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性与生产化之辩

2022-05-30 14:33何巧巧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科学发展

何巧巧

内容摘要:恩施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该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迫在眉睫,就其保护方式上是应该坚持“生产化保护”的整体思路,还是坚守“本真性原则”,这其中有一个博弈的过程,凸显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种种社会问题。只有正确处理好“本真性原则”和“生产化”之间的矛盾,才能真正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湖北恩施州 非物质文化 本真性 生产化 科学发展

武陵山区恩施州群山环绕,物产丰富,生活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特殊的地理位置,相对封闭的山区自然环境,决定了积淀于恩施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完整性、和丰富性等特点。但由于受到外来文化、工业化、旅游化和农村大量居民外流等因素的影响,恩施州的文化生态面临着侵蚀。如何在当前的经济浪潮中,保持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就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国内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讨论中,学界更多地是关注保护方法和保护原则问题,而这其中,最容易引发争议的是“本真性原则”和方法上的“生产性保护”之间的矛盾。李荣启老师2008年在《广西民族研究》上发表的《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原则和方法》中提出了本真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科学保护、濒危遗产优先保护等原则,并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工作提出了实际的工作方法,如推进普查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保护名录体系等,这些方法的提出为后来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到了指引作用,李荣启老师虽然提到了本真性原则,但并没有完整地为本真性原则下一个定义,概念模糊不清;刘魁立老师2010年发表在《山东社会科学》上的一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享性本真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中论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问题,他认为“本真性”不等于“原生态”和“真实性”。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因外部条件影响,会出现变化和创新,但这种变化保持在一个同质限度内,其保持不变的文化内核就是“本真性”。刘魁立先生非常清晰而具体地阐明了“本真性”的意涵,但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如何做到保持其“本真性”而不被“功利化”的问題,没有给出答案;陈华文2010年在《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上的发表文章《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几个问题》中,非常赞同对生产性保护进行研究、实践和推广,但他认为,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生产性的特点,在进行生产性保护时为避免过度开发造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旅游化,就必须坚持原生态、就地保护等原则;胡惠林先生在2013年发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生产性保护”转向“生活性保护”》一文中,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的生活有一种“共生”关系,只有人们的文化认同,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文化生态条件下生存的必要条件,他从我国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不足与局限出发,提出应该从生产性保护转向生活性保护这一主题。这些研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思路与借鉴,也为我们探讨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参考。

关于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人们更多的是关注恩施的旅游资源,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关注度远远不够,仅有的文章也大多是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的问题,是浮于表层的对恩施州旅游数据的分析,极少深入探讨恩施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内涵,也有少数学者对恩施一些个别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进行了分析论证。恩施州地区物产丰富,多民族融合地区文化资源丰富而神秘,亟待开发与保护,而不应该专注于旅游产业的开发而忽视对该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保护,因此,此篇论文具有现实性意义。

一.恩施州“非遗”进行生产性保护的可行性质疑

目前在非遗保护学术界和实际的操作上,人们观念里更加认同和根深蒂固的是“生产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的提法最早见于王文章主编的2006年版《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一书中。2009年2月,在北京举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论坛”上,学术界对该理念给与了集中的关注与讨论,认为“生产性保护”主要是指,“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1]这个观念的提出和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环境相关,在获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一是保护对象太过宽泛,并不适应于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于有物质形态,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确实可以实施生产性保护,但民间文学、民间戏曲、民俗节日等基于特定的历史地理文化条件所产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法进行批量生产的。如恩施灯戏、恩施傩戏、恩施扬琴、土家女儿会、太阳河民歌等。二是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会迫使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市场需求相挂钩,导致其丧失了文化生态的本真性。

在恩施市2016年所制作的恩施市生态文化保护规划中,也提到了“生产性保护”,其对生产性保护的定义是“针对生产、制作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的保护方式。以保护为目的,关注传统技艺、民俗等项目的制作材料、制作方式、制作工艺及生产过程中的市场价值,通过增加需求、扩大生产能力、开拓销售渠道的方式以增加项目的传承活力,给可以纳入生产性保护的对象予以支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过程中得到积极保护,并通过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挖掘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这个定义中就将生产性保护的对象进行了明确划分,定义为生产制作类项目的保护方式。以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为例,恩施玉露就可以进行生产性保护,将恩施玉露茶进行产业化发展也为恩施市带来了良好的收益,为恩施玉露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进行了一个良性循环。除此以外的不可投入生产加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呢?恩施州地区更多的是传统戏曲、传统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产性保护显然不适宜该地区大多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生产性保护的提法并没有错,只是它并不能够对传统技艺、传统民俗、传统曲艺占大多数的恩施州地区起到很好的作用。以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杭州市被誉为“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在其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中,适宜开展生产性保护的项目分别占45%、43%、43%;在其市级以上的传承人总数中,可开展生产性保护项目的传承人占48%,其中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的传承人比例分别占到总人数的35%、9%和4%(此数据来源于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官方媒体),因此该地区进行生产性保护是基于客观因素得出的综合考虑。截至2016年12月,恩施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项,项目分别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曲艺、传统戏剧和传统技艺,按照杭州市的划分标准,只有傩戏中的傩面具勉强可以投入生产性保护。恩施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3项,假定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以及传统医药类可进行生产性保护,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可进行生产性保护的项目占比26%。恩施州地区特殊的文化特性决定了恩施州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适宜大批量进行生产性保护。再者,杭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哪些项目适合开展生产性保护,这里也存在一个话语权问题,既得利益者在利益的驱动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批量化生产,是否会忽略其文化内涵,这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杭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也会相应出现没有“因地制宜”,背离“文化底线”,利益分配不均产生的“矛盾纠纷”,各项目保护力度渐显“差异鸿沟”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值得恩施州地区在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规划时进行借鉴与参考。

二.本真性原则和生产性保护的博弈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探索中,有一些根本问题没有解决,其中就涉及到了权利话语的博弈。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权利主题、认定标准、保护范围等方面不清晰,导致难以纳入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文化资源货币化的价值评估困难,限制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利用。政府主导和企业主导是目前非物质遗产开发的主要方式,这样的宏观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文化事象,它的保护和开发遭遇着行政路径依赖、资本开发陷阱等。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且潜藏着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推动地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传统资源,在某种意义上,这一诉求往往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主流声音,最具代表性的话语是“开发”“利用”。[2]生产性保护因为其权利话语等原因,将文化资源货币化,依靠产值来衡量一个项目的重要性,其本身就是不正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问题,看起来是经济问题,但其本质上是社会问题,其中涉及到的政府工作问题,民间投资问题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怎样进行开发,不仅是国家责任的体现,也是社会公正的表现,同时还是平等发展权利的实现过程。

关于本真性的定义,借用德国民俗学家瑞吉娜·本迪克斯的说法,民俗学的本真性隐含着对真实性的探求,由于这种探求具有多义性和不易把握的本质,学界和社会均难以达成共识。[3]本文所指的本真性是指在时间长河中,除去文化外在模式等变化的部分,而固定保持不变的精神内核。但学界过于追求文化的本真性也会引发出伪造的文化“原生态”等问题。因为文化本身就不是固定不变的,但为了作以展示,就会将其添加上民俗学的浪漫主义色彩,这种浪漫主义色彩满足了他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奇特想象,这种差异性的文化元素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进一步在这种消费力的推动下,更多的“原生态”被制作出来了,被制作的“原生态文化”本质意义上来说就是被消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现状进行展示的文化,如果僵化地固执于民俗文化现象的真实性,就会忽视文化的传承变化特点,抓其型而忽略其髓,所达到的仅仅是博取眼球的作用。

坚持生产性保护的大多来自政府和民间资本,要求坚持本真性原则的大多是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者专家,二者所处的立场不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上就有所差别,归根究底,还是权利话语的博弈。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往往大部分是政府行政主导模式,或者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商业化模式,而富有专业学术背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有时也可能面临被行政同化的结果。

在现如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保护不成反速亡”的案例并不鲜见,所以,如何实现“传承发展”的目标,如何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和保护方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民间工艺类、歌舞艺术类、民俗节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迎合了现代旅游、文化产业等的发展,被施以生产性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古老、神秘迎合了游客的猎奇心理,给当地带来了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原本淳朴不带功利色彩的文化被搬上舞台后,被挖掘、涉及甚至创新、包装,就被得到了误读性广泛传播。如土家女儿会,由传统的男女青年以物换物定情幽会变成了商家推广的噱头,进而演变成了大型歌舞晚会,包括土家的哭嫁习俗、上梁习俗,都是在特定时期特定场合才能进行的活动,如果不分场合进行展示,就是违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功能的伪民俗主义做法,消解了其文化的本真核心。在生产化保护的方式中,坚持文化的本真性,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发展的重要路径。

三.重视文化的本真性才是非遗保护的长久之路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坚持“本真性”原则还是坚持“生产化”原则,实际上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博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投入商业化的大潮中,对于有价值符号,能够带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是政府对于GDP的盲目追求和民间资本逐利行为的结果。这种结果必然会导致对原本平等的文化进行了有价值的挑选,而被认定为没有价值的非物质遗产则被扫入历史尘埃,任其自生自灭。被选定了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所被认为赋予的价值符号,必然会向着“功利”的目的进行转化、变形,失去其本真意义,而这样的文化没有其核心意义,也是走不长久的。笔者比较赞同范生彪老师在其《关于“非遗”保护三个基本问题的话语分析》一文中所引用的一种观点:因为“非遗”作为一笔具有巨大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的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和无形资产,能够真实地、完整地还原和复制出来本身就是最大的成功。所以“非遗”保护需要有超越现实功利考量的眼界和长远的眼光,通过经常的、长期的、政策性的大投入,采取无差别的整体保护措施,致力于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和本真性保护。[4]

恩施州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起源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如石工号子、五句子山歌、太阳河民歌等,都是劳动中产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仪式中产生的陪十姊妹歌,陪十兄弟歌则是哭嫁习俗中的重要一环;习俗中也必不可少的产生艺术,土家上梁习俗中的上梁歌、建房歌。总而言之,鄂西南人民热情洋溢,生活中处处可以创造出艺术来。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鄂西南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了石工行业,石工号子的存在也变得岌岌可危。在建筑行业,现代水泥大量取代传统木工,导致原本传统榫卯结构的木质吊脚楼越来越少。《恩施市生态文化保护规划》中提出了生产性保护、抢救性保护、传承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笔者认为,都不足以达到真正活态传承的目标,要达到真正“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目标,还必须另谋出路。“自然界中的任何物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普遍的相互作用并以场的形式实现”。[5]要保护鄂西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到合理利用,就必须建立起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生活场,物质场,在这个场域里实行传承和发展,保证其本真性,达到和谐统一。

除此之外还要重视传承人的主体话语权利,作为非物质文化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的传承人,在具体展演语境的设置、展演的模式等实施环节上,无疑不具有平等的协商和对话权,他们更是经历着不断被客体化的结果。长此以往,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严重依赖行政动员和商业驱动,也无助于培养和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文化自信。同时,作为中间协调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团体,则难以充分施展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1]陈华文,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几个问题[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2]瑞吉娜·本迪克斯,著.李扬,译.本真性[J].民间文化论坛,2006(4).

[3]刘晓春.誰的原生态?何为本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原生态现象分析[J].学术研究,2008(2):154.

[4]范生彪.何荣誉.关于“非遗”保护三个基本问题的话语分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6(10):8.

[5]杨从党.作物研究过程中生态场理论的应用[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2(4).

(作者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科学发展
推动教学秘书工作科学发展之刍议
多措并举开展“两学一做”促进扬水事业科学发展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启示
文化自信,登高望远
杉树湾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探讨
新疆地区非物质文化旅游经济开发实证分析
我国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以影像为载体的河南非遗文化传播探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梧州龙母文化动画剧本研究
如何使农村幼儿园教学更加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