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词教学中塑造学生的优秀品质

2022-05-30 17:13:28李文霞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10期
关键词:语文素养古诗词课堂教学

李文霞

内容摘要:中华传统文化中,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与浓缩。在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是重中之重。古代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对现代中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思想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要特别注重在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培养。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古诗词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熏染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奋发向上,努力拼搏。古诗词教学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及情感的培养教育,为未来优秀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古诗词 课堂教学 语文素养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层面来说包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尤其在教育的道路上,是引导和教育学生的旗帜。要培育和实践这点,就中学教育阶段,必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融会贯通,培育和践行,而语文教育教学也是培育学生品德和情操的基地,樹立品德教育教学的意识并去实践它,是每个语文教育者身体力行的责任。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一门学科,语文教学的基础是知识,但是语文教学还承担了思想品德教育的义务。其中古诗词教育教学又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分量很大。新版部编语文课本中,古诗词在每册有十余首,足以说明古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比例之大。语文课堂教学中,成百上千首古诗词的朗诵学习,激发的是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课堂教学以外,在听诵中感受着古诗词的熏陶,丰富的是他们对古诗词的喜爱与积累。在积累与喜爱中,感受古人的情怀与节操,体会古人的精神与品德,塑造自己的优秀品德,坚实自己的个人修养。古诗词教学实践中,侧重从以下方面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品德:

一.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树立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怀

家国情怀是我们每个中华子民的核心情结。我国古代诗词中,具有家国情怀的诗作如星辰大海,徜徉其中,令人心旷神怡,心胸澎湃。

1.爱国诗中寻根

历史的长河,演绎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诗,其浩如烟海,令人回味与感动。如在赏析古乐府诗《十五从军征》教学中,学生读完全诗后,纷纷感慨:古代战事频繁,兵役制度残酷,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但征人们为了和平“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其爱国之心已然可见;读稼轩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当学生读到“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时,也跟随诗人慨叹当时中原故土流失,露出忧伤;又读到“生子当如孙仲谋”时,跃跃欲试,对英雄的崇拜之情洋溢在脸上,个个都向往成为孙仲谋一样的英雄,甚至有个学生挺身而出,直言要做像孙权一样为国建功立业的人。可见,孩子们的心中多么具有正能量!再读南宋文学家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时,学生们感慨说国破家亡,一个人就难以立足人世,还是喜欢咱们现在的和平盛世,能在无忧无虑中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激发了隐藏在孩子们内心深处的爱国热情,有几个学生联想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还举出了孟晚舟虽身陷困境,但其坚韧的品性与以国为重的情操,也堪称巾帼英雄。从言谈之间,可以看到学生们对正义的坚持,对善恶的分辨,对国家的敬重。当读这些蕴含着古人爱国情操的诗作时,他们还情不自禁的吟诵出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慷慨诗句。在课堂上,他们能走进文本,亦能走出文本;能走进古诗词,亦能走出古诗词。课堂内他们与诗人们共谈,有时心声共鸣,有时激情澎湃。总之,赏读这些经典之作,学生们能领会在时代的变迁中,不同的诗人内心涌动的相同的情愫——蕴含着民生之根的爱国深情,他们或受感染,或让这爱国之情扎根心中。

2.思乡思亲诗中悟本

有人说,眼前不光有苟且的生活,还有诗和远方。其实无论走多远,家永远是我们心中的港湾。回到课堂,读“秋思之祖”《天净沙·秋思》,引导学生对比“小桥流水人家”与“古道西风瘦马”,学生们都能对比出温情与凄凉,进而体会“人在天涯”的“断肠”之情,有学生还联系到安徒生笔下卖火柴的的小女孩形象,明白了有家有亲人的幸福;读东坡先生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大醉,兼怀子由”和“诗圣”的《月夜忆舍弟》“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时,当学生们知道这是兄长怀念胞弟的诗词时,引导学生两相比较,体会诗中生死悲苦,寄寓了诗人多少思念与牵挂!他们边读也边自我剖析,说平时和弟弟妹妹因琐事闹矛盾,甚至觉得父母重男轻女或偏爱某一个,常常心中不平,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后,觉得万事不如亲人的平安健康,还是要多多珍惜能在一起的日子,免得长大后像苏轼杜甫这般,兄弟难得相见。一诗一词,一句珍惜,足已!

文学的力量无穷,古诗词的魅力无限。古诗词中的家国情怀保留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根本,一代代的传承中,古诗词是连接古人今人家国情怀的桥梁,值得细细品味。

二.帮助学生认识人生,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穷则思变。经济的腾飞,物质生活的改善,不得不说我们现在的青少年一代身上,露出的是他们的安逸之态,已然少了那么一些奋斗的动力。因此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找回生存价值,还得走进古诗词。比如引导学生读中唐诗人白居易的《卖炭翁》时,抓住“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让他们充分体会人生的不易与卖炭翁“晓驾碳车碾冰辙”的拼搏。人生的价值会在拼搏中忽略不易,书写改变。我们要像魏武帝曹操《龟虽寿》中写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要有“志在千里”的追求,“壮心不已”的意志,才能去谱写人生的华美乐章。学生读后都斗志昂扬的说,要做一个有追求,努力拼搏的青年学子。听言欣慰,再启发他们心动不如行动,读书勤了,积累多了,也算是读有所得。再读老白的《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六一居士的《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以及易安居士的《如梦令》“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等这些诗词时,顺势引导,生活如此美好,我们怎能不热爱我们的生活呢?读中思,一些思维敏捷的学生列举说:清晨,阳光,雨露;校园,操场,读书,亦是人间美事。可见,不是生活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会观察,才能热爱生活。古诗词中不光有拼搏与热爱,还教导我们要积极乐观。比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学生读了这两首后,领会了诗人笔下的这种积极乐观,他们也下决心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和学习。触类旁通,读了这些积极向上的诗后,学生们又大声吟诵了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学生评论说,东坡先生不愧为豪放派的代表,不光有乐观精神,更显现出一派潇洒,从容,镇定,平静的处事风格,令人钦佩动容。还有学生举出他的另一首《独觉》中有说“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并评论说,此诗中的苏轼仿佛在劝人既不要因为风雨而担惊受怕,也不要因为阳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处之。真是理解透彻,课堂上同学们的反应与思维,有时还真觉得“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大概这也算是教学相长吧。

古诗词犹如人生,期间有引导每个人走向正道的充满正能量的元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拼搏与自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付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探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决心……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完善自我,培养他们优秀的品质,打造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引领他们以积极阳光的心态去学习,让他们终生受益。

三.激发学生潜力,塑造学生的良好品格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家庭环境的优越,现在的孩子大多比较自我,除过自己,除想当下,他们“泰然处之”的想法,限制了他们对自我的塑造以及对自身潜力的开发。当然中學阶段,他们的成长空间与时间告诉我们,他们还有可塑性。自小就诵读《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相信每个孩子幼小的心灵深处,总有一团向善的火焰,在熊熊燃烧。古诗词学习中,古人以无私奉献诠释着他们内心的善,无不感动着我们。如读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时,先引导学生理解:诗人虽离开朝廷,但是他对国事的关心犹在,并不是“在其位,谋其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还可以拓展举例:《左传》中的曹刿,虽是一介平民,却也关心国事,积极参战;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们的故事告诉孩子们:人活着,不能太狭隘。像这样有高尚情操的,除龚自珍的诗外,还有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于谦的《石灰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些诗歌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他们的精神,还展示着他们的人生格言以及对自我人生的塑造,赏读这样的诗,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人活着,要有活着的广度和宽度。所以,善良是做人更宽广的根本。心中有善,他们才会有好的性格,才会学会宽容无私,重视诚信。这种想法也常常流露在他们的作文中,如给老幼残疾者让座,拾金不昧,助人为乐,这些美好的思想与品格,渐渐发芽生根。在生活学习中,也用实际行动证明:心中有善,行之方远。同学有困难,会伸手去帮;学校有需要,会努力配合。因此,教育是有魔力的。

四.引导学生励志,促进学生对理想的追求

汉乐府《长歌行》有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孔明先生在《诫子书》中说过“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足以警醒后人:没有远大的志向,就难以成就学业。正确的志向是学子们奋斗学习的动力。古诗词中,言志励志诗层出不穷,欣赏吟诵中,激励学生励志向上,充满正能量。如读学曹操《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瞬间让学生也胸襟变得开阔,不禁说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励志诗句;再读杜子美的《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美诗句,学生们的反应更强烈,他们有的列举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有的提出要学习愚公精神,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以古人精神激励自己,有的还提出,若要站在人生顶峰,就要珍惜现在,不然“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的确,珍惜眼下的光阴,才会有未来的出彩空间。在古文字的激励下,他们仍是有志向的现代青少年。像这样的诗歌,还有苏子瞻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还有一类诗歌,读了以后让人有“动”起来的美感。如读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当读到“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学生的热潮一下子来了,他们说,诗中孩子们的劳动成了嬉戏,既轻松又快乐。看来,劳动不是那么令人心烦,让人无奈的,我们也可以把劳动转变为一种乐趣,既锻炼了能力,又享受了乐趣,何乐而不为呢?像这样富有农村情趣的,可以比较学习陆游的《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与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两首诗景美,人美,情美,浓郁的乡村风俗画,正好诠释着大多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孩子们的生活,读这些诗,挈合他们的生活,会加深他们对故土的热爱,把这种朴素的美,植根于他们内心,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勤劳的优秀品质,并把这种勤劳的品质融合在学习与生活中,为未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打下厚实的基础。立志学习,勤奋刻苦,有了这些素质,无论以后走到哪儿,都不会忘记初心,迷失方向。

教学古诗词,读中有思,思中有悟。贵就贵在学生在思与悟中修身,明德,正己,更彰显了古代诗词的精深与博大。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古诗词如同宝库一般,蕴藏的可感可鉴的精华值得我们不断地挖掘,开采,利用。尤其对于学生品德的培养可见一斑,古诗词教学,其乐无穷,乐在其中。

古诗词的学习,不能仅局限于语文课堂中,还需跨越出课堂,在课堂以外汲取更广更丰富的精华,如多多观看“中国古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诗书中华”这些节目,也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赏析与热爱,可以拓宽他们的思维,可以增广他们的见识,陶冶他们的情操,塑造他们美好的性格,把对古诗词的学习与热爱作为终生的追求。

注:本文系甘肃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学生古诗词教学中的德育情感培养与实践》(课题立项编号:GS[2021]GHB0300)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桃林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古诗词课堂教学
踏青古诗词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8 07:01:14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1:54:10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36:03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5:12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古诗词中的新年
公民与法治(2016年3期)2016-05-17 04:09:04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