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凯仑
一、王庭筠生平及詩歌创作
王庭筠是金代有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字子端,自号“黄华世主”,世称“王黄华”。他生活在金世宗、章宗时期,这一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金朝的鼎盛时期。王庭筠出身渤海世家熊岳王氏,其父是有“辽东夫子”之称的王遵古,其母是金代重臣张浩之女。少年早慧、深受家学影响的王庭筠于金世宗大定十六年登进士第,在地方上辗转,担任僚佐属官。大定二十年,他因“馆陶脏罪”被解除官职,开始了为期十年的归隐生活。明昌元年,金章宗即位,诏其试馆职,但因御史台重提“馆陶”旧事,再被罢免。明昌五年,王庭筠得到了章宗的重用,复为翰林修撰。承安元年,王庭筠因受赵秉文上书牵连,遭受牢狱之灾。泰和元年复官翰林修撰,第二年十月,王庭筠病逝。
王庭筠的诗歌创作以明昌元年为分界点,前期多是隐居时期的作品,后期是受到征诏再度入朝为官时期的作品。前期的诗歌有《八月十五日过泥河见雁》《示赵彦和》、《河阴道中》二首等,后期的诗歌有《夏日》二首、《赠益公和尚还超山》等。前期诗歌以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为主,诗风平易自然。后期诗歌因人生的境遇的变化而显得十分消沉,出现了求新和追求技巧的特征。
二、王庭筠前后期诗歌思想感情的比较
(一)王庭筠前期诗歌思想感情
1.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
王庭筠是一个十分喜爱自然山水的诗人,加之他有隐居黄华山十年的经历,他有很多描写自然山水的诗歌。其中《黄华亭》组诗,全面地描写了黄华山中的景色。
手拄一条青竹杖,真成日挂百钱游。
夕阳欲下山更好,深林无人不可留。
这是这一组诗歌中的第二首,其中化用了“百钱挂杖”这一典故,这一典故出自《世说新语·任诞》,写晋阮修放任自达,不与权贵交往,常常自己一个人在拐杖头上挂着百钱,去酒店中独自饮酒酣畅。后用此典指沽酒之钱或饮酒,也可用以表现闲居生活。诗中写作者手拄着一条青竹做的拐杖步行上山观赏美景,此等闲适自得恰如阮修以百钱挂杖,独去饮酒酣畅一般。夕阳西下,夕阳的余晖映照下的黄华山更加静谧动人。诗人以黄华山为观照对象,以闲游黄华山为主题,描写夕阳映照下的黄华山更为独特的美,在平和的心态中表达了对自然山林的亲近感。
王庭筠还有一些描写人文景观的诗,他将人文景观融入自然山水之中,实际上也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如《栖霞观》:“偶寻溪水到仙宫,身世浑疑是梦中。风动霓旌高缥缈,烟笼瑶树郁青葱。”诗人偶然寻着溪水到观中,浑觉自己处在梦中。风吹动着云霞高远而缥缈,烟雾笼罩着瑶树显得更加郁郁葱葱。诗人将栖霞观和自然景色融合在一起,以动态的风、云霞、烟雾等自然景物衬托静态的栖霞观这一人文景物,自然有趣,可见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
2.对官场仕途生活的抵触
王庭筠的前期诗歌还表达了自己对官场仕途生活的抵触之情。如《大安寺试院中寒食》“寒食清明好时节,年年憔悴独离家”,寒食清明这样的春日好时节,那些应试者们却离家为科举考试憔悴伤神。诗人对这些应试者们为科考而不能感受春光而感到惋惜。再如《登林虑南楼》其一中:“人生见说功名好,不博南楼半日闲。”人们都说获得功名利禄是人生之得意之事,却不抵在南楼观赏景致,颇有“偷得浮生半日闲”的韵味。其二中“见说官闲百无事,不妨客至一登楼”,诗人将官场生活与自己登楼闲适的生活进行对比,追求功名利禄不如登楼闲逛,可见诗人对自己此时闲适生活的喜爱,对官场生活的不在乎和抵触。
3.对乡村平凡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
王庭筠在隐居黄华山期间,创作了很多描写乡村人家平凡生活的诗歌。如《示赵彦和》:
四柳危亭坐晚阴,殷勤鸡黍故人心。
儿孙满眼田园乐,花木成阴年岁深。
十亩苍烟秋放鹤,一帘凉月夜横琴。
家山活计良如此,归兴秋风已不禁。
诗人收到故友的邀请前去做客,主人准备的饭菜足可见情意之深厚,诗人和友人坐在耸立在高处的亭子里谈笑,孩子们在田园中嬉戏玩耍。夜色渐浓,诗人于亭中抚琴,友人表示农家的生活向来如此,诗人乘兴而归,好不快活。可见,诗人是十分喜爱乡村平凡生活的,这是一种他在官场生涯尔虞我诈的生活中感受不到的惬意安稳,也是对诗人内心的一种安慰。
(二)王庭筠后期诗歌的思想感情
王庭筠在重返官场后,几经沉浮,他的心境和情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抑郁孤闷的心情
超化寺
隔竹微闻钟磬音,墙头脩绿冷阴阴。
山迎初日花枝靓,寺里清潭塔影深。
吾道萧条三已仕,此行衰病独登临。
简书催得匆匆去,暗记风烟拟梦寻。
诗中前两句描写了超化寺中的景色,隔着竹林微微听到寺中的钟磬之音,墙头上一片绿绿的植物却让人有一种冷阴阴的感觉。初升的太阳照着寺中的花枝,寺里的清潭中映着塔影。这两句的描写给人一种寂寥清冷的感觉。后两句写诗人已三次入仕,几经波折。此次年老多病的诗人再踏入超化寺,心境早已不复从前。仆人来传信催诗人匆匆离开,诗人只好暗中记下此时所见的景色留在梦中寻觅。诗人不仅仅想把此时的景色记下留在梦中寻觅,而且想把自己那段闲适隐居的岁月留在梦中。可见此时的诗人的抑郁孤闷。“闲来桥北行,偶过桥南去。寂寞独归时,沙鸥晚无数。”(《孙氏午沟桥亭》)诗人偶然出门闲逛,寂寞地独自归来,此时无数的沙鸥在天空飞过。诗人前期也有很多描写自己闲逛偶见景色的诗歌,但诗人的心情却发生了转变,不复之前的自得,而是十分抑郁孤闷。
2.迷茫矛盾的复杂感情
诗人的一些诗句还表达了自己的迷茫矛盾的复杂情感。如《书西斋壁》:
世事云千变,浮生梦一场。
偶然携柱杖,来此据胡床。
有雨夜更静,无风花自香。
出门多道路,何处觅亡羊。
世事多变,人生就像梦一场。诗人偶然拄着拐杖来寻觅闲适与惬意。雨声衬得夜晚更加宁静,无风之时花也自然清香。面对如此多的选择,诗人却无处选择。首联感觉诗人已经看开了,悟透了世事。颔联却写诗人偶然来寻觅闲适与惬意,如果诗人真的看开了,便不用再次来寻觅闲适了。颈联表明了诗人坚守自身的处世之道。最后一句却写出了诗人的迷茫。整首诗给人一种迷茫又矛盾的复杂情感。
比较王庭筠前后期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很大的差别。诗人前后期诗歌都有描写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的诗歌,与前期诗歌所表现出的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和闲适自得的情感不同的是,诗人后期的诗歌多是表现出因官场生活的几经波折带给自身的郁闷和孤寂之感。
三、王庭筠前后期诗歌的艺术特征比较
(一)王庭筠前后期诗歌语言比较
1.王庭筠前期诗歌语言
王庭筠前期的诗歌语言多是平易浅白的。如《河阴道中》其二:
微行入麦去斜斜,才过深林又几家。
一色生红三十里,际山多少石榴花。
诗人沿着小道向前去,才过了一片深密的林子,又遇到几户人家。这片红色绵延了数十里,满山开遍石榴花。诗人用浅白通俗的语言描写了自己在河阴道中闲逛看到的景象:沿着小道走去还能听见农家收麦子的劳作声,满山的石榴花红艳艳,描写了乡野景色独特的美,表现出乡野生活的闲适安乐。《野堂》其一:“绿李黄梅绕屋疏,秋眠不著鸟相呼。雨声偏向竹间好,山色渐从烟际无。”野堂指的是村居之堂屋,这里指的是诗人隐居的居所。这首诗用浅俗平易的语言描写了自己住屋旁的景色。屋旁栽种着几棵李子和梅子树,秋天已经结了果子。时而可以听见鸟儿的啼叫声。雨滴落在竹林间滴滴答答,迷茫的云烟遮住了山色。语言平易,也可见作者居室环境之幽静。
2.王庭筠后期诗歌语言
与王庭筠前期诗歌语言相比,他后期诗歌语言呈现出追求新奇而又生动的特征。他的《夏日》是最能體现语言追求新奇这一特征的诗歌。
檀栾倒影砚波清,注了黄庭谱鹤铭。
且喜过门无褦襶,却怜涴壁有宁馨。
诗中的词语和意象都比较新奇,“檀栾”指的是“秀美的竹子”“褦襶”指的是夏天遮阳的凉笠,诗人不用其他通俗的表达,而是选用了不常见的表达方式,确实刻意求新奇。
诗人的《赠益公和尚还超山》语言生动形象:
平沙漠漠雁翩翩,风弄菰蒲水拍天。
短艇得鱼撑月去,一声渔笛破寒烟。
广阔的沙原上一群大雁翩翩飞行,风吹动着湖泽中的水草,也吹动着湖水起了涟漪。渔民乘着载有收获的小舟归家了,一声渔笛划破这晨起的寒烟。“弄”“拍”“撑”“破”这几个字用得很生动,生动地描绘了诗人送别友人之时所见的画面。
(二)王庭筠前后期诗歌诗境比较
1.王庭筠前期诗歌诗境
其一,王庭筠擅长描绘乡村生活场景,他前期的诗歌中有一些创造了愉悦明朗的境界。如《采莲曲》:
南北湖亭竞采莲,吴娃娇小得人怜。
临行折得新荷叶,却障斜阳入画船。
采莲女们在南北湖亭中竞相采莲,这些采莲女们窈窕小巧得让人怜爱,临走之前采摘下新的荷叶,预备在小舟中遮阳。通过采莲女一系列的动作写出了她们的娇憨,整首诗都写得自然可爱,给读者描绘出了整个采莲的画面,将其带入明朗又愉悦的氛围中。
其二,王庭筠前期诗歌还创造了宁静温馨的境界。如《秋郊》:“寒草留归犊,夕阳送去鸦。邻村有新酒,篱畔看黄花。”跟在主人后边回家的幼崽儿贪恋路边已经干枯的草,远行的鸟儿在夕阳中渐行渐远。邻村有新酿好的酒,讨一杯边喝边在篱笆边欣赏新开的菊花。这样的乡村生活宁静而又温馨。前面提到的《示赵彦和》也描绘了诗人受邀去友人家做客的生活场景,充满人间烟火气。这样的日子安闲而自在,远离官场的是是非非,很容易让人投入到这种宁静而又温馨的氛围之中。
其三,王庭筠前期诗歌还创造了明净高洁的境界。如《中秋》中:“虚空流玉洗,世界纳冰壶。明月几时有,清光何处无。”描绘了中秋月色,一轮明月孤悬,清辉洒满庭院。诗人创造出一种明净而又高洁的境界。
2.王庭筠后期诗歌诗境
王庭筠仕途不顺,几经辗转,又受到牵连入狱,这使他创造的诗歌境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忆漍川》:
极目江湖雨,连阴甲子秋。
青灯十年梦,白发一扁舟。
诗人在连绵的秋雨天里回忆漍川,看似在回忆漍川,其实是在回忆自己的过去。自己的过去就像是梦一场,不知不觉已白发斑斑了。连绵不停的秋雨天,一位白发斑斑的老者在回忆过往,给人一种十分孤寂的感觉。诗人后期的诗歌多创造出这种孤独寂寥的境界。
比较王庭筠前后期诗歌的艺术特征,既有相同之处,又有着很大的差别。诗人前后期诗歌均多是描绘山水自然景物,表达自己的人生感受。其一,在语言上,前期的语言平易浅白,让人容易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感受。而后期诗人重返官场,生活环境较之前变得狭窄,诗人不免在诗歌语言上多下功夫,追求新奇,但诗人的语言在求新之中还十分生动,尖新而不涩怪。其二,在诗歌境界上,前期诗人描绘的乡村生活场景,创造出一种宁静温馨而又明朗愉悦的境界。后期诗人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世事后,他多是创造出一种孤独寂寥的境界。
总之,王庭筠的诗歌创作和他的人生经历的变化有着很大的关系,他虽经历了官场浮变,甚至被连带入狱,但他后期的诗歌给人一种怨而不怒的感觉,这也正是他敦厚性格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