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的新诠释

2022-05-30 10:48蔡祜
书画艺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形象塑造时代特征劳动者

摘 要:劳动题材的主题性美术作品是新中国美术的重要板块之一,它的演变跟中国整个社会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是建构中国美术现代性的组成部分。在当代,随着中国经济多年的飞速发展,不断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促使社会分工日趋细化,艺术家在劳动题材美术创作中的素材与角度也日趋多样化。在这种多样化的推动下,劳动题材美术作品的时代内涵得到了深入细致的挖掘,劳动者形象也出现新的转变。

“劳动尊严”“工匠精神”“美好生活”是当代主题性美术作品中劳动者形象塑造中出现的新特征,以此认知当代劳动价值的意义。

关键词: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劳动者;形象塑造;时代特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美术发展的新纪元。在新文艺政策的影响下,劳动题材美术创作凸显了劳动人民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身份与立场,展现出了与20世纪上半叶截然不同的艺术面貌。在新中国初期的大量描绘劳动场景与劳动人民的主题性美术创作中,艺术家们通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现实的激荡中去探寻、展现最鲜活最真实的情感,赞颂新中国生产建设的伟大成就,讴歌生产建设中的人民大众。这个时期的美术作品在劳动者形象塑造上,无论表情神态、肢体语言等方面都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气息与审美趣味,他们朴素开朗、积极向上、勤劳勇敢,热切盼望在劳动中实现国家、社会与个人价值,成为新中国美术中劳动者特有的精神符号样式。

在当代,随着中国经济多年的飞速发展,不断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促使社会分工日趋细化,艺术家在劳动题材美术创作中的素材与角度也日趋多样化。这种多样化首先表现在选材范围的拓展,与此前较多目光聚集在工农群体不同的是,当代艺术家笔下的劳动者形象遍布各行各业,除了传统工人、农民、教师等形象之外,还有伴随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农民工群体、电商发展下催生的外卖员、快递员,此外如扶贫工作中的驻村人员、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者、抗疫中的医护人员等特定主题中的劳动者形象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在选材多样化的推动下,劳动题材的时代内涵也得到更为深入细致的挖掘,使当代主题性美术作品中的劳动者形象演变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一、对劳动尊严的深刻呈现

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始终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1)尊重劳动者,保护劳动者的工作权利,为劳动者创造尊严、体面的工作环境,需要社会共同的努力与支持。在关于劳动尊严的话题中,农民工群体无疑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他们是城市发展的中坚力量,却常常被边缘化,自身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艺术家对农民工群体的刻画始于20世纪90年代,作为艺术家关注底层命运、反映社会现状的主要对象,农民工平凡而沉默的形象背后往往有着复杂的诉求,但对于20世纪90年代许多从事该题材创作的艺术家而言,农民工群体更多是他们进行自我艺术探索中的素材,形象处理上也较为单一[1]。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与社会对农民工问题的重视与关注,促使艺术家在美术创作中不再局限于对农民工群体外在境遇的记录,而是开始真切地走进农民工群体,去了解他们的内心情感与精神世界,设身处地地体味他们的喜怒哀乐。反映到主题性艺术创作上,新世纪农民工题材创作在形象塑造上更准确地把握农民工特有的精神面貌,并且在创作中显露出对该群体的深度思考。例如徐唯辛创作的《工棚》便以“平等”为切入点,作为表现农民工群体的精神特质,传达劳动尊严的创作立意。《工棚》中描绘了一群在工棚休息的农民工群像,他们衣着虽然简陋朴实,但目光平静而坚毅地注视前方,在狭小逼仄的工棚中传递出一种自尊自爱的人性光芒,令人敬畏。正如画家所说的:“从人的角度看,我们和他们绝对都是平等的。农民工中许多人是为人之夫,为人之父,他们为了生计离乡背井,虽然缺乏教育,但是并不缺乏人的基本尊嚴。这样的态度始终贯穿我创作之过程,因此,在《工棚》的画面上,虽然这些看上去营养不良的农民工们衣衫褴褛,但他们的态度不卑不亢,坦荡地注视着观看他们的观众。”[2]

油画家忻东旺是国内最早关注农民工题材创作的艺术家之一,农民出身并有着“突围农民身份”[3]想法的忻东旺对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中的境遇感同身受,对劳动尊严的描绘上显得自然真实和直抵人心。例如《诚城》《早点》《装修》等一系列描绘农民工的作品中,画家为我们呈现出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中工作、生活的百态。他们虽然承受着与付出不相等的待遇,但在卑微而困苦中向往着光明的未来,在苦难中始终坚守着朴实,拥有着乐观的精神和拼搏奋斗的精神。正如水天中先生所评价的:“对当代中国城市底层人群生存状态的朴实而直率的表现,引发观众无尽地感慨和思索。与‘农民工相通之处是画家从他们身上感受到的‘失落和‘憧憬、‘冷漠和‘温情、‘渴望和‘茫然的并存,看到他们在现代城市生活中被‘边缘化并没有抹煞他们个体生命的庄严。”[4]忻东旺在作品中对农民工情感的多重表达,既是与农民工有着同为贫苦农民入城、希望在城市中创造美好未来的情感共鸣,也表达了艺术家对他们作为独立个体由衷的尊重和尊敬。

二、对“工匠精神”的多元抒写

“工匠精神”是2016年以来出现的新词(2),是中国逐步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进程中对技术工人与广大劳动者提出的新要求。它不仅代表了每一位劳动者在工作岗位中展现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精神面貌,也是一种在工作中保持不断突破自我、完善自我的工作态度与工作习惯。

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在“工匠精神”与劳动题材的结合过程中,创作立意上的不同也促使劳动者形象塑造上出现多种面貌。比如2017年由宋克、郑艺创作的《大国工匠——徐立平》便是塑造典型人物的例子,该作品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高级技师徐立平为表现对象。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创造出具有历史厚重感与真实感的艺术作品,两位艺术家在创作中查阅了大批有关徐立平的文献与影像信息,并通过现场采访的方式收集一手资料,对构图与人物形象反复斟酌,数易其稿[5]。在最终定稿时,画家将主角徐立平设置于作品的正中间,表情严肃眼神专注地进行着数据调试,其手握的工具便是他在工作岗位上通过设计、制作和改进了30多种刀具后研制的“立平刀”,这把凝聚了徐立平多年工作经验与心血的“立平刀”正是当代“工匠精神”最好的注脚。在人物的两侧背景安排了两组人物群像,展现了航空技师们日常的工作状态,使人物的形象更为丰满。而远处出现的航天发射台、导弹等等,则预示着在一批批如徐立平一样怀有“工匠精神”的先进劳动者的努力奋斗下,保证了中国航天事业长期高速高效发展,成为世界航天大国之一。

提起“工匠精神”时,我们很容易与“劳动模范”这个同样代表先进劳动者的词汇联系在一起。事实上二者的关系也非常紧密,杨冬梅在《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及特征》一文中便解释道:“《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这说明,在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之间存在着极强的关联性,三者相互补充,相互支撑,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6]在2020年10月7日举办的“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辽宁百名劳模主题美术创作作品邀请展”中展出的主题性巨幅油画创作《大国工匠》,正是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三者结合表现的一次尝试。在这幅长18米、高3米的巨幅油画中,包括赵国友、马恒昌、孟泰、郭明义在内的100名辽宁劳模形象通过跨越时空的形式汇聚一堂,大规模的人物群体像组合不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也凸显出辽宁劳模的历史传统与伟大荣耀,而背景出现的辽宁舰、歼20、沈阳城等不同时期的劳动成就,则是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新时期下的最好见证。

将“工匠精神”放置在中国制造的命题中进行创作,也是当代主题性美术作品中塑造劳动者形象的另一方向。范春晓创作的《中国制造走向世界——C919大飞机》中就提供了观看劳动者形象的新角度。该作品描绘的是科研人员与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对国产大飞机进行调试的场景,占据画面大部分主体位置的是C919国产大飞机,它的出现凝聚着大量劳动者夜以继日的辛劳付出与艰难探索,是他们践行“工匠精神”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标志。虽然与体型硕大的飞机相比,画中人物似乎显得渺小,但在画家精心刻画下,这些劳动者青春时尚的形象却颠覆了人们对传统科研劳动者的认知,使人眼前一亮。正如画家在创作笔记中谈到的:“商飞年轻工人的比重很大,与以往我们印象不同的是年轻工人的时尚阳光,以及知性工人的气质,我在刻画的时候注重了这些细节的把握,时尚的烫发,新潮的眼镜,结合商飞的工装,努力表现新时代新气象的工人形象。”[7]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劳动者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的目标。在新的政策、科技与理念的引领下,劳动者实现美好生活的方式也更加多元化,反映在当代艺术家面对劳动题材的主题性美术创作时,对解读美好生活出现了“新身份”与“新表情”两个塑造劳动者形象的新元素。

例如赵晓东的《幸福的菜篮子》中,画家通过一组三联画展现了当代菜篮子工程中的“绿色通道”“绿色基地”“绿色消费”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绿色基地”作品中艺术家描绘了三位菜农扛着新鲜采摘的番茄大步向前,画面前方摆放着各种刚刚收获的新鲜硕大的蔬菜,脸上挂满了对丰收的喜悦之情。丰收场景在劳动题材的作品中并不鲜见,但与传统丰收题材中常出现淳朴老实的农民形象不同的是,画家笔下的三位菜农充满青春活力,面带书卷气,因为他们的身份是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大学生菜农”出现在丰收这个传统题材中,不仅为作品带来了崭新的时代气息,同

时点出了千千万万返乡创业年轻人的共同特征,他们的归来除了为农村提供了新的劳动力之外,更大的意义是带来新的专业知识、新的种植理念、新的管理模式与创新拼搏的精神。正如作者在“绿色基地”中强调的返乡创业的大学生采用现代化蔬菜大棚基地,“将生产作为中心画面,突出表现蔬菜生产基地给亿万百姓带来丰富多样的绿色无公害果蔬和给劳动者带来的经济收入增加以及生活的改变。”[8]可以说,通过努力奋斗,大学生们在祖辈生活的土地上实现了美好生活的愿景,证明了自身的价值。

同样是表现走出大学校园选择回乡创业的青年,在郭健濂、褚朱炯的《互联网的春天——农村电商》中则在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解读上运用了“新表情”。该作品讲述的是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在村中设立了网络销售渠道,带领果农们通过网络销售橙子,实现共同富裕的故事。画家在画面中心设置了大学生在橙子销售现场操作电脑,旁边围绕着一群观看电脑屏幕的果农,人群外围是一箱箱打包好的水果正交付物流与快递员运往各地。从场景中众人忙碌的身影不难看出,通过电商平台果农们的橙子有了更多的销路,日子越来越好了。虽然画面中并没有直接表现果农在田间辛勤劳作或者丰收的画面,但他们看着大学生操作电脑,将水果尽数销售出去时略带好奇的神情中,却不难读出一种满满的幸福感,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表情上的微妙刻画充满生活气息,是艺术家对现实中真实场景的凝练与再现。根据两位艺术家的回忆,他们先后到浙江桐庐县富春江镇金家村、浙江安吉白牛村等著名的淘宝村进行采风,画面中人物多出自这两个村采风的素材(3)。

结语

从上述的例子中可以发现,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在劳动者形象塑造出现的新特征,都是艺术家通过扎根现实生活进行深入地观察和体验之后,重新梳理与审视劳动群体的改变,对劳动者时代内涵进行挖掘的成果。这些作品的出现,无疑将进一步开拓并加深我们对当代劳动者的现状及其所产生的劳动价值的认知与思考。可以预见,在新时代中,随着艺术家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勞动题材的主题性美术创作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也持续更新着我们对劳动人民、劳动美、劳动价值的理解。

(作者:蔡祜,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生)

注释:

[1]蔡祜.新世纪农民工题材美术研究[J].美术,2020(10):109.

[2]徐唯辛.《工棚》琐记[J].东方艺术,2005(7):34.

[3]张洁.忻东旺:记录中国农民变化的表情[J].人民论坛,2006(3):59.

[4]水天中.感受生命——忻东旺的绘画艺术[J].美术观察,2005(12):36.

[5]陈在勋.炼就大国工匠[N].光明日报,2017-10-29(9).

[6]杨冬梅.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及特征[N].工人日报,2019-11-05(7).

[7]范春晓.尊重历史 强调绘画——《中国制造走向世界—C919大飞机》创作[N].中国文化报,2019-12-22(6).

[8]赵晓东.《幸福的菜篮子》创作后记[J].美术,2020(4):66.

参考文献:

(1)《新华时评:让劳动者更有尊严》,新华网,2015年04月29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4/29/ c_1115133015.htm.

(2)“工匠精神”首次提出是在李克强总理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之中。

(3)郭健濂、褚朱炯:《〈互联网的春天——农村电商〉创作手记》,内容来自微信公众号:国美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创新平台,2019年9月28日。

本文责任编辑:石俊玲

猜你喜欢
形象塑造时代特征劳动者
劳动者
充分认识品牌时代特征 努力提高品牌创建水平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论舞蹈表演中舞蹈演员的形象塑造
贾樟柯电影中的底层人物形象塑造
在云端
劳动者之歌
“五老”精神的内涵实质和时代特征
简析《金瓶梅》的思想及时代特征
岛礁区攻防作战的历史演变及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