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通学路对我国道路交通组织精细化设计的启示

2022-05-30 17:57姚雪娇
汽车与安全 2022年10期
关键词:交通组织城市道路精细化

姚雪娇

摘 要:日本通学路是为了满足日本中小学生在上下学道路步行的需要,强化了道路独立步行空间并明确施划设置道路标志标线,为广大学生安全上下学通行起了重要安全保障。日本通学路在道路空间规划、标志标线设置等方面均对我国交通组织精细化的提升有借鉴意义,本文从日本通学路的设置要点、设置细节,以及设置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关对我国提高道路交通组织精细化的启示与建议。

关键词:通学路;交通组织;精细化;城市道路

1963年2月,日本东京开始将中学与小学生上学的必经之路指定为“通学路”,在《关于推进交通安全等建设事业的法律》规定 “一天内有40名以上的儿童通过或距小学学校出入口1公里以内的道路为‘通学路”。日本的“通学路”实际上就是为保障学生上学和放学交通安全,预先规划设置上学和放学路径,学生可独立步行往返于家校之间的道路。

日本对通学路的设计和设施出台了一系列标准规范及设置示例手册,并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发布供全国各地参照实施,有效提升了各地区通学路设置的落地速度与优化效率。被各地广泛采纳的实施工作机制 “PDCA”工作法,即“Plan”计划阶段,包括对通学路设置通行路段调查和实施措施的方案制定;“Do”实施阶段,根据计划阶段制定的方案落地实施;“Check”检验阶段,跟踪实施效果,把握方案与对策的有效性;“Act”完善阶段,通过对实施效果跟踪评估,补充计划或改进方案,形成工作闭环。日本“学校安全推进计划”明确将各市县村通学路交通安全计划的制定情况和制度措施作为两个主要考察指标,保障通学路在各地的有效推进,确保通学路设置安全可靠。

1日本通学路设计与设施设置要点

1.1明确道路步行空间

日本通学路在设置过程中,首先要在道路上明确用于学生步行的通行空间,作为对学生步行安全的基本保障。在道路条件允许的路段,采取行人与机动车完全分隔的措施,保障学生步行通过的空间独立、不受其他交通方式的干扰;在道路条件不满足人车完全分离的路段,通过施划道路标线将步行空间清楚地进行标识,保障学生与其他交通参与者充分辨识和明确各自通行的空间范围。详见图1、图2。

1.2精细设置道路交通标识

道路交通规则的认知一方面是通过交通参与者的通行习惯维系,另一方面则是由道路交通标识向交通参与者实时地进行传递,交通标志、道路标线对行车、步行都能起到提醒与保护作用。在“空白”路面或者道路标线视认性较差的道路时,交通参与者接收的通行指引往往是模糊的,机动车作为道路交通中速度快、体积大的“强势方”,易对慢行交通出行者造成空间挤压与心理压力。日本通学路对这类型路面加强了标志标线的施划,提高通行空间分配信息的传递,确保步行交通路权。详见示例1-6。

1.3增强安全防护设施设置

作为学生上下学时段步行为主的道路,通学路的安全防护设施在交通量较大、交通环境复杂、公路路段等交通场景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日本通学路通过对隔离设施、减速设施的运用,一是强化了人车分离,将行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行人和车辆的通行空间完全分离是安全性较高的方式;二是强调了速度管理,对于难以将机动车的通行空间完全与行人隔离的道路,注重采取措施来降低机动车行驶速度。详见图3和示例7-11。

1.4加强安全通行氛围营造

通过交通工程的方式也可以营造安全的交通通行环境。一是巧用铺装,通过对步行通行空间的连续铺装设置,营造步行优先的安全通行环境,起到保障步行安全、提醒机动车行驶中注意行人的作用。二是对机动车通行速度限制,在车辆通行速度较快的地方通过车道窄化等措施进行限速,例如机动车通行空间的宽度在物理上进行窄化处理、或视觉上有窄化的显示效果,从而使机动车驾驶人降低行驶速度。三是注重慢行交通氛围,安全通行的氛围营造一方面需要具有速度限制等功能的措施,另一方面需要对通行环境整体的关注,如道路空间的分布、道路铺装的色彩、安全设施的设置等各方面采取明确的设计设置倾向,向慢行交通参与者传递清晰友好的环境信息,限制机动车的通行速度、鼓励步行方式的通行。详见图4-6和示例12-15。

为对上述措施进行规范,日本制定了相关技术标准,严格规范了道路设置凸部(减速丘)、窄部(道路窄化段)、曲部(路段曲折段)的设计要求。

2通學路设置对交通管理的作用

通学路设置措施包括交通流量管理、机动车速度管理等多方面,对道路交通管理也具有促进和引导作用。

2.1 限制交通流量 优先保障慢行交通

“进入限制”是日本在通学路设置中所采取的策略之一,通过分时段、分区域限制机动车的通行,起到减少机动车流量的作用,在学生上下学的高峰时段、人流量大的路段优先保障慢行交通的通行权。限制机动车通行的措施包括在路口、路段开口处设置阻车桩、隔离柱,或在路段起始处设置路障等。日本从社会广泛关注的学生上下学入手,增强慢行交通优先的交通意识,提高慢行交通保障力度,对全社会从“车本位”的传统交通观念向“以人为本”绿色交通理念的转变起到了积极友好的推动作用,对更加广泛地实施慢行友好、慢行优先的交通策略提供群众认可度高、实用性强的示范与应用效果。

2.2限制通行速度 减小交通安全隐患

“速度限制”是日本对通学路设置的策略之二,也是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的《管理速度》中的测算显示:“平均速度降低5%可以促使致命道路交通碰撞数量减少30%”。且速度是加剧所有道路交通碰撞后果严重性的一个因素,平均速度越高,碰撞越导致伤害的可能性就越高;在发生碰撞时平均速度越高,造成死亡和重伤的风险也越高。平均车速每小时增加1公里则会导致致命碰撞的几率增加4—5%。且速度与伤害严重性之间的关系对“弱势”道路使用者(行人、非机动车驾驶人,儿童和老人等)也更加显著,有数据显示,作为安全速度的一个基准,限制速度设定为30km/h是非常有效的。因而速度管理被视作通学路安全保障的重要策略,可以降低交通事故风险、减少交通安全隐患。

2.3以点带面 系统提高安全保障能力

道路交通系统的安全保障能力应全面、系统、细致。通过对“弱势”通行群体的安全保护入手,形成完整的设施设计规范、推行实施体制,进而系统提高道路安全保障能力,是通学路设置实施起到的关键作用。系统的安全保障能力需要社会共识作为基础,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局面。以通学路作为切入口,通过对道路空间分配、交通标线施划、交通标志设置,以及交通安全设施设置精细化的提升,形成行之有效的道路交通管理方法与措施,为更广泛的应用提供良好的实践基础。

2.4久久为功 引导交通安全意识养成

全社会良好的交通安全意识是道路交通安全保障的关键和基础,但交通安全意识的养成非一日之功,且改变既有的通行习惯或适应新的交通规则具有更大难度。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与未来长时期的道路交通主要参与者,成长时期所形成的交通安全意识、交通规则意识是深入脑海的,从小养成的通行习惯将伴随一生,从学生上下学的通行入手,引导广大学生安全、依规出行,对于全社会广泛地形成遵守交通规则、维护交通安全习惯将起重要作用。

3对我国道路交通组织精细化的启示和相关建议

长期以来在交通参与者的固有认知中,道路的畅通主要基于道路空间足够宽、通行速度足够快,但对精细化理解还不充分。通行速度“快”不一定意味着“不拥堵”,通行速度“慢”也可以促进交通流的“畅通”。提升交通组织精细化的几个方面:第一,对于各类交通参与者的道路设施供给应与交通需求紧密吻合,对道路空间的分配应清晰明确、交通标识所传递的信息清楚明了;第二,道路空间并非越宽越好,机动车道的空间以适合机动车以合适的速度安全、流畅的通行为最佳,过宽的机动车道会造成道路空间的浪费,也容易造成机动车的超速行为,合适宽度的机动车道可以引导机动车以稳定的车速前行,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水平。第三,机动车的通行速度应快慢结合,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等过境交通为主的交通干道上“快”起来,在城市部分次干道、支路等交通集散道路上“慢”下来,有效衔接、高效运转。

3.1清晰路径 明确道路通行空间

各类交通参与者在不同交通环境中通行首先需要通行空间的明确与保障,明确的通行空间能够使交通参与者清楚地了解可供通行的范围,便于各行其道、减少交通干扰。对于慢行交通参与者,尤其是行人,明确独立的道路通行空间能够使行人提高心理安全感,对于交通参与者中的“弱势”通行者,特别是对于儿童与老人尤为重要。

而清晰明确地分配道路空间,使通行空间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出行者,需要经过以下方面的考量,一是通行空间需要保障各类交通参与者通行基本需要,其中通行是出行过程的最基本需求,通行空间应首要考量在通行活动中对空间范围、空间连续性、空间边界清晰等方面需求,按照相关规范中对通行空间的宽度要求,在交通组织规划和设计中给予首要保障。二是通行空间的明确需结合路径规划,保障通行路径上通行空间的连续。在设计过程中,应基于出行轨迹的视角进行,在路径的重要节点处、衔接处、拐角处从精细化角度深耕细作。三是优先关注慢行交通参与者的通行,保障步行、非机动车通行空间独立,营造舒适、安全、便捷、清洁、宁静的城市道路交通环境。

3.2增强视认 精细道路交通标识

道路交通标识是交通环境与交通参与者之间信息传达的重要媒介,道路交通标识的视认性是否良好与交通规则执行是否有效关系密切,保障交通标识的视认性一方面是保证交通标识的信息可以有效传达给机动车驾驶人、非机动车骑行人以及行人,另一方面是保证道路空间分配、交通组织设计方案有效落地实施,明确的道路通行空间分配需要通过标线向交通参与者传达,清晰的道路交通标识才可以将道路交通组织精细化的设计有效传达。

精细的道路交通标识设置需要考虑以下方面:第一,重点考虑交通参与者接收信息的位置、时间以及环境,交通标线与标志的设置应在合适恰当的位置设置;第二,注重交通参与者在道路交通环境中认知的需要,在需要强化认知进行提示的地方进行标识的加强;第三,了解不同的交通标识对交通参与者所起到的提示效果的不同,从而在不同的场景与问题下选择合适的措施,对于文字性、图形性以及颜色性的交通标识进行合理选择与搭配。例如通过文字信息传递的交通标识信息,交通参与者一般通过理性大脑进行理解,这类信息往往在出行者在通行过程中产生疑惑时(如行驶方向或出入口位置等),即交通参与者主动寻求信息时信息传递的效率最高;而通过颜色传递的交通信息,交通参与者一般通过感性大脑接收,这类信息(如对路面进行彩色铺装)能够更直观地影响出行者的行为,尤其在交通参与者没有主动寻求信息、被动地接收提醒时,通过文字与颜色共同进行信息的传达有较好效果。

3.3全面排查 完善安全防护设施

安全防护设施是应对道路交通安全风险的屏障,也是缓解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的重要防线。道路交通安全防护设施属于道路的附属设施,包括:安全护栏、防眩设施、隔离封闭设施等。对于保障行车安全、减轻潜在交通事故严重度,排除各种纵、横向干扰,提供路侧保护和视线诱导等起著重要作用,对道路交通通行人的通行安全起重要保障。完善安全防护设施应注重几个方面:一是注重安全隐患排查,定期对学校周边重点道路进行全面的、有针对性的交通安全隐患排查,从驾驶人视角、学生步行视角、非机动车骑行视角多角度地梳理;二是定期检查安全防护设施设置的合理性与实用性,加强对使用效果的评估与反馈。更换使用不良的设施、更新老旧设施,确保安全防护设施性能稳定,确保防护设施本身的安全性。三是安全防护设施的设置应适应交通参与者不同的特点,关注儿童与老年人等群体的特殊需要,例如在儿童出入场所周边的安全隔离设施应采用安全的材质,对材质本身的安全性进行检查。

3.4多措并举 营造交通安全环境

驾驶人在驾驶过程中,并非始终观测机动车速度表行驶,而整个街道的安全气氛会直接影响驾驶人,以安全的速度行驶。安全通行环境的营造对交通环境中参与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兼容并包的,置身于人、车、道路与环境和谐的通行环境中,驾驶人或是行人都会自然受到影响,从而产生与环境相适应的交通行为。

通行环境一般会通过道路空间环境、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交通标志标线以及有利于交通安全的路面铺装等共同塑造,注重对通行环境的设计与维护是对学生、行人等交通参与者安全通行、平安出行的积极保障。在这个过程中,交通安全措施的设置要与交通安全环境的营造相辅相成,一是明确将行人的安全放在在道路交通管理中第一位考虑,在制定措施与设计方案时优先考虑行人的通行需求;二是交通安全措施的方案应结合交通现状调查与问题症结分析,对症下药选择恰当策略与实施方案;三是对交通安全环境的持续维护能够对交通参与者产生持续积极影响,通过对方案实施效果的反馈、改良与深化可以持续性改善环境的现状,营造持续稳定协调的道路交通环境。

猜你喜欢
交通组织城市道路精细化
城市道路拓宽改造设计探讨
探讨市政工程的精细化管理
城市道路照明电气设计常见问题探究
精细化管理的企业管理模式探讨
城市道路清扫之我见
“精细化”全方位培养好参谋
水泥搅拌桩在城市道路软基处理应用中的思考
高速公路改扩建方式与交通组织原则
本溪市区主干交通线网规划总体思路
衡阳东高铁站停车场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