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桂花
寻常的一个下午,窗外是沙沙的雨声,走廊上有一个装着蝌蚪的鱼缸,几个孩子围在那里观察,发现蝌蚪好像长出了短短的腿。不远处的图书角里,有几个孩子或站或坐,拿着自己选的绘本正在阅读。辰辰突然大声念了出来:“一本……會咬人的……书!咦,这本书会咬人?”其他几个孩子听了辰辰的话,都好奇地靠过来,我也被吸引了过去,和大家一起,充满期待地等着辰辰翻开这本书。
辰辰没有急着打开,而是先指着封面上的两排牙齿,兴奋地说:“这是恐龙的牙齿吗?”
“不对,它的颜色是绿色的,你往下看,我感觉它更像鳄鱼,是鳄鱼,对吧?”涵涵虽然是在询问,但眼神和动作非常坚定。
我们一页一页地往下翻,大班的孩子能认识不少字,他们一边看图、一边借助每一页的文字来理解故事的走向。这本书互动性比较强,几个人一起读,让互动更加频繁、多样,孩子们比平时自己阅读要兴奋不少。
看到书里的鳄鱼喜欢吃掉“口”字这一页,辰辰最兴奋,她说:“不好意思了,我打断一下,它喜欢吃‘口,我觉得可以在书的结尾做一个‘口字炸弹炸掉它。”
“口字炸弹?”
“噼里啪啦——轰!”
辰辰的话点燃了大家对炸弹的热情,孩子们一个个开始用嘴巴制造音效,俨然就是“爆炸现场”。
一通乱“炸”之后,孩子们开始讨论“口字炸弹”怎么去炸掉它。辰辰不假思索地说:“我觉得这个口字炸弹可以去找许多有口的字,它吃得越多肚子就越大,越来越大、越来越大,然后就爆炸了。”
涵涵说:“可以呀,你看它的肚子,吃了那些口字以后变得好大了。”
“它的肚子有变大吗?”我也好奇地问。
“有呀,你看这一页、这一页,肚子都变大了。”涵涵边翻书边说。
辰辰建议说:“我们一起来找找吧。”
“好!”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道。
我们一起翻了翻书,发现从第8页提到了鳄鱼喜欢吃“口”字,到第13页吃了“口”字满足地睡着了,肚子从有点扁到圆鼓鼓的,确实能看出来它肚子变大了。辰辰提议:“我们一起来数数看它吃了多少‘口字。”孩子们听了这个提议,连声叫好。于是,我们玩起了“找‘口字”的游戏。从第8页到第13页,大家一共找到了26个“口”字。
涵涵还不满足,继续找来找去,然后指着“品”字惊喜地喊道:“快看,这里面有三个‘口字。”
“‘哥哥,有四个‘口字。”辰辰紧接着也发现了。
“‘吃,‘吃饭的‘吃,有‘口字。”红红说。
……
这个“口字炸弹”的想法是辰辰先提出来的,但读着读着,她开始觉得好像对鳄鱼有些残忍。读到后面,他们发现鳄鱼千方百计地想逃出这本书去,甚至看起来有些不开心。孩子们观察到了这一点我很激动,顺势询问他们:“你们觉得这本书里的鳄鱼开心吗?”
涵涵说:“它是开心的,你看它喜欢吃‘口,而书里有这么多‘口字,它在这里吃得很饱。”
辰辰说:“它是不开心的,因为它被我们在书上左右摇晃,有点晕,还有人在它身上乱涂乱画。”
红红说:“对呀,它不开心。它就想从这本书里逃出去,你看,它还想用牙齿咬出一个洞爬出去。”
一直比较少发言的明明则说:“那我们怎么做才能让鳄鱼在这本书里开心起来呢?”于是,新的话题又产生了。
辰辰认为鳄鱼在这本书中很孤单。“孤单”一词引起了我和孩子们的共鸣。我们再一次翻开这本书,一页一页地看,发现有只丑小鸭一直在默默地关注鳄鱼,而鳄鱼自己在书中玩得并不开心。
涵涵提出:“我们可以利用那支画笔给它画一只鳄鱼伙伴。”“对,我们要给它画一只穿着裙子的鳄鱼,因为我们觉得现在书里的鳄鱼是男孩子。”辰辰激动地说着。很好,这样鳄鱼就不再孤单了。
我莞尔一笑,问他们:“你们喜欢这只鳄鱼了吗?”辰辰抢先说道:“是的,我觉得我们应该保护它。”于是“怎么去保护它”这个话题又持续了很久。
辰辰觉得要保护动物,不能做对它不好的事,更不能伤害它;涵涵提出应该让所有人知道不能吃鳄鱼肉。那有没有人吃鳄鱼肉呢?鳄鱼肉到底可不可以吃呢?孩子们的焦点又产生了转移。
一段讨论后,我告诉他们,鳄鱼是野生动物,不能吃,我们要保护野生动物。那么,还有哪些野生动物呢?“熊猫、兔子、山羊……”孩子们又开始讨论起来。他们还决定,回家之后和爸爸妈妈讨论一下,查一查资料,了解野生动物有哪些。
就在这轻松自在的讨论中,孩子们从绘本中挖掘出很多有意思的点来,他们认真地发问,严肃地讨论……
我很欣慰,他们对书保持着如此大的热情,能从中看出很多有趣的内容来。孩子们还在观察和讨论,似乎也想进入这本书,体验一下这只鳄鱼的感受。
外面的雨还在下着,鱼缸里的蝌蚪游来游去,我站在窗前,看着孩子们热烈的讨论,心里想着:“下一次,‘鳄鱼还会出现在哪儿呢?”
《一本会咬人的书》
[英]尼克·布朗利/文
[英]尼古拉·欧伯恩/图
童心/译
东方娃娃出品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