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劳动课程立标,与劳动课标对标

2022-05-30 10:48汪豪浩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2年10期
关键词:劳动课课程标准劳动

汪豪浩

编者按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今秋开学起开始执行。新版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在育人观念、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标准、学习方式变革和课程实施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

新学年伊始,我们聚焦《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上一期我们对新版课程方案和语文、数学、英语课程标准进行解读。本期我们继续约请专家学者和一线名师,对新版劳动、道德与法治、物理课程标准进行深入解读,并结合一线教学实践提出建议,以帮助广大教师深刻理解、把握其内涵要点,创造性地开展课程实践。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规定,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并要求今年秋季学期在中小学独立开设劳动课。与此同时,《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劳动课标)向社会公布。如何深刻认识劳动课标?如何依托劳动课标落实劳动教育?笔者从如何看待、如何对标两个方面尝试对劳动课标进行解读。

一、如何看待劳动课标

劳动课标明确了劳动课程需要培养的四大核心素养,形成了与劳动素养适配的课程目标体系,构建了以任务群为基本单元的内容结构,明确了各学段劳动素养要求,倡导“做中学”“学中做”,提出了可操作的课程实施要求与建议,是迄今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课程最贴切、最具学理性的概括。劳动课标中的内容要点及许多新观点、新举措,需要我们从建设的角度、以联系的观点科学看待。

(一)从建设的角度看劳动课标

劳动课标的发布是对我国劳动教育传统的守正创新。站在时间维度,劳动课标连接了历史与未来,注重劳动教育的传承性与时代性;站在空间维度,劳动课标兼具了劳动教育的本土性与国际性。

劳动课标的发布是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课程化部署。劳动课标从劳动课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劳动素养要求、课程实施等方面做出了系统化、一体化、标准化的课程安排。

劳动课标的发布是对劳动教育存在问题的系统解决。劳动课标正视目前中小学劳动教育面临的困境,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劳动教育的课程化建设,形成了系统、科学的问题解决方案。

(二)以联系的观点看劳动课标

联系历史与现实,劳动课标绝非突然出现。它不仅是对我国劳动教育百年核心议题的接续,也是对近十年中小学劳动教育浪潮的持续加强,更是对目前劳动教育存在问题的课程化解决方案。

联系相关文件,对劳动课标不能孤立看待。它与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一脉相承,逐步推进,不断聚焦。

联系刚性与弹性,劳动课标不是唯一答案。在中小学独立开设劳动课,体现了国家必修課程的刚性。除此之外,还有学科渗透劳动教育、课外校外劳动实践活动、劳动文化三条劳动教育途径,体现了劳动教育在实施上的弹性。

(三)劳动课标的时代价值

劳动课标是宣示命名。这门课程不再叫作“劳动与技术”,从此这门课程的名称就是劳动。

劳动课标是价值导向。劳动课标引领我们深入思考通过中小学劳动课程“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等问题,以期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命题。

劳动课标是实施依据。劳动课标要求各地各校以《意见》《纲要》《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为依据,通过课程建设、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逐步让劳动教育强起来。

劳动课标是实践指南。劳动课标指导教师科学设计劳动活动方案,坚持育人导向,聚焦劳动素养培育,注重学段梯度,突出实践属性,强化项目化实施,强调综合化开展。

二、如何与劳动课标对标

劳动课标言简意赅地点明了课程的实践性本质和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对于如何实施义务教育劳动课程,具有明确的问题导向价值和理念澄清价值。其中,劳动课标为6个关键问题给出了注解。

(一)素养与技能

过去一段时间,有关劳动的课程载体多是“劳动与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认知性学习活动与实践性劳动活动失衡,技能教育的倾向较为严重。在此背景下,劳动教育面临一个核心议题:素养达成与技能学习之间如何实现同频共振。

劳动课标中有如下表述: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这为回答此问题提供了总体思路。

(二)项目与课程

一些学校和地区以简单的劳动项目代表劳动课程,明显缺乏课程标准指引,学段链条没有形成,内在知识逻辑紊乱,大中小学阶段性、连贯性和进阶性体现得不够充分,存在“中小学劳动教育混同化,中学劳动教育小学化”的“补课”倾向。“如何建构中小学一体化的劳动课程”成为一个焦点问题。

审读劳动课标会发现,与四大劳动核心素养适配的课程目标体系,以及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构建形成的10个任务群,将青少年在校期间的劳动实践性学习贯穿起来,提供了由主题课程、阶梯课程、复合课程等构成的立体化、系统化的劳动课程设置方案。

(三)学习场与实践场

劳动教育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在班级授课制下,许多教师已经习惯于在课堂上进行教学。但目前看来,教室似乎已经不是劳动课的最佳地点。那么,“劳动的课程化进程中,劳动教育如何真实发生”就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劳动课标中对于“劳动场域”的界定及从“注重真实性”“凸显教育性”“体现开放性”进行的情境创设指导,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劳动实践基地、工作坊、职业院校技术场所等思路。

(四)体验与实践

多数学校在组织开展劳动主题活动时,由于学生参与劳动的次数少、时间短、参与感低,缺乏深度体验,导致劳动育人功能弱化。上述现象可概括为一个重要问题:如何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劳动的强度、难度和频度?

“注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真实需求出发,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经历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避免单一、机械的劳动技能训练,避免简单的劳动知识讲解,避免缺少实践、过于泛化的考察探究。”劳动课标中的这段表述强调了劳动实践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五)老师与师傅

一直以来,不少教师在课堂上习惯于扮演滔滔不绝的知识传播者角色。在新时代的劳动课上,教师的角色定位是老师还是师傅?教师在劳动课中究竟应扮演什么角色?

“在设计项目时,教师要对项目操作的主要方法加以提炼”“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实践时可能遇到的困难、陷入的误区及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做出示范和指导,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确保劳动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劳动课程目标的实现”等关键表述,为广大中小学劳动教师解答了心中困惑。

(六)实践活动与劳动周

目前学校多以项目式推进劳动实践活动,包括劳动周。由于劳动周每学期仅有1次,时间短,往往只停留在体验层面,缺乏内容价值的深入挖掘;各个项目缺乏衔接性,碎片化特点较突出;缺少后续的反思探究,劳动教育会随着活动结束而突然“休克”。如何让劳动实践活动不止于“体验”,是一个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

劳动周课程是劳动课程的缩影。劳动课标中对于劳动周“劳动任务序列化、劳动任务综合化、劳动任务科学化、任务形态多样化”等指导建议无疑为课外校外实践活动的优化指明了方向。

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劳动教育怎么实施?目前看来,劳动课程实施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如劳动教育的价值观转化、劳动教育的课程化建设、课型样态的规范化发展、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等。以系列文件为纲,树立深刻的劳动观,以课程标准为标,建立科学的课程观将是重要之举。另外,劳动教育需要各方协同,久久为功,代代相继,任重道远。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劳动教育分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劳动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教育科研管理部副主任,河南省中小学劳动教研员)

猜你喜欢
劳动课课程标准劳动
那些年的“劳动课”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玉泉学子的趣味农场劳动课
劳动课真“独立”还需过“四道关”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