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网络育人机制创新研究

2022-05-30 18:49云兵兵贾长响赵长青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24期
关键词:网络育人机制创新中外合作办学

云兵兵 贾长响 赵长青

摘要: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逐渐成为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三驾马车”之一,对推动中国办学体制改革、拓寬人才培养渠道、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等发挥了积极作用。加强和改进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网络育人工作,守护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三课堂”,是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的现实诉求,也是维护高校和社会安全稳定的迫切需要。本文分析了高校网络育人的重要意义,指出了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网络育人的现实困境,提出了创新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网络育人机制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网络育人;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4.088

0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办学模式,中外合作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学生队伍不断壮大,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容忽视的重要群体。面对新形势、新模式、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新挑战、新任务、新问题,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网络育人机制的研究还不成体系,加上学生更容易受到西方价值观、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等影响,部分学生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和民族认同感弱化、缺失,因此,创新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网络育人机制具有现实必要性和时代迫切性。

网络育人利用网络平台和网络技术,有效拓展教育载体,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借助网络克服跨境教育带来的时空阻碍,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与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双向互动、全时沟通,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不断优化网络育人成效,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高校网络育人的重要意义

政治工作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高校要深刻把握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掘“互联网+”的教育潜能,强化“互联网+思政”创新,着力构建富有时代热度、人文温度、思想深度、情感厚度的网络育人机制。

1.1网络育人是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重要路径

当代网络技术具有信息量大、多样化、速度快、不受地域阻碍等特点,其快速发展突破了课堂、教学、校园的边界,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断朝着虚拟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一方面,网络工具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便捷平台,能够帮助教师及时全面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开展育人工作,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另一方面,网络空间具有丰富、全面、生动的教育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多方途径和渠道,微信、微博、微视、客户端“三微一端”的大量使用,学习强国、易班等软件的广泛推广,慕课、B站、知乎、智慧树等网站平台的不断兴起,让大学生能够在网络中获取海量的信息资源,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1.2网络育人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必然要求

融媒体时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受到挑战,环境愈加复杂,方法陈旧落后,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占领网络这一战略“新阵地”,创新宣传思想工作“新话语”,运用宣传思想工作“新方法”,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可以有效打破传统教育“满堂彩”“大杂烩”的枷锁。高校通过开展线上红色教育、推进名师微课互动、连线先进典型等,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报国之志。学生利用网络平台随时提出疑惑、分享心得,打破受教育者获取信息的时空局限,拥有选择教育内容和学习时间、进行教育互动等的自主性,使其不再只是“坐等受教”的角色,大大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教育教学实效。

1.3网络育人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题中之意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而推进网络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举措。网络时代,教育手段日益多样化、多元化,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阵地,实现现实社会与网络资源融合发展,线上教育方式与线下教育方式同向发力,在网络空间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全面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2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网络育人的现实困境

2.1多方协同尚显乏力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对网络育人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行动力不够,执行力不足,没有形成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的强大合力。有的高校没有从全局高度看待网络育人工作,缺少整体性的规划和谋虑,错误地认为只是把线下的日常工作放到线上平台而已,重视“平台建设”,忽视“内容建设”。有的虽然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全局规划,但在具体工作中仅仅满足于完成上级任务要求,甚至出现消极应付、敷衍塞责、落实不力等情况。有的仍把主要精力放在校报校刊、校园广播、宣传橱窗、学校网站、校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平台上,不重视对新兴社交媒体的开发、运营、维护,导致网络育人阵地出现弱化、孤立化、边缘化的困境。

2.2育人制度仍不规范

网络育人的管理制度尚未健全,缺少组织性和指导性,缺乏深入研究和统一部署,极易出现错位、越位、缺位现象。“党委宣传部-各职能部门-各学院”的宣传报道矩阵还不完备,统一调度、部门联动的管理机制还不健全,各个部门各自为政,职能交叉、边界模糊,造成了资源利用不充分,工作效率较低。有的高校没有建立新媒体资源整合和技术平台共享机制,智慧树、学习通、学习强国等兼容性较强、访问速度快的移动客户端应用较少,学生在使用网络平台过程中,缺少明确行为规范和网络监督管理。

2.3内容形式创新不足

部分高校教师对网络育人工作认可度不高,参与度不强,导致网络育人覆盖面不广,实效性不强。一方面,个别教师参加网络育人专题培训的机会较少,与同行专家的经验交流机会不多,导致教师网络育人的工作水平不高,形式不够新颖,内容缺乏吸引,创新能力不足。另一方面,网络育人的产品供给侧结构不合理,内容同质化严重,缺少鲜活事例和感人素材,话语体系不接地气,只是简单地把线下资源直接复制到网络空间,网络育人难以回应学生思想关切,解决学生价值困惑,与学生产生共鸣,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浏览量少、转载量低,学生参与不多,育人效果不佳。

2.4平台建设不够充分

当前,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网络育人平台,但大多投入资金较少,功能单一,建设滞后,使用效率不高,甚至有的平台没有专人管理,内容更新不及时,整体制作不精致,不能很好地运用新媒体平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当前,网络育人平台的建设发展尚处于起步期,许多平台普遍存在监管体系不科学、监管执行不到位等情况,容易出现网络谣言、庸俗信息、错误思潮、网络暴力和敌意传播等不良现象,造成高校网络舆情频发,给高校声誉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2.5育人队伍参差不齐

一方面,育人队伍建设普遍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相关人员务实高效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低,对网络舆情缺乏事前研判和主动引导。高校教师缺少网络育人平台的技能培养,他们对网络信息、网络语言、网络表达的了解掌握不足,无法将网络社会中的热点话题分析转化为育人内容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网络育人工作团队少又不精,兼职多,专职少,队伍看似庞大,但各自水平不一,能力参差不齐,对网络育人建设缺乏认识、疏于学习,理论和实践研究不深入,缺少网络育人的专业人员和创新人才,导致无法实现“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一体推进。

3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网络育人的应对之策

3.1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网络育人体系

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担当,网络育人又是“十大育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必须把网络育人作为政治任务抓紧抓实。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和全局工作,高校必须总揽全局,协调四方,加强网络育人工作的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统筹部署、有机联动、相互配合,形成“学校—学院—年级—班级”的纵向教育体系及“思政教师—党政干部—学工干部”的横向教育体系。一是高校要成立“网络育人”工作领导小组,把网络育人工作摆到重要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抓手和创新载体,进一步明确学校党委、各中层党组织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形成工作合力,发挥育人功能。二是出台“网络育人”工作领导体制、工作机制、运行模式,制定网络育人体系实施方案,确定育人目标、工作原则、任务举措和条件保障,促进网络育人工作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的逐步完善,推进网络育人工作深入推进。三是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将网络育人作为基层党组织量化考核项目之一,不断细化考核标准,增强考核实效。

3.2优化内容供给,丰富网络育人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网络强国,要有丰富、全面的信息服务,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化。高校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活的实践案例融入网络育人中,打造具有时代特征、学校特色、院系特点的网络文化作品和网络思政精品项目。一是激励優秀网络文化产品创作,培育网络文化精品,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网络产品的创作生产,不断创新网络文化产品的内容、形式,丰富载体,推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网络文化作品。二是培育网络文化品牌,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园网络文化活动中,开展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精品评选、辅导员网络作品大赛等活动,积极打造校园网络文化品牌。三是推进优秀网络文化产品传播,通过微课堂、微视频、微电影、微公益广告等形式,坚持符合网络传播和学生思维特点,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使用学生语言,不断提升网络育人平台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3加强平台建设,构筑网络育人阵地

网络育人平台的服务对象是高校大学生,它通过符合社会价值观念,蕴含哲理,富有教育意义的题材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高校要打造师生切合度高,受众面广,影响力大的网络平台,利用网络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网络育人平台。一方面,要以传统平台建设为基础,增强育人阵地的联动性,形成集学校主页、学院网站和各职能部门网站于一体的网络平台,及时发布学校信息,实时更新重要数据,全面宣传学校办学成就,展现学校良好形象,充分体现学校的厚重办学历史和鲜明办学特色。利用好网页,设计好栏目,定期制作发布优秀学生、教师、校友的事迹材料,发挥其在教育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另一方面,要以新兴媒体平台为重点,推动校园媒体融合发展,构建以易班和新媒体矩阵为载体的网络思政教育大平台,推动实现育人全过程、影响全方位、传播全效能。高校各层次媒体网络都要充分发挥育人作用,积极占领学生碎片化阅读时间,潜移默化中给学生施加影响,积极培育思政“网红”,有效传播社会正能量,使高校网络育人平台更接地气、聚人气。

3.4壮大工作队伍,夯实网络育人力量

一是通过校内培育、校外招聘等方式,不断充实工作队伍的人员数量,建立专兼结合、一队多能的工作团队,精心打造一支政治性强、业务精干,讲情怀乐奉献的网络育人队伍。二是加强管理队伍的专业素养,强化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善于从政治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大对教育工作者网络技能和网络素养的培训力度,做到熟知网络传播规律,深谙学生心理爱好,掌握网络技术应用技能,具备快速处理网络信息的能力。三是结合新时代特点,选拔道德高尚、品质优良、热爱新闻传播事业、拥有互联网技术的先进骨干力量,建立一支拥有技术、能奉献、讲情怀的新媒体网宣精英队伍,分领域、分层次、分类型地开展网上思想价值引领和舆论导向工作,唱响网上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四是完善队伍激励机制,实施校园网络名师培育支持计划,成立辅导员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团队,将发表优秀网络作品纳入思政教师系列职称评审条件,逐渐培养打造一支政治站位高,家国情怀深、网络思维新、育人初心牢、人格魅力强的网络育人工作队伍,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3.5健全管理机制,营造网络育人格局

一是强化制度引领,将网络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内容统筹规划、统筹整合、统筹推进,制定网络育人工程落实方案,出台网络文化建设、新媒体管理、舆情工作实施方案。二是激发调动师生上网发文、发声的内生动力,科学构建评价体系,完善成果奖励机制,分类运用认证成果,推动建立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证体系,不断深化网络育人工作评价模式改革。三是完善校园网络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完善校园网络舆情监测、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和部门联动工作制度,实行校内部门信息共享,联防联控。四是构建学生诉求联动反馈机制,时刻关注学生网络诉求,分析学生思维动向,观察学生复杂行为,审视学生心理需求,建立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R].2018.

[2]习近平.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R].2014.

[3]张彬,刘松,侯超,等.融媒体时代下网络思政教育创新模式的实践探索[J].山东教育,2021,(43):42-44.

[4]李亚青,王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育人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6):60-62.

[5]朱金融.浅谈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育人新路径[J].辽宁高职学报,2020,22(10):109-112.

[6]章洪丽,赵光辉.高等学校网络育人:现实问题、构建思路与实践路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3):325-329.

[7]滕菲.“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路径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0,36(12):30-34.

猜你喜欢
网络育人机制创新中外合作办学
浅析高校易班平台的育人优势
“生活世界”理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模式构建启示
基于易班平台的第二课堂教育探讨
辽宁国有企业改革体制机制创新问题研究
基于间断—平衡理论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的政策演进研究
“网络育人”价值生成机制建构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运行机制探析
阜新日报社:地方报业转型的探索与创新
关于政府审计几点问题的思考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