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初级阶段,小学阶段的德育尤为重要。在新课改的大潮中,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要阵地,德育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根本。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德育要从小抓起,因为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品德、人格与综合能力的重要阶段。抓好这一阶段的品德素质教育工作,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小学德育中存在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养成,德育方法单一,德育工作体系不完善、不持久等问题。教师在学校教给孩子知识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将德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小学;德育;影响因素;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周玉鑫(1998—),女,哈爾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一、德育的研究意义
教育是国之大计,立德树人、崇德修身是学校教学的重要任务,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2017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中小学校的德育课程建设应当以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这五大内涵为主要内容,并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六大途径落实德育工作,充分开展各类德育课程、主题实践和团队活动。
(一)德育的内涵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教育理念由原来的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注重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素质教育应是育人的中心环节。各级学校均应将德育置于素质教育的主要地位。我们要全面深入落实党的教育方向,把握“立德树人”这一重要任务,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各项事业,实现教育公平竞争,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小学德育的重要性及意义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大量宝贵的道德资源。德育的过程就是摄取中华民族文明精华的过程,这能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永久地传承下去,是当前学校教育方面的一项重点工作。小学阶段德育工作担负着为小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为人准则的重大任务,因此,德育课程的设计需要切合学生实际,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顺应时代的发展,同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特点和发展规律。小学阶段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自主意识和自我认知日益提高,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小学德育所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教条化
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对小学生而言理论性过强,较为抽象,小学生掌握起来具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照本宣科或者对小学生进行枯燥的讲解,讲述一些大道理,却忽略了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心理状态,无法激发小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就会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教学方法形式化
现在一些学校的德育教学工作存在形式化的问题。虽然学校开展的德育活动种类繁多,但却不重视活动的内涵与目的,只是单纯地强调形式而没有任何的总结与反馈。这样做也只是空摆花架子,对学校德育目标的达成和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并没有多大的帮助。
(三)品德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部分学校在教育方面,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而忽略其心灵的成长,不重视德育工作的开展。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不少家长和学校把学习成绩视为孩子成长的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却把素质教育中真正重要的“品行”“道德”忘在脑后。
(四)教师的素质仍需提高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品德涵养、言行风范,总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展现的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是评价一名教师德育状态的重要标准。如果教师在上课时经常有迟到早退、品行不端、教学不认真等不良行为,会对学生造成负面的影响。甚至有少数教师的思想觉悟还不够高,如缺乏坚定的政治理想,对教育事业不忠诚,针对某些问题会有过激甚至错误的观点等,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
(五)教育体系不完善、德育不持久
有些小学的德育工作存在碎片化、形式化、缺少连贯性和系统性等问题,如部分学校在开展德育活动时,只会沿着一成不变的方式从一年级至五年级循环往复地组织相同的活动,毫无新意,过于形式化。有些小学甚至没有专职的德育教师,只让主科教师兼职,导致很多时候教师会把德育课上成语文课或数学课,连最基础的课程内容都保证不了。
(六)家校配合不协调
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个性特点、家庭状况大不相同,目前很多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因为不同家庭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同、世界观不同、价值观也不同,使得部分家长并不知道怎么做才是真正的关爱子女。过分溺爱,不能进行正确的引导,会使孩子在学校和家庭呈现表里不一的状况。
三、改革德育的方法及影响因素
(一)德育教学重在课堂,局限于校园,脱离实际生活
我国德育的发展始终与人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一旦离开了人的现实生活,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也将变得十分苍白、空洞。据了解,目前很少有学校会为小学生提供开展独立社会实践的机会,因为学校害怕活动过程出现安全问题。因此,道德教学就只能限制在课堂。但是,以小学生较弱的理解力,纯理论的内容很难起到根本性的教育作用,几乎等于泛泛之谈。
(二)德育是长期的、持久的过程
学生的道德修养,并非每周几节的德育课就能够提升的,其要经过日积月累才能逐渐养成。因此,德育工作的开展应遵循教育的基本原则,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从点点滴滴入手,从细节开始,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思想品德。孩子们都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思维天马行空,有着不同的精神需求,通过灌输式、劝诱式、批判式等教学方式教育学生,很容易使学生形成言行不一的伪善品德。教师只有把学生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与学生平等相处,通过讨论式教学,促使学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道德问题并及时改正,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形成优秀的品格,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三)道德评价标准不确定
道德评价对于学生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不少学校在道德评价方面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道德评价方式单一化,忽视对学生的养成性评价和自主性评价。传统的德育方法只着重宣传一些基本道德规范、思想教育理论,忽略了对学生价值的评价,因此,我们要积极做出改变,构建科学合理的道德评价体系。学校应加强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与价值抉择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道德问题面前把握好自己,不迷失正确的方向。
(四)师德师风有待提高
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部分德育教师失去了平衡心态,言行不一致,甚至丢掉了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这种教师会对学生的德育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德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密切关联着德育效果的好坏。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强化师德师风的建设,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四、解决方法及对策
(一)教学内容设计应多元化、生活化
在小学阶段,学校是开展德育的主阵地,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也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特点,在学生能接受的条件下,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贴近学生生活的德育活动,能让学生在实践中达到思想和行动上的统一,从而真正达成德育目标。我们要重视孩子的现实生活,树立“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有意识地引领孩子们回到现实生活中观察和体验生活,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校园文化要具有实效性、参与性
我们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日常的教学活动和专题活动相辅相成,实现教师指导与学生自我管理并重,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并重。教师要注意德育教学方法的实效性,德育教学方法必须与德育内容紧密结合,不能只有表面形式而不具备真实效果。各个年级的德育主题应不同,低年级侧重社会公德、文明礼仪、良好习惯的培养,中高年级则侧重于爱国精神、社会责任感、是非分辨能力的培养。教师要运用多种德育教学方式,如课堂教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学、科普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家校合作教育等,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与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教育,缺一不可
想要有效发挥德育的价值和作用,对青少年进行良好的引导和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区密切合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父母要成为孩子的榜样。小学教育只是孩子日常生活的一小部分,父母应该承担成为孩子主要教育者的责任,并为他们树立起榜样。教师应该给孩子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教师还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并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根据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帮助。同时,教师要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从最简单的事情开始,如不亂扔垃圾、爱护环境、尊老爱幼、遵守交通规则等。这不但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能有效地把抽象的品德修养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之中,让良好的道德理念转化成学生的日常行为,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加强教师道德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学校应该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工作积极性和综合素质。教师应重视自身修养、端正言行、严于律己,在潜移默化中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帮助他们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同时,教师要用优秀的师德和精湛的教育技术去教导学生,获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会产生较强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构建科学合理的道德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能避免评价者的主观随机性,使评价的内容更加客观公正。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首先,我们应关注其有效性,特别是针对日常行为,如有没有讲文明、懂得礼仪、能否与人和睦相处等,要设计科学具体的评价标准。其次,我们要注重评价方式的客观性。对于个人评价,我们可以将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父母评价和教师评价等评价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多元评价。对于整体班级评价,我们可以采用社会评价、学生评价和学校评价等。最后,我们要特别注意评价方式的可行性,运用多层次、多维度的评价方式,关注个人和班集体的共同进步,并对进步者予以肯定与激励。
五、总结
德才兼备才是正品,有才无德则是“危险品”。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变得更加重要,学校教师更要适应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趋势,努力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目标,积极实施多元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林丹,王静,白秋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政策分析:内容、特点与走向[J].教育科学研究,2021(2):50-56.
翟博.党的教育方针百年演进及其思想光辉[J].人民教育,2021(6):6-12.
尚靖君.学校道德教育生活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陈美玲.论儿童品德发展与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11):59-63.
张翠.青少年思维养成的德性视角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9(6):60-63.
陈威.“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余慧娟,赖配根,李帆,等.2018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J].人民教育,2019(2):10-39.
罗贤珊.思想品德课渗透健全人格教育的路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0(1):59-61.
蔡敏,邢淑娟.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我评价的调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5(3):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