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耀东
唤思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唤思启悟,激扬生命,即唤醒灵魂,发掘潜能,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找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议题式教学以“议”为主要特征,以真实情境作为载体,以议题活动作为路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核心素养为目标。唤思教学与议题式教学实施的关键都是巧设情境、精准设问,二者又在育人目标上高度一致,下面,我从唤思教学的视角来探究议题式设问应该具备的五个维度。
一、设问有深度,导向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就是个体将学习的知识从一种情境迁移运用到另一种情境的过程,是在真实的情境中基于问题、主动探究、积极合作、不断反思的过程。要达成这一效果,在设问的时候首先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实现知识的重构。其次要促进学生所学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积极主动的建构,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最后是让学生在课后能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和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
例如,在讲授《政党和利益集团》时,学生基于原有经验和生活常识,对政党缺乏深刻的理解,对利益集团这个名字也十分陌生。因此,我在课前准备了两份材料,一份是美国军工复合体的,一份是关于全美步枪协会的,都涉及了政党及利益集团是如何影响国家政策以及选举的。我在课堂上提问:“通过阅读这些材料,你是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的?”学生讨论热烈,明确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必然缺陷,通过对比,也真正体会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布置了一个课后作业,写一篇小论文,字数在300字左右,主题是:从西方政党更迭看中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通过检查学生的小论文,不仅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也有效地推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
二、设问有高度,启发高阶思维
设问有高度就要尽可能创造真实情境并采取探究式设问。真实情境的来源是多样的,可以是与学生的课前沟通,选取他们关注的焦点,也可以是基于课本知识的素材重构,还可以是生活中案例的课上重现。在此基础上,通过层层推进的探究式设问以及指导学生进行展示与交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与主动探究的精神,促进学生对探究任务的深层次理解。
例如,在讲授《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时,最难的内容就是如何区分主次矛盾以及矛盾的主次方面。我在讲授这节课的时候,先提出一个问题“经济发展是主要矛盾还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思考。有学生认为经济发展是主要矛盾,理由是教材中学习过的知识点,“发展是硬道理,解决问题的关键,尤其是经济发展”。有学生认为经济发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理由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比,是主要方面。接下来,我就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发展是主要矛盾时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可能遇到的材料背景,让学生分析两者有何不同,从而总结出如何区分的依据,最后通过一些例题进行巩固。
相比于传统的讲授法,议题式教学学生的参与度更高,启发式教学的效果更好,真正达到了启发高阶思维的目的,这也是唤思教学的魅力所在,通过唤醒学生的思维达到启发思维,培养核心素养的目标。
三、设问有坡度,满足不同需求
设问有坡度是指教师要按学生的认识过程和认知水平划分不同的“坡度”,由浅入深满足不同的学生需求。可通过支架助力,帮助学生一步步攀升,逐渐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浅思到深思,提升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授《订立合同学问大》时,学生对合同很感兴趣,但对订立合同的注意事项并不明确。因此,我虚拟了一个情境:小明想租老王的房子,大家帮老王拟一份租房合同。这个问题难度不大,一下就調动起了学生兴趣,他们草拟的合同也很有意思。接下来,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小明和老王就房租产生了分歧,最终达成了一致。由此,引发学生思考合同订立阶段时的讨价还价,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内容明确了“要约”和“要约邀请”的区别。紧接着,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老王的儿子小王觉得租金低了,想加租,小明不同意,小王又和小李签订了租房合同,并要求小明尽快搬走,那么原来和小明的合同是否有效,小明应该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个问题就是要达成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让学生提高法治意识,学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课堂氛围热烈,真正实现了推动学生深入思考、提升思维能力的目标。
四、设问有温度,和谐师生关系
设问有温度要求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该通过有温度的设问因势利导,创造宽松、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宽松、乐观、向上、积极的学习气氛,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积极主动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
例如,在讲授《社会历史的主体》时,学生对“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这一概念的理解是模糊的,这时我提问:“我是人民群众吗?”学生回答:“是。”我紧接着问:“为什么?”学生从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角度回答。我接着问:“究竟是哪个财富的创造者,难道我就不能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吗?”很多学生说:“精神财富的,当然可以。”我接着提问:“难道我不创造物质财富吗?”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讨论,我总结道:我作为老师,工作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我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虽然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我培养的是人,严格来说,我也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这样关于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接着问:“什么是社会变革,现在是社会变革吗?”有学生答道:“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是社会变革,所以老师也是社会变革的力量。”接下来,我提问:“假如我犯罪了、进监狱了,还是不是人民群众?假如我退休了,还是不是人民群众?”学生又讨论一番,这时我就引入人民群众的概念,告诉他们虽然犯了罪,但并不等于就不属于人民,退休了也依然在为社会发展做贡献,所以依旧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通过这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紧扣教材内容的设问,在课堂教学中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解决了知识难题,启发了学生思考,也有利于让学生找到生命的意义,实现社会价值。
五、设问有广度,拓展知识外延
设问有广度就是要拓展知识的覆盖面,丰富知识的内涵与外延。要做到设问有广度,就必须研究学生的心态,顺着他们的思维,因势利导,增强学习兴趣,开阔思维视野。为此,要以学生为主体,善用现代教学手段,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讲授《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时,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其中涉及了真理的内容,因此我在课前就准备了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九大提出的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等相关资料,并提问:“这两种认识哪种是真理?”学生围绕问题展开了讨论,之后,我从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这个问题,即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一定条件和一定历史时期的,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但不能说过去的就是谬误,由此引出了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紧接着,我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认识的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分成了两派,进行了辩论,各有主张,我通过他们的辩论总结出了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的原理。原理得出的过程顺其自然,顺理成章,正是因为设问有广度,所以整节课的知识讲解清晰,学生的理解也很准确。
注:本文系深圳市教育科学2021年度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唤思教育提升‘大思政课实效性研究”(课题编号:zdzz21019)、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2021年专项课题“‘唤思教育提升铸魂育人的实践反思及经验推广研究”(课题编号:GDSP-2021-H00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