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适性·灵活:精准组织2~3岁幼儿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实践

2022-05-30 10:48金夏娟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高强度心率身体

金夏娟

我国儿童及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正面临严峻挑战,包括学生体检合格率下降、超重肥胖发生率增加以及近视比例居高不下等,运动不足是造成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的身体活动与健康:专家共识声明》提出:“每天积累60分钟或长时间的中等强度到高强度的身体活动,对婴幼儿、儿童和青少年在健康和健身等多个领域上都有显著的益处,而且这些益处将贯穿他们的一生。”《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首次提出我国学龄前儿童每天运动的指导原则和强度。精准组织婴幼儿中高强度活动,“野蛮其体魄”对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和紧迫性。

我园于2020年9月成立托育部,主要招收2~3岁幼儿。为了促进幼儿健康、愉悦地成长,园内设有“百草园”“生态小农场”“小火车游戏场”“秘密花园”等生态化游戏场地。结合托班幼儿年龄小、安全意识不足和自我保护力弱的特点,我园提供的玩具、器械等多为圆钝、轻质的材料,如无毒塑料、软木、棉织品等。结合2~3岁幼儿大动作的发展需要,园所充分利用大自然中的沙、土、草和有坡度的路面,营造出能保障幼儿爬、走、钻、攀等大肌肉动作发展所需的运动环境。“生态化、生活化、游戏化”的园所环境,有助于让生活其间的幼儿萌发“我喜欢这里、我在这里感到快乐、我想参与其中”的情感。

除了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外,师资配置和保教活动的安排也非常重要。随着教育实践的深入,我们发现托班绝不是小班的简单下延,教师不能将幼儿园阶段的保教经验直接移植用于解决2~3岁幼儿的发展需求。于是,我们就如何有效、适宜地提升2~3岁幼儿的运动能力多次、反复地进行了研讨。考虑到小班教师对年龄较小的幼儿有一定的教育经验,而托班与小班又是自然过渡,所以除了保教主任和托班教师外,小班教师也参与了研讨活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一般不少于2小时,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那么,对于2~3岁幼儿的身体活动又該如何组织?我们结合新颁布的《浙江省幼儿园托班管理指南(试行)》(以下简称《管理指南》)进行了学习和思考(见图1)。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们比较突出的困惑是什么样的活动属于“中高强度活动”,以及如何保证托班幼儿的“1小时中高强度活动”。我园以此为研究突破口,开展了持续近两年的婴幼儿“1小时中高强度活动”的探究,发现通过“医教融合,科学安排活动内容;适性互动,回应性照护幼儿;灵活组织,弹性化管理活动频次”(见图2)三大方面精准分析、实施和调控,能有效促进幼儿身体动作和体能的发展,塑造幼儿活泼、开朗、乐观、坚韧的性格,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医教融合,科学安排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内容

《管理指南》提出:托班教师需在充分了解2~3岁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照护,养育为主,教育随机渗入;在熟悉每个幼儿生理、心理自然差异的基础上,开展个别化教育和及时干预。2~3岁年龄段幼儿的照护需要适龄的专业知识和技巧,这对一直照护3~6岁幼儿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不小的挑战。为此,我园定期邀请市妇幼保健院的医生为托班教师、保育员提供专业的婴幼儿养护、生长发育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并让具有护师证书的保健医生参与实践研究,采用“医教融合”的策略,科学安排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内容。

(一)精细定义,保证强度划分的科学性

定义“中高强度活动”,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活动强度”。活动强度是指身体在指定时间内承受的物理或体力负荷大小,也就是活动时对人体生理刺激的程度,一般分成四级:低强度、中强度、高强度、极高强度。

根据相关资料,个体的身体活动强度可通过其活动时的“心率”判断,这里涉及一个“最大心率”概念,最大心率=220-年龄。中等强度活动时的心率约是最大心率的61%~70%,高强度活动时的心率约是最大心率的71%~85%。当然,这是一个相对的判断方式,因为身体活动的强度因人而异,个体的年龄、性别、身体素质不同,活动时的心率表现也不同。也就是说,同样的活动时长和活动内容,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可能是不同强度的身体活动。比如快走半小时,对平时不怎么锻炼的人来说可以算作“中强度活动”,但对于经常运动的人来说则只是“低强度活动”,而对某些虚弱的病人来说算“高强度活动”了。

教育部于2022年4月发布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标准做了界定,提出要“科学设置运动负荷”,每节课应达到中高运动强度,学生的平均心率原则上应该达到每分钟140~160次。而婴幼儿精力旺盛,新陈代谢快,再加上胸腔小、肺容量不大,身体需要更多血液供应;同时,他们的迷走神经中枢紧张度较低,交感神经占优势,故心率较快。一般来说年龄越小,心率就越快。

结合以上认识,对2~3岁幼儿的“中高强度活动”该如何定义呢?我园组织业务园长、保教主任、保健医生、体育老师等开展了多次研讨,同时向市级妇幼保健院的儿科医生请教,再通过参考资料、实地测验、综合研判得出:幼儿中高强度活动是个相对的概念,运动强度的大小与活动的时长、间歇时间、动作速度与复杂度、活动所负的重量、距离、高度、幼儿的静息心率等因素都有关系。一般来说,幼儿处于中等强度活动时呼吸比较急促,微微出汗,运动中只能讲短句子,不能完整表述长句子,心率在每分钟140~160次;高强度活动时,幼儿表现为呼吸明显急促、费力,出汗,调整呼吸后才能说话甚至会停下当前的运动,心率每分钟在161~180次甚至超过180次。

(二)精准评估,注重强度测评的科学性

如何判断和评估幼儿的活动是否达到中高强度呢?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尝试了以下三种方式:第一种是仪器测评,目前市面上有心率带、心率手表和心率手环等可以随时测量心率的工具,我们通过对比幼儿的静息心率与运动前、后的心率大小变化就可初步判断其运动强度。第二种是幼儿对话式自评,我们借鉴了黄意蓉研制的《幼儿体育活动强度评价量表》(见图3),将幼儿活动强度分为6个等级,1、2为低强度运动,3、4为中强度运动,5、6为高强度运动。我们会事先为幼儿描述6个层次等级的运动表现并带着幼儿体验不同强度运动的身体状态,再展开对话式自评。通过运动中师幼、同伴对话,让幼儿用简单、有趣的对话方式评估自己的活动强度。第三种是医教综评,在结合前两种方式的基础上,保健医生、教师会根据个体身体能够接受的最大运动量、运动时间,观察幼儿的静息心率以及运动后的心率,通过幼儿的言语、表情、出汗量以及身体行为等判断其是否达到中高强度运动。三种方式的组合评估,有助于教师科学、直观地进行强度评价,清楚地了解不同幼儿身体状态、运动能力的发展情况,为日后活动目标的制定和活动的开展提供依据。

(三)精心规划,力求活动设计的科学性

陈鹤琴提出“大自然、大社会”的大教育观,然而受城市化进程的影响,现在的幼儿大多数都被装进“楼盒子”圈养了起来。《管理指南》指出:“遵循2~3岁幼儿生长发育和心理发展规律,全日制托班每天不少于3小时各种强度的身体活动,其中至少1小时为中高强度活动,每日户外活动不少于2小时。”因此幼儿园要充分挖掘户外资源,构建幼儿可操作、直接体验的运动环境,让户外游戏场成为幼儿中高强度活动的“能量场”。

1.规划如“家”般温暖的活动环境,让幼儿爱上活动

家庭场景是3岁以下幼儿接触最多的生活环境,园所应为幼儿提供舒适、安全、温暖的“家庭式”活动环境。从活动室的爬爬垫到可畅玩的小型滑滑梯、从温馨又私密的阅读区到宝贝安抚缓冲区、从宽广的草坪到设有帐篷的“温暖抱抱屋”等,我园创设的环境能够让幼儿处处感受到温暖的“家”氛围。当他们户外活动时,这些活动材料和方式可以确保幼儿能够在自然、安全、如“家”般温暖的环境中快乐自主地运动。

2.投放丰富多元的活动材料,让幼儿持续活动

上文提到,幼儿的运动强度与活动的时长、间歇时间密切相关。如何激发幼儿持续、积极地参与活动呢?我园根据2~3岁幼儿的日常生活需求和兴趣,在各个区域投放了丰富多元的低结构材料,从材料的质地(纸类、塑料类、自然类等)、功能(工具类、探索类、生活类、表现类)等进行分类,精心规划、科学安排。同样一件物品在不同活动中会被幼儿赋予多种意义,如一块长条木板玩具,有时会被当成一座要跨越的小桥,有时又是一艘划行的小船……这些低结构材料没有固定玩法,可自主组合、创新使用,有助于幼儿保持兴趣和热情,进而使游戏活动更持久地开展,更好地完成“1小時中高强度”的活动量。

3.设计灵活多变的活动内容,让幼儿尽情活动

我园结合现有的环境资源,定期组织教师研讨,梳理了很多适合2~3岁幼儿中高强度活动的环境、材料与内容,以期幼儿在尽情活动中达成适宜的中高强度活动锻炼。

例如图4、图5中,教师聚焦幼儿园现有的户外活动场地,罗列了不同场地适合开展的游戏内容,如滑草区可以玩翻滚、滑草、钻山洞、毛毛虫爬、捉迷藏等多种游戏,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梳理出了该区域所需的材料、对应的动作发展以及适宜的运动时长。还有的教师从幼儿不同的动作技能出发划分场地,如骑行区主要发展幼儿推、骑、跑、走、抬等动作技能,并预估了不同动作可能达到的强度等级(见图6)。

二、适性互动,回应性照护幼儿

《管理指南》第十九条明确提出了“回应性照护”的要求:“即一日生活中保教人员与幼儿要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个别交流,及时观察与细心解读幼儿的动作、表情、声音和言语表示,并及时给予积极回应。”这些规定主要是针对目前部分托班师幼关系缺乏“温度”而提出的。师幼关系是影响保教质量的关键因素,幼儿“中高强度活动” 中的回应性照护同样重要,直接影响其运动状态和可能达到的运动效果。

(一)一对一建档,细致了解幼儿的运动需求

不同月龄幼儿的静息心率区间和发展需求不同,为了更好地评价幼儿的活动强度,我园为每个幼儿建立了运动成长档案表,包括姓名、性别、月龄、静息心率、运动项目、游戏时间、身体状况、自我感觉、测试心率、评价和教师下一步指导意见等内容。教师要事先做好全班幼儿静息心率的测评工作,一般在幼儿午睡时进行。接着根据前期梳理的活动区与运动项目组织活动,尽可能让每个幼儿充分参与。

例如图7中的盛××和张××两名幼儿,他们的静息心率差不多,但两人在滑草区分别游戏10分钟后,盛××的身体表现为:额头、背部出汗明显,喘气,自我感觉很累,测试心率达到165次/分,约到5级强度;而张××只是背部出汗,自我感觉不太累,测试心率达到140次/分,约是3级强度。可见,不同的幼儿在同一区域运动,其身体状态、自我感觉、呈现的心率和达到的活动强度并不相同,这对教师进一步的指导提供了依据与方向,如对于盛××,教师可让其适度休息、补充水分,而张××则可让其再适度提升活动时间和强度。

这样的“一对一建档”,有利于教师衡量、判断某项活动的器械与场景设置的合理性,以及不同幼儿运动量的适宜性等,有利于教师高质量、个别化地回应幼儿的发展需求。

(二)跟踪式观察,持续跟进婴幼儿的动作发展

陶行知指出:“教育为本,观察先行。”在婴幼儿运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保证婴幼儿的活动安全,还要善于观察、总结幼儿的行为表现,适时采取教育措施,为他们的健康发展铺路搭桥。

《管理指南》指出:“安排充足、强度适宜、动静交替和形式多样的身体活动。”2~3岁阶段幼儿的身体活动要特别强调爬、走、钻、攀、跳等动作的多样化开展。我园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体质特点设计了不同的活动,如走直线与曲线、走楼梯与过障碍走等,并持续地开展跟踪观察,满足和支持不同层次水平幼儿的发展所需。

如对幼儿拍悬吊球情况进行记录,其身体动作按照能力水平可分为A、B、C、D四档(见图8)。首先,教师会进行第一次摸底记录,有的幼儿处于A档:会双脚离地向上跳跃,能举上臂精准拍到球;有的幼儿处于B档:会双脚离地向上跳跃,能举上臂但不能精准拍到球;而有的幼儿处于C或D档。经过1~2个月的活动锻炼之后,教师会进行第二次测评记录,追踪式观察幼儿拍悬吊球的动作发展发展情况。

教师通过观察多名幼儿同一个运动的活动表现,横向了解同一阶段不同幼儿的动作技能水平,再通过不同时段的跟踪记录,纵向了解同一幼儿一段时间内的动作发展情况,为后续支持幼儿动作技能发展提供有力依据。这一过程中,由于幼儿对自己的预估与实际经验、能力相比会有偏差,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关注差异、跟踪指导,为幼儿提供各种机会与条件,帮助幼儿在活动中发展多种运动技能、积累运动经验。

(三)有温度的互动,提升幼儿的运动素质

幼儿期是个体运动心理、运动兴趣、运动习惯、运动认知等发展的关键期,科学、系统、适时的指导有利于幼儿运动素质的综合发展。运动素质主要是指人在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方面的能力。要想充分调动幼儿参与中高强度活动的积极性,教师要多发起有温度的互动,做到“多看一看、少说一说、再等一等”。

1.“多看一看”。教师在幼儿活动时要“睁大眼”,仔细观察其具体在做什么,多观察、多记录,细细体会幼儿参与活动时的心情、动机、能力水平,敏锐地捕捉幼儿的动作、表情、语言等各方面的信息,理解幼儿动作行为背后的信号并快速地做出判断,从而更好地支持幼儿的中高强度活动和动作发展,助推其运动能力向更高水平发展。

2.“少说一说”。教师在幼儿活动时要“闭上嘴”,尝试带着好奇和尊重去发现、欣赏幼儿中高强度活动中的表现,放下自己的主观臆断,减少非必要的对话和指导,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沉浸式地自主探索环境和运动材料,从而提升其运动兴趣、运动认知等运动素质。

3.“再等一等”。教师在幼儿活动时要“放开手”,给予幼儿更多的时间与机会尝试解决运动过程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培养有益于其终身发展的运动习惯与品质,而非包办代替式的帮助。例如:当幼儿运动时不小心跌倒了,在确认没有受伤后可鼓励幼儿自己站起来,并引导幼儿想一想自己为什么会跌倒,如何才能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问题,提高幼儿运动时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总之,我园在组织运动活动时始终以“运动素质发展”为本,坚持与幼儿平等对话,对其提出的想法或需要予以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不随意否定或拒绝,让幼儿在有温度的互动中健康运动、快乐成长。

三、灵活组织,弹性化管理中高强度活动频次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行为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在一日活动中,身体活动该如何科学组织呢?除了要考虑季节变化、天气情况等因素,还要评估前后两个活动运动量之间的动态平衡、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角色平衡、材料跟玩法的弹性平衡等。

(一)《管理指南》精神引领,合理安排,活动时间有保证

《管理指南》中指出:“活动方式灵活多样,以个别、小组活动形式为主,尽可能多的把活动安排在户外进行。保证幼儿充足的身体活动时间……”在其精神引领下,我园托班幼儿的一日活动安排更加块面化,分成“生活、游戏、运动、学习”四个板块,其中游戏、运动两大板块以户外为主,会根据季节、天气灵活组织调整、合理安排,尽可能保证户外活动的时间。

(二)动静精妙结合,相互协调,活动节奏有弹性

节奏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富有节奏的事物或安排总会让人感到愉悦、舒适。我园在设计一日活动时非常注重活动安排的节奏感,强调动静结合、张弛有度。所谓“动”主要表现为幼儿积极参与各种体育锻炼,如走、钻、爬、跳等;所谓“静”是指相对安静的活动状态,如幼儿在坐立行走中的听、看、思考,是一种“外静内动”。在组织活动时要注意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相互协调、精妙结合。比如上午安排了运动量较大的体育课、亲子运动会等,下午就安排一些相对安静的游戏活动。除此之外,同一个活动也要把握动与静有节奏、有弹性地交替。

(三)场地精心布置,丰富内容,活动形式有变化

遇到雾霾、雨雪、极寒等特殊天气环境时,幼儿常常无法到户外运动,于是老师们根据室内环境、幼儿的年龄特点、需求、运动量等,精心布置活动场地,设计锻炼内容,将室内变成一个大型游乐场。一系列丰富、有趣的室内运动游戏同样可以让幼儿尽情释放爱玩的天性,如利用教室空间、过道等,开展“迷宫绕绕”“小山丘钻钻”“抓小鱼”等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身体素质,还能带给他们心灵上的愉悦与放松。

生命因运动而美丽,科学合理地安排托班幼儿一日作息,精准组织幼儿开展中高强度身体活动,能帮助幼儿感知世界的美好,享受生命的活力與健康。托班并非小班的简化与下延,我们需要遵循2~3岁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发展规律提供优质的托育服务。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们将朝向“幼有善育”的进程持续探索,给“最柔软的群体”最温柔的呵护!

猜你喜欢
高强度心率身体
心率多少才健康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离心率
离心率相关问题
拿什么拯救自己——浅谈高强度压力下的自我调适
高强度汽车焊管用冷轧窄带钢开发生产实践
探索圆锥曲线离心率的求解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