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毅
海光信息一夜成名。
这家总部位于天津的國产CPU制造商,于 8月上旬上市, 9月末市值约为1350亿。
海光已成为A股半导体板块的第4名,排在它前面的是北方华创、中芯国际、紫光国微。
第一家市值超千亿元的国产CPU巨头,是如何跑出来的?
打造一颗国产CPU,国内有两大路线。
自主派希望靠自己研发,建立一个中国主导的软硬件生态。代表企业是中科院孵化的龙芯,CPU芯片产品主要应用于航天国防领域。
龙芯创始人、中科院博士胡伟武曾表示:“龙芯致力于构建独立于Wintel(Intel和Windows)和AA(ARM和Android)体系的第三套生态系统。”
合作派是站在巨人的肩膀,发展自己的技术,海光是这一类路线的代表。
自主研发的道路非常艰难,可能至少需要数十年的积累,才赶上芯片巨头的水平。合作共建的模式相对简单,兼容现有的软硬件,商业化更快,坏处是,核心技术可能受制于人。
2016年,海光选择了合作模式,与美国芯片企业AMD成立合资公司,向对方学习如何制造X86服务器芯片。
以英特尔、AMD为主导的X86架构指令系统,近乎垄断服务器市场。2021年市场调研数据显示,X86服务器出货量达375.1万台,占比95.9%。
AMD很早获得了对英特尔X86的交叉专利授权,自研的Zen架构性能强悍。迫于英特尔的激烈竞争,AMD现金流压力大,急需输血,于是,便有了和海光的合作。
引进AMD技术后,海光的商业化进程加快。
目前,海光有4款CPU产品,其中海光一号和海光二号已经实现商业化应用,海光三号完成实验室验证,海光四号处于研发阶段。
“ CPU系列产品兼容 X86 指令集以及国际上主流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软硬件生态丰富。”招股书介绍道。
海光信息脱胎于中科院,其创始团队成员之一,是中科院专家唐志敏。
股权穿透结果显示,唐志敏曾掌舵海光信息技术、海光集成电路、海光微电子技术等多家公司。
根据招股书,海光微电子、海光集成均是海光与AMD的合资公司,双方在2016-2017年间签署了《技术许可协议》。
2020年,海光调整组织架构,改选及新增公司董事,唐志敏在董事会的持股比例下调。一年后,他辞任海光董事。
经过这一波调整,海光形成了以孟宪棠和沙超群为主的高管阵营,均来自中科院控股的中科曙光,分别担任董事长和总经理。
海光的股权结构比较分散,目前无实际控制人。
孟宪棠和沙超群持股比例仅为0.64%和0.53%。两人均通过海光的员工持股平台“蓝海轻舟合伙”持有公司股份。
海光第一大股东为中科院旗下的中科曙光,持股 32.1%。此外,成都国资、海富天鼎合伙、蓝海轻舟合伙,分别持有19.53%、12.41%、6.99%的股份。
有市场分析认为,作为大股东,中科曙光本身就是国内最大的CPU芯片生产商,可以为海光所需的整机客户资源库,还能推动海光就势切入服务器市场。
2019年至2021年,公司收入水涨船高,年度总营收分别为3.79亿元、10.22亿元和23.1亿元。
2021年,该公司实现扭亏为盈,扣非净利润为2.6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海光大客户占收入的比重大。2021年,公司向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金额,合计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为91.23%。
其中,公司A的营收贡献超过50%。假如失去该客户,海光营收要下滑一半。
海光沿用海外成熟架构,在芯片博弈的大势下,也陷入窘境。
自2016年,海光从事高端处理器产品的开发,就核心技术的掌控层次,其采用的X86指令集技术源于AMD授权。
市场消息透露,为获得上述授权支付,海光付给AMD2.93亿美元的现金。
海光披露,其向 AMD 支付了三类费用,三年合计超过2亿元,知识产权费占比最高,一年即可达1亿元。
“向其采购的知识产权费,主要系根据许可协议约定的、按海光集成销售额计提的知识产权费。”海光在招股书中介绍道。
抛开授权费,核心技术架构交由AMD定义,等于海光头顶上方悬了一把利刃。
2019年6月,海光就已进入美国商务部“实体清单”,三类核心供应商(晶圆制造厂、EDA 厂商、IP厂商)中,EDA厂商已无法续约,AMD也不再提供技术服务。
“公司早前获得授权的架构,将无法更新到最新一代。”科技半导体行业观察人士孙永杰说。
高端服务器CPU市场,出路只能是自主研发。
早期“曲线救国”的海光,与全自主架构的龙芯一样,都在推动国产进程。
过去7年时间,海光的高强度研发,已突破高端通用处理器微结构设计、高端芯片IP设计等多项核心技术。
截至2021年底,海光总共已取得179项专利(包括136项发明专利)、154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要做出完全媲美国际市场的自主架构CPU,要在兼容问题上啃‘硬骨头。”孙永杰评论说。
对于海光而言,只有在引进架构上创新,才有机会另起炉灶,摆脱受制于人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