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希宇 谢波 曹静敏
摘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文化是精神活动的重要产物,以创新文化为切入点的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机制构建尤为重要。文章在深入分析现阶段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情况的基础上,强调多元文化参与的不足等问题,并结合大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提出创新文化与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融合的可行性路径,构建更加科学的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机制。
关键词:创新文化;大学生;艺术素养;精神文明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2-00-03
教育是国家振兴、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承担着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历史使命[1]。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工作,在强调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以文化为载体的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展开相关教学研究,创新大学生艺术培养机制,正确引导大学生良好艺术素养、人文素养、审美素养的培育,贯彻落实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要求。
1 大学生艺术素养概述
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要求大学生掌握传统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要求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艺术素养,因此艺术素养也成为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健全理性与感性认知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艺术素养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素养、社会科学知识素养和艺术理论知识素养。基于大学生群体的差异性,相关艺术素养的培养要求也有着一定的区别。
2 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艺术素养是传统文化艺术范畴内不同主体认知和理解的全方位体现,在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大学生群体的艺术素养培养对提升思想认知水平、审美品位、道德品质等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1 提升大学生思想认知水平
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强调艺术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而艺术理论的学习伴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的持续深入,多元化的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关联起来,这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产生积极的影响[2]。并且艺术素养的培养还能够促进大学生形成辩证、客观的思维逻辑,面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选择更加高效、科学的处理方法。
2.2 提升大学生审美品位
现代艺术是涉及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艺术的艺术门类,通过符号化的语言与人类沟通交流,从而达到传递某种信息的目的,并逐渐形成个性化的审美品位。大学生具有丰富的艺术理论作为支撑,且艺术素养较高,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审美品位讨论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其艺术理论体系,并形成更加健康的审美观念和较高的审美品位。
2.3 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质
艺术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在优秀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带有主观色彩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对人的道德品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要保证高校艺术素养培养方向的正确性,在构建完善的传统艺术素养培养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以内化为目标的创新培养机制,有助于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同时也满足了新时期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3 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现状
现代教育理念的渗透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其中就包括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然而,受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管理机制的影响,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3.1 文化渗透明显缺失
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作为支撑,如诗歌、音乐、书法、舞蹈、美术等,利用文化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在学习不同类型文化的过程中实现对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3]。受传统人才培养理念的影响,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中的文化渗透明显不足,且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等一系列问题。
导致文化渗透缺失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教师综合文化素养偏低,以致其无法驾驭相对复杂的文化形式,使得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文化渗透存在不足。其二,艺术素养培养缺少多元文化支撑。现阶段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文化素材多来自教材,文化素材的单一性限制了大学生良好艺术素养的形成,这是量的现实。
以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中音乐文化的渗透为例,除音乐专业学生外,大多数非音乐专业学生接触到的音乐文化素材多为中国传统音乐,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学生的艺术素养。但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对国外音乐文化与现代音乐文化的认知依然欠缺,在艺术素养层面表现出意识形态的偏离。
3.2 培养机制相对保守
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是在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范畴内实现个人综合素养的提升,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大学生群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现有培养机制下,为避免以文化为主要意识形态渗透的艺术素养培养工作出现偏差,强调传统培养机制的延续性,这导致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机制缺乏创新,学生综合艺术素养得不到显著提升。
在当前艺术教育体系下,大学生艺术培养机制多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存在,由于未能考虑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差异,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模式的设计方面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4]。所以,在如此保守的培养机制下,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足。
3.3 创新文化协同不足
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创新文化协同机制,而传统学科教学的独立性影响了以文化为支撑的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协同机制的构建,进而影响了文化在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中的载体作用。同时,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可以通过智能终端接触和了解各种不同形式的文化,由于缺少创新文化协同机制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以及大学生自身综合文化素养偏低等问题,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效果与目标发生偏离,甚至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識形态等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
4 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机制优化路径
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因此,针对现阶段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从帮助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角度出发,应从以下几方面优化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机制。
4.1 加强主体文化认知,强化大学生艺术培养的内在支撑
艺术素养培养对文化有较强的依赖性,针对文化渗透缺失的问题,需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广大教师与学生的文化认知,使其充分意识到艺术素养培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基于教师与学生在艺术素养培养中的角色定位不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应采取科学的策略。
4.1.1 提升教师文化修养,丰富多元文化认知
教师是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机制的执行者,以及考虑文化与艺术素养之间的关系,在落实以文化为核心的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机制创新方面,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除熟悉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外,还需要对国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所了解和认知,并能够根据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需要,推动文化在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过程中的全面渗透。
以思政课程为例,传统思政教育多为纯理论式的说教,缺乏形象、生动的内容作为引导,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限制也对思政课程教学产生了影响。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其中,通过图片、影音文件等,了解和认识中国绚烂多彩的传统文化,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发展为时间线,展示近现代中国优秀文化作品,从而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同时,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
4.1.2 牢固树立文化自信,明确个人发展目标
以文化为载体的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为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需要大学生更加清醒地认识艺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自身发展目标[5]。首先,大学生应端正学习态度,在广泛涉猎中外文化的同时,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保证以文化为核心的大学生艺术培养方向的正确性。其次,为推动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大学生在丰富文化体验的同时,应强调大学生区分不同文化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从而准确识别文化糟粕与精华,实现多元文化对个人艺术素养培养的正向牵引。
例如,在鉴赏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大学生应正确认知中国传统画写实、达意的特点,并对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与西方传统绘画作品在细节上的差异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形成融合中西方文化的艺术素养。
文化对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体文化认知水平的提升有利于解决传统艺术素养培养内容缺失的问题,突出创新文化视域下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中内容与形式的主导地位,为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4.2 完善社会实践体系,优化大学生的主体参与机制
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基于文化理论的传统培养机制不仅弱化了大学生对文化艺术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违背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基本原则。因此,创新文化视域下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机制应融入社会实践要求,持续完善社会实践体系,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与主流艺术素养融合。
4.2.1 确立以大学生为主体的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生态机制
社会实践需要相关主体的全程参与,基于创新文化视域下的艺术素养培养应强调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社会实践内容、形式的选择方面赋予大学生更多的权利,而教师则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同时,合理把握社会实践方向。
4.2.2 持续丰富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文化实践内容与形式
文化与艺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下,应加强社会实践中多元文化的渗透,通过多种形式近距离感受不同类型的文化,使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得到显著提升。
4.2.3 健全以艺术素养为核心的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
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学生艺术素养并不是大学生综合评价工作的重点,这导致教师与学生对艺术素养培养缺乏动力[6]。在传统理论考核评价机制的基础上,健全以艺术素养培养为核心的社会考核评价机制对推动社会实践在创新文化视域下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中的融合应用有着积极作用。不仅如此,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的确立能激发大学生参与艺术素养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文化学习环境和校园艺术氛围。
创新文化视域下,以大学生为主体的艺术素养培养机制的构建是现代教育生态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结果。在完善社会实践体系的过程中,大学生对文化与艺术素养的关系也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3 加强多元文化协同,形成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内驱力
不同文化在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中产生的影响具有些许差异,为实现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显著提升,以及持续完善创新文化视域下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机制,需要发挥多元文化的协同作用,使文化真正成为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内驱力。
4.3.1 国内文化与国外文化协同
文化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以文化为载体的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应摒弃文化的“国界之争”。针对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内外差异,以及对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方面产生的影响,教师应注意筛选相关文化内容,并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正确的艺术观。
4.3.2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协同
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需要以文化为支撑,而文化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历史特征,不同时期形成的文化对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有着差异化的效果[7]。因此,创新文化视域下大学生艺术培养机制的完善需要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协同,使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更加全面,从而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满足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对大学生艺术素养的要求。
4.3.3 实体文化与数字文化协同
以自媒体为代表的数字文化受到大学生的欢迎,所以,在多元文化协同发展过程中,应结合实体文化与数字文化的特点,创新多元文化协同机制,使其在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中真正发挥作用。例如,开展线上优秀文化展示、线下讲座和文化作品鉴赏等活动,并利用数字文化宣传平台服务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如此,不仅能够更好地利用大学生的碎片化时间,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化渗透也满足了创新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机制的要求。
5 结语
新时期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专业学科理论知识的范畴,而是强调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艺术素养作为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文化视域下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机制将成为落实全面人才战略的关键。多元文化的渗透推动了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而良好的艺术素养也将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引导大学生正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王姣.艺术素养的人本意义探究[J].文艺争鸣,2020(9):193-195.
[2] 蒋雯.新时代大学生艺术素养培育的途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30):194-196.
[3] 罗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艺术素养的要求[J].艺术品鉴,2018(26):316-317.
[4] 范成博.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现状与实施路径研究[J].艺术研究,2018(4):172-173.
[5] 黄胤辚.论提升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实逻辑[J].决策探索,2021(4):68-69.
[6] 于腾云.高校学生艺术素养评价现状及方式研究[J].西部学刊,2020(5):65-67.
[7] 王子龙.新媒体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文化产业,2022(1):67-69.
作者简介:徐希宇(1987—),女,江苏盐城人,硕士,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谢波(1980—),女,辽宁沈阳人,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医学教育。
曹静敏(1988—),女,江苏东台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