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网络流行语的自由边界与规范路径探究

2022-05-30 06:09:13缪佳玲朱晓萌
艺术科技 2022年14期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网络流行语边界

缪佳玲 朱晓萌

摘要: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为网络流行语的创造和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生存环境,但在使用和传播网络流行语的过程中,语言和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网络流行语的失范与技术的发展、集合行为特殊的传播机制以及社会大众对精英文化的抵抗等因素有关。净化网络舆论环境,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采取科学合理的引导措施,规范网络流行语,从而使网络生态环境朝着规范化、秩序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网络流行语;边界;规范

中图分类号:H136;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4-00-03

“YYDS”是“永远的神”的缩写,在2021年举行的东京奥运会上,全红婵等中国奥运健儿奋力拼搏、为国争光,全网高呼“YYDS”以表达激动的心情。然而有些网民却不分场合地滥用网络流行语,情绪化和道德缺失致使他们做出了错误的行为,对网络空间甚至现实世界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用网络流行语是网民的自由,但网民必须充分认识自由的限度,严格规范使用行为。

1 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困境

1.1 网络流行语的自由边界

网络流行语是网民根据社会热点事件自主创造,在网络媒介的作用下短时间内被某一特定群体频繁使用的网络语言[1]。网络流行语具有開放性特征,人人皆可参与网络流行语的创造,又都能使用和传播网络流行语。然而,无限制的自由必将导致混乱的发生。当前,不少低俗污秽的网络流行语大行其道,慢慢渗透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在一定程度上败坏了社会风气。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我国对建造一个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十分看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环境。不过,现行法律法规尚未对网络流行语的自由边界作出明确的规定,对负面的网络流行语亦缺少相应法律条文的规范。

1.2 网络流行语的狂欢乱象

在娱乐至死的时代,人们往往会失去使用网络流行语的边界感和分寸感,沉溺于网络塑造的欢愉假象从而失去自我意识。在传播过程中,通过网民的反复解读和重新建构,网络流行语逐渐偏离初始事件,经媒介的推动被传播给更多的人。而在网络匿名性和群体极化的影响下,人们很难独立思考和作出客观判断。那些被娱乐化蒙蔽双眼的网民不再关注幕后真相,而是打着正义的旗号,凭个人的主观臆断谩骂攻击他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别人造成伤害,即使意识到了,也会推卸责任。人人目中无法、心中无责,将触发诸多不确定因素,继而引发网络暴力等问题,扰乱社会秩序[2]。

2 网络流行语的失范成因

2.1 新媒体技术支撑内容共享平台的构建

新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媒体一对多的直线单向传播模式,赋予每一个网络用户媒介工具的使用权,为网民搭建了一个可以随时随地共享和交互信息、自由发表个人言论的平台[3]。从前人们只能通过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获取新闻信息,而现在社会新闻事件在网络媒介的作用下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得到了迅速和广泛的传播,网民只要打开手机就可以获取相关信息并发表评论。从某种角度来说,网络流行语即网民对社会新闻事件的提炼和概括,其中蕴含着网民的个人看法。而网络媒介使此类网民自创的语言在网络空间得到了充分传播,迅速形成流行之势。

2.2 集合行为使人盲目从众、感情用事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认为,作为群体成员的个人极易受到群体的暗示和情绪感染,当一个人的个性被群体意识同化时,往往会表现出明显的从众心理。在网络匿名机制下,网民的真实姓名和身份都被掩藏,成了不受社会约束的无名氏。此时,处于匿名状态的个人会产生法不责众的错觉,以“多数即正义”为由行不轨之事。网民在创造和传播网络流行语时,有意无意地投入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受传者们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形成广泛的心理认同。另外,网络流行语具有有趣简单、易被模仿的“强势模因”特性,只要网民掌握了语言结构,便可大量复制和传播,从而使网络流行语在短时间内火爆全网,实现病毒式的传播[4]。

2.3 社会大众反精英文化的意识驱动力

“在狂欢仪式中,等级和权威概念消解,这决定着普通的及非狂欢生活的规矩和秩序的那些法令、禁令和限制,在狂欢时被取消了。”[5]传统媒体时代,少数精英阶层掌握话语表达权,他们将社会大众纳入自己的管理范围之内,要求其严格按照自己的规则办事,为建立统一有序的社会而服务。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当人们的物欲得到满足后,便对传统主流文化的规训产生不满,试图摆脱少数权力精英的控制,寻求精神世界的富足。网络流行语正是在大众反精英文化意识的觉醒过程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处于社会边缘地带的人们希望通过这种娱乐化的表达方式挣脱传统文化的束缚,实现个性的张扬和压力的释放[6]。网络流行语的兴起,改变了精英阶层在社会中占据的主导地位,让众多处于社会底层的草根获得了话语表达权,参与到社会热点话题的讨论中,并试图使自己的观点立场对社会事件产生影响。

3 网络流行语的规范路径

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于2021年11月和2022年1月通过网上发放和回收问卷的方式,针对网络流行语的失范问题展开深入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分为三类:网民对网络流行语的自由程度的认识、在网络空间的话语表达行为及对网络流行语规制措施的看法。被调查者年龄集中在18~25岁,作为构成网民规模的主要群体,他们经常接触网络环境,对网络社会的了解更加深入。问卷总计回收206份,有效率达93%。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89%的人认为需进一步改进对网络流行语的规范措施(见图1)。在网络热潮中,网民的权力越来越大,但需承担的责任却越来越小,经常发生违法违规行为,参与者的责任被淡化[7]。网络是有道德底线的,任何人的快乐都不能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不能任由具有负面影响的网络流行语滋生蔓延,要在保持网络流行语活力的同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引导其朝正确的方向发展,防止其污染网络文化,威胁社会安定。

3.1 推进网络立法规范,健全行政监管机制

我国尚未出台针对规范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法律法规,许多网民投机取巧,钻法律的漏洞,在违法的边缘疯狂试探。“有法可依是确立和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我国可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出发,基于本国网络舆情的发展状况,明确网络流行语的自由边界,限定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范围,进一步完善网络语言立法,建立系统、高效的法律保障体系和惩罚机制,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一旦发现有网民“口无遮拦”,务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创造清朗的网络舆论环境与政府的把关密不可分。政府须掌控好把关力度,规范行使行政权力,切忌因过度干预导致网络流行语受到过分限制,同时也不能过于放松对网络流行语的管制,否则会导致舆论导向脱离正轨。在事中管理方面,政府可与互联网相关工作单位和部门共享信息资源,实时监控网络舆情发展态势,“并强化危机防范意识和行动前置意识”,防止不良事态持续扩散[8]。在事后审查方面,政府需要向网民提供举报不良网络流行语的渠道,及时澄清事实真相,依法追责相关当事人。另外,政府可制定相关行政政策,从国家信息化战略层面出发,提高网络安全系数,引导网络用户正确使用网络流行语[9]。

3.2 开发信息过滤软件,创新技术解决问题

技术产生的问题可通过自身升级、创新解决。互联网技术的弊端随着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日渐显露,严重危害了网络生态环境。互联网服务供应商应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进行技术创新,从而监控网络信息,在电脑或者智能手机终端安装可自动甄别、筛选、屏蔽负面流行语的过滤软件,一旦确认某一网络流行语污染了网络环境,侵害了他人利益,就自动删除并禁止继续推送;还可实行网络实名制,但要吸取韩国信息泄露的教训,注意防范隐私外泄。许多国家在利用技术手段规范网络言论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如美国通过“技术过滤”“父母授权”的方式保护未成年人,英国采用“年龄限制”的方法屏蔽不适合青少年观看的内容[10]。

3.3 提高网民媒介素养,强化网络行业自律

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的人认为应该举报投诉滥用网络流行语的人,这也是最常见和最便捷的网络管理方式之一。此外,选择不予理睬的人数占45%,有些人不想在网络上留下自己的言论痕迹,还有些人则是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见图2)。这些看客的不作为是否也对舆论风暴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呢?选择直接回怼的那些人又是否会因过于冲动而使用或创造出低劣的网络流行语呢?

网络空间的信息繁杂,仅靠法律手段、政府管控和技术支撑是远不足以抵抗那些法律或道德无法覆盖的内容的,还需要发挥道德的约束力量,普及网络安全教育,增强网民的规则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树立网络流行语的边界意识,提升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在网络世界中作为“意见领袖”的媒体和个人尤其要坚守职业道德规范,不唯流量独尊、煽动网民情绪、误导舆论走向。互联网相关工作人员也应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与职业规范,建立完善的自我管理与约束机制[9]。

3.4 设立第三方事实审查机构或平台

当前,网民对第三方事实审查平台的利用率并不高,不少人甚至從未听说过这类平台。第三方事实审查机构是考察已发表新闻和言论真实性的独立机构[11]。国外已有Snopes、PolitiFact和Fact Checker等多家专注事实核查的第三方机构,而国内仅微博、腾讯等个别平台提供辟谣服务。第三方事实核查机构或平台是事后审查的一种手段,它通过对已有言论中提到的事件展开调查,进行事实认证,然后公布调查结果,行使第三方机构或平台的权力,打假携带不实信息的网络流行语,澄清事实真相,还网络世界一片净土。

4 结语

网络空间具有匿名性、开放性和互动性,对传统主流媒体的主体地位构成了挑战,创造了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推动了社会民主进程与个人发展进步。虽然网络流行语对社会大众寻求摆脱权力精英的控制、满足精神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不规范使用网络流行语会对社会造成消极影响,阻碍社会的长足发展和进步。因此,必须对网络流行语进行正向引导和有效规范。当然,在制定网络流行语相关法律法规,有力打击其产生的消极影响时,还需要注意保留网络流行语风趣、创新等积极特征,保持网络流行语的活力。

营造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构建稳定的网络秩序,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在享受网络流行语带来的“狂欢世界的感受”时,网民们必须始终坚持独立思考,秉承理性客观的态度,坚守道德规范和公序良俗。相信未来网络流行语会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引导和规范,网络生态环境将朝着规范化、秩序化的方向发展,网络文化也会更加干净和成熟。

参考文献:

[1] 孙洁,樊启迪,巢乃鹏.网络流行语的概念辨析与传播过程[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3):15-19.

[2] 高月. 我国网络流行语的镜像功能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6:45.

[3] 王婧.网络热词的发展现状及引导策略分析:以《咬文嚼字》公布的2016年十大流行语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7(6):96-98,104.

[4] 高丽.网络热词的传播及社会功能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7:15.

[5] 李宁.消失的抵抗性:论中国微电影的青年亚文化书写[J].影视镜像,2015(10):71-75.

[6] 熊曼.风格·抵抗·收编:青年亚文化视域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9:39-40.

[7] 张宸语.“微”时代,大狂欢[D].长春:吉林大学,2015:64.

[8] 肖成俊,袁俊斌.论公民网络言论自由的保护与规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5):79-84.

[9] 周富莉.自由与规制:网络言论秩序的理性建构[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4:35-36.

[10] 陈纯柱,韩兵.我国网络言论自由的规制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3(5):83-91.

[11] 李丹林,曹然.以事实为尺度:网络言论自由的界限与第三方事实核查[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46-52.

作者简介:缪佳玲(2001—),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在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网络流行语发展与规制。

朱晓萌(1987—),男,江苏南京人,博士在读,讲师,研究方向:网络流行语发展与规制。

猜你喜欢
自媒体时代网络流行语边界
拓展阅读的边界
论中立的帮助行为之可罚边界
自媒体时代的公安微博和公安微信发展研究
学理论·下(2016年11期)2016-12-27 14:48:50
浅析网络流行语及其对现代汉语发展的影响
人间(2016年31期)2016-12-17 23:00:22
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浅谈当前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分析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思政教育的影响
自媒体时代下广播的发展现状
自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模式分析与创新
自媒体时代电台编辑角色的定位及其转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