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芳
小学数学中的课堂提问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研究教育重点和难点、激发学生真实感的重要途径。它是教师课堂上最常见的语言技能之一。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增强课上提问的有效性,有助于学生探索“新知识”,可以开发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观察和研究,实现“五维”教育目标,进而提高教育效率。因此,值得教师认真调查和探讨,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当今小学数学课堂现状
在平时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如果学生回答不出一个问题,教师往往会通过提问各种各样的问题,以此来利用这些问题让学生理解第一个问题,但事实并没有如教师所想的那样,学生反而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模糊。那么如何在课堂上有效提问,就成了很多教师心中的一个问题,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是提高数学课堂提问效率的重要环节,好的问题能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加深,同时使整个课堂更加有效,这一立场并非毫无根据。优秀的课堂问题具有改善师生沟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我表达能力的作用。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问题的作用确实寥寥无几,需求效率低的问题尤为突出,课上随意提问,缺乏与知识的相关性和灵感;封闭式问题不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相关性和完整性;问题分离,缺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问题的经验,有些问题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分离;提问死板,学生缺乏选择性与灵活性,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有效的思考和反提问;教师准备欠缺,在不充分考虑问题的完整性和灵活性的前提下,教师缺乏提问目的的准确性。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存在着许多低效,甚至是错误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数学教育的有效性。由此,提高数学课堂调查的效率值得每一位教师认真研究。
课堂教学是根据新的教学理念进行交流、理解和创新的过程。它不仅能把知识带到学生的头脑中,而且学生可以通过积极思考将书本知识成功转化为自身的知识、观点和想法。课堂提问无疑是实施师生互动、实现师生沟通理解、增强学生自主思考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它是打开学生智力大门的关键,是知识生产和反馈之间的联系,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基本教学方法。总之,世界各地都已经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产生了一些理论。然而,教师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这方面的研究仍然欠缺,教师在课堂上偶尔提问,学生却缺乏理解,在提问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思考。因此,就需要教师认真权衡和研究合适的策略和方法,并根据在教学时遇到的实际情况研究小学数学课程的问题提问和有效性策略,以更有效地发挥数学提问在师生间的桥梁作用以及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催化剂的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提高课堂效率。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重点方向
(一)突出课堂重点,克服存在的难点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应关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在每节课的40分钟内规划好要提出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问题。问题的难度应该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这样学生就可以掌握知识。如果问题太难,那么在课堂上基本上只有取得好成绩的学生来回答,这很容易影响其他学生的踊跃度;如果问题太简单,班内全部学生都可以回答,那就缺乏挑战性,使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甚至会产生“眼高手低”的学习心态,对学生未来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数学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的难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尽最大努力让学生参与到问题思考的过程中去。
(二)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能够培养学生的智力
数学是理科学科,由此,数学领导者提出的问题应该能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探索和合作学习。教师不仅要提问,还要让学生思考,由此,学生的注意力将会更加集中,课堂的有效性也将大大提升,而并非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师一个人的“獨角戏”,让教师不再是课上的“主角”,学生引领课堂的发挥,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如此,教师的教学工作将更加高效。
(三)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相关的学习情境
数学本身就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学科,映射了教师在上课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学生彼此相互的沟通。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创造一个合适的教育环境,了解学生现有知识结构的细节,将教育目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并根据学生的经验和知识,创造一个以生动有趣的问题为特征的环境,鼓励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四)灵活选择提问方式,与学生生活现实紧密结合
提问课堂的策略有很多,但不一定要在课堂上使用所有的方法,而是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水平灵活选择正确的提问方法。例如,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向学生解释问题,进而促进学生的理解;或者对于更复杂和更大的问题,教师可以选择将这些问题划分为小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单独解决。总之,审题角度以及方法必须根据实际训练灵活选择并运用。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的策略探讨
(一)当学生产生疑问时,应当及时进行提问
学生出现疑惑的地方,一般都是本节课内最重要的地方。如果学生在思考题目时总是不知道往什么方向上思考,教师应利用内涵铺垫性和辅助性的提问方式,以这种问题来减小问题的难度以及高度,帮助学生利用技巧掌握知识,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进行反思和自主思考,促进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地发展。例如,如果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在算式(〓)÷2=(〓)……(〓)时,商等于余数,那么被除数都可以用什么数?”这道题的重点就是让学生能够理解有除数的除法中除数和余数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关联。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到这种类型的题目,学生没有对“除数大于余数”这一规律的认知或者没有充分利用这一规律,从而导致学生没有利用简便的方法,反而选取最笨拙的方式从“被除数”开始一个一个试数填空,造成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计算结果较多,误差较大。如果教师在此时提示学生:“这个式子我们最先知道什么?”学生答:“除数。”“那么除数和余数有什么关系?在这道题当中余数和什么数相等?”当教师问这样的问题时,学生就会抓住这道题的关键点。事实证明,教师的问题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和吸收新的知识,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要注重教师提问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以及范围的宽泛性
当学生所学的知识出现“混淆”或者“不清楚”时,教师要及时提问,在提问时,要注重教师问的问题应该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以及范围是较为宽泛的,问题的答案千万不要太显而易见,减少师生在课堂中“一问一答”的情况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首先必须是现实的、具有意义的和有一定难度的。第二,提出的问题也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以及适应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应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相适应。例如,教师在教授“与平均数相关的应用题”这一课时,可以在导入课程时利用多媒体出示游泳池的图片,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也能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观看到游泳池,并解释说游泳池里面水的平均深度是1.30米。教师在此时可以提问:“如果同学们去游泳时,你们觉得安全吗?”学生回答:“当然,可以去淺水区(带救生圈或与家长一起)”……教师只能展示游泳池的剖面图:最大1.6米,最小1.0米,中心1.30米。教师提问:“1.30米是怎么算出来的?这是什么意思?”由此,便可以看出教师提问的这个“你们确定要去游泳的话安全吗?”问题虽然满足了问题宽泛性的要求,但是缺乏一定的指向性。仔细思考一下,其实教师可以更改一下提问的思路:“有没有一些许鲁莽的人,看到泳池的平均深度为1.40米,而考虑到自身的高度为1.42米,你们认为直接跳入水中安全吗?”由此,引导学生以问题的指引,从而理解平均的意思。
(三)注重提问问题的深度,提出适合学生水平的问题
小学生因为其自身的年龄限制,导致他们的知识水平不高,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较低,同时在思考问题时也是以感性为主。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分析,并设置问题,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所以,教师的问题不应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复杂。过于简单,则会造成学生“眼高手低”的情况发生;而提出太复杂的问题,会令学生失去自信,不能够激发他们的思维,使课堂失去价值。因此,教师提问的深度也是有一定考究的,万万不能随意设定问题,总的来说就是要根据学生的能力而定。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应当从简单到复杂,层层推动着学生的思想。例如,在进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提醒学生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在此时可以询问学生:“我们可以采用将三角形转换成我们之前学习过的其它形状,用它们的面积公式推算出来三角形的公式吗?”当这个问题提出之后,会立刻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学生们的思维就马上被调动起来,课堂氛围也活跃起来,教师可以依照现实中学生给予的反馈,引导学生利用哪几种方法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比如,将其转换为正方形推算出来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教师的适当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发现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解决层次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不同观点,并系统地教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技巧。通过根据学生水平和学生实际提出复杂问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总的来说,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加全面地提高小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以及学习动力,这就对提高教师的数学技能和综合技能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善于规划问题,增强对课上问题设置的能力,注重课上提问问题是否具有说服力,也注重学生对整节课教师所提问题的回答情况,这从侧面反映出教师提问的问题对学生是否是有效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技能和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