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出土唐代铜镜赏析

2022-05-30 10:48郑雅妹
理财·收藏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螺钿铜镜纹饰

郑雅妹

青铜器是古人在社会生活中使用的一类重要器具,广泛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冶炼铸造青铜器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随着中国古代文明程度的发展进步,许多青铜器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而青铜镜却是诸多青铜器中一个特殊的门类,自4000多年前的齐家文化开始,一直沿用至清代,被人们广泛使用了数千年之久。在青铜镜制作、使用、流传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工艺、文化、艺术的微妙变迁,为华夏文明留下了独特的时代印记。

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最初古人照面以静止水面为镜,后来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青铜镜应运而生,它不仅是一种精心铸造的工艺品,也是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实用器。或许是因为青铜镜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图1)。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这里提到的“鉴”就是青铜镜。在中国古代有“破镜重圆”的随葬现象,考古工作者在汉代墓葬中就曾发现两半用来随葬的破碎青铜镜(图2),而关于“破镜重圆”的历史典故出现在汉代之后的南北朝时期,故事的主人公是南北朝时期陈国后主陈叔宝的妹妹乐昌公主和丈夫徐德言,原本恩爱的夫妻二人在陈国灭亡后被迫分离,于是将一面青铜镜分为两半,两人各执一半,作为日后相见的信物,并约定每年正月十五到街市去卖镜以为联系手段。次年正月十五,乐昌公主让仆人拿去隋朝都城——大兴城贩卖,几经坎坷后夫妻终得团聚,留下了“破镜重圆”的浪漫爱情故事。另外,中国古代衙门中悬挂有“明镜高悬”的匾额,“镜”在这里有清正廉洁、公正无私的寓意。

唐代是中国古代青铜镜发展的高峰时期之一,当时的洛阳作为国家的东都,人文荟萃,工匠云集。此时的青铜镜在器形和纹饰方面打破了传统,一改此前的古朴、规矩,出现了葵花镜、菱花镜、方形镜、亚字形镜等,纹饰题材也更加广泛,形成了浪漫豪放、雍容华贵的艺术风格。在工艺方面,创造出金银平脱、螺钿镶嵌、金壳、银壳和铅花等新技法,处处彰显着大唐盛世的欣欣向荣之气。

洛阳博物馆藏的这件金银平脱花鸟纹铜镜(图3)为八出葵花形,直径30.5厘米,1970年出土于洛阳关林唐墓,墓主人是唐代中散大夫、景城郡别驾卢廷芳的女儿卢氏,墓主人下葬的时间是唐代天宝九年(750年)。镜背中间为半圆钮,镜钮四周有两圈银丝,另有一圈银丝组成的绳索纹,将镜面巧妙地分为内外两个区域。镜背通体装饰飞蝶、各色花卉与口衔绶带的鸾凤,以金、银丝片装饰,雍容华贵,美轮美奂。

用金、银装饰金属器具的工艺在中国由来已久,早在东周时期就出现了相关的错金银工艺。而金银平脱工艺盛行于唐代,它将中国古代髹漆与金属镶嵌两种技艺相结合,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同时也极为耗时费工。

古代匠师在制作此类器具时,先将大漆涂刷于铜镜表面做地,然后把事先剪裁、錾刻好的金银丝片黏附在漆地上,经过反复多次髹漆后,再进行干燥、打磨、推光等步骤,使金银丝片与漆地紧密而自然地结合。

洛阳博物馆藏的这件孔子遇荣启期铜镜(图4)为八出葵花形,直径12.9厘米,出土于洛阳市北郊。镜背中间为圆钮,钮上方有铭文三行“荣启奇问曰答孔夫子”。镜钮左侧老者为孔子,他头戴冠,广袖长袍、衣纹简练,右手拄杖,左臂扬起,仿佛正在提问。镜钮右侧为荣启期,他头戴高士冠,身体向一侧倾斜,右手肘抬起,左手持琴,仿佛正在应答。镜钮下方有一棵垂枝树木,反映出两人相遇在郊野。

此类铜镜又称为“三乐镜”,这个名字来自孔子与荣启期的历史典故。这面铜镜铭文中提到的荣启奇,即春秋时期著名的隐士荣启期,字昌伯,相传孔子曾与他相遇对谈,留下一段佳话。据《列子·天瑞》记载:“孔子游于太山,见荣启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孔子问曰:“先生所以乐,何也?”对曰:“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而吾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得终,当何忧哉?”孔子曰:“善乎!能自宽者也!”

孔子和荣启期同为春秋时期人,此时周王室衰落,各国诸侯频繁发动战争、相互吞并,他们相继争霸中原,导致礼崩乐坏,社会的动荡使人们内心难安。而身处乱世之中,荣启期不同于常人,他既不追求名利和物质生活的享受,也不悲观沮丧,而是特立独行,选择远离朝堂、避世隐居,遵循自己的处世之道,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他心中的人生“三乐”,除了男尊女卑的思想糟粕不可取之外,那份来自乐观豁达的快乐和知足常乐的平常心,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洛阳博物馆藏的这件海兽葡萄纹铜镜(图5)为圆形,直径13.7厘米,洛阳市新安县出土。镜背正中有一兽形钮,周围采用浮雕工艺饰有海兽、葡萄、鸟兽等纹饰,画面分布错落有致、主次分明、繁而不乱。

海兽是唐代铜镜中颇有神秘色彩的纹饰,关于它是哪种动物有多种观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它是古人将狮子与西海传说相结合创造的形象。中国并非狮子原产国,而是通过进献的方式自西域地区传入,据史料记载可知,在东汉时期西域国家多次向中国进献狮子。

葡萄同样是一种来自西域的物种,早在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将葡萄种子带回长安城的上林苑种植,而在唐代人们更是对它钟爱有加,甚至出现了许多与葡萄有关的诗句,比如王翰《凉州词》中就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名句。而葡萄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在中国人心中又有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

唐代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空前繁荣,尤其盛唐时期军事强大,国力强盛,外交活动频繁。作为唐代东都与武周政权的“神都”,当时的洛阳是人口百万的国际大都会,各国使臣商旅络绎不绝,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此类题材的青铜镜是唐代青铜镜的典型代表,在唐高宗和武周时期较为流行,一般多以海兽和葡萄为主要纹饰,形制多为圆形,也有少量菱花形或方形,它们是唐代丝绸之路繁荣的见证。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的这件高士宴饮螺钿镜(图6)为圆形,直径23.9厘米,1955年洛阳市涧西区唐墓出土。镜背中间有一圆钮,通体使用螺钿装饰各色纹饰。镜钮上方中间为一棵花树,树枝纤细,盛放的花朵构成了茂密的树冠,树冠右上侧是一轮明月,各种禽鸟于花树间穿梭,一只猫或狗在树下端坐,呈现出一种鸟语花香的美妙氛围。镜钮两侧各有一位男子,头戴冠、衣着宽袍大袖,两人相对坐于树下,神情恬淡悠然,一人正在弹奏阮,一人手握酒杯静赏乐曲,画面宁静祥和,显示出两人之间的默契。其中执杯者身旁有一盆一壶,侍女站立于身后,双手捧盒,一副恭敬的模样。镜钮下方饰有姿态各异的禽鸟在山石间起舞,画面美好而浪漫。

螺钿工艺在唐代较为流行,因此出现了用这种工艺制作的青铜镜,主要流行于唐玄宗李隆基及稍晚一些这段时期,其他时期较为罕见。这种工艺是用螺蚌贝壳雕制成各种图案,以大漆作为黏合剂粘贴在青铜镜背面,然后经过修饰后在螺钿表面雕刻纹饰。与金银平脱工艺相比,它们同是中国古代髹漆与金属镶嵌技艺的结合,但由于使用材质不同,呈现出的艺术效果也不尽相同。

这件青铜镜的纹饰分布疏密有致,营造出一种富有意境的美感,螺鈿表面的纹饰细致精美,呈现出华美莹润的艺术效果,是唐代铜镜中难得的精品。

猜你喜欢
螺钿铜镜纹饰
纹饰艺术在石材装饰中的应用
蜡染的纹饰探讨
新乡市博物馆藏铜镜
螺钿镶嵌工艺概述
分析漆器中的螺钿镶嵌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建平博物馆藏辽宋铜镜简述
蒲美合作品选
雕漆纹饰的修复
花梨木嵌螺钿玉石人物图顶竖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