兑现的诺言继续赶路。正如弗罗斯特在面对打击时,曾经想过放弃为理想奋斗,于“幽深、寂静的森林中”躲避尘世的责任与义务。但对于诗歌的热忱支撑着他克服了种种困难,不为短暂的安逸所诱惑。因此,马儿隐喻的是诗人潜意识中的理性自我,提醒诗人在诱惑面前要保持警惕,不忘初心。

“森林又暗又深真可羡/但我还要守一些诺言/还要赶多少路才安眠/还要赶多少路才安眠。” (余光中译)诗歌的最后一节体现了诗人的人生感悟。旅行者的思绪回归现实后意识到了自己有未履行的诺言,所以舍弃眼前的美景与短暂的安宁,继续踏上了漫漫旅途直至到达目的地。对于弗罗斯特来说,“一些诺言”就是诗人对自己许下的承诺—即成为诗人的梦想,为圆梦他愿坚持走创作之路直到生命的尽头。因此,在“人生”这一目标域中,“诺言”隐喻着诗人肩负的责任与义务。“还要赶多少路”隐喻着未走完的人生路,“安眠”则隐喻着生命的尽头,即死亡。

弗罗斯特将旅行所包含的旅行者、路线、阻碍、终点等概念投射到自己的人生历程之中,分别对应诗人走过的人生道路、遇到的困难与诱惑、人生的尽头等,营造了“人生是旅行”这一隐喻。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就如一场旅行,虽然过程充满艰辛,但诗人的理性自我战胜了种种诱惑,始终坚持诗歌创作之路,直到人生的尽头。

三、《未选择的路》的概念隐喻分析

《未选择的路》是罗伯特·弗罗斯特另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此诗承袭了弗罗斯特简单的语言风格与传统的格律形式,含义依旧隽永绵长。在这首诗中,诗人继续化身旅行者,偶遇了林中的两条分岔路。诗人详细地描写了两条道路的不同以及如何选择的心理过程,借旅途中道路的选择揭示了人生的抉择,结合“人生是旅行”这一隐喻,诗人在这首诗中揭示了又一个人生哲理。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的深处。”诗歌的第一小节开门见山地向读者展示了旅行者眼前的景象: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方向不同的岔路。旅行者不能同时踏上两条路,为继续旅途必须作出选择,因此他一人驻足良久,极目眺望路的尽头,然而它们延伸向何方,尽头是哪里都不得而知。面对未知的经历,旅行者不知该如何选择。正如在人生的旅途中,诗人在面对一些境况时需要作出抉择,这些抉择可以是诗人对某一具体物件的选择,也可以是人生目标、道路或方向等抽象概念的选择。因此,“我”隐喻着每个人类个体,“路”隐喻着人生的道路,“两条分岔路”隐喻着人生道路上的不同选择,“未选择的路”则隐喻着未被选择的人生道路。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所描绘的树林是黄色的树林,说明旅行的季节是在秋季。为何诗人要选择在秋季而非其他季节讲述其面临抉择的难题呢?根据诗人的人生经历可知,诗人生于1874年,此诗作于1915年,诗人时年41岁,因此“黄色的树林”隐喻着人生的中年阶段。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在诗歌的第二节中,旅行者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足迹稀少的道路,或许因人迹罕至,这条路更显得神秘且富有吸引力。旅行者作出的选择源于诗人的人生经历。诗人在38岁时毅然放弃了教书的职业,放弃了这条安稳通畅的人生道路,远渡重洋奔赴伦敦,开启了充满未知的诗人之路。在人生方向的选择上,诗人选择了诗歌之路;在创作之路上,诗人同样选择了一条人迹罕至之路。当许多诗人尝试改变诗歌的形式,企图铺设一条前所未有的创作之路时,弗罗斯特坚持传统的创作方式,在詩歌内容而非形式上创新,他对日常事件的观察细致入微,从中发掘出深刻的哲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创作诗歌。他的创作风格受到了英国诗坛的一致好评,造就了他诗人之路的良好开端。

在人生旅途中,每个人都会面临学业、事业、情感等方面的选择,一条路看似平坦畅通,引得多数人蜂拥而至,另一条也许充满未知与挑战,路途的终点是否梦想的结局,只待每个人自己探索。在诗歌中,诗人选择了“荒草萋萋,十分幽寂”的道路,隐喻着生活中很少有人选择的人生道路、方向或目标。

“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诗歌的第三节描写了旅行者作出选择之后的心理活动。旅行者对未选择的路满怀留恋,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倘若有一天后悔当初的选择,却难以再回起点。这也体现了诗人面临人生抉择时的心理活动,安稳平静的生活道路是诗人难以割舍的选择。倘若诗人的创作之路充满颠簸,无法抵达他想到达的终点,诗人也许会后悔今日的选择,然而为时已晚,昔日之路早已成为过往,无法捉摸。在旅行中,若选错了路,只需择日重新出发,尚有重新来过的机会;但在人生这一旅途中,选择错误却无法让时光倒流,无法让一切回到起点。因此,诗人用了“啊”“恐怕”等词句抒发对另一条路的惋惜以及对未知的迷茫与哀愁。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因此走出了这迥异的旅途。”(顾子欣译)诗歌的第四节中,旅行者并没有解释选择的结果如何,而是遥想未来某一天他对别人讲起在林中作出决定人生命运的抉择的往事。在一个秋日的清晨,他面临树林中的两条方向截然不同的道路,选择了少有人踏足的那条,而这导致了迥然不同的人生结局。诗人一声轻叹,不知是庆幸当初作出了正确的选择而感到宽慰,还是所选并非所愿,遗憾未踏入另一条路而追悔莫及呢?事实证明诗人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弗罗斯特的诗歌在英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他成了最受喜爱的美国诗人之一。诗歌创作之路改变了弗罗斯特的命运,因此诗人结尾感叹:因此走出了这迥异的旅途,他的人生开启了不同的篇章。

诗人以“未选择的路”而非“已选择的路”为题,可见诗人内心因错失了一段不同的风景感到遗憾。这写出了人的一种常见心理,面临选择时总是奢求鱼与熊掌兼得,但世事往往难两全,只能一声叹息道尽遗憾。

这首诗表面上描写每个人都曾踏足的真实道路,实则借自然之路的选择来隐喻人们面临的人生之路的抉择。当面临抉择时,我们只有一次选择的机会,或许将来我们会庆幸当初的选择,也可能会后悔、遗憾,但人生道路就是在摸索中前进,错过了一条道路的风景,必然收获另一条道路更广阔的风景,所以无论作出何种选择,都要满怀信念坚持走下去,不为昨日悲叹,而为明日努力。

两首诗歌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选择。在《雪夜林边驻足》中,诗人站在道路上,面临着接受诱惑、驻足不前或拒绝诱惑、继续上路的选择,在《未选择的路》中,诗人站在岔路口,面临选择何种人生道路和方向的抉择。在人生的旅途中,作为旅行者的个人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面临诱惑、倍感疲惫时,牢记肩负的责任与义务,在面临未知的旅程时,敢于选择“少有人选的道路”,认真对待每一次选择,走好每一段旅程,就是诗人借诗歌传达的人生感悟。

弗罗斯特的隐喻思维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体悟,通过描述平常生活中的寻常现象,娓娓道来对人生深刻的体会,言简意深,内涵丰富。本文讨论的两首诗歌的意象皆来源于自然景物,诗人通过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以及对人类存在本质的深刻思考,将富含哲理的人生感悟融入平白朴实的诗歌语言中,揭示了“人生是旅程”这一隐喻思想。在弗罗斯特笔下,平淡无奇的活动往往也充满了诗意,他在自然意象与人类社会中创造了相似性,把不相似的事物联系到了一起,体现了他诗歌中隐喻的丰富性和启发性。

猜你喜欢
人生道路弗罗斯特旅行者
成为更可持续的旅行者
英语世界(2023年11期)2023-11-17 09:23:52
做负责任的旅行者
一片云彩
没有鸟叫,关了窗吧
快活三里
中外文摘(2019年5期)2019-11-12 23:50:46
快活三里
视野(2019年10期)2019-05-17 03:25:06
快活三里
今日文摘(2019年9期)2019-05-16 10:45:40
旅行者之歌
超级玛丽
幸福家庭(2016年12期)2016-12-22 19:27:32
以介为主 零星散译*——弗罗斯特诗歌在中国的译介:1949年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