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如何提升科技报道的传播力

2022-05-30 04:35:53李庆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22年3期
关键词:传播力

李庆

摘要: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自力更生、自强不息,依靠科学立国、科技强国,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一直发挥着非常关键的战略作用。作为一个门槛相对较高领域的新闻报道,怎样在融合传播时代增强传播能力,一直是当前科技与宣传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就融媒体时代如何提升科技报道的传播力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媒体时代 科技报道 传播力

引言

对于科技报道,因为其专业性强、门槛较高,更有必要加强研究,以增强其公信力和覆盖率,这是科技报道领域一项长期而又重大的课题。

身为融媒体时代的科技新闻工作者,要掌握并利用好融媒手段,报道好科技一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展示科学技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通过优秀的科技报道推动观念转变、效益转变和动能转换,为现代市场经济体系构建提供更多的科技支撑,为经济社会内涵式发展提供充足的科学动力。

一、融媒体时代的特征

在媒体融合时代,各类新闻媒介都出现了巨大变化。今天,由于信息传播途径的丰富,传播影响也更为宽广。而新型媒介彻底改变了传播传统媒体的方式。人们可以使用移动终端信息,用最零碎的时间传递资讯,从而把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介紧密结合在一起,方便信息传递,从而打造综合宣传渠道,拓展新媒介宣传领域,以适应当前民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1]

二、融媒体时代的挑战

长期以来,以报纸、网络和电台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大众传播环境中一直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它们有着权威的资讯来源,有着广大的受众,并掌握着丰富的市场资源。但由于网络媒体的出现,以传统媒体舆论主导的信息正面临逐步萎缩的局面,我们又该如何“破局”?

众所周知,任何形态的报道都离不开人才的培养。

(一)新型传媒人才有了更高需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达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对传播媒体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细致和系统化,对融媒体的科技报道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而教育和培养人才都是为适应媒体融合的发展需要,因此,随着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更新,传媒人员的教学和培训也面临着突破传统观念的新挑战。

为适应当今人们日益增长的科技信息需要,为冲破教育的传统局限,传媒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必须按照人才类型选择目标,拓宽信息传输的范围。最终目标是培训具备各种专业技能的科技传播人员,促进科技报道拓展,把各种媒介平台的专业知识延伸到培训教学中,让学习者既能够熟练掌握科技报道,也可以适应媒介整合营销与多线营销。

(二)传媒领域面对科技的日新月异

科技发明日新月异。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创新也和时代进步息息相关。如果这个行业要发展壮大,就应该让科技创造成为社会发展的新活力。科技报道唯有主动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逐步提升个人的专业技能,方可做好科技报道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当前的科技宣传却更强调技术讲解,缺乏实际一线报道,而教学资源与教学环境也相对缺乏。所以,假如没有引入更前沿的科技传播手段和方法,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从业者将很难掌握科技传播的新技能,从而实现融会贯通的目的。

(三)当前传媒教育的内容形式单一

在教育方面,比较关注于培养大众媒体所需要的传媒人才。而此类人才无法专注于某一领域,显然也无法适应融媒体整合的需求。这种以技能为基础的教学理念缺乏弹性,导致传媒领域的教学边界固定。通过教学达到的效果是传授学习者自身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但学习者自身很难把专业知识融入到具体的科技报道中,这导致传媒教学的发展和媒体需求相冲突,无法适应受众与就业的需求。[2]

三、科技报道传播力的提升路径

(一)增强传递性价值

在融媒体时代,内容传递途径多种多样。媒体用户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它拥有强大的移动特性和交互性。更多趣味和实用的科技信息也日益普及。因为科学类报道本身专业性强,不易掌握,需要新闻报道人员进行“编译”工作,把专业、生僻的科技新项目和科学理论转换为通俗易懂的报道语句,从而调动读者的积极性,增强报道的理解力和可读性。

首先,科技一线新闻记者自己必须先掌握学科知识,并通过隐喻、例证等不同的手段,使受众尽量克服阅读和视听障碍。与此同时,巧妙通过融媒体手段破解传统媒体无法解决的突出问题。

在《中国青年报》的《高高四号卫星自述》报道中,就以第一人称叙述了高高四号的航天经历,并梳理了在不同轨道上的科学飞船。写作风格诙谐幽默,使读者真正沉浸在其中。它既好玩又有报道意义,所以常常被誉为“充满干货”的报道。

当前,中國高新技术投入力度较低,且不少产业仍处在世界价值链的中低端;部分重要技术和设施被他人掌控,“卡脖子”问题仍然凸显;我国技术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亟需提升,创新型人才的培育与储备亟须提高等等。应对新一轮全球技术革命与行业变革,科技报道工作者要牢牢抓住技术革新的传播亮点,主动发挥科技新闻的正确舆论导向功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的解读。尤其是在科技新闻的内容表述方面,更需要学会利用当前图文并茂、音视频结合传播的新方式,其核心内容依然是传递科学技术进步与时代精神。

此外,以广大受众的视角展开科技报道。科技类报道的主要目的,是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技术信息以及学科领域前沿信息,增强大家的科学认识。这就需要科技工作者以大众的视角展开报道,让读者切实掌握新型科技产业的具体内容。比如,记者报道贵州某高技术集团公司的设立,要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介绍该公司设立的目的、核心技术和产品以及将要起到的效果,让广大受众得以进一步理解科技发展趋势及有关措施,拓展新闻范畴,增强宣传效应。[3]

(二)实施多元化传播

在移动网络时代,信息传递途径也越来越多样,网络受众既是信息接受者也是传播者,他们的互动性和移动性都变得更强,而实用的信息日益得到重视,交流效率也愈来愈好。

没有乏味的内容,只有枯燥的叙述。

科学研究有着高度的专业化与天生的“冷”,这就要求科技报道者学会做一名“好翻译”,简化难懂的科研工作和科学道理,使之更容易掌握,从而引发阅读的趣味,使人们了解和愿意阅读。而那些使人们眼花缭乱、难以接受的科学报道,就在于记者尚未透彻理解专业术语的内涵、科学作出了什么突破,以及科研成果达到了什么效果。所以,记者自己首先要明白、明确,然后逐一调查、提问、采访,而不要想当然。

同其它专业性的报道一样,假如你必须使用它,你就需要“换一种方式”。可以用类比、举例等方法帮助读者尽可能地跨越阅读障碍。为完成所有功能而打开的道路,但很可能是一个泥路。从一到一百则是重新设计,也就是说,让它成为一个新闻产品,需要再铺一个八车道的沥青路才能到达。而除了作为一个“翻译者”,还要注意科学内容的價值,即“有用”,这还关乎到科技报道角度的选取。作为向受众普及科学技术、传播科学技术资讯的中间人,采用这些方法有利于增强受众对科技知识、科学精神的了解。

所有的高科技,看起来似乎都很“高冷”,甚至“先进”得无从展示。其实,一切科学方法都植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需要,也正由于它和人类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如果科技记者从这个视角为受众答疑解惑,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我们在进行一件特别有价值的工作——科学知识的普及传播,这也是科学新闻报道的另一种价值所在。

为此,科技报道工作人员要将科学普及传播的“弦”牢记于心,将科学普及意识贯彻于工作的各个环节,最终以受众为中心确定新闻报道角度,让人们真正认识科学,欣赏科技新闻,进而感知、掌握并进行运用科学的方法,真正达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从而实现科技报道的价值。

在一篇有关电磁分离器综合技术改造的研究论文中,就论及大家所熟知的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为什么能够平稳安全的在轨道工作。该文首先提出了定位系统的“心脏”——铷钟,继而又着重探讨了心脏的工作材料——铷87,然后又详尽地阐述了该装置的改造历程,并穿插阐述了其运行机理、装置构造、关键技术破解方法等科学知识。所有专业术语都用大家熟悉的“面孔”,并力求每个“表情”简单易懂,避免阅读“堵塞”。后来,《光明日报》科普版《科普小博士》专栏中发表了《北斗原子钟,为什么这样精确?》,文章在科普方面作出了补充,说明了铷87的生产工艺以及稳定同位素的应用情况,达到了不错的科学普及效果。又例如,在描写直线加速器研发队伍时,文章作者捕捉到该队伍的研究和人类的基本生活必需品相关。所以,作者从这一点入手,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介绍了这个队伍的具体任务、研究流程以及科研成果。观众不但明白了团队研制加速器的艰辛,以及如何破解“卡脖子”技术的关键问题,而且对加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在工业、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前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除本系统外,文章还被推上多个媒体平台,传播率高,互动效果好。[4]这些研究文章以及报道,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榜样。

(三)注重传播的受众思维

科技报道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向最广大的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技术信息以及学科领域信息,从而增强受众的科学认识。这就强调科技报道工作者要以普通受众的视角展开报道,从而使受众切实地掌握身边科技领域的知识。比如,在撰写贵州科学技术创新专项审计会议报道时,就可以利用贵州大数据分析和科研成果,报道贵州高新技术发展的实际成效,并介绍省委省政府所提出的发展方针与目标等,使广大群众进一步了解全省高新技术发展情况及相关战略,从而拓宽宣传覆盖面,提高传播效果。

(四)注重移动互联网思维

在融媒体时代,不但要产出最优质的科技报道内容,同时还要兼顾各类媒介渠道的资讯报道与呈现形式,让受众发现自己真正要看的新闻内容。在其中,必须植入移动互联网思想,把握内容制作过程的整体架构,通过一次获取多种资讯,提升报道内容的制作品质,并通过改进和创新报道形式,以更加吸引用户关注、获得较好体验。

目前我们所处的是移动网络时代,人们必须适应多种全新的媒介平台。基于资讯获取时的碎片化特征,科技报道也必须在短时间内把握受众的痛点,并尽快形成宣传效应。所以,报道时应当根据移动互联网的特性,通过“短文本+图片”或者短视频等传播方式,注重受众的体验感,从年轻用户、战略层面、国家和社会热点等角度,选择公众关注的科技报道主题。

例如,笔者在策划报道贵州刺梨产品从农产品向科技创新产品“升级”时,考虑到多媒体的表达方式,选取了微信方式展开深入采访。同时,基于已有的消息和资讯,转变了创作方式,以大量中、短篇的形式和视频,从不同角度集中报道了贵州刺梨三年来取得的变化。而每个故事都有自己的主旨和标题,并且彼此联系、互相独立,穿插了大量的资料、场景图片,使整个报道过程更为生动有趣,文字更少,大大提高了文章可读性和趣味性,报道最后在移动客户端首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传播效果。[5]

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前进,跟上融媒体的步伐才能真正抓住科技报道的未来。科技报道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必须确保移动优先、融媒优先、受众优先。在具体的“实战”中,则要充分掌握多媒体、立体化的战术,根据当前遇到的新挑战,制定切实可行的采访、编辑、发布方法,对症下药,从而推动科技报道的蓬勃发展。

注 释:

[1]黄未来.浅谈融媒体时代如何提升科技报道的传播力[J].数码设计(上),2020,9(5):287.

[2]张彬.浅谈融媒体时代如何提升科技报道的传播力[J]. 新闻研究导刊,2020,11(2):139,142.

[3]史舒频.如何提升科技报道的传播力[J]. 采写编,2022(2):38-39.

[4]李伟娜.融媒时代如何创新科技新闻报道[J].青年记者,2019(20):42-43.

[5]李胜男.电视新闻在融媒体时代的挑战与机遇[J]. 环球首映,2020(1):29,31.

(作者单位: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猜你喜欢
传播力
产品性与媒介性之争
今传媒(2016年11期)2016-12-19 11:19:36
从“民生新闻”向“民生服务”迈进
声屏世界(2016年10期)2016-12-10 21:19:39
影响深度科技报道传播力的因素探析
新闻世界(2016年11期)2016-12-10 08:08:55
《苍梧晚报》:多元跨界的空间与效益
中国记者(2016年9期)2016-12-05 02:37:14
山东《支部生活》:党刊如何提升“四力”
中国记者(2016年9期)2016-12-05 02:34:45
新余广电新媒体的探索与实践
声屏世界(2016年9期)2016-11-10 22:48:18
我国新闻网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新闻前哨(2016年10期)2016-10-31 17:22:30
影像的力量源于用心交流,用爱拍摄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3:05:46
《承德日报》:舞好“指挥棒”定好“风向标”提升传播力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3:04:43
利用新媒体提升电影传播力
新闻世界(2016年6期)2016-06-20 08:2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