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视角下中学德育体系的构建

2022-05-30 17:30赖颖芝
广东教育·综合 2022年10期
关键词:导师校园文化育人

赖颖芝

中学德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关系到能否把中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体现了学校的凝聚力,对师生影响深远。因此,如何将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相结合,进而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引领中学生从校园文化中汲取力量,是意义重大的时代课题。

校园文化不仅体现了一所学校历史的积淀,也展现了其进步发展的主题。尤其是传统品牌老校,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格调,影响着师生精神品格的塑造。笔者所在学校是粤东一所有98年办学历史的品牌学校,虽历经风雨,但学校长期致力于立德树人的办学宗旨没有变过。学校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践行“为学生健康成长领航,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理念,形成了“促进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的办学特色和“品学规整,知行合一”的校风。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将时代精神和优良传统结合起来,以文化活动为载体,构建了以德育为核心的新时代德育模式、德育队伍、德育方法的工作體系。

一、校园文化视角下中学德育模式的构建

1. 理论教育和活动体验相结合,构建立体化德育模式

教育部于2017年印发的《中小学德育指南》明确指出,要“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其中“活动育人”和“实践育人”是卓有成效的育人途径。在德育中,要将理论教育和活动体验结合起来,构建立体化的德育模式。要结合时代特点和地域文化特色,同时关注中学生成长的规律,在传统的理论教育的基础上,贯通校园内外,有机整合教育实践活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学校在知与行的统一上要常抓不懈,循序渐进。一方面,要注重理论教育,可以通过“输入”的方式,如主题班会、学生广播会、专家讲座等,进行理论宣传,力图使理论教育的主题系列化;还可以通过“输出”的方式,如辩论大赛、征文比赛、黑板报比赛等,强化理论教育的效果,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另一方面,要把教育融入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在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中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品质和道德习惯,进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如学校举办的 “古诗词吟诵会” “草地音乐节”“创客文化节”“体育节”等,深受学生喜爱。这些文化活动涵盖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类型,使学生在具体的文化活动实践中,受到了良好氛围的熏陶,增强了切身体验,涵养了高尚的道德品质,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了审美情趣。

2. 注重生本意识,构建德育课程体系

生本意识,意味着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不是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和品德教育的叠加,而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教育的使命是帮助每一个孩子都能正确认识自我,在漫长的一生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要以此为出发点,坚持“科学”“情境”“自主”的原则,形成具有鲜明校本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科学”强调要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和学科发展的规律;“情境”强调立足实际,为学生在文化活动中获得成长体验创设情境;“自主”则重视学生自身发展的个性化需求。

学校的德育课程体系涵盖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特长型课程,包括语言文化、科学实验、体育运动、艺术修养等类型。这一课程体系体现了鲜明的校园文化特色,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选择,使学生通过课程的滋养,找到照亮自己生命的光。

二、校园文化视角下中学德育队伍的建设

1. 德育导师团队的构成要全员化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是中学生成长的一个显著特点,根据这个特点,德育必须全员参与才能取得良好成效。要避免出现“科任教师负责教学”“班主任负责德育”,导致教学工作和德育完全脱离的现象。从全面育人的角度出发,班级德育导师团队应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联合组成。

学校德育导师团队推行“一主二辅”模式。“一主”即班主任,德育由班主任负主体责任;“二辅”分别是学科和心理指导教师。导师们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做学生思想上的引领者、学习上的指导者、心理上的疏导者,使班级管理更有针对性。

不同的德育导师可以从不同角度深入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品德修养、学科学习、心理健康等方面得到更充分、更全面的教育和引导,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2. 德育导师对校园文化要有强烈的认同感

校园文化彰显学校特色内涵,既是学校品牌定位的根据,也是直接影响师生凝聚力的关键因素。校园文化作用的充分发挥,必须建立在师生对校园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尤其是落实学校德育具体工作的导师们,首先要对校园文化有认同感,才能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从而形成向心力。如何培养德育导师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

第一,在校园文化的呈现上要深入挖掘自身特色元素。学校在增强教师对校园文化认同感时,注重挖掘建校近百年风雨历程中的人和事,让教师们体验一代又一代的二中人筚路蓝缕、追求理想的办学过程,领悟“团结、严谨、勤奋、进取”的校训精神,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自强不息,爱校荣校,做学校的主人翁。通过组织新入职的教师学习校史、参观校史馆,举办教师主题征文比赛、演讲比赛,邀请德高望重的老教师或知名校友返校开设专题讲座等活动,增强教师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

第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要体现人文关怀。首先,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要始终以人为本,服务于全体教师,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其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紧密围绕着学校发展的大局,围绕着师生进步这一主题,如三八妇女节主题活动,父亲节和母亲节亲子活动,教师篮球赛、乒乓球赛和足球赛,教师瑜伽课、器乐课、心理课等。德育导师不断地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到幸福感、满足感,感受到校园文化的内在张力,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提升了自身修养,从而自觉引导学生传承校园文化精神。

三、校园文化视角下中学德育方法的实践

1. 德育活动与日常教学有效融合

将德育活动与日常教育有效融合,多维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突出灵活性。高尚品德的塑造,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必须靠潜移默化的影响、日积月累的规范方能达成。

课堂教学既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場域,要将德育和课堂教学有效融合,挖掘德育因素,创新教育方式,在日常课堂中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教师应恰当运用各种教学辅助手段,灵活变通教学方式,在课堂的生成中抓住教育契机,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行为习惯、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教育。而课堂练习、课后作业、课外活动等,也都可以植入校园文化的元素,成为教育学生的载体,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育人的目的。

德育与日常教学的有效融合,在丰富学生学习生活、扩展学生视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同时,也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

2. 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

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既可以体现学校的文化底蕴,又可以反映学生现有的学习生活,突出实效性。德育要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在传统中融入现代特色,在现代中体现历史底蕴,增强办学活力。学校的文化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凝聚了学校的优良传统。在这个基础上,德育可以结合校史、校训、校歌、校园建筑和特色景观等资源,激活校园文化,创新教育方式,让学生在正能量场域中受到濡染,自觉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由此,优质的校园文化得以薪火相传,从而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促进学校德育的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为了增强实效性,德育也要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热点。如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将校园文化活动与时代潮流相结合,通过引入学生喜欢的潮流文化,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这样就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成长,提升道德品质。

学校德育离不开校园文化的浸润,学校的长足发展离不开教育理念的引领。可以说,学校内在最持久、最强大的教育力量就是文化影响力,文化育人是最深层次的育人。校园文化视角下的中学德育必须构建新型德育模式、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创新德育方法,形成德育体系,提升学生道德素养,从而推动学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导师校园文化育人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V eraW an g
导师榜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