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职教法的颁布实施,不仅进一步推动了职业教育的改革和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也为职业本科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指引了方向。职业本科院校立德树人应具有时代性、高层次性、跨界性,针对职业本科院校立德树人过程中人才培养定位尚不清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不够契合、协同机制效应尚不明显等现实问题,必须明确人才定位,找准育人方向;强化课程思政,凸显类型定位;构建协同生态,形成育人合力;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型社会赓续奋斗。
[关键词]新职教法;职业本科院校;立德树人
[作者简介]劳家仁(1981- ),男,江苏句容人,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副研究员。(江苏 徐州 22111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建思政教育研究专题重点课题“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协同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J20DJ-01Z)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20-0065-04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职教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涵盖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不仅进一步推动了职业教育的改革和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也为新生的职业本科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指引了方向。目前,我国职业本科院校正处于试点阶段,由于发展时间短,办学规范和立德树人的目标还有待进一步明确,这就需要我们在学懂弄通新职教法的前提下,为职业本科院校达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寻有效路径,以培养具有更高规格、更强复合性和更精深行业性的人才。
一、新职教法背景下职业本科院校立德树人的新使命
(一)职业本科院校立德树人的时代性
新职教法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时期,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型社会的时代产物。新职教法中关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模式,关于五育并举、德技并修的培养理念,关于面向市场、促进就业的社会责任,关于培育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育人宗旨,不仅凸显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特色,同时也赋予了职业本科院校立德树人的时代性。职业本科院校立德树人的时代性凸显在其育人的目标和方向上,即通过立德树人培养具有复合型、精深行业性、创新性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二)职业本科院校立德树人的高层次性
新职教法明确指出:“本法所称职业教育,是指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而实施的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职业本科院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专业知识的培养,更要将职业通用能力作为重点,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育人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落实到育人具体环节。
(三)职业本科院校立德树人的跨界性
职业本科不论从类型教育还是层次教育来界定,都體现出强烈的跨界性。这与职业教育的范畴、领域及实施方式相关,也是跨界复合发展的人才逻辑使然。新职教法相关条款系统地覆盖了多方利益主体和相关者,强调推进多元办学。例如,“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平等参与职业教育”,“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工会和中华职业教育社等群团组织、行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等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参与、支持或者开展职业教育”。这充分体现了“集全社会之力”举办职业教育的跨界性和社会性。
二、职业本科院校立德树人的现实问题
(一)人才培养定位尚不清晰
人才培养定位是决定职业本科院校办学质量的首要条件,清晰、明确的人才培养定位是职业本科院校毕业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由于我国职业本科发展时间短,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办学规范和实践经验,职业本科院校办学过程中容易以普通本科办学定位为参照,人才培养重学术轻技术;同时,因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尚未达到本科层次要求,无法明显区分于高职专科,成为职业专科的“延长版”。因此,职业本科院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应当厘清人才培养的边界,从培养目标、层次需求、规格要求等方面来综合考量。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不够契合
课程建设事关育人质量,也是立德树人工作的关键环节。从课程设置来看,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渗透,其设置之初都应带有立德树人的内涵性和指向性,带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课程责任。但现实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缺乏联动性,专任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往往偏重专业知识基础的讲解,忽视思政元素的融合贯通,即使有心设计课程思政元素,往往也存在生硬植入的尴尬情况。从学生接受的角度来说,学生会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进行有用论或实用论的权衡,尚未认识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作用的隐性育人功效。此外,在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育德,即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而专业课将自身价值匹配于学校的育人目标,往往不同专业具有不同的价值指向,是具有“术”之属性的专业课程。如此一来,“立德”和“树人”便被割裂开来,导致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不能有效联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际课程中立德树人的质量和效果的发挥。
(三)协同机制效应尚不明显
职业本科院校在短暂的发展历程中,尽管已经尝试了多形式的育人探索与实践,但总体来说,其立德树人协同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从立德树人育人主体来看,校内尚未形成完善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司其职的大思政协同工作格局;校外也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校企合作难题,家庭和行业等外界力量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从立德树人协同育人过程来看,以德为先的育人理念不够明显,道德浸润和人文关怀不够充分。此外,还存在“立德”和“树人”衔接过程生硬、不畅的问题。如何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个人成长成才规律,依托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等多元载体,构建衔接顺畅、运转高效的立德树人工作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
三、新职教法背景下职业本科院校立德树人的路径
(一)明确人才定位,找准育人方向
在职业教育体系内,职业本科教育是比高职高专教育更高一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层次内,是职业教育的本科层次。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本科教育既要凸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同时也要兼顾其本科教育的层次地位。在落实立德树人的过程中,职业本科院校应当注重技术技能人才的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一定的创新创造能力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一方面,着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技术应用能力。引领培育适应行业发展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将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实践,利用先进技术来推动社会进步。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具备职业核心素养的职业人。以职业胜任能力为育人目标,遵循工作体系逻辑,围绕国家战略、行业发展重点领域和区域经济技术发展,培养具备先进技术、适应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强化课程思政,凸显类型定位
课程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实施载体。职业本科院校应当注重思政课程的渗透融合,强化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同时深入思考、积极谋划具有职业性和技能性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立德树人工作中主渠道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邀请思政名师、教学专家深入研讨,集思广益,努力推动职业本科院校课程思政改革,充分挖掘具有学院特色和实际应用性的各门专业课程、实训课程、必修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资源,打造一批具有职业性、技术性,适应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精品课程;邀请大国工匠、技术能手、行业专家等育人名师,强化学生对于未来职业的认同感。同时,按照职业本科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形成与课程建设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实践劳动教育在学时学分上的配置比重;着重关注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的匹配度和适应性,及时将行业领域资源和企业先进理念引入课堂,将不断变化更新的行业规范、技术工艺、岗位要求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设计好专业技术教育、基础通识教育、核心技能培训和个性化培训、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模块,推进学生思维认知能力、合作实践能力、职业创新能力等多阶递进培养,达到技术技能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贯通、有机统一。
(三)构建协同生态,形成育人合力
职业本科院校立德树人离不开外界的支持和协同。新职教法强调了协同育人主体的多样性,规定了“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工会和中华职业教育社等群团组织、行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等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参与、支持或者开展职业教育”。所以,除了政府作为主要办学主体外,还要注重发挥企业的协同育人作用,提升校企协同性,支持、鼓励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本科教育,共同推动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依照职业本科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典型特征,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通过构建以理事会、董事会、职教集团、产教联盟等为组织架构,以校企双主体共有共建共管为核心,吸纳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搭建平等协同下的对话交流平台、管理决策平台、技能考核平台等,共同打造基于专业群的产业学院、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建立校企多维多层对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以专业学习和企业实习相交替、学校专业培育和企业技术技能培训相结合、道德教育和技术教育相统一的协同育人机制,为校企双方资源利用最大化、校企文化匹配精准化、技术管理理念实效化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学校层面,倡导“引企入校”,邀请企业协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制定;鼓励专任教师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通力合作,共同研制课堂教学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实用教材,将行业企业的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性任务,加强教材内容与行业企业发展的紧密联系,将企业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融入教育教学。企业方面,可以通过“引校驻企”的方式,为不同专业学生定制实习岗位,进行毕业后定向就业培养。最终衔接好校内专业与校外产业需求、学校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发展标准,建设好既有丰富教学经验又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团队,搭建好产教融合综合性平台,推广好以现代学徒制为特色的“做中学、做中教”双主体培养模式,校企协同将行业企业中对技术技能、职业素养和从业标准的要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四)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科技的巨大进步要求新时代的技术技能人才必须掌握复合的技术技能。职业本科院校以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为定位,理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注重对人才能力素质结构复合性的培养。将人文教育嵌入人才培养过程,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将原本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转向融合工具价值、理性价值和情感價值的跨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强化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的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在培养学生获得技术技能的同时,使学生的能力素质结构得到全面系统的提升,切实发挥育德、成人的实效,将其培养成符合社会价值和基本道德规范要求的现代职业人;通过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和劳模精神的培育,引导学生树立事必求是、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养成对品质、效率的专注精神和热爱岗位、尊重劳动、追求公正的平和心态,锻造创新创造能力,完善专业知识体系,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邢晖.新职业教育法凸显时代性和系统性[J].教育与职业,2022(12):10-12.
[2]李政.职业本科教育办学的困境与突破[J].中国高教研究,2021(7):103-108.
[3]王佳昕,潘海生,郄海霞.技术论视域下职教本科定位与人才培养逻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5):141-146.
[4]徐涵.以法为据推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J].教育与职业,2022(12):14-16.
[5]李俊飞.现代职教体系架构下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5(7):54-56.
[6]李龙山,曹必文.职业院校立德树人的意义、内容与实施[J].教育与职业,2019(19):70-73.
[7]汪永智.关于构建和实施职业院校“立德树人”系统工程几个问题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1(24):79-81.
[8]左春雨.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导向内涵及教学实施的路径、方法、模式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8,27(5):51-55.
[9]杨帆,李茂琴.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实践的现状及启示——基于2019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的分析[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21,23(3):36-43.
(栏目编辑:刘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