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和城市智慧化的推进,景观构筑物的装置化倾向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文章对景观构筑物的装置化进行研究,提出景观构筑物装置化的三条发展路径,即装置艺术作品的景观构筑化表达、景观构筑物多功能复合后的装置化呈现和自主意识的景观构筑物装置化设计。三条路径并举,可增加景观的动态化内容,让景观更加鲜活。
关键词:景观构筑物;装置艺术;装置化;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1-00-03
时下景观设计师们综合考虑景观设计的方方面面,打造整体协调、风貌一致的新空间环境,以追求视觉协调和使用便捷,但也存在潜在风险,即可能导致个性化的鲜明特色消失和偶发事件无法产生。而空间里的艺术作品恰恰可以展现鲜明的艺术特色,引发民众的参与和偶发事件的产生,成为景观整体规划的有益补充。当前景观都市主义理论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导理论,其强调景观是所有人文过程和自然过程的载体,所以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创作被纳入景观的范畴之内,和景观有了更多的交集。
当代景观设计师认识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表达,环境艺术、装置艺术的体验,多媒体艺术的空前繁荣,都为景观创新提供了创作的灵感源泉[1]。当有了这种意识之后,其便主动在景观设计中引入更多设计内容,尝试借用其他艺术创作手段和方法。装置艺术的良好景观效应使得景观中的一些元素逐渐出现装置化倾向,其中景观构筑物最具装置化潜质,因而装置化的景观构筑作品越来越多。景观构筑物的装置化发展可以归纳为三条路径,即装置艺术作品的景观构筑化表达、景观构筑物多功能复合后的装置化呈现和自主意识的景观构筑物装置化设计。
1 装置艺术作品的景观构筑化表达
装置艺术作品进入城市公共空间中,凭借自身的特点引发了多样的景观效应,而景观设计师也认识到引入装置艺术作品可以协助打造艺术化的景观、变化性的景观和更具参与性的景观,于是更多的景观设计师致力于把创造性的设计和当代视觉艺术的转变结合起来[2]。装置艺术在公共空间中展现出的潜力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学者的关注,并且他们不断尝试和研究,推动并更新了艺术、建筑、城市与景观之间的联系[3]。
目前景观也被理解为一种设计媒介,使得造园师、艺术家、建筑师及工程师介入城市形态[4],因此在景观设计项目中有多个行业的从业者参与,而艺术家便是参与的主要群体之一,这为公共空间景观引入装置艺术作品奠定了行业基础。同时,装置艺术作品具备通过局部的创作改变城市空间整体景观体验的能力,因此在景观改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每届加拿大魁北克国际花园节都以装置艺术作品创作为主,引导观众以新的方式去审视生存的环境和城市。第14届国际花园节中展出的装置艺术作品《椎体花园》,以通常被用于施工隔离的塑料圆锥体为基本组成单元进行创作,是典型的使用现成工业制品完成创作的装置艺术作品。层层叠叠的椎体被堆积成小山丘的模样,部分椎体中种植着绿色植物,这些椎体还构成了凸起的发声装置,能基于不同的触碰方式发出不一样的声响,可以听到在森林中穿梭的风声和海浪声。第21届国际花园节的作品《缠绕》以钢结构和钢丝拉索打造了一个可以进入的螺旋形构造物,作品的顶部向下悬挂了培育杂交品种的管状容器,而固定容器的绳索采用了古老的缠绕技术,并与构成结构的绳索相互缠绕。参观者可以进入螺旋结构里自由行走,并抬头观看培育幼苗的容器,还可以欣赏风吹动下悬挂的管状容器摇曳不止的样子,以及听到它们相互碰撞发出的声音。
作品《椎体花园》塑造了起伏变化的“地形”,而作品《缠绕》构建了可以进入的实体结构,引入景观的装置艺术作品在景观和建筑师的参与下具有更强的构筑感和营造感。作为景观的装置艺术作品和装置化的景观已无法明确地进行区分,再加上创作团队由专业人员构成,作品呈现出更强的融合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装置化手段为景观带来了更多的参与体验和观念联想。
2 景观构筑物多功能复合后的装置化呈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个体物品的功能要求越来越高,并希望其具有一定的复合性,能满足更多的使用要求。景观都市主义指出,并置就是将不同的事物或功能区并列地安排在一起,以产生对比和碰撞的效果,其目的是产生新的混合的活动、新的空间特征[5]。因此,将较多的功能集中到一个综合型的景观构筑物上,除了满足每个功能的常规使用需求以外,还会引发探索性的使用尝试而产生新的使用体验。当景观构筑物具备了更多的功能,有了更强的变化性和互动性,就会逐渐具有装置作品的特性。
21世纪以来,设计师广泛探索复合性景观构筑物和设施,也在国内外许多设计竞赛中提出了很多优秀的探索性方案。在概念性竞赛的不停探索之后,一些好的创意被应用到实际构筑物的建设中。位于瑞典的“Station of Being”智能公交站便是一个智能化、复合性的新型公交站点,其是一个由四根柱子支撑的混凝土构筑物。车站被设计成一个融合了灯光和声音的“智能屋顶”,智慧化的设计手段使得识别车辆的主体不再是乘客,而是构筑物本身。公交站点复合的智慧化设施会根据每条公交线路不同的地域性特征,呈现出不同的到站声响和不同颜色的光影变化。车站还配置了多个形似豆荚的木制吊舱,乘客们可以舒适地倚靠。异型曲面的吊舱可以自由地旋转,乘客可以通过转动吊舱抵御不同方向的风雪。可旋转的吊舱还可以满足社交的个性化要求,既可以旋转吊舱和他人面对面交谈,又可以背对人群独处。由此可见,复合了一定的功能以后,景观构筑物的互动性增強,同时也呈现出由静态构筑物向动态装置的转变。
另外,新媒体时代,新媒介的扩张无处不在,其极强的信息流动性重构了城市景观格局[6]。新媒体复合到建筑的立面,以不断变化的信息传递创造了流动式的空间体验;新媒体以景观构筑物为呈现终端,或者景观构筑物引入新媒体技术,都会使景观构筑物呈现出装置般的构成和实时变化的形态,甚至能提供交互性的使用体验,从新信息技术使用的层面推动景观构筑物的装置化转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以及公共建设智能化程度的提高,景观构筑物会复合一些可供使用的新功能或者可以与参与者产生互动的新设备,从而增强自身的动态使用性,使自身具备装置艺术作品的特征,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装置化倾向。
3 有意识的景观构筑物装置化设计
在景观设计中引入装置艺术作品,能增强景观的艺术性和互动性,装置化的景观构筑物也具有较高的使用率和动态参与频率,所以景观设计领域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景观构筑物的装置化转变。当前,景观构筑物的装置化设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艺术化的表达、现成品的使用和互动性策略的引入。
3.1 藝术化表达
景观构筑物的装置艺术化表达经常会使用当代装配技术,完成艺术化或者雕塑般的构筑形体,使景观构筑物呈现出更加现代化、更加优美的视觉形态。景观构筑物装置的艺术化表达,会将景观构筑物的空间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甚至通过艺术化的处理,提升使用探索空间的乐趣,找到新的观景视角等。
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的“梦之柱”展亭,是一座由超薄铝制结构表皮围合并支撑起来的景观亭。展亭拥有双层表皮,并在底部设置了多个开口,整个形体从顶部往下分化收缩为9个空心的柱子。展亭的白色外表皮掩盖了其内部丰富的颜色变化,而内部的蓝色在外表皮上的开口处隐约可见。来往的行人会被其优美的造型吸引,并靠近展亭装置与展亭进行更亲密的互动,进而进入柱子表皮包裹的空间中,被空间内部的丰富色彩所包围。阳光照射在展亭上,能在装置内部形成迷幻的光影效果,并在外部地面上投射出交错的光影,形成不同的休闲活动空间。人们可以在装置的周边悠闲地散步,也可以借助错列的支撑柱捉迷藏,或者坐在天篷下,安然地享受宁静时光。
上述艺术化表达的案例使用了现代化的装配构筑技术手段,组合构筑出优美的如雕塑般的形体,使之呈现出艺术化的视觉效果,同时还提供了一定的探索性活动空间。艺术化的表达逐渐成为当代景观构筑物设计的基本要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更多的综合性表达和创新性构想。
3.2 现成品的使用
使用现成品完成景观构筑物会给使用者带来观念上的联想,使用熟悉的日常物品进行构筑会让使用者关联物品的原功能,或者对日常物品的属性产生新的理解。而使用传统工艺完成的现成品进行构筑,则会将传统工艺与现在的技术相结合,完成传统工艺在当代的传承和探索。
加拿大的“一桶一次”临时展馆是设计师使用装饰用油漆桶设计的互动式艺术节展馆。通过绳子将油漆桶拉结固定在一起,形成弧形弯曲的表面,如同海浪一般变换着姿态翻卷而来,行人可以在此踩踏、跳跃、奔跑、闲坐或参与各种公共活动。使用常见的日常物品油漆桶构建景观构筑物,能让使用者通过活动对油漆桶的韧性与抗压性产生新的认识。各种日常生活中可见的工业制品逐渐出现在建筑和景观构筑物等设计项目中,这种原本属于装置艺术的常用手段和方法,也渐渐探索出新的着力点。
位于法国安纳西的“生命凉亭”采用塑料牛奶箱作为种植植物的容器,设计师让麦冬类植物直立地种植在牛奶箱中,然后倒置箱子,以简单的结构框架对其进行固定。模仿安纳西历史建筑的坡屋顶设计凉亭的外形,在旧城区的硬质景观环境下通过内部的植物塑造出令人惊喜的悬浮花园,凉亭可以遮阴,悬挂的植物蒸发水分能营造舒适凉爽的内部环境。使用日常物品完成的倾斜立方体和倒置的“草坪”吸引着人们进入凉亭,通过人造环境唤起人们对自然的重新思考。由塑料牛奶箱构建的生长活物的凉亭,颠覆了人们对这一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廉价包装品的认知。同一地区的另一个景观构筑物“柳条亭”采用木制网壳结构,以拉脱维亚工匠编织的约260个传统柳筐,制成空心圆锥体,在拱形结构上进行组装,搭建出开放的拱形凉亭,行人可以步入其中感受变化丰富的光影效果。
当前使用现成品构建的景观构筑物逐渐增多,包括使用油漆桶构建的活动设施、以传统柳筐组构的景观亭、以绿植盆栽架构的多种景观构筑物等。现成品在景观构筑物中的使用进一步推动了景观构筑物的装置化发展,使得景观构筑物展现出更强的亲和性和参与性。
3.3 互动性策略的引入
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把户外活动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7]。其中自发性活动是公共空间中活动丰富性的一个最大变数,其发生的频率对公共空间的活力影响较大,而需要空间及空间中的内容能激发人们积极参与的兴趣,只有这样才会发生更多的自发性活动。设计具有互动性的景观构筑物,能更多地触发自发性活动的发生。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交互设计理念被运用到景观设计中,成为景观设计发展的新方向,带来了更多的人景互动[8]。引入互动性策略既可以是参与式、游戏式的互动,又可以是有实时反馈的交互式互动。
在大理洱海生态廊道自然科普乐园项目中,景观设计师、装置艺术家、雕塑家、产品设计师、科普专家、生态修复专家、机械专家等一起参与,打造了一座与周边环境融合的无动力探索基地,并完成了多个装置化效果明显的景观构筑物。其中“苍山云”数控雨廊顶部看上去像一朵随风飘荡的云朵,步入其中可以引发一系列的互动。许多小构件充满童趣,各式各样的跳泉和多个控制水闸,可以让孩子们在尽情玩耍嬉戏的过程中体验水的多种变化。装置化的互动策略除了使用在亭、廊等独立的景观构筑物上以外,也逐渐出现在景观墙体和景观路径中。“机械花园”互动性景墙通过Arduino数字媒体技术模拟了“机械花园”与人的交互,当有人从景墙前经过时,“花园”就以图案、波纹等呈现出花朵盛放的效果。荷兰罗斯加德工作室设计的“梵高小路”是在一条自行车道上完成的,它在白天充电,晚上发光,呈现出星空一般的效果,让人联想到梵高的作品《星空》。
科学、艺术和技术不断融合,三者必须反思其与现场设计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9]。因此,景观构筑物设计除了使用科技手段满足自身的功能和艺术要求之外,还需要考虑其与公共空间的关系协调及其在空间中能引发的参与式互动多寡等(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因素。引发互动、鼓励更多地参与和探索,这些多出现在装置艺术中的方法与观念逐渐融入景观构筑物设计,使景观构筑物的装置化趋势愈发明显。
4 结语
装置艺术作品的景观构筑化表达,以装置化手段为景观带来更多的参与体验和观念联想;景观构筑物多功能复合后的装置化呈现,增强了景观构筑物的互动性,同时呈现出由静态构筑物向动态装置的转变;而自主意识的景观构筑物装置化设计,则在景观营造的基础上更加综合地使用装置化的各种手段和理念,完成复合度高、整合性强的装置化景观构筑物作品。通过引进、介入、融入三条并行的发展路径,景观构筑物的装置化呈现更加丰富和多元。景观构筑物的装置化发展为景观的艺术化和互动性带来了极大的增益,使得景观整体的动态化内容增多,景观内容更加鲜活。同时,社会进步、技术发展和城市智慧化的推进,也使得景观构筑物的装置化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走向新景观[J].建筑学报,2006,62(5):73-74.
[2] 巴尔莫里.景观宣言[M].董瑞霞,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35.
[3] 凤凰空间·华南编辑部.景观装置艺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5-6.
[4] 查尔斯·瓦尔海德姆.景观都市主义:从起源到演变[M].陈崇贤,夏宇,译.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10.
[5] 翟俊.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174.
[6] 徐华伟,胡纹,冯晨.“介质流动”与“多孔渗透”:新媒介视角下的建筑表皮设计流变[J].新建筑,2018(1):78-81.
[7] 杨·盖尔,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3-15.
[8] 修积鑫,王萌萌.景观空间中的情感化设计[J].设计,2022,35(9):103-105.
[9] 阿克斯特,袁小潆.未来就是现在:艺术,技术和意识[M].周凌,任爱凡,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333-335.
作者简介:曹仁宇(1978—),男,辽宁大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景观设计、空间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