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程氏针灸第四代传承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学重点学科后备学科带头人、中国针灸学会耳穴诊治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腧穴分会副主任委员。研究方向为腧穴的定位特异性研究和中医妇科。擅长运用针灸疗法治疗常见妇科疾病,擅用梅花针、耳穴等疗法。
门诊时间:周二、周四、周五下午
经络是传统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联络脏腑的桥梁,经络的健康影响了整个人体的健康。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程凯教授告诉我们:经络不仅仅可以治病,更可以诊病!多种脏腑问题都可以通过经络在人的体表上显现,尤其是经络中“浮络”的变化,更是一张健康的晴雨表,出现在不同部位的浮络有着不同的意义。
传统中医理论中,经络并不是一个单一概念,经与络其实是相关而又不同的概念。经指的是经脉,大家熟悉的手太阴肺经等十二正经,属于经脉系统,任督二脉等奇经八脉也是经脉系统中的部分。而络则指的是络脉,是经脉分出网络全身各个部位的分支。
《黄帝内经·灵枢》中记载:“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程教授告诉我们,经脉循行于人体的深部,不易看见;而络脉多在人体浅层循行,易被看见。络脉分出浮行于浅表部分的叫作浮络,也有十分细小的孙络,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易被直接看见的浮络来判断气血、脏腑情况,也可以通过浮络抓住疾病的蛛丝马迹。
程教授告诉我们,浮络的主要作用是输送气血以濡养全身,是经络中最容易被肉眼直接观察的部分,皮肤下时隐时现的小血管就可以理解为浮络。
这些浮络有相应的循行规律,与脏腑相对应,它出现在不同位置时,预示着不同疾病。在中医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初病在经,久病入络。”意思是如果病程时间比较长,那么这时候这种身体的邪气(所谓邪气就是痰、湿、瘀等)等病理因素或产物,就会从经脉流入络脉中,从而表现出来。如果能对这些络脉及时进行诊察,就能够推测判断人体内在的一些功能变化,也便于对慢性病进行及时管理,对那些久病进行及时干预治疗。
很多人上了年纪后,会出现阴亏阳亢的现象,这是生理性衰老、脏腑功能减退导致的结果。肝肾之阴在逐渐亏虚,如同一棵树木地下的水越来越少,树冠得不到滋养,风一吹则摇曳不定。肝肾阴虚,阴不能抑制阳,则阴阳不能维持动态平衡,就出现了阴虚阳亢。
此时,人会出现肝风内动,伴有睡眠不好、头晕目眩、烦躁易怒、血压波动等表现,这样的人往往头部尤其是额角部位会出现浮络。观察时可仔细观察眉毛外角至鬓角的区域,如果发现了怒张的血管影,往往存在肝风内动、肝阳上亢的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试试程凯教授的调理方法——程氏毛刺手法。这种手法操作时将数根毫针抓在一起,然后轻而浅地刺、挑浮络怒张的部位,有很好的清利头目的作用,操作后皮下的浮络、静脉影会变淡、消退。但这是一种专业手法,不宜自行完成,我们自己在家可以用程凯教授的另一种调理方法——梳头法,有平稳血压、缓解头痛之效。
【按摩方法】选择一把砭石梳子,如果没有可以选择梳齿粗一些、不要太尖锐的普通梳子,用梳齿轻轻地点揉额角(额角附近有个穴位叫率谷),保持心平气和的心态。
一般额角出现浮络,也提示此人容易心情急躁、容易激动,所以在梳头的过程中要调整呼吸,慢慢刺激额角,在某个地方感觉特别疼痛或者有凹陷、结聚的现象,就在此处多点揉一会儿。
手腕部也是一个容易看到浮络的部位。程教授告诉我们,手腕部的浮络对应心包,与手厥阴心包经相关。如果此处出现青、紫、怒张的血管,说明有心脏方面的实证,往往存在瘀血相关的病变,如心绞痛、冠心病等。手腕处血管如果干瘪,说明有心脏方面的虚证,心血不足、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会导致胸闷气短,甚至心功能不全。如果心脏方面的问题逐渐加重,手腕的浮络会延伸至手腕侧面的列缺穴和鱼际。
【定位與取穴】列缺穴在人体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取穴时2只手虎口对虎口,食指所搭接处可以摸到手腕处桡骨上的一处小窝,即为列缺穴。
此外,手部出现浮络异常,也预示肺和胃出现了问题。中医认为,心主血肺主气,二者在血液、呼吸等方面有密切联系,所以往往心脏的问题会发展到肺。而心包不同于心,程教授告诉我们,中医理论中的心包不仅仅包括心包的物质结构,同时也包含了对心脏能够产生调节作用的神经系统。这个神经系统包含颈丛、心丛、肺丛、胃丛等神经丛。心丛和胃丛关系密切,所以当有心脏相关症状时,往往也伴随着胃的不适。
【注意】浮络不是唯一的判病标准,还需结合其他的参数判断。
腿部也是一个反映健康状况的重要窗口。程教授告诉我们,腿部浮络表现为腿部皮肤下的细小青色血管影,非常容易与静脉曲张混淆。
通常来说,静脉曲张一般出现在小腿内侧,或者从腘窝处延伸到小腿的背侧,走向符合小腿静脉的路线;静脉曲张会凸起,按压的时候有明显的鼓胀感。而浮络是时有时无的小血管,出现的位置不固定,鼓胀不明显,摸上去可能很平滑,按压往往也不会有特殊的手感。
1. 腿外侧出现浮络——胆胃不和、气机紊乱
程教授告诉我们,常见出现浮络的部位是双腿的外侧,而左腿右腿外侧的浮络有着不同的含义。
右腿外侧出现浮络更倾向于胆胃不和,胆与胃同属于六腑,胆胃不和是一种腑腑之间的关系不和,与常见的脏腑不和不同。
胆腑在五行属木,性喜疏泄条达;胃腑在五行属土,为“水谷之海”,以降为和。在生理上,胃土依赖胆木升发。胆汁疏泄正常,则脾胃运化功能健旺。在病理状态下,胆气郁结太过,克害胃土,就形成了胆胃不和。胆胃不和的症状表现为胃胀满、呕逆、恶心、吞酸。
而左腿外侧出现浮络更可能是气机紊乱,情志不疏。左腿外侧循行的经络主要为胆经,浮络出现会体现出胆经的异常。胆与肝互为表里,胆腑的病变多与情志有关,所以左腿外侧浮络的人更容易出现易怒、焦虑、郁闷等不良情绪。
针对这两种情况,程教授推荐用刮痧的方式来缓解。左腿刮痧可以疏肝解郁,右腿刮痧则可以疏肝利胆。刮痧区域在胆囊穴和阳陵泉穴之间。
【定位与取穴】阳陵泉穴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取穴时取坐位,屈膝,摸到小腿外侧、膝关节外下方一个小的圆形凸出骨头即为腓骨小头,下方凹陷处即为阳陵泉穴。向下三指宽度即为胆囊穴。
【按摩方法】在两个穴位之间的地方涂抹刮痧油后,用刮痧板从上向下45度刮痧,力度以感受到下层筋结、微微出痧为宜,按摩2—3分钟。
2. 腘窝出现浮络——腰脊不适
腘窝出现浮络,提示腰部或者脊柱有问题,会有腰疼、酸、胀的问题,久坐久站后会加重症状。中医说,治膝要治腘,治膝亦治腰。有一位患者来找程凯教授看膝盖,通过观察患者的腘窝和腰部,程凯教授发现是腰部的问题引起患者膝关节不适,于是选择从腰部入手治疗。
膝与腰看似位置较远,并不相关,但其实很多膝部病变与腰部病变有着内在联系。膝关节是人体最大的负重关节,下肢背侧、外侧主要肌肉之肌腱均位于腘窝附近,当腰骶功能改变或受限时,此处肌肉受力异常,易瘀滞不畅致静脉怒张,也易出现滑囊炎、骨质增生等。在腘窝中的委中处,多出现筋结瘀血。另一方面,也说明当腘窝病显露之时,很可能背后其实是背、腰、骶、髋的整体功能出现异常,而非腘窝、膝关节局部的原因。这也是常说“治膝要治腘,治膝亦治腰”“腰背委中求”的原因。
在家要改善腘窝浮络的问题,可以用在委中穴拍痧的手法,这个手法可刺激怒张的血管,有清泻、疏通的作用,让腰背的瘀滞、劳损有所缓解。
【定位与取穴】委中穴在膝后区,腘横纹中点处。取穴时俯卧,或取坐位伸直双腿,找到腘横纹之中点,按压酸胀处即为此穴。
【按摩方法】四指并拢,水平拍击腘窝处,给别人拍痧可以采取俯卧位。如果是站立位拍,另一只手要放在膝盖上,相对施力。建议直接拍在腘窝皮肤的表面。注意力度,微微出痧即可。
【提示】腰膝已经处于非常严重的疾病状态了,要及时去医院检查和治疗。
脚部的皮下脂肪相对较少,也更容易看到表浅的浮络。程教授告诉我们脚部如果出现明显、怒张的浮络,可能与“三高”等代谢性疾病、腰背痛、生殖系统疾病有关。
脚踝内侧前1/2处是足太阴脾经起始的位置。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当脾功能失调时,会引起各种代谢疾病,足太阴脾经上的血管也會出现异常信号。
当脚踝内侧前1/2处血管干瘪、青紫、怒张等异常,要注意痛风、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紊乱综合征。如果已经伴有血脂血糖等指标的异常,需要及时就医、干预。
脚踝内侧后1/2处,对应的是足少阴肾经,这条经脉走行时会穿过脊柱,进入盆腔之内,它与泌尿生殖器官的健康息息相关。如果腰部脊柱出现了问题,容易出现腰疼等症状。而腰脊部的功能异常时,从其穿行出来控制盆腔内的神经功能也会出现问题。所以生殖系统的一些疾病、泌尿系统感染等,都会在脚踝内侧后1/2处出现血管特异性的变化。
【注意】望诊不能代替专业诊断,发现问题建议及时诊查。
出现浮络如何在家缓解改善,程教授推荐了两个法宝,一个是看起来如同胶布,另外一个则是家家都有的生活用品,科学使用这两个法宝可以疏通经络、畅通气血,助力解决浮络的问题。
揿针是一种特殊的针具,远看如同一块胶布。程教授告诉我们,揿针是皮内针的一种,小圆环上面有个细小的针尖,带有一个胶布。将它贴在穴位的表面,针尖会刺入皮肤,刺激穴位经络,但刺入得非常浅,通常只刺入0.1—0.2寸,所以患者往往仅会感觉到有轻微刺痛感,这种痛苦大多时候可以忽略,不会引起不适。贴在血管比较明显凸起或怒张的位置,能疏通经络气血。
如果患者实证,能看到怒张的络脉,那就再贴在那个怒张的络脉最隆起处,或者几条络脉会聚在一起的根部位置。如果属于虚证,局部是干瘪、晦暗的络脉,那么就去找能够看得比较清晰的静脉隆起处,贴在这一位置上即可。
皮内针一天贴一次,每次贴到2—4小时即可。注意不要弄湿揿针。如果有局部瘙痒、红肿的情况,建议及时去掉,必要时就医处理。
“梅花针”是古代的九针之一,可以把它理解为“皮肤针”或者叫“七星皮肤针”,由7个小针头组成。操作时用手持针捏住针柄,借助手腕的力量让它弹动,使针尖均匀地落在凸起的血管上,是一种轻柔的刺激。
但需注意,如果操作时力度不当有可能导致出血。如果想居家嘗试,可以把牙签攒成一束,按照梅花针的手法进行尝试。每天做2—3次,局部皮肤微微泛红即可。
【注意】有皮肤敏感、皮肤破溃、过敏、糖尿病的人群,需谨慎操作。安全起见,建议操作前咨询专业的针灸医生。
(编辑 车 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