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博物馆藏铜镜浅析

2022-05-30 10:48王娟
理财·收藏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铜器梳齿铜镜

王娟

青铜镜为先人服务了3000多年,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案华丽,铭文丰富,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文化遗产中的至宝。

众所周知,铜器出现在距今约1万年前。考古学表明,中国铜器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铜器包括红铜、黄铜、青铜、小型工具和装饰品,表明人们掌握了冶炼、铸造法,掌握了雕刻铸造青铜器的一系列技术。商代中期铜器在铸造工艺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细纹,具备了商代几乎所有的器种,出现了铭文。商代末期铜器种类丰富,装饰繁盛,铭文字数越来越多。西周早期铜器继承商代晚期传统,西周中晚期衰落,纹饰简单化,到春秋中期出现新风格。从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铜器装饰一般采用金银、金象眼、针刻等新技术。战国末期日用铜器增加,转变为规格化和朴素的作风。秦汉铜器仍延续这一趋势,只有许多素面、铜镜造型、花纹不断发展。

铜镜在商代是作为祭祀的礼器出现的,从春秋战国到秦朝,国王和贵族才能用到,到西汉末期,铜镜逐渐进入民间,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

铜镜是古代照脸用的工具,因為它是一种梳妆用品,制作相当讲究,不仅形状精美、铸造精致,而且装饰着精美的花纹和富有生活气息的铭文,因此也是一种极具观赏价值的工艺品。在中国历史上,青铜镜为先人服务了3000多年,自从玻璃镜问世后,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历史文化的珍品。

铜镜造型都很美观,也为各部位命名,习惯性的叫法有形制、镜面、背面、纽扣、纽扣座、内区、中区、外区、边缘、环带等名称。

形制:也称为镜形,指铜镜的平面形状,如圆形、四边形、菱形、向日葵形、有柄镜等。

镜面:镜子的正面,光线可以照亮容颜,没有任何装饰。

镜背:铜镜背面一般铸造镜扣和各种纹饰,也有只铸造镜扣的素镜,有铭文的也在背面。

纽扣:一般铸造在镜背中央,有孔可以系带子,从而可以拿在手里或系在镜台上,常见的有桥形(弓形)、乳形、弦纹、圆形(半球)、兽形等。

内区、中区、外区:镜背向内向外配置的纹饰各区间,即以镜扣为中心配置的几个同心圆带,靠近扣的部分为内区,其外为中区或外区。但是很多镜像都没有被分割。

扣环:扣及扣环周围、扣环装饰部分。例如:四角座、圆形座、花瓣纽扣座、珠子纽扣座等。有的铜镜没有扣子架。

边是指镜像的边。

环带:镜缘的纹饰。

铭文带:指镜背上铸造的文字,呈环状排列。

铜镜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陶器发明之前,用自然界的河水、池塘的水、泉水来反映。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陶器的发明和普及,人们开始用陶鉴(盆)盛水照容。青铜器发明后,受铜刀、斧头、戒指、铜泡等光泽表面成像的启示,发明了铜镜。铜镜发明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受到技术和社会等的制约而没有得到普及,所以使用铜盆加水反映。只是到了工商业高度发展的西汉时期,铜镜最终取代了陶鉴和铜鉴的地位。

汉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第一个强盛时期,封建经济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在汉代,许多青铜日用品被漆器和瓷器所取代,而铜镜发展迅速,成为汉代青铜产品中最多的产品之一。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汉镜出土数量最多,普遍使用,汉镜不仅数量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高密是汉代侯国之一,文化发达,经济繁荣。境内出土的铜镜众多,铸造精美,品种繁多,体现了精湛的铸镜技术。高密境内出土的有蟠纹镜类、草叶纹镜类、星云纹镜类、连弧铭文镜类、重圈铭文镜类、多乳鸟兽纹镜类、博局纹镜类、变形四叶纹镜类、神兽纹镜类等13类之多。出土的铜镜中,双羊后塔庄最具特色。

后塔庄位于峡山水库东岸,1982年9月,一名村民在自留地采土时,挖掘30厘米后,发现生锈的汉代洗铜,洗中有铜钱。铜钱多为串,有“大布黄千”“货泉”“大泉五十”几种,同时还有“钟”“奁”“钩”等。周围又发现了一个破铜箱和一个铜镜。当时,高密县图书馆文物干部接到消息后赶赴现场,在长、宽250米的范围内进行调查,均未在周边发现遗址和建筑用地。没有发现其他遗迹,估计是窑藏。后塔庄出土铜镜30面,其风格几乎是新朝至东汉初期研究高密汉代历史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实物资料。

四神纹镜(图1),直径19.3厘米,边缘厚0.6厘米。半球扣,圆扣座,座外扣座一周装饰9个小乳钉,中间装饰着花草图形和铭文。其外包装方格,装饰4个大乳钉,以其为界线划分4区,内装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四神也被称为“四灵”,古代被认为是东、西、南、北各住一方的神,有驱除灾祸驱邪的能力。《三辅黄图》记载:“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外区装饰梳齿纹一周,近缘带装饰草纹一周,内似乎有缠绕的鱼纹。这面镜子部分附着枣皮锈,材质稍粗。

规矩青龙白虎纹镜(图2),直径11.8厘米,边缘厚0.4厘米。半球形扣,柿子茎纹扣座,座外包装框,框四角与外周四个三角纹相对,将镜内区分为四等分,内饰规则纹与飞青龙、白虎各二。外区装饰一圈梳齿纹,近缘装饰一圈宽锯齿纹。这面镜子全身乌黑,微微泛出幽玄的光芒。规则纹又称博高纹,镜纹有规则的TLV形装饰形式。规矩是古人使用的两种工具,用规画圆,用矩画方,根据《荀子赋篇》,称为“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博高是古代赌输赢的国际象棋游戏,规则镜的纹路极其相似。规矩镜是汉镜发展中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也是汉镜中最好的一种。

七神纹镜(图3),直径16.7厘米,边缘厚0.6厘米。半球形纽扣,圆纽扣座,纽扣座外一周装饰有9个小乳钉,中间装饰着鸟形纹饰。它的外包装是缠绕的丝带和锯齿形一周一周地缠绕在一起。镜内区外围用7个小乳钉(又像7个小型铜镜)隔开,内饰7只神兽,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麒麟、鹿、鹤。外区梳齿纹和锯齿纹分别为一周,近缘带平缓卷云纹为一周。这面镜子外表晶莹剔透,铸造工艺精湛。

汉昭明铜镜(图4),直径11.9厘米,桥形钮,连弧纹纽座,座外饰两周栉齿纹,内为铭文带,铭文为“内清质以昭明,光辉像夫明,心忍扬而厚忠,然雍塞而不泄”。此镜做工精巧,是镜中精品。这些汉代铜镜,就其风格而言,大都在西汉末年至东汉初期,体现了汉代高密王国高超的铸镜技术,是研究高密汉代历史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实物资料。

昭明连弧纹镜(图5),直径11.6厘米,边缘厚0.4厘米。半球形扣子,圆扣座,座外装饰连弧纹和梳齿纹各一周,外有铭文带,铭文为“内清清晰,光为象夫日”。外区绕梳齿纹一周。宽素缘。这面镜子镜面发光,能看人。走出同一个地方,有好几枚与此镜外形相似的铜镜,铭文不同,分别是“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心骤然增高原忠,然雍塞不漏”“内清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不漏”“内清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

四乳四虺镜(图6),又称变形四螭纹镜。桥形扣,圆扣座,座外裝饰两周梳齿纹,中区四乳间环绕四虺(螭),虺与虺之间有不同符纹饰,素缘宽窄不一,镜的直径7.2—10.5厘米之间,一般为8厘米;缘宽0.6—1.5厘米,一般为1厘米左右。

汉神兽铜镜(图7),直径16.55厘米。铜质,圆形,桥形钮,圆钮座,座外有9个小乳钉,小乳钉间有小鱼图案。小乳钉之外有一周曲线纹和一周锯齿纹,锯齿纹外有7个大乳钉,大乳钉之间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及其他神兽。缘部饰变形云纹、栉齿纹和锯齿纹。

除此之外,馆藏铜镜还有宋花鸟纹带柄铜镜(图8),长20.2厘米,直径10.7厘米。铜制的,圆形有花纹。圆形镜面排列在“玉凤”的上下,嘴里叼着菱花,双穹展开翅膀相对,圆形造型都像剪纸,描写手法新颖,镜体光彩夺人,是镜中的杰作。

明八角五子登科铜镜(图9),直径4.5厘米。铜质,八卦形,座外有铭文“五子登科”。外区是星纹,寓于宇宙之间,学文在上,意味着儿童多学博才,希望永无止境。

古时的铜镜需要常磨才能照影。如果不能照影了,就被称为“昏镜”或者“尘镜”,需要请人打磨。高密逄戈庄的清代著名诗人刘堮,字峻若,号澹园,增监生,著有《挹秀山房诗集》《西江一櫂》等集。他和刘墉是堂兄弟,刘墉排行十一,他排行二十六。他有一首《拟元人作六首·尘镜》诗,叙及昏镜需要常磨之事,诗曰:“团团匣中镜,屡照不知疲。秋水忽自失,片云如可披。微尘解蔽翳,物象自妍媸。皎洁岂终掩,洗磨当及时。”职业磨镜人往往被称为“磨镜客”。

旧时的铜镜,既是家庭必备实用之物,又有文化艺术功能,历来成为文人话题。隋朝时有杨素成人之美助人夫妻破镜重圆的故事,尽人皆知。后人常常把铜镜作为定情、传情、寄情之物写于诗画之中。铜镜大约使用了3800年,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各种金属器件中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诸多影响的器物。

猜你喜欢
铜器梳齿铜镜
新乡市博物馆藏铜镜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建平博物馆藏辽宋铜镜简述
一种梳齿平整器的分析方法
由新见阳小叔父鼎看叔姬鼎等铜器及相关问题
寿县朱家集楚铜器“前”字补说
渐开线齿廓链轮梳齿刀的设计
撕一撕 贴梳齿
铜婚
辽宋金铜镜辨识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