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智慧视角下八字沟聚落空间环境研究

2022-05-30 14:18李一霏彭瑶
艺术科技 2022年11期
关键词:空间环境乡村振兴

李一霏 彭瑶

摘要:近年来,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蓬勃发展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也在深入推进,然而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当下对传统聚落生态智慧方面的研究仍有较大的探索空间。在我国传统聚落的规划与营建过程中,无不体现出古人遵循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其中,丰富的生态智慧观念对乡村振兴建设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文章以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八字沟村为例,从生态智慧的视角对八字沟的聚落选址空间、建筑空间、生产生活景观空间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探究其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并将八字沟村聚落空间环境中蕴含的生态智慧转化成具有普适意义的当代乡村建设启示,旨在为传统聚落的永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智慧;空间环境;八字沟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1-0-03

0 引言

如今,我国社会各个领域都在飞速发展,但持续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往往被忽略,人类生存空间逐渐从整体上显露危机,进而倒逼生态文明建设快速推进。因此,当下逐渐重视传统聚落生态智慧方面的研究,生态智慧理念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其积极影响不可忽略。

八字沟属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大悟县位于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新县交界地带,南与武汉黄陂区、孝昌县接壤,东与红安县相邻,西与广水市相连。八字沟是位于大别山地区较为完整的传统聚落,八字沟选址于山区的原因是当地匪患十分严重,为预防匪患,村民便在村南的后座山上修建了一座朝天寨作为退避之所,外围还修筑了外墙、寨楼等。当下,八字沟处于一个地理环境相对独立的自然湾,整个聚落由完整且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和优美的自然景观构成。聚落演变至今,历经数百年沧桑,丰富的生态智慧体现在聚落的选址、建筑、景观等各个方面。

1 八字沟聚落生态智慧分析

在传统聚落的营建中,生态智慧贯穿其发展的全过程,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衍化至生态哲学,人类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寻求与自然关系相契合的思维模式和实践准则就是其基本内涵[1]。它试图以尽可能少的人工干预来寻求人、环境、生态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为生活在其中的人带来最佳效益[2]。目前,国内大量学者将研究重点转向传统聚落的生态智慧及营造理念,试图为健康人居环境的营造提供借鉴与参考。

1.1 聚落选址中的生态智慧

我国自古以来就崇尚自然,再加上古人改造能力有限,所以在选址上对自然环境存在较大的依赖性。八字沟聚落的传承与发展,就充分考虑了环境的利弊,尽可能依托周边环境来发展村落。从为生存而择地到考虑安全防御,再到考虑择地美学等,古人在不断摸索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富有生态思想且具有一定科学道理的选址智慧。

1.1.1 资源丰富,宜居宜业

八字沟聚落周边以低山丘陵为主,夹杂多种地貌,如山地、沟谷、盆地等。聚落的水源从西北部朝天山蜿蜒而下,流经农田和建筑群,且矿产资源、深林资源、生物资源丰富。复杂的地形、充足的水源、适宜的土壤、丰富的食药材和野生动物成就了宜居宜业的八字沟。村民依山围田、就地取材、入林取食,优越的环境为其日常生产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此外,八字沟先祖还通过观念、乡规、习俗等来规范人的行为,使当地自然资源可以被合理利用,实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如“草木零落,再进山林”的山林保护思想,“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动物保护思想等,都充分表现了当地村民尽可能少地使用人工资源介入自然资源,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1.1.2 地势天成,安全防御

大悟县地处大别山余脉,自古匪患多发。八字沟聚落位于沟谷之内,隐蔽性较强。沟谷地带西高东低,相对高差约为560米,这为聚落安全防御提供了良好的地势条件。八字沟聚落依山面塘而建,形成背山面水的外部围合空间。背山面水既能抵御惡劣天气和防御外敌,又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地形整体表现为梭形的防卫型布局,聚落坐落于缓坡之上,地形整体高于外部道路、农田,道路侧壁为高度1.5米的石砌堡坎,既可防止水体侵蚀,又可抵御外来入侵。堡坎两端于山体农田围合成聚落的两个出入口,入口处分别设置有门楼守护,门楼通道收窄,一旦关闭,易守难攻;中间居住区域由堡坎和后山围合而成,面积较大,易于生活起居,并在北部修筑寨墙、炮楼,加强与山体围合,层层防御,保证中间区域的安全。此外,入村后由外向内逐级抬高,有“步步高升”的美好寓意[3]。

1.1.3 枕山面水,山水趋合

在聚落选址的过程中,对资源环境的考量是人类的生物学本能,古人为族群寻找适宜的生存聚居地时,也会对满足生存需求的聚居地景观产生原始的审美愉悦[4]。经过历代人的经验积累,我国形成了关于人居环境选址和布局的风水学问。中国传统风水思想讲究和谐美,主张观察山川地势并进行适度改造,达到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八字沟聚落选址三面环山,枕山面水,前有半月塘和开阔的农田,恰好位于山水环抱之中,满足传统风水学中的理想化居住环境条件,有“负阴抱阳,藏风聚气”之效,使聚落布局总体达到一种和谐美的境界。

1.2 建筑布局中的生态智慧

八字沟民居作为鄂东北传统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大屋建筑,地方特色鲜明。尽管目前的民居建筑存在部分破损的情况,但原本的建筑空间布局仍保留完整,通过现存的建筑布局形态可以分析出八字沟聚落建筑中有效利用土地、合理通风采光以及安全防御的生态智慧。

1.2.1 顺应地势,多重围合

八字沟民居坐落在聚落南部的缓坡上,建筑顺地形走势和高差而建,建筑多坐西朝东。此布局既有效利用了缓坡地形,尽可能减少人工干涉,又能有效预防夏季内涝,使雨水能够顺应地形排出。建筑是基于轴线的天井院落式布局,一条纵轴线为中心,其他横纵轴线依次分布,串联起若干组天井院落。建筑平面布局主次有序,空间序列明确[5]。

八字沟建筑为围屋型结构,建筑内部的巷道布局以南北轴线为对称,主要是两条狭长且分割有序的巷道,巷道与各个建筑单元之间相连。巷道在形式上表达了切割空间,丰富了内部空间分区的审美智慧,在功能上同样体现了交通联系、通风散热的营建智慧。

八字沟民居是“院落单元”式布局,院落之间重复组合又形成整个大屋,内部空间具有秩序性和序列性。内部单元均为“四水归池,八柱落脚”模式,单元由天井、堂屋及两侧厢房、配房组成,院落是骨架,堂屋是“核心”[6]。单元之间利用模糊开放性空间,增加了村民的社会活动场所,如交通空间、辅助空间等。随着聚落演变与村民繁衍数量的增多,建筑单元也会“新陈代谢”,新旧单元之间既保持独立又相互联系。受当地文化与人居习惯的影响,新旧建筑单元之间仍保持延续与传承,在多方因素的影响下,自然而然地会与历史文化脉络联系在一起,使建筑单元的发展具有承接性、延续性。同时,受“以中为贵”思想的影响,当地建筑崇尚以中为尊,单元建筑布局强调中轴对称布局,这体现了传统的家族等级观念制度中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思想。此外,在聚落内,同族会因血缘羁绊抱团而居,突出体现了八字沟村属于血缘型聚落的文化特征。

1.2.2 通风散热,采光充足

孝感大悟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严寒酷暑时间短,春、秋、初夏气候温和的时间长。八字沟建筑为适应当地气候,建筑顺地势逐级抬高,三列房屋相连形成类似“穿堂”的巷道空间。巷道之间互通,纵向巷道从入口连接到后方堂屋,横向巷道则串联三列房屋。这种巷道布局具有较强的导风能力,可以带走热量,增强整个聚落的舒适性。

四水归堂的天井是调节局部小气候的重要因素,其原理是通过烟囱效应来调节房屋内的气候,加快室内通风和换气。天井多采用南北方向长、东西方向短的长方形。这种依朝向建的天井能够根据不同季节的太阳高度角来适应夏热冬冷的气候特征。南北方向建筑在夏季可以阻挡太阳过多照射到天井院,使天井院有足够的阴影空间,冬季则能使天井院的日照范围更大,便于采光[5]。建筑与天井空间变换“一明两暗”,不仅具有舒适性,而且有利于散热通风除湿。此外,八字沟的传统民居一般都设有二楼阁楼,不仅可用于存储粮食及杂物,也可起到通风隔热作用。这充分体现了内外空间有机联动、调節住所微气候、创造舒适内部空间的智慧。

1.2.3 多层体系,有效防御

社会动荡等不安定因素对传统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较大影响。自我防卫是生物的本能,人的求安意识在居住形式上可以得到充分体现。八字沟建筑布局是沿高差逐级递增的围屋形式。外墙连续而封闭地将建筑单元围合在其中,形成一个整体,具有很强的防御性。各个天井院组合在一起,整个建筑表现出层层分明的多重防御布局体系。八字沟民居除了利用地势进行外围防御外,其建筑布局同样具有防御作用。

建筑周边的梭形地形为第一层防御,两头把守入村通道,利用寨墙、寨楼、寨门、堡坎山体联合布置,以此抵御外来入侵。外墙为第二层防御,只留下建筑入口和外墙上的狭小瞭望口、射击口作为对外的视觉连接,外墙墙体由强度高且防水隔热的石材砌成,结构坚固。建筑内部的巷道为建筑的第三层防御,巷道平时为聚落内部的交通空间,在遇到外敌入侵或者突发情况时,其防御性体现在巷道之间的多重巷门,由此便分隔形成了一段段狭小封闭的防御性空间[7],可以作为一个关卡,加大外敌入侵的难度。单元则是建筑的第四层防御。虽然天井院之间用巷道连接,但各自又是独立单元,巷道与天井院之间有巷墙作为隔断。一旦有外敌入侵,关闭巷墙入口,便可有效御敌。这种空间形式平时可以给村民提供私密空间,而遇到匪患时,村民则可以通过建筑内部巷道的连接性一起抵御外敌。内部空间的灵活性和对外出入口的局限性使八字沟聚落的安全性得到大幅提升,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地村民驱险避灾的生态安全意识。

1.3 生产生活景观营造中的生态智慧

传统村落作为一个具有生态性的复合生态系统,其景观空间格局的自然性和整体性特征的形成不仅与其环境系统相关,也和人文智慧紧密相关。村民在对自然环境与自身生产生活需求进行综合考量后,在聚落营造过程中实现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与自然和谐共生。

1.3.1 与自然和谐共生

农耕时代,工程技术水平的落后使村落建设受到自然环境的约束,村民无法随心所欲对地形进行改造,只能顺应原有自然条件进行开发利用。八字沟村落唯一的入村通道环山而出,建筑两边道路为上山下田的日常活动道路。主要道路系统遵循就地取材的原则,充分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以及自然资源。同时,顺应村落的环山地形,利用当地石材资源,能够降低道路施工难度,节约时间、人力以及财力。此外,道路的堡坎为聚落抵御外敌提供了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此种营造经验是一种多方面协同、与自然为友、依托自然发展的生态营建智慧。

1.3.2 尊重和顺应自然

尊重和顺应自然作为一个传统聚落的重要营造思想,为村落生产生活景观的营造提供了指导。八字沟道路都修建在山体缓坡地带,地势平缓、土壤肥沃的土地基本用于农业生产,这体现了传统生态智慧中“因地制宜”的自然管理观。在聚落的竖向空间布局营造中,根据地形水文等条件,八字沟景观为“森林—聚落—农田”的垂直结构。这种结构是生态学的表现,森林在高处山脉上拦截雨水、涵养水源,然后补给位于中层的聚落使用。未被利用的水资源会用村民修建的水塘存储起来,作为日常生产生活用水。而在剩余的水资源及森林系统中的天然养料等,则顺山势而下,输送到农田,农田蒸发水分,又形成了一个自净系统,完成了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这都体现了当地村民合理利用地形满足农田管理需求的生态智慧。

2 结语

八字沟聚落的生态智慧蕴含在其物质文明和乡风文明中,是我国乡村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记录了八字沟几百年来的进步与发展。通过提取与吸收传统聚落营造中积累的生态智慧理念,进而在乡村振兴中活化利用,有助于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的动力。未来,对传统聚落中的生态智慧,可以着重对其传承、创新与发展进行研究,力求在满足现代乡村生产生活需要的前提下,不再停留于表面,而是探索传统聚落生态智慧更核心、更内在的理念与技术,将其运用于现代乡村建设中,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付强,郑莉茵,黄家平.珠三角围田区传统聚落景观的生态智慧分析[J].南方建筑,2021(3):137-143.

[2] 辛儒鸿,曾坚,黄友慧.基于生态智慧的西南山地传统村落保护研究[J].中国园林,2019,35(9):95-99.

[3] 杨中贵,熊川琦,王凯旋,等.生态智慧下鄂东南传统村落选址、布局与空间组合[J].建筑技术开发,2021,48(13):20-22.

[4] 吴孟祺.恩施州土家族国家级传统村落空间及其景观美学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20.

[5] 邱越,王炎松,苏程.鄂南下严垅与黄燮商大屋式民居生态适应性比较[J].建筑与文化,2017(7):153-155.

[6] 张贝.民间秩序的空间表达:鄂东南大屋民居堂屋空间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8.

[7] 陈小将.鄂北家族卫戍型聚落研究:以随州和孝感地区为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作者简介:李一霏(1979—),男,湖北武汉人,硕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城市更新、传统村落建设。

彭瑶(1998—),女,湖南株洲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传统村落生态智慧。

猜你喜欢
空间环境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室内环境装饰设计中舒适气氛的营造
新型农村社区公共设施的设计与思考
历史事件纪念馆特质空间环境塑造与情感表达研究
医院空间环境导视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四川新农村村落建筑空间环境现存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