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刚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一提起“作业”,学生发愁,教师也发愁。随着“双减”政策的提出,以往作业中的不足之处更是显露无遗,在实际开展语文课程的教学工作时,教师应当把握基础知识、语文特色等,优化作业的管理模式,从而真正地提升语文课程的教学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形式单一 孩子们完成作业的方式较为单调,大多是抄一抄、写一写、做一做、背一背;作业的安排方式也很单一,由教师简单地安排;作业的内容判断标准比较简单,用简单的一个勾或一个叉,或者一句评语也就判断了一个作品的内容;作品涵盖的领域也较为单调,但其实语文完全能够与其他学科相融合;作品的完成目标也是如此,一份作品面对全体学生,除了安排亲子功课,其他就是安排学生各阶段的功课。
内容枯燥 当前布置的学校,语文课作业内容无非是词语的基本运用、读写与习作。沉闷、乏味,让学生们提不起兴致。而许多教师布置语文作业的目的只是为巩固课内知识点,以便提升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忘却了语文课的目的是为了服务学生于日常生活。写作内容严重背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长此以往,训练出来的也只能是一个只会写题而不能总结日常生活经验的书呆子。
无效重复 有的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是匆匆忙忙的,也没有进行过综合考核,这样的工作便成了无用工作;有的教师把写作当成一个惩罚手段,这样的学生写作是一项失效作业;有的教师为使学生扎实掌握词语,采用了“一刀切”的方式,面向全体学生安排了机械重复性的词语抄写作业,这对中等生和优等生同样是一项失效作业,于他们而言,如此作业只会浪费时间精力。
数量多,质量差 小学语文包含了很多内容:听、说、读、写。很多教师都希望教学面面俱到,把每一方面的作业都布置好一点。尤其是,期末最后阶段——期末考试在即,带着孩子短跑,不知不觉,作业量开始突破他们可以完成的限度。
重点分析,精心设计作业 建构主义理论向我们揭示,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完成意义建构。然而,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记忆力也有限,倘若教师将所有的知识一次性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不仅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为学生带来压力,也会让学生错失重点知识,降低学习的效率。对此,语文教师应当对教材上的重点知识进行细致分析,并根据教学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作业设计,以便学生在做完作业后,完成重点语文知识的记忆。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慈母情深》时,为了增强重点知识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的關键能力和素养获得发展,教师便可以围绕教学重点精心设计作业。透过对教材的解读,教师能够迅速确定“魄、抑、辞”等生字,“震耳欲聋”等词语,作者对人物外貌、语言的描写方法,以及故事的情节等,这些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而这其中既有教学重点,也有其他知识。对此,教师便可以围绕教学大纲,对这些知识进行筛选,确定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之后,围绕教学重点,教师设计“为生字找读音”“写出近义词”“根据课本内容,补充句子”等作业,促使学生在完成作业中增强对重点知识的记忆。
教师先指出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筛选出教学重点,再基于此进行作业的设计,能够有效减少学生的作业量,让学生在“少且精”的作业中积累重要的语文知识,迅速地提升语文素养。
趣味融合,增添作业乐趣 学习兴趣在学生的整个学习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做作业中亦是如此,当学生对作业形式、作业内容感兴趣时,学生会主动地做作业,并自觉探索作业背后对应的语文知识;当作业的形式枯燥、内容单一时,学生也会对作业产生抵触心理,降低做作业的积极性。而“双减”政策中也指出,教师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安排学习活动,让学生的童年更富童趣。对此,在设计作业时,教师也要有意识地添加趣味元素,活化学生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语文知识。
比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草原》这一课中,教师就可以融入趣味元素,活化作业的形式,点燃学生做作业的热情。在课堂上,教师先带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基础知识,为学生做作业奠定一定基础。随后,教师设计“手拉手,找朋友”“加法,我最行”等作业,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其中“手拉手,找朋友”的作业要求是:认读左、右两边的汉字、拼音,并为二者连线;“加法,我最行”的作业要求是:根据“(录)+()(偏旁)=()(新字)()(组词)”等结构,进行组字、组词。
趣味性的语言、新颖的形式,都能带给学生新的体验,让原本枯燥、乏味的作业更富活力,让学生做作业的热情更加高涨,以便学生真正地从作业中汲取养分,获得成长。
尊重差异,打造分层作业 陶行知先生曾将学生比作“花木”,认为教育学生的过程与培养花木的过程一般无二,都需要基于对象的差异性采取适宜的方法。但是,在为学生布置语文作业时,许多教师往往只根据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完全相同的作业,期望学生通过做作业的过程,达到相似的学习水平,显然,这样的做法有违学生的个性、差异。对此,教师应当先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再基于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需求,恰当地安排作业,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做作业的过程强化语文素养。比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太阳》这一课的教学后,教师便可以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做好作业的分层设计。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观察,以便结合学生的积极性、反应等,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情况进行判断。随后,教师基于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作业的科学设计,如针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的学生,教师设计“读拼音,写词语”等作业,促使学生在完成作业中,加深对“倍”“庄稼”等基础知识的印象。而针对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则设计“阅读文段,回答问题”等难度较高的作业,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再次成长。
教师把握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为学生设计难度不同、内容不同的作业,能够有效彰显作业设计中的人文色彩,以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轻松地完成作业,并透过作业获得发展。
聚焦主题,推动全面发展 课改的推进,促进了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生成,在这一教材中,文章、诗篇多以单元的形式存在,而每一个单元也有隶属于这个单元的学习主题。基于单元主题出发,为学生设计作业,更能集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更上一层楼。对此,语文教师也要对单元主题进行细致分析,并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精准设计作业,促使学生在完成作业中获得全面成长。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一花一鸟总关情”,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并让学生学习这一写作手法,能够有效地利用事物表达自己的情感。对此,在组织学生对整个单元进行学习后,教师便可以为学生设计“透过朗读、交流等方式,对单元中的写作手法进行总结”“理解重点字词,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句子”“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等作业。这样,在完成作业时,学生也能够巩固本单元的知识,强化写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从而有效发展语文综合素养。
教师对单元教学的主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再从整体出发,为学生设计作业,能够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获得锻炼语文综合素养的机会,从而有效提升学习质量。
革新传统,创新作业模式 课后作业应减量提质。语文作业不要局限于对课堂知识的实践,还要突破教材的局限性,让学生观察生活、融入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设计“花样”作业能够彻底消除重复、单调、无聊和枯燥,使作业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一是写一写,学以致用。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地摘录所学的、自己喜欢的词语,并在阅读后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扩展阅读;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续寫和改写等。例如,学生在赏析了优美的散文《阿里山的云雾》后,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摘录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对于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故事,如《赤壁之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去读读其他感兴趣的历史故事,并记录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或事件。另一个例子是学习《江南春》等古诗后,教师不妨要求学生仿照原著,创造性地写一首诗,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
二是画一画,激发兴趣。在教学中,直观的绘画可以使枯燥的文字和解释生动有趣,赋予内容以灵魂,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在学习了“游园不值”之后,针对“诗人站在花园外是否只看到一枝红杏”的延伸问题,我要求学生们通过想象画出花园中可能看到的所有东西。学生的想象力是多样的,动的、静的、天上的、地下的,动植物都画在纸上;在学习“渔歌子”之后,可以要求学生们根据这首诗的内容,饶有兴趣地画一幅“春雨垂钓图”。诗人的山水情怀和无忧无虑的心情自然地流淌在画面中;另一个例子是《冀中的地道战》一文,学生对“地道”的理解比较困难,没有实地参观,仅仅通过图片和资料,很难感受到战争年代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因此,我指导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和补充的资料绘制地道结构。在绘画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加深了他们对文本主旨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三是演一演,再现情景。热爱表演是孩子们的特点。在语文学习中,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表演,可以使学生更有效地把情感与课文的内容相联系,并能将情感融入具体的场景,激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例如,在《晏子使楚》一文中,我指导学生们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时,晏子的口才、智慧和机智立即展现在他们面前。在讲授长文章《小英雄雨来》时,我指导学生表演课本剧,这不仅浓缩了文章的内容,降低学习长课文的难度,还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引起他们的共鸣。这种形式的语文作业富有趣味,拉近了文本和学生的距离,而且每个人都有发言和表演的内容,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更能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在讲授《狐假虎威》《坐井观天》等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时,可以组织学生以课文内容为主,分工合作,扮演剧本角色。通过精美的服饰道具和绘声绘色的演绎,再现场景,学生原本“隔岸观火”的学习就转变成了身临其境的参与,那么探究故事所蕴含的哲理也就水到渠成了。这种形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的课堂也必定是丰富灵动的课堂。
四是做一做,加深理解。例如,在《乌鸦喝水》课上,我鼓励学生尝试乌鸦喝水的方法,一方面,这样的语文作业能让学生通过亲身做一做理解课文中隐含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它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促进了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
巧借网络,重整作业内容 现代科技的发展,让网络资源逐步成为教师开展教育工作的“座上宾”,许多教师都开始将教学内容与现代网络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全新的教学模式,以期带给学生新的学习体验。而素质教育理念在语文学科的深度渗透,让教师也开始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水平,期望学生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自觉理解语文知识。对此,语文教师不仅要利用现代科技开展教学活动,也要为学生布置查找网络资源的作业,让学生主动地利用网络搜集想要的内容,从而提升学习能力。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盘古开天地》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使用动画、视频等资源,形象地呈现文章内容外,也要在课前为学生布置查找网络资源的作业,鼓励学生自主收集知识。在课前,教师提出“收集我国神话故事的相关知识”的作业,请学生主动地应用便捷性的网络渠道,进行相关知识的检索,如有的学生查找了神话的分类,有的学生查找了神话的起源、发展过程,有的学生查找了我国一些经典的神话故事。在后续上课时,教师再为学生搭建小组,请学生与同伴分享自己查找的信息,在交换彼此的资料中,更加全面地了解神话。当学生完成小组讨论后,教师也要请每个小组派代表阐述本组收集的内容,以便直观把握学生做作业的情况,精准地为学生补充、总结,增强学生对我国神话的认识。
围绕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师巧妙地设计查找网络信息的作业,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在未来离开教师、离开课堂后,依旧能够利用网络满足自己对知识的需求,从而获得语文素养的持续成长。
总而言之,优质的作业管理模式,能够促进学生的成长,推动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但是,传统教育思想的根深蒂固,让作业的设计仍旧存在许多问题,对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继续秉承“双减”政策的基本理念,对传统的作业设计形式进行优化、调整,以便在打造趣味性、实践性的作业中,全面提升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