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群
朋友们一起逛街,到了饭点,有人问:“我们吃什么?”尴尬的沉默后,朋友A和B异口同声说:“随便。”朋友C犹豫片刻,挤出两个字:“随便。”最后朋友D鼓起勇气说:“火锅。”小伙伴们飞速冲进美食街,发现竟然有一排火锅店,问题又来了:去哪一家?新一轮的“随便”循环又开始了……
这是一位自称有“选择困难症”的同学分享的故事,他的故事引起了很多同学的共鸣:小到早午晚餐的选择、课后文娱活动的安排,大到学校或者专业目标的确定,选项超过两个就会让自己为难,最后常常以“随便”了之。
說“随便”意味着无论大家做什么决定都可以,可内心是不是真的觉得随便怎样都可以呢?我采访了几位自称有选择困难症的同学,这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些回答:
“不在乎的事情真的随便,但在乎的事情就不是真的随便了。”
“我不知道,因为我有选择困难症,别人拿主意挺好的,不过有时候他们的选择我不喜欢,其实也不开心。”
“我常常说‘随便,但我知道自己不随便。因为前面的人都说‘随便了,我如果提要求就会显得不合群,所以就说‘随便了。”
显然,“随便”给我们带来了便利,因为交出主动权后自己无需再反复纠结。但“随便”不一定真的随便,很多时候忽略了自己的需求,必须接受可能并不喜欢的选项,其实并不开心。
有同学说,说“随便”不是为自己考虑,而是不想让他人为难,因为无论怎样都可以,别人会因此觉得我们随和,从而让人际关系更和谐。当需要选择时,我们总是用“随便”回应,朋友们真的会喜欢吗?我继续采访:“你喜欢别人说‘随便吗?”出乎意料,采访中竟然没有一个人喜欢,他们说:
“如果别人说‘随便,我不了解他的想法,最后又要我决定,我感觉压力山大。”
“觉得对方很敷衍,不真诚。”
“有时候大家都知道彼此有想法,但是又都说‘随便,最后草草决定,反而没有真正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随便”并没有让他人不为难,甚至还可能让对方觉得受了伤。
当我们面临选择需要做决定时,“随便”看似是一种可以避免矛盾的解决之道,但更可能是一种逃避和敷衍,还会给他人压力。遇到需要表达意愿的情况时,其实不说“随便”也可以从容应对:
首先,坦诚说出自己的意愿,不要担心意愿表达会破坏关系,这是真诚的体现。每个人都真实发表自己的意见,才能从大家的意见中“求同存异”,找到最优解。
其次,如果确实没有明确的答案,可以提供一些正向或负向的偏向性选项。以本文开头的选餐问题为例,提出“我最近很想吃肉”或“我很怕麻辣,除此之外都可以”等偏向性的选择比“随便”更好。
再次,注意语言的表达方式。即使真的“随便”,可以换一种表达,例如“听你的”,这样会让对方感觉没有被敷衍。
不随便说“随便”是一种对自我的正视,也是对他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