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背景下黄梅戏音乐的传播效果分析

2022-05-30 10:52:58王高翔
艺术科技 2022年12期
关键词:传播效果发展路径融媒体

摘要:黄梅戏是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其剧目内容贴近生活,表演真实,剧目音乐婉转动听,广受观众欢迎。融媒体背景下,黄梅戏音乐的传播结合融媒体,迎来了新的发展。文章以当前融媒体背景下黄梅戏音乐的传播为研究对象,探讨黄梅戏音乐的传播效果、传播劣势及未来传播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融媒体;黄梅戏音乐;戏曲;传播效果;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2-0-03

21世纪,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由此诞生了新的媒介——融媒体。它主要是指利用多种融合传播平台,将既有的共同点、又有互补性的广播、电视等不同媒介,在人力、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1],实现多种资源融合发展、多种内容形式兼收并蓄、多种宣传渠道融合。

黄梅戏产生于田间地头人们的劳作中,因此关于黄梅戏真正的产生年代已无从考证,但是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其产生的大致时间为清乾隆末年。关于黄梅戏的产生地点也众说纷纭,如湖北黄梅县、安徽安庆、安徽宿松等不同地点,甚至在历史中黄梅戏起源各地之间还产生了争执,使得黄梅戏文化变得分散。对此,政府统一了思想意见:合力发扬传统文化。

黄梅戏有众多经典剧目,如小戏《夫妻观灯》《对花》《牛郎织女》等,也有众多优秀表演人才,如早期女性演员胡普伢、男性演员丁永泉,鼎盛时期女性演员严凤英、男性演员王少舫,新时代女性演员马兰、男性演员张辉等。在优秀剧目和一代又一代人才的铺垫及其传承下,黄梅戏音乐形成了优美欢乐、淳朴清新、细腻动人的特点,经过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融媒体传播等多个渠道,传播范围越来越广,传播受众越来越多,并且伴随着多样化的传播渠道从安徽当地走向全国各地,走入国际,获得大众好评。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通过融媒体的传播,黄梅戏音乐逐渐广为人知,但也出现了音乐同质化、随意改变黄梅戏演唱风格的弊端。因此,关于传统黄梅戏的音乐传播,扎根传统黄梅戏沃土、创作新时代的黄梅戏音乐显得尤为重要。

1 融媒体背景下黄梅戏音乐的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是传播活动的试金石,是所有传播者的共同追求[2]。同时,传播效果受到传播者(黄梅戏从业人员)、媒介(融媒体)、接受者(受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每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带来不同的传播效果。

1.1 实现音乐的大众共享、共同参与

大众共享、共同参与,指音乐的传播不再局限于黄梅戏从业人员,每一个个体都是黄梅戏音乐的传播者。如在抖音软件上,黄梅戏表演者、学生通过拍摄演唱视频传播音乐,喜爱黄梅戏音乐的人民群众也可以通过自娱自乐、拍摄视频的形式传播音乐。在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软件中,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黄梅戏音乐的传播者,都将为黄梅戏带来新的观赏体验,如由慕容晓晓演唱的黄梅戏,在抖音上掀起模拟演唱的热潮。融媒体集视听、评论、宣传于一体,实现了黄梅戏音乐传播的人人可参与、人人可评论,形成人人皆是演唱家的现象。

1.2 倒逼黄梅戏自身的改进

黄梅戏从清朝走来,历经沧桑依旧挺立,这离不开黄梅戏自身的变革。一代又一代的黄梅戏人坚持不懈,实现了黄梅戏“梅开三度”的佳话。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提升黄梅戏演艺人员的地位,使其无生活后顾之忧,本意是为了促进黄梅戏传播,但却使部分黄梅戏演艺人员产生惰性,懒于创新,钟爱“啃老本”,导致黄梅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受到阻滞。如今,在融媒体时代下,越来越多的演艺人员使用融媒体展示自身的才艺,创新黄梅戏的音乐形式,将其与新时代的音乐结合,如在流行音乐中加入戏词的唱腔等,使得众多网络用户纷纷模仿传播。由此可见,黄梅戏要实现可持续传播和发展,归根结底就需要创新。

1.3 使大众热爱传统文化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黄梅戏不论是在音乐上,还是在剧目上,都曾遭遇冷却期,不被年轻人重视,观众趋于老龄化,使得其整个戏曲文化处于艺术的边缘地带,部分人开始发出戏曲即将灭亡之声,提出戏曲无用论的观点。而融媒体的出现缓和了这一遇冷现象,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视频、自身体验的形式发现戏曲的优点,如使人静心、锻炼人的耐心,甚至有年轻人乐于去学习戏曲,争当戏曲传承人。此外,还有越来越多的人爱上戏曲的化妆形式,在网络平台分享自己的化妆成果,这些变化让戏曲再次走入年轻人的视野,促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了解黄梅戏,哼唱黄梅戏。中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大国,如果一味接受西方文化,而将自身的传统文化束之高阁,是文化的悲哀,更是时代快速发展下国人的悲哀。而融媒体起到了弘扬传统文化的有力作用,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使中国人民敢于大踏步地发展自身文化,有利于早日实现中国梦。

融媒体背景下,对黄梅戏音乐的传播实现了人人参与,激发了演艺人员的创新精神,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故融媒体的发展对黄梅戏的音乐传播效果大有裨益。

2 融媒体背景下黄梅戏音乐的传播劣势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因此,融媒体在为黄梅戏带来好的传播效果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

2.1 同质化严重

在各大软件平台中,黄梅戏音乐里出现最多的是《天仙配》中的“天宫岁月太凄清,男耕女织度光阴”,《女驸马》中的“我考状元不为把名显,为了多情的李公子”等,这些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曲目。有的视频由个人单独上传,所配的图片、视频质量较差,模糊不清,图片带有水印,音画错位等,使得人们的观赏体验不佳,还会使不了解黄梅戏音乐的观众误以为黄梅戏的经典音乐就只有几首,产生厌烦感,对黄梅戏产生抵触心理。因此,關于黄梅戏音乐在融媒体背景下的发展,应该意识到每个人都是融媒体的参与者,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人,会形成不同的审美观,可以在发布黄梅戏视频时扩大曲目内容的分享范围,在普及更多黄梅戏曲目的同时也能迎合多元化的受众,这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

2.2 音乐沉溺化,不利于人们享受现实生活的美好

当下,融媒体快速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爱上看短视频,并且一看就是数个小时,影响了正常的生活,使人们进入“信息茧房”却无法自拔。与此同时,在各个软件上都可以看到模拟演唱的形式,软件自动匹配音乐,表演者只需张嘴对口型即可,简便、快速、易操作,表演者都能成为视频的创作者。观众初次观看时新鲜感极强,但深层次探究后,会发现此种音乐传播方式的效果并不好。真正有效的音乐传播可以带动每个人参与其中,但模仿演唱这种形式中,本人并没有参与进去,反而会给受众带来音乐学习十分简单的错觉。黄梅戏音乐的特点是欢快中带有严肃的性质,对口型的演唱形式忽略了戏曲的严肃性,是对戏曲的不尊重。

优秀的音乐传播是受众可以适度欣赏并发表自己的意见。融媒体中内容的制作者为了吸引流量,使得音乐内容变得劣质化,如一些网红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故意调整黄梅戏音乐的唱腔,身着不符合黄梅戏特点的服饰,在获得众多流量的同时却忽视了背后的传统文化。音乐沉溺化给受众与传播者都会带来不良的传播效果,受众表现出对黄梅戏音乐的不尊重,传播者也将陷入“流量至上”的怪圈,忽视文化的本质。

2.3 版权意识差

在过去,国内盗版猖獗,经过国家大力禁止后,盗版现象有所收敛,而融媒体的发展,逐渐培养起人们知识付费的意识,但通过融媒体传播的黄梅戏音乐将会使国人的版权意识再次淡化。如剧院通过融媒体上传院内的演出视频,使观众了解剧院的戏曲动态,起到扩大宣传的作用。但在一些软件中,有心者通过截屏、录屏的方式,忽视本该属于剧院的版权,随意传播剧院演出视频,给剧院带来损失,不利于剧院宣传黄梅戏。

针对版权意识差的问题,首先,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强化人民群众的版权意识;其次,平台可以通过加水印的方式,保护发布者的版权,比如今日头条通过积分制的方式加强版权保护,一旦发现有创作者私自使用他人视频,将会削减积分,并减少流量推荐,与利益挂钩的版权保护更加具有震慑作用[3]。

针对融媒体背景下黄梅戏音乐的传播效果弊端,如果不加以遏制,任其随意发展,将会不利于黄梅戏音乐的传播,也不利于黄梅戏自身的发展,更不利于传统戏曲的传播。

3 融媒体背景下黄梅戏音乐传播的未来之路

针对融媒体背景下黄梅戏音乐传播的未来发展,应该从传播弊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需要政府、平台、创作者及用户的共同努力。

3.1 政府应该针对平台加大监督力度

政府应该针对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加大监督力度,如曾经在快手中出现的浪费食物的现象,经过政府的整治后,创作者转向新的创作角度,开始创作吃健康食物、适量点餐的视频。黄梅戏音乐的传播同样需要政府的监管与整治,如针对侵权现象,政府需要完善法律。融媒体是新型平台,政府的管理稍显滞后,因此,必须尽快转变管理方式,将线下管理和线上管理相结合,加大侵权行为的整治力度,营造清朗的视频创作环境。

3.2 平台应该树立社会责任心

平台在发展中,不应仅考虑经济效益,还应树立社会责任心。一些直播平台在发现不文明的直播行为后,并没有加以制止,反而恶意购买热搜,吸引更多的人关注,这严重危害了网络用户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针对这种网络乱象,平台应该明确自身的定位,应该明确审核标准,加大审核力度,应直接过滤不良视频并给予相应的创作者审核不通过的反馈,而对积极创作原创音乐的创作者应给予激励,通过惩奖结合的方式激发创作者的积极性。针对能力不够或者没有足够技能上传视频音乐的创作者,应加大扶持力度,如今日头条开设西瓜创作研究中心,以视频的方式告知创作者应该如何上传视频、如何提高审核通过概率。这些措施都可以更好地保护原创,激发创新能力,同时还能营造清朗的网络平台环境。

3.3 创作者要敢于创新

创新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戏曲音乐来说也是如此。黄梅戏音乐在早期发展阶段,主要是由人演唱,并没有音乐的加入,这是因为黄梅戏来自田间地头,是人们闲暇时的娱乐形式。在经过多次传播后,黄梅戏的音乐借鉴了京剧的音乐形式,使用大锣、圆鼓来伴奏。在黄梅戏电影发展时期,主要是人声的演唱加音响,配音的形式,带来视听结合的感觉,黄梅戏电影的出现是黄梅戏发展的高峰期,给观众耳目一新之感。

融媒体背景下,音乐的传播主要靠网络播放,此种播放形式优劣并存,好处是演出方便、简单、省事省时,而弊端是此种录播的形式带给人的沉浸感较弱。换言之,传统的音乐表演是伴奏跟随人声进行演出,而录播的形式是人声跟着伴奏进行演出,演员的沉浸感变弱,观众的沉浸感同样也变弱了。融媒体背景下,线上同样可以使用伴奏,这使得观众更加清晰地了解伴奏之间是如何配合形成天籁之音的,真正做到扎根传统土壤、结合现代科技,促进了黄梅戏音乐的传播。

3.4 受众应该提升审美水平及增强版权保护意识

文艺作品是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提升而发展的,如果受众的审美水平停滞不前,文艺作品也会原地踏步。提升审美水平的方式多样,如观看多类型的戏曲音乐形式,加深对戏曲的了解,知其所以然,知其未来的发展,审美就会自然而然地提升。增强版权保护意识的主要途径是政府的宣传、平台的监管以及自身的自律,不能为了免费而忽视版权,最终得不偿失。

黄梅戏音乐未来的传播,不单单只有音乐一个方面,更有黄梅戏自身的整体传播,音乐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以小见大,才能洞察黄梅戏整体的未来传播路径。

4 结语

融媒体背景下,黄梅戏音乐的传播效果有优有劣,优点是黄梅戏音乐的传播形成大众共享文化盛宴的局面,倒逼黄梅戏自身的改进创新,使中国人更加热爱自身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但是如果过度使用融媒体,将会带来传播内容的同质化、劣质化,受众沉溺融媒体无法自拔,淡化用户的版权意识。面对弊端,需要政府加大监督力度、平台增强社会责任心、创作者提升创新能力、受众提升审美水平并增强版权保护意识,多方共同配合,促进融媒体背景下黄梅戏音乐的可持续传播。

参考文献:

[1] 阎安.融媒体时代视听节目策划[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20:2.

[2] 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65.

[3] 伊麗媛.融媒体时代音乐文化传播特征、困境与策略[J].传播文化,2020(12):25-28.

作者简介:王高翔(1996—),女,山西长治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戏剧影视史论。

猜你喜欢
传播效果发展路径融媒体
明星微博在社会公益活动中的传播功能与效果研究
企业微信生态圈的信息传播机制及效果分析
中国市场(2016年41期)2016-11-28 05:51:57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今传媒(2016年10期)2016-11-22 12:21:21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试论全媒体时代儿童灾难新闻的审美
新闻爱好者(2016年9期)2016-11-15 19:34:00
我国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传播效果及影响因素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民营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路径探析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