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昆
在中国的西南边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云南,这里是中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是25个少数民族赖以生存的家园,也是全国民族融合的典范。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大家却可以真正做到彼此包容、彼此尊重、和谐共处。在楚雄这片红土地上,留下了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的足迹。借着文人留下的墨迹,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让我们一起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主题为家乡文化生活,鼓励学生通过采访、考察和查阅文献等方式,加强对家乡的人与物、文化与风俗的关注与了解,从而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甚至对丰富家乡的文化生活提出合理的建议,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同。基于以上教学目标,笔者对整个单元的教学做了以下安排:
(1)利用好教材,充分解读教材中提供的学习资源,带领学生共同学习采访、调查、访谈的基本方法,学习调查报告和地方志的写作方法。
(2)利用好社会公共资源,组织学生走进楚雄州博物馆、彝人古镇、楚雄州图书馆等公共场所,集中参观学习楚雄各县(市)的历史文化,对其有一个具体的认识。
(3)利用好学生优势,结合《徐霞客游记》中提到的县份,给来自该县份的学生布置调查、采访任务,其他学生进行文献收集与整合。
(4)利用好多媒体手段,除了撰写调查报告、地方志之外,学生可以采用制作课件、录制视频、拍摄照片等多媒体手段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
一、授之以渔:研读教材,学习调查访谈方法
1. 教材各部分内容解读
总体来说,第四单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记录家乡的人和物”,主要是提示學生如何通过访谈的方式,了解家乡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历史、习俗等,并将所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尝试写一篇地方志。第二部分是“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提示学生通过访谈、考察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文化生活现状,并提供了调查研究的选题,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第三部分是“参与家乡文化建设”,这一部分是基于前两部分而言的,在对家乡文化生活有了深入的了解后,对丰富家乡文化生活提出合理的建议,也是对所学的一种升华。第四部分是“学习资源”,总共有三篇文章:毛泽东的《调查的技术》能够很好地指导学生如何开展切实有效的调查;王思斌的《访谈法》是对访谈法的含义与类型、准备及技巧的全面阐述;钟敬文的《节日与文化》是民俗学家的调查结果展示,给学生撰写调查报告提供了一个参考。
不难看出,编者在进行内容选择时的良苦用心,因为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要在浩如烟海的地方文化中找到共性之处,进行教材的编写,指导一线教师教学,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但是,编者巧妙地将各地方都有的名人、古建筑、习俗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又在教材中融入了地方志、调查报告的写作指导,并精心筛选名家名作,对调查方法进行说明。为了让师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调查结果的呈现,编者选择了民俗学家钟敬文的《节日与文化》。
笔者在对教材内容进行解读后,对其中的一些教学内容进行了取舍。比如对当地名人的访谈,考虑到当地高中教学的实际,这一部分操作起来难度较大,所以仅仅对地方志写作进行了简要的说明后,便采用阅读地方志节选的方式来代替了人物访谈,将教学的重点放到了家乡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上来。由于楚雄是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其历史发展具有鲜明的特色,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互助与发展将成为我们本次调查的重点内容,从而深化学生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2. 访谈法教学
关于访谈法,教材在“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和“学习资源”两个部分皆有出现,分别对访谈前需要做的准备、访谈中提问的注意事项、访谈法的含义与类型、访谈的准备及技巧做了说明。
访谈法实际上就是一种以谈话为主要方式、收集资料为目的的方法,其本身又有结构性访谈与非结构性访谈之分。结构性访谈相对规范一些,事先要准备好详细的访谈提纲,调查员需要对谈话的主题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有利于访谈的进行。而非结构性访谈则要灵活得多,调查员对所调查的主题可能知之不多,随着访谈的深入临时提出自己感兴趣或者想要了解的问题,从而得到更加具体、细致、全面的资料。鉴于学生对即将访谈的主题可能了解不深入,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当提醒学生采用非结构性访谈的方式来进行。
不过,采用非结构性访谈的方式进行访谈并不意味着可以什么也不准备。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们需要对访谈对象进行面谈,这就需要提前与访谈对象约定好时间,自己尽可能提前到位。虽然对访谈主题可能了解不多,但也应该提前通过阅读地方志、文献资料等方式,加深对主题的认识,要重点询问的问题应该做好记录,设计好访谈记录表,以免访谈缺乏重点。同时,了解家乡的风俗、历史,我们访谈的对象多是家乡的年长者,学生应该提前对他们的身份、年龄、生活背景等有一定的了解,尊重访谈对象,才能保持顺畅的沟通。
3. 地方志、调查报告写作教学
地方志及调查报告的写作指导,教材中均有提及,然而它们的写作并不是简单几句话就可以表述清楚的,尤其是地方志的写作,它已经上升到了“方志学”这样一门学科的高度,要跟学生讲明白方志的写作基本原则及要求就需要精心设计一堂课的内容。
首先,先带领学生学习勾画教材中的内容,抓住重点。
其次,给学生展示《楚雄彝族自治州方志全书》的目录,让学生对地方志应该包含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当然,我们这里并不是要求学生写出一本完整的地方志,只是需要对方志中的人物、特产、风俗等某一项内容进行简单的写作,那么第三步就是重点来看《楚雄彝族自治州方志全书》中的物产、风俗、人物志。可以节选一些重点的片段,一边进行解读一边参照教材中提出的写作标准进行教学。
最后,让学生在写作课上就完成访谈记录表的制定以及地方志或者调查报告的提纲,为接下来的实践打下基础。
二、观其大概:走进州博物馆,了解楚雄发展概貌
想要尽快地了解一个地方的发展史,如果只是做到观其大概的话,那么当地的博物馆一定是最好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束之后,紧接着就是学生的实践部分,为了做好这个衔接工作,笔者与楚雄州博物馆联系后,让学生们走进博物馆,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甚至可以用双手去触摸整个楚雄州的发展史。但是,此行并不是简单的参观,需要在出发前给学生提出要求:一是带上纸笔认真记录解说员的解说;二是理清楚雄州的发展概况;三是着重参观楚雄地区民族交流与融合部分,并进行必要的记录;四是对于不懂的问题及时咨询解说员;五是参观结束之后需要交一份观后感,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
整个楚雄州博物馆由序厅、古生物厅、历史文物厅、彝族厅、动物标本厅、机动展厅及楚雄历史展厅几部分构成。博物馆的面积不大,但是所展出的东西却很具有当地特色,尤其是古生物厅和彝族厅。楚雄州的历史可以说是非常久远的,从170多万年前的元谋人开始,旧石器时代拉开了序幕,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楚雄境内均有文物出土,汉代至明清时期应该是民族融合不断发展的重要时期,汉族的先进文化和生产工艺传入了楚雄,大大地加速了楚雄地区的发展进程。
“民族融合,共同发展”,是楚雄文化中的重要一点。彝族是一个较早受到汉族文化影响的少数民族,甚至连婚丧嫁娶这样的重要风俗都逐渐地汉化。《管志》记载:“求婚者,请媒于家,宴而拜之,至妇家拜致求婚者之意,妇家许诺亦宴之,二姓互相酬拜,下定仪。将娶,请期纳币,然后亲迎,其仪物丰俭各视其力。”这与汉族的婚礼并没有太多的差异,当地人也有了门第相符、八字相配等观念。丧礼上,彝族原本采用的是火化,但后来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也开始采用汉人的丧礼,择地以葬。每年的清明、十月亦扫墓祭祖。
三、与霞客游:文本与实践的结合
1. 统计各县人数,合理分配任务
楚雄彝族自治州共辖8县2市,笔者所任教班级共54名学生,分别来自楚雄市、禄丰市、南华县、姚安县、双柏县、牟定县、武定县、元谋县。由于生源构成具有随机性,所以出现永仁县和大姚县没有学生在该班就读,但是楚雄市的学生占比接近一半。基于此,实地访谈任务需要由该县生源完成,其余学生根据教师所给课题进行自由选择后,完成除访谈之外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家鄉文化生活”调查,笔者在课堂上对需要完成的任务列出清单,并逐一进行讲解。
任务一:实地走访
考虑到各地的文化差异、语言差异、学生安全等问题,这个任务交由该县的学生完成。这部分学生需要提前拟定访谈记录表,整理和记录想要询问的重点问题,在访谈结束后还需要对一手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形成访谈稿。
任务二:文献收集
这部分学生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收集整理与调查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对资料进行筛选后协助实地走访的学生形成访谈的重点问题,确定调查的具体方向。
任务三:撰写报告
在实地走访和文献资料都完成后,这部分学生需要对手中的资料进行整理,写一篇地方志或者严谨的调查报告。当然,除了这两种形式外,应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多媒体,以制作课件、录制视频或者拍摄图片等多种方式展示调查的成果。
2. 文本投放,寻找突破点
《徐霞客游记》有《滇游日记》共十卷,占了全书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可以说云南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无不吸引着徐霞客,每到一处必然详细记述,所写内容包括地理、山脉、水系、民族、饮食、风俗、宗教等方方面面。作者徐霞客于戊寅年十一月十一日自小甸堡进入武定府,便开始了他的楚雄之行,为期一月有余。在此期间,他的脚步走过元谋、大姚、姚安等多个地方,对当地的山川、人文进行了详细的记录。
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故而笔者对《徐霞客游记》中关于楚雄地区的描写语段进行精选,留下了关于元谋金沙江、姚安龙华寺的文字,又结合当时元谋、姚安两地的县志,挑选出相关的内容一并印发给学生,供其研读并为后续课题选择做好铺垫。
除了姚安与元谋的三名学生必须承担实地走访任务外,其余县(市)的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给出的课题进行选择。为防止部分学生出现选题过大、过空等问题,笔者提供以下选题:
(1)“蜀滇交会”交会金沙江——为金沙江绘制人文地图
(2)三江并流出奇观——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水系调查
(3)折梅憩桥端——徐霞客笔下的楚中植物
(4)龙华寺内的龙首——高土官家与南诏国
(5)楚雄地区彝汉融合史初探
(6)徐霞客未观之奇景
(7)一俗一礼皆文化——姚安地区少数民族风俗研究
由于调查任务较重,建议学生在分组时一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以免出现中途放弃的情况;二是选择自己有一定了解的课题,可以更好地选择访谈对象或者走访的地方;三是每组人数在10~12人,细化分工避免个别学生承担的任务过重。当然,如果学生能够找到更好的调查研究的课题,也可以与教师交流后决定是否开展调查研究。
3. 实地走访,成果展示
前期调查课题和任务分工明确之后,组织学生利用周末或者国庆假期进行实地走访以及文献资料的收集。这是整个单元教学中耗时最长的一个部分,也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的关键所在。经过近两个月的调查研究,全班五组学生进入到准备展示成果的阶段。除了地方志与调查报告外,学生们还精心地准备了手抄报、展板、课间、视频等来展示自己的调查成果。
“‘蜀滇交会交会金沙江——为金沙江绘制人文地图”这一组的学生,在研究成果展示的环节中展出了他们绘制的地图,上面标注出了金沙江流经的地方、山川河流的名称、村落的名称以及村落中聚居的少数民族和他们的习俗。“徐霞客未观之奇景”一组着重对元谋土林进行研究,展示出了土林壮观的图片,对土林的历史、成因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一俗一礼皆文化——姚安地区少数民族风俗研究”这一组的学生,利用此次调查的机会对姚安马游的《梅葛》进行了研究,恰逢有人结婚,便将重点放在了对婚礼习俗的研究上,录制了婚礼的视频,还请村里的老者唱了一段《梅葛》,虽然听不懂,但是学生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四、结语:民族文化空前的融合
彝族同胞,历史上曾经多次与汉族一起抵御外来侵略,保护我们的国家,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今天已经进入了一种高度融合的状态。随着国家扶贫工作的开展,原来生活在山区中的彝族同胞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越来越多的彝族孩子带着父母的期望走出大山,到城市里求学。但是,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他们的语言文字、史诗、习俗同样需要得到尊重和保护。通过本单元的教学,除了教授学生必要的调查方法、写作技能之外,笔者更希望唤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
这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我们需要了解她、爱上她、建设她,这也许就是教材想要每一位学生的真正懂得的道理吧!
◇责任编辑 晏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