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礼鹏 李彪 李明星 彭锦华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本文以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资助育人过程中面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重定性轻定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可操作性不强,资助育人成效不明显,未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等问题,并提出完善认定程序,制定可操作性的认定标准,搭建精准资助+育人平台等举措,从而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主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
一、背景与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重大决策部署。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乡村振兴。2021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2]。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高职院校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绝大多数的农村大学生的培养,是贫困大学生资助育人的重要阵地。精准扶贫任务完成后,资助工作面临重大调整。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帮扶,原建档立卡贫困户经济状况大为改观,有的甚至远远超过了非建档立卡困难户,但仍带着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帽子,继续享受着各类资助政策。另一方面立德树人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3],资助工作必须要与育人工作有效衔接起来,不能搞简单的发钱发物。同时教育还承担服务国家战略,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本土人才培养的重任。
因此,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研究,有助于及时调整和完善资助政策,有助于更好发挥资助的育人功能,有助于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二、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资助育人中面临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有色职院)在资助育人上不断探索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重定性轻定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可操作性不强,育人成效不明显,未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等问题。
1.认定标准可操作性不强
(1)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困标准不统一。根据(国发〔2007〕13号)文件精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4]。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家庭经济困难标准也不可能完全统一。为此,各省市、教育部门根据国家的文件精神出台了相关指导性意见,同时将认定权下放给各高职院校,各高职院校又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又制定相关的认定标准,再将评定权下放给了班级评议小组。由于各地及各高职院校贫困标准的差异性,因而直接影响着有色职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
(2)认定标准重定性轻定量。有色职院目前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定性为主,主要依据为“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五大类属性,除此之外,则凭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其它因素则很少考虑。而在具体认定时就变成比材料,但是部分地方政府给学生盖章的困难材料格式和内容几乎完全一样,学生的家庭经济收入填写随意,没有经过科学计算与考证。
(3)困难等级划分主观性强。有色职院将困难等级划分为特困、困难、一般困难三等。对于特困而言由于有相关政策,还比较好认定,但是对困难与一般困难区别则没有明确的标准,缺乏量化,凭感觉判断。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方法主观性强,不够合理
教育部文件精神中困难的定义是定性的,没有详细具体的描述,从而容易导致部分学生为了获得资助进而提供虚假材料。对学校来说,依据是地方政府出具的证明材料,对于材料的真实性及困难的程度,难以做出准确判断。
(1)學生提供虚假贫困证明材料。学生本人提供的贫困证明材料基本上是学生本人填写,缺少家庭成员信息、家庭成员就业信息、家庭居住条件、家庭经济收入等。村委会出于多种原因盖章,由于材料本身真实性存在问题,从而影响了学校认定的准确性。
(2)人际关系远近影响认定。学生的申请材料首先由村委会盖章,再到镇(乡)、县盖章。不同学生家长与盖章人员关系的远近会直接影响公章的加盖。
(3)镇(乡)、县区认定形式化。对于由村委会加盖公章的证明,由于镇(乡)、县区到村核查成本较高,因此几乎没有人愿意深入学生家中考察学生家庭是否符合困难标准。
(4)班级民主评议主观性强。班级民主评议主要由辅导员和班级选出来的学生代表来进行困难认定资格审查,在认定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比较多的人为干扰因素。
3.育人成效不明显
(1)育人理念有待加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得到满足时,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5]。有色职院每年有大量资金用于学生资助,在认定过程中公平、公正、公开,尽量使得每一分钱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但是重视物质资助,轻视精神引导、缺乏更高层次的育人理念。
(2)内生动力激发与培养不够。有色职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个人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等与其他学生相比存在先天不足。学院虽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与了一定的关心和帮助,但是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就业能力培养、创业的扶持力度还不够,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信心不强,不能和其他大学生一样敢于竞争与创业,客观上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靠要”思想进一步加深。
(3)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力度不够。有色职院每年有大量农村大学生毕业,但真正回家乡创业的大学生寥寥无几。一方面乡村的创业条件和发达地区相比确实存在差距。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宣传乡村振兴政策,引导毕业生返乡创业,树立服务乡村振兴的远大理想等方面还存在短板,为乡村振兴培养和输送人才力度不够。
三、对策研究
针对资助育人中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可操作性差,育人成效不明显,未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等问题。可以通过完善精准资助对象认定程序,搭建精准资助+育人平台,引领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等几个方面加强。
1.完善精准资助对象的认定程序
精准资助首先是要做到资助对象的精准,要有科学可操作的认定程序,要处理好定性与定量的关系,经济困难与实际困难的关系。要转变资助工作撒胡椒面,大水漫灌的错误观念,帮助广大资助工作者树立资助是教育扶贫的重要方式,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的观念,不断完善精准资助对象的认定程序。
(1)搭建联合认定平台。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是一项系统工程,事关教育公平正义和人民群众获得感,要搭建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镇、村)联合认定平台,将高职院校认定校内制度和地方政府(镇、村)识别政策结合起来,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对接,这样可有效降低造假的可能性,高职院校认定完成后,应将认定结果及资助情况,及时反馈给地方政府(镇、村),形成认定的闭环。
(2)制定可操作性的认定标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重定性轻定量,可操作性不强,缺乏科学性、实操性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的重大难题。为了使得认定标准可操作,可以参照精准识贫,增加定量标准的数量。如增加高职院校所在地人均收入、高职院校所在地最低居民生活保障具体多少,学生所在地居民人均收入、最低生活保障等。
①申请学生家庭人口及职业状况。申请学生的家庭人口数以及从事工作是直接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的,调查显示,有80%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自于农村,而且双亲均为农民。农村家庭成员的受教育水平较低,收入较低,因此家庭经济负担很重。家庭经济困难使得子女难以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低文化水平对应的是较低的经济收入,这也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②申请学生家庭成员的健康情况。对于困难家庭来说,一旦家人患有重大疾病,则会积蓄耗空,甚至背负巨债。尤其癌症患者不仅丧失了劳动能力,没有了经济收入,同时所需的高额医疗费,大大超出家庭所能承担的程度,这也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判定的标准之一。
③申请学生家庭教育费用的负担情况。农村家庭普遍存在有两到三个小孩,兄弟姐妹读书时间相差不大。假如是农村家庭,根据测算,农村家庭中需要两个劳动力才能供应一名子女上大学。如果是多个子女上大学,这就需要提供额外的家庭支出来确保子女上大学。
④申请学生本人的情况。一是申请学生出生背景,二是申请学生的身体健康程度,三是学生的受助情况等。
⑤申请学生家庭财产的拥有。包括学生家的房屋的数量及档次,是商品房、租住房,还是一层两层楼房等。同时要考虑申请学生家庭是否拥有大宗物品如汽车等。
⑥特殊经济情况。包括是否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意外事件等。在困难生过程中,有许多情况是因为意外事件的发生使得家境变得糟糕。如主要劳动力遭遇意外、事故等。
(3)制定科学有效的认定方法。①贫困证明法。贫困证明材料应包括申请学生父母银行卡收支账单、工作单位证明、兄弟姐妹在校证明,对于个人消费,需要提供支付宝、微信账单等,提供学生及家庭收支账单才能有效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家庭情况
。②民主评议法。评议成员要深入学生群体中去,了解该生的经济情况以及在校表现,其次对于申请学生的日常消费能力考察,需要针对衣着、饮食、拥有物品等方面逐一认定。
③制定定性、定量指标相结合的《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量化测评表》。高职院校根据各高职院校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定性、定量指标,以及赋予合适比例的权重。如家庭经济收入,一卡通的消费,主要消费工作的账单。对于不同的判定指标所应赋予的权重,需要学校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并进行验证,从而获得合适的指标权重。
2.搭建精准资助+育人平台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要与理想信念教育、奋斗精神等教育结合起来[3],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资助育人活动,将育人工作贯穿资助工作全过程,搭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资助育人的平台。
(1)打造积极向上的资助+育人教育平台。高职院校要努力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搭建各类资助育人活动平台,如资助+理想信念教育平台,资助+奋斗精神教育活动平台,为其创造良好成才环境,通过形成多样的资助+育人教育活动,不断提升资助育人功能与水平。
(2)开展形式多样的育人活动。资助是手段,育人是核心[3]。要从育人这个目标不断推进资助工作,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育人活动,如理想信念主题活动,奋斗精神主题活动等。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做共产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铸造资助育人的校园文化氛围。高职院校应充分践行立德树人育人理念,不断铸造各种资助育人校园文化。通过资助育人文化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成才[6]。
要高度重视诚实守信文化建设,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诚实守信文化十分重要。可以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开展学生热爱的各种教育活动[6]。要重视培育感恩与励志文化,通过举办感恩演讲比赛、励志征文比赛,观看感恩影片和做感恩實践等多种形式,铸造浓厚的资助育人校园文化氛围。
3.引导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人才为本。要通过资助+育人帮助农村贫困大学生、农村大学生树立到农村去、到家乡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服务的意识,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
(1)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加强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教育,将乡村振兴战略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树立服务家乡、服务农村的远大志向。建立高职院校大学生定期志愿服务乡村制度,加强乡村振兴教育资源共享,打造实用精品培训课程体系。
(2)将服务乡村振兴融入育人主题教育活动。在开展育人主题活动时,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贯融入专业素质教育、就业指导教育、思想政治等日常教育之中,让学生在校园课堂和课外活动中接受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熏陶。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增强爱国爱家意识,有效引导更多学生投身伟大的乡村振兴战略。
(3)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内生动力促进其全面发展。要改变简单的发钱发物,要注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内生动力的培养。一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升专业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由于从小获得的教育资源有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学习能力较弱,学习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强。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克服自卑心理,要安排专门的辅导员和专业结对帮扶人,充分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动手能力和学习技能。二是引导和帮助大学做好回乡创业的职业生涯规划。高职院校首先要做好政策的解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地方的实际需要,指导学生选择能够胜任的职业。三是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要改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等靠要”的落后思想观念[8],培养其不懈奋斗的创业精神。科学设不同类型的校内勤工俭学岗位,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相应的智力型、管理型、创业型岗位,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岗位上不仅能获得经济上的报酬,也获得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勇闯敢干的信心,支持并奖励就业创业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学生,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就业创业氛围。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N].新华社,2021-01-04.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N].新华社,2021-02-23.
[3]杨晓慧.《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
[4]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2008-03-08.
[6]焦莹莹.高职院校大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20.
课题项目:株洲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研究”(ZZSK2021317),课题负责人:廖礼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