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你信任我了吗?

2022-05-30 10:48许丽芬
师道 2022年10期
关键词:言行信任妈妈

许丽芬

我走进教室时,满江正抿着嘴、满脸愤怒。他红着眼睛斜瞪着班主任,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梗着脖子,双手紧握拳头,看上去随时都可能爆发。老师正与他对峙着,近距离地举着手机要拍他的脸。我心里一惊,担心就此激化他濒临崩溃的情绪,甚至伤及老师。四年级的男孩,长得很高大了,一旦失控,是会突发暴力的。我一时紧张,很小声地叫了起来:“哎,先不要拍。”不想,老师立即炸开了,大声说:“我就要拍,我就要把他这个样子拍给他妈妈看看!让他妈妈看看他是什么样子!”满江并没有因此而松懈下来,他的怒气似乎更暴涨了。我轻轻问了两句,没有任何缓和的迹象,自觉此时不能再多做什么,就去处理自己的事了。后来,满江和老师离开教室去办公室处理刚才的矛盾,他一整节课都没有来上课。这个班级多次因为这样的事情而影响了语文教学。

这种场景,大概是比较日常化的。每个人都有表达情绪的权利,每个老师都有自己处理日常的方式,多数老师也都有自己信奉的一套法和术。我担忧的是,愤怒的当下教师对着学生的脸拍照带来的潜在危机,哪怕不在愤怒的当下,拿手机对着孩子的脸拍下他难堪的一瞬间,对心灵的伤害也许是长久而难以描述的。

前不久,课堂上学生在做练习的空儿,我一边巡视,一边用手机给家长做反馈(我课时多,如果没有及时反馈,很容易就忘记了,为此,我只能抓到时机就反馈)。走到清风那里的时候,他正在玩(他有注意力缺陷,很难在课堂上安静下来)。我在他身边站定的时候,他突然站了起来,像条件反射一样,警觉地说:“你拍了什么?”我吓了一跳:“没有啊,我没有拍!”我很小声地回应着,怕干扰了大家。“你拍了什么?你不要拍我,也不要发给我妈妈!”他激动起来,伸手要来拿我的手机,甚至要跟我打起来了。我意识到了他内心的紧张与恐惧,轻声说:“哦,你误会了,我没有拍照,是在发信息给可乐的妈妈,告诉她可乐今天在课堂上非常认真。”“真的吗?”他声调降低了下来,眼里的锋芒也收了起来。“来,你看看。”我把手机给他看,把正在发的信息给他看,他看了,放松地坐了下去。“你怎么会认为我拿着手机就是在拍你呢?”我很轻很轻地问他。“我也不知道……”他眼神飘忽,不太情愿地支吾着:“就是……以前,要是我在课堂上没有听课……在玩的时候,就会有老师拿着手机对我拍照,然后,我回家就会被妈妈打,我就知道他们把照片传给我妈妈了。以后,我就形成了这样的直觉,只要有老师的手机对着我,我就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他黯然地说着,我突然心酸起来。“你认为我也会这样对你吗?”“不会。可是,我已经形成了直觉,看到你拿着手机,我就忍不住……”“嗯,我知道,过去的事情给你造成了很深的困扰。你会慢慢好起来的,这种直觉会消失的。你看,一直以来我给你妈妈的反馈,都是肯定你、帮助你的。”“嗯。”“现在,你信任我了吗?”“……嗯。”他迟疑了一下,很小声、很不确定地应了一声。我离开他的位置,他开始收拾桌面,把垃圾收了起来。他一直受困于這个问题:一到上课,就会不停地玩粉笔灰,玩纸屑,沉迷在自己的“无目的世界”里。

事实上,清风是非常信任我的,他跟爸爸去医院回来的路上,爸爸让他给几个人排“信任顺序”,他把我排在了第一位。在他的信任系统里,我一直比他的爸爸妈妈更安全更可靠。然而,面对手机,他还是迅速地反弹到了警戒的状态,可想而知,过去的这个举动对他造成了多大的负面影响。从这里也可以追溯,过去的他为什么那么容易歇斯底里,为什么对老师那么强烈地对抗、不服从。《分心不是你的错》的作者说:“学校的经历可以建立学生自信和学习的基础,但是也可以毁掉他。”除了他自身发育的困扰之外,外在的激化应该也是不容忽视的毁坏力量。

从这些案例里,我想到了三个问题。

第一,面对学生,教师的第一职业身份是理性的帮助者——引导、疏通、心理支持、提供策略。从教师的职业身份来看,把一个小学生的表现当作证据拍下来发给家长,是对自己应有的职业理性的弱化,也是对教师职业素养的不自信。一个人,一旦成为教师,走上讲台,面对学生,他必然就要摆脱“自然人”的诸多情绪需求,而把教学日常所有发生的事情都自觉地转化为“教育现象”。无论是学生发生冲突,还是学习出现滞后,教师最好的身份是在心理上向后退,退到一个可以看到“现象全景”的距离上,做出理性反应,并分析现象背后的关联,再给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引导策略。就像一个医生,看到病人的病情,他查看、诊断、开出药方、提供建议与安慰,而不是对病人愤怒地大喊:“你为什么弄出这么难的病来为难我!”

第二,师生的信任关系,仰赖教师的言行。在学校,对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最具影响力的是教师的日常言行。日常,微小、琐碎而极具渗透性,它几乎构成了一个孩子学校教育的生命土壤,孩子们通过教师对待他以及同学的言行而实现对“未来社会”的认识,他们在这里逐渐地形成了看待人与事的价值判断和思维方式。他被如何对待,就是他感知整个社会的心灵基础。被真善美包裹,他感受到的是安全;当遭遇敌意时,他必然呈现出本能的对抗,或者必然地呈现出退缩与承受的委屈。这是认知偏离与扭曲的开始。就像清风,他在被多次拍照与母亲的打骂中,形成了对手机拍照的条件反射。这种扭曲的认识所形成的伤害,谁也无法丈量它的深度。很显然,这不应该是学校赋予他的“教育底色”。一个孩子对学校最初、最纯真的信任被摧毁了,是否还能建立起来,是一个深渊般的未知。

第三,信任是最好的情绪“灭火器”。一个人在情绪高涨的状态,是无法思考的,更无法认识自己的言行。发生冲突,放下“对错”“是非”,先让情绪缓和下来。如何让冲动快速回落?始终信任冲突的双方都是好孩子。始终守持这样的信念,你只需多一点耐心。你可以轻声招呼,让最愤怒的一方离开现场,比较平稳的一方回到课堂;给水喝,给纸巾擦泪、擦汗,让他感受到你的安全与友好;不加评判、语气平和地询问:“发生了什么事?”安静地听他讲述,及时追问具体的细节。当他发现你值得信任,他在讲述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地厘清头绪,并发现自己的问题。此时,再来与他谈利害,谈改变,就变得“水到渠成”。如果我们可以做到把每一次冲突都转化成学生的一次自我认识与启发,那么,每一次冲突都会变成学生心智成长的加速点,并使师生的信任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固。再面对冲突,你的心就有着落。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龙岗区宝龙学校)

责任编辑 晁芳芳

猜你喜欢
言行信任妈妈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请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不会看钟的妈妈
信任
妈妈去哪儿了
妙语连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