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晗?林书慧?周建新
【摘要】全民阅读是一种涉及社会诸多方面的系统活动。文章以活动理论为框架,研究不同组织系统中全民阅读活动的主体、客体、规则、分工、共同体和结果等要素,建构了全民阅读推广活动的系统模型,进而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深圳的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为样本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全民阅读事业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为书香社会建设提供路径参考。
【关 键 词】活动理论;全民阅读;推广模式;系统模型
【作者单位】张晗,深圳大学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林书慧,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周建新,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习近平关于全民阅读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研究”(2020GXJK015)成果;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研究中心重大课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文明典范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230【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12.008
一、 活动理论及其分析框架
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又称文化-历史活动理论(Cultural-historical Activity Theory),源于黑格爾的古典哲学和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至今已发展到第四代。活动理论将“活动”定义为一个以目标为导向的系统,在该系统中,认知、行为和动机通过目标和自我调节机制整合。活动的层级结构包含目的性活动(activity)、功能性行为(action)和常规性行动(operation)三个层次。在活动理论系统模型中,主体是选择其立场和观点作为分析视角的个人或子群体,客体指活动所针对的原材料或问题空间,对象在工具的帮助下转化为结果,共同体由共享相同对象的个人和子群体组成,分工是指横向的任务分工和纵向的权利分工,规则是在活动系统内约束行动的明示和隐含的规定、规范、惯例和标准(见图1)。
活动理论在西方被广泛运用在教育学习、城市发展、产品设计等领域,我国对该理论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梳理现有文献,我们发现活动理论在阅读领域研究中的应用可归为三种:一是将阅读行为理论框架用于研究基本的阅读行为,如周晓英等结合活动理论模型构建了由三层级和六要素共同作用下的非线性信息搜寻行为概念模型,薛翔等构建了基于活动理论的信息偶遇行为生态系统模型;二是在阅读实践研究中通过批量引用活动理论文献,对具体的阅读工具进行分析和解释,如潘琳等基于活动理论,结合社区化儿童早期阅读服务模式的各要素特点,构建政策端、模式端到实现端的三阶段循环过程体系;三是以活动理论作为基础,开发促进阅读推广的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以吴娟等开发的数字阅读徽章体系为代表。
全民阅读活动是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Reading for all”为核心,由政府主导,加强出版与媒体机构的各类阅读推广,加之公共性质的机构与设施的配合,通过不同面向的联动机制推动的活动形式。我国的全民阅读推广活动由1982年上海发起的“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开始,至今已有400多个城市持续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阅读活动。近年来,全民阅读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我国全民阅读事业经历了从活动到战略、从理念到实践、从量变到质变飞跃的十年,为有效利用活动理论框架,本文对全民阅读推广活动的各要素进行分析。
主体通常由个体或组织机构构成,既是活动的发起者,也是主要执行者。在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中,主体是全民阅读活动的各级各类部门、组织和机构,但由于全民阅读活动的多样性,其单项活动的主体在性质、层级和规模上存在差异。客体是主体操作的对象,客体可以是物质的或精神的,最终被主体转化为结果。在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中,客体是人民群众的阅读行为,举办各级各类全民阅读活动的目标是使全民阅读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阅读活动更加丰富多样,最终实现人民群众阅读兴趣提升、阅读习惯养成、阅读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增强的社会结果。
工具指活动中主体和客体实现交互的媒介,包括实体的工具和语言、符号、电脑程序等无形的虚拟的工具。目前,大部分阅读推广活动主要借助三类工具完成。一是实体图书、设备和空间资源,比如一场知名作家的见面会通常需要主办方在具备听众席、音响、投影仪等条件和设备的场地举行。二是具备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主持人、推广人、专家学者等人力资源。比如举行一场成功的亲子阅读活动,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阅读推广人的引导和组织至关重要。三是各类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资源,在活动前期宣传推广,在活动举办时实时转播引发更多关注,在活动结束后留存资料便于总结经验和开展研究。
规则是活动须遵守的来自系统内外的各类显性、隐性的规范和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等国家级法律法规和各省市出台的全民阅读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及政策性文件属于外部显性规则,政府主管部门对阅读活动实施的目的、形式、范围和效果的要求以及第三方的绩效评估属于内部显性规则。除此之外,阅读推广活动的组织协调机制、资源保障系统的运行方式、活动支持经费的下拨方式等不属于政府信息公开范畴的事务而属于隐性规则,制约着阅读活动主体的行动。
劳动分工是活动内所有成员为了更高效完成共同的目标而进行的任务分配。由于任务分配差异化,每个成员在活动中扮演的角色不尽相同。在全民阅读活动中,参与阅读推广活动的主体可分为任务目标的“制定者”、活动内容的“策划者”、活动方案的“执行者”、活动举办的“协助者”等多个类型,大家各司其职以更好地完成阅读推广的目标。
共同体在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中至关重要。共同体指活动涉及的个体和组织在商定和遵循活动规则的基础上形成的常设机构或组织,如政府部门里的全民阅读工作领导小组、出版和文化企业发起成立的全民阅读推广联盟、以阅读联合会为代表的地方性非盈利社会组织等。这些共同体在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中有利于推动阅读资源整合共享,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全民阅读事业,提供高质量的阅读文化服务。
结果是活动终极目标的体现。全民阅读推广活动的结果是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全民阅读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活动更加丰富多样,氛围更加浓厚,成效更加凸显,优质阅读内容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国民综合阅读率显著提升。
二、基于活动理论的深圳全民阅读推广系统
我国全民阅读涉及广泛多样的参与主体,如公共图书馆、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民间阅读组织、专家学者、阅读推广人等,各主体在全民阅读推广中针对不同群体,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以全民阅读这一公益目标为结果导向,在平衡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加大阅读内容引领,加强优质阅读内容供给,完善全民阅读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提高数字化阅读质量和水平,组织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宣传推广这一社会结果。在全民阅读系统中,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和专业组织均围绕这一共同目标开展工作(见图2)。
各地宣传部、文化广电旅游部等主要提供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的支持,通过任务导向和目标管理对全民阅读活动的主旨和效果进行把控,并根据相关政策法规对每年全民阅读的活动方案和拨款计划进行审定,广泛吸收语言文字办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意见,共同推动全民阅读活动从政府议程进入社会议程。社会机构包含全民阅读活动的承办单位、公共文化单位和各类公益组织等,其工具是投入人力、物力资源,客体是举办各类阅读活动,共同体是全民阅读联盟或联合会等,其通过一定的章程和办法开展工作。还有一类主体是专业组织,主要由出版单位、技术公司、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等组成,其通过内容资源、阅读平台、专业知识和媒体作品等工具提供阅读推广服务,并根据各自的职业规范在系统分工中深度参与全民阅读活动,提供项目协作或具体指导。
图2 深圳全民阅读推广系统模型
深圳市虽是新兴的区域文化中心城市,但在推动全民阅读事业方面成绩斐然。在2019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首次发布的城市阅读指数排行榜中,深圳市排在首位,被称为“全民阅读活动开展最早、活动影响力最大、活动效果最好的代表性城市”,还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全国唯一一个“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深圳市结合自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特性和在全国率先实施文化体制改革的魄力,在全民阅读工作中积极培育市场主体,不断深化内部改革,通过“行政三分制”等改革措施转变政府职能,充分调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建立了“政府倡导、专家指导、社会参与、企业运作、媒体推动”的全民阅读推广运营模式,形成了源头清晰、任务明确、保障有力的运作机制。经过20多年的探索,深圳市全民阅读推广有效激发了市民的阅读热情,为学习型城市建设和经济特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深圳市全民阅读取得的成功经验可从活动理论各要素的实践创新和协同机制来阐释。
1.吸纳多元主体参与
深圳市阅读联合会是全国第一家跨行业的全民阅读非营利性组织,由80多家单位发起,涵盖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民间读书组织以及媒体、出版、印刷、发行、数字阅读等多个行业,目前已发展至拥有121家会员单位。仅2021年,深圳市阅读联合会与会员单位举办各类常态化阅读推广活动近2万场,参与人次上千万人,其中,“全民阅读典范城市推广计划”已连续实施8年。深圳市以阅读联合会为依托,在全国率先开展阅读推广人公益培训,充分发挥民间力量推进全民阅读。此外,该会还联合图书馆、社会组织和出版机构共同推进优质资源供给,生产思想精深、艺术精湛、深受群众喜爱的数字阅读内容,形成满足传统阅读、手机阅读、网络阅读、有声阅读等多媒介、全平台的数字阅读资源体系。
2.拓展客体种类形式
深圳市在全民閱读推广理念上不断创新。以2021年的深圳读书月为例,深圳市确定了文化的闹钟、城市的雅集、阅读的节日办节定位,实现了全域联动、全景体验、全民覆盖、全媒触达,首创“阅读+城市”的文化交流形式,以城市IP为线索,开展“当设计之都遇上文学之都:深圳·南京的文化对视”系列活动;年度十大好书评选开启市民线上投票评选,吸引民众“共评、共品、共乐”;为激励各主办单位加大对阅读活动的投入,表彰“年度最美校园图书馆”“年度校园阅读点灯人”“年度校园阅读之星”等。深圳市还充分运用分级阅读理念,开展有效的分级阅读指导,对家长、学校等主体进行分级阅读培训,形成包括活动策划、空间布局、内容设置、图书供应等方面的细分。读书月还与深圳书展联袂举办,展销国内外精品图书22.3万种120万册,含线上书展在内的参观人数超155万人次,打造了图书的生产、消费、交换、分配闭环。
3.增加工具科技含量
科技的发展为“阅读+科技”提供了无限可能。作为较早关注和推动数字阅读的城市,深圳市充分发挥高新科技的优势,开发全民阅读APP、掌上书城APP、深圳文献港、深圳读书月小程序等数字资源平台,借助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充分挖掘和分析读者的数字阅读行为和交互信息,推动阅读活动推广方案和阅读营销策略优化,形成数据驱动、读者中心、专业有效的全民阅读推广体系,使深圳全民阅读推广有序化、精确化、增量化。截至2020年,深圳已四度获评“中国十大数字阅读城市”。《2021年“书香深圳”测评报告》显示,深圳市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已达100%,比全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接触率(79.4%)高出20余个百分点。深圳市的全民阅读推广正视数字技术带来的挑战,积极引领和迎接科技与文化融合,让阅读插上科技的翅膀,构筑数字阅读新生态。
4.强化阅读联盟职能
深圳市阅读联合会成立于2012年。其宗旨是宣扬阅读价值,培养全民阅读习惯,促进阅读公平;开展阅读研究,通过研究阅读过程及教学、推广方法,提升市民阅读能力;致力于阅读人才培训,培养阅读推广人才;团结阅读推广机构和个人,推动阅读资源整合与共享,营造良好的城市阅读环境,建设学习型社会。深圳市阅读联合会的日常工作涵盖举办常态化的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创新阅读推广活动策划、组织民间阅读机构开展活动、为弱势群体提供阅读关爱服务、培养阅读推广人等。围绕中心工作,深圳市阅读联合会每年为会员单位提交的阅读活动项目申报提供指导和协助。近年来,深圳市阅读联合会还承接了政府宣传文化专项资金阅读类申报项目初评,全民阅读示范单位、项目、优秀推广人评选等专项工作,进一步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5.重视专家学者意见
深圳市的全民阅读事业尤其重视专业组织和专家学者的作用。为了让市民自觉形成“以读书为荣”的价值观和“以读书为乐”的生活方式,深圳全民阅读推广机构延揽有识之士组成专家库,对整体活动的规划、优秀科目的推荐、重点活动的策划、大型活动的组织给予直接指导。在深圳读书月活动期间,深圳市邀请来自全国教育界、文学评论界、阅读推广界、媒体阅读栏目的专家学者,以图书的品质为准绳,兼顾图书的市场影响力,公平、公正、公开地评选出“年度十大好书”榜单。深圳市全民阅读研究与推广中心与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合作,从2014年起设立深圳阅读指数研究项目,连续8年持续研究政府部门对阅读基础设施和各类阅读资源的投入情况,观察市民阅读行为的变化,实地了解市民的阅读需求,为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
6.示范深圳阅读标准
基于国家政策支持和全民阅读推广中的前沿实践,建设全民阅读“深圳标准”是深圳市全民阅读建设的迫切要求。站在下一个十年的起点上打造全民阅读的“深圳质量”,推广深圳市全民阅读的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深圳市全民阅读研究与推广中心牵头起草了《深圳读书月发展规划(2021—2030)》,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总体要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的指示精神,紧扣“阅读·进步·圆梦”的总主题,对读书月创新方式方法、提升活动质量、完善服务体系、丰富阅读内容、深化湾区合作、保持先行优势、发挥示范作用提出了目标设想和行动方案。在广泛学习借鉴国内外全民阅读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深圳市将力争创新运营模式、品牌活动、法律法规、阅读服务、公共设施、理论研究等方面的推进机制,为引领阅读风尚、提升城市品位、助力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型城市建设发挥更大作用。
三、活动理论视角下深圳全民阅读模式的启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要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新时代,如何应对产业结构调整、阅读方式变化和阅读需求提升,是全民阅读事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圳市的全民阅读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1.协调主体间活动目标
政府要大力支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大型活动由市领导亲自挂帅,调动文化单位共同支持。由国有文化集团作为主要承办单位,努力实现全民阅读事业与传统实体书业的有机结合,同时邀请通信企业、互联网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参与;在保障基本投入的基础上,聚合全社会的阅读力量,持续、广泛地开展各类主题活动,提高全民阅读的运转效益与发展活力;在全民阅读推广中,应以人为本,将活动策划、组织、实施、参与等各个环节向公众开放,积极吸纳各方意见,增加社会各界参与读书月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可通过设立联络员制度,实现阅读“进学校、进机关、进军营、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联络员扎根在各系统和各单位,一方面,能及时广泛地收集社会各界的阅读需求与文化创意,为活动策划提供现实参考和资源支持,另一方面,可协调推进各层次的全民阅读工作,利用各领域和系统的渠道组织阅读活动,推动全民阅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全民阅读推广要有效协调不同主体间的目标,确保全民阅读活动的公益性,实现全民阅读活动的多样性、持续性和有效性,在扩大活动覆盖面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全民阅读事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2.规范共同体运作机制
共同體是维系各活动系统正常运转的重要组织,以致力于推进全民阅读和阅读文化发展的阅读联合会为代表,由于其具有非盈利的性质和扁平式的管理结构,建立行之有效的运作机制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独立法人单位,阅读联合会的会员单位和个人会员应享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获得联合会提供的相关服务,在其指导下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并对联合会的工作进行监督。同时,须严格明确联合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皆由选举产生。理事会是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领导联合会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开展日常工作,可规定理事每届的任期。理事会执行代表大会的决议,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和财务状况,审议年度工作总结和计划,决定会员的吸收或除名,领导各机构开展工作,制定内部管理制度。阅读联合会的经费除了会费、捐赠和政府资助,允许成员通过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获取收入,并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阅读联合会的规范化运作,可以为各类阅读组织建机制、搭平台,培育一批品牌阅读活动,促使全民阅读活动制度化和常态化。
3.科学评价阅读推广成果
近年来,江苏省等书香氛围浓厚的省市率先将市民阅读率和阅读量作为考核地方政府文化建设的指标之一。为推动全民阅读推广活动落到实处,考察投入经费使用的效果,可在活动理论视角下建立一套全民阅读活动的绩效评价体系,包含活动评价、行为评价和行动评价三个层次,分别对应核心要素即主体、客体和共同体。中介要素即对活动中使用的工具、遵循的内部和外部规则、劳动分工的角色等测评内容进行具体描述,进而针对全民阅读推广系统中的不同主体细化各类评价指标,在活动层考察全民阅读推广系统中各类主体、客体、工具和分工的情况。如政府部门对阅读相关的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的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指引与投入情况,包含针对出版单位和实体书店的扶持政策数量、公共图书馆数量、财政性资金投入金额等,统计社会机构和专业组织阅读推广活动的场次规模、具体种类、参与人数、媒体报道数量、专家学者参与度等;在行为层观测市民由于阅读推广活动带来的实际结果,如是否增加了阅读时长、提升了阅读技能、培养了阅读习惯、拓展了阅读深度以及阅读重要性认知度、阅读资源满意度、阅读设施环境满意度、阅读消费金额变化等;在行动层主要考虑规则、分工和共同体的评价,设置阅读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数量、全年阅读节庆活动频率和持续时间、阅读实体空间面积和开放时长、民间阅读组织数量、阅读推广人数量、媒体固定栏目播出时长、阅读共同体的成员数量等常态化指标,持续、动态地监测全民阅读活动的实效。
4.提升阅读节庆文化品位
随着城市人口结构的变迁和市民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市民的阅读需求和品位悄然发生变化,以功利阅读逐渐向休闲阅读过渡,在数字媒介终端的深度注意力和超级注意力并存。作为全民阅读活动的重要抓手,各类阅读节庆应从举办原则、办节定位、环节设置、具体策划甚至视觉识别系统实现跃升,如通过鼓励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倡导新型阅读风尚,开放经典图书的电子资源,鼓励深度阅读;举办新兴文学、生态博物、星际探索、未来创造等各类主题活动,开拓阅读视野;借助网络票选、在线直播、实时互动等科技手段提高活动参与的便利性。在读者关注层面,各类阅读节庆应呼应群众对阅读知识渴求的新方向;在城市建设层面,应展现阅读为城市文化精神赋能的新姿态;在国际视野层面,应积极把握数字化、全媒体时代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新机遇。
阅读内容凝聚社会发展共识,阅读水平代表民族精神境界,全民阅读在推动文化传承、建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创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数字阅读是更加分散的个体行为,与传统纸质阅读相比,便捷的资讯获取渠道、丰富的信息知识类型和相对平等的内容创作空间更契合青年一代的阅读需求。全民阅读推广移动化、社交化、跨介质的变化,迫切要求相关领域不断丰富在线内容资源,描绘阅读社交图谱,创新文化供给形式,调整阅读推广方略。全民阅读理论研究也应突破阅读学有关体验、方法、能力等核心范畴,打破以描述、思辨、总结为范式的研究传统,在系统整理、科学研究、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可供实施和推广的成果。
|参考文献|
[1]KAPTELININ V, KUUTTI K, BANNON L. Activity theory: Basic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J].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1995(1):189-201.
[2]BEDNY G Z, SEGLIN M H, MEISTER D. Activity Theory: Hist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J]. Theoretical Issues in Ergonomics Science, 2000(2): 168-206.
[3]ENGESTR?M Y. Expansive Learning at Work: Toward An Activity Theoretical Reconceptualization[J].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Work, 2001(1): 133-156.
[4]SANNINO A. Enacting the Utopia of Eradicating Homelessness: Toward A New Generation of Activity-theoretical Studies of Learning[J]. Studies in Continuing Education, 2020(2): 163-179.
[5]ENGESTR?M Y, SANNINO A. From Mediated Actions to Heterogenous Coalitions: Four Generations of Activity-theoretical Studies of Work and Learning[J]. Mind, Culture, and Activity, 2021(1): 4-23.
[6]呂巾娇,刘美凤,史力范. 活动理论的发展脉络与应用探析[J]. 现代教育技术,2007(1):8-14.
[7]张文彦,徐升国. 从全民阅读活动到全民阅读国家战略:全民阅读十年回顾[J]. 出版发行研究,2016(4):5-10.
[8]张晗,卢嘉杰. 数字鸿沟视阈下的全民阅读城市建设[J]. 现代出版,2018(4):33-37.
[9]周晓英,张璐. 基于活动理论的非线性信息搜寻行为模型研究[J]. 图书情报知识,2018(1):4-15.
[10]吴娟,翟芸,王智颖,等. 活动理论视角下数字阅读徽章体系构建与应用[J]. 电化教育研究,2022(4):92-98+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