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与共建“一带一路”

2022-05-30 04:01孙佳敏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21期
关键词:共建当代价值一带一路

孙佳敏

摘要: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发展融合的结果,其中,以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发展和人类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等两种力量的推动尤为重要。“一带一路”的提出,不仅是当下我国经济的发展能够在快车道疾驰的重要保障,而且深入表里的融合了当下我国现实国情的发展需求。外观复杂的国际大环境,共建“一带一路”在推进过程中必然会结合时代需要,打造一种新型全球化。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将对共建“一带一路”产生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共建“一带一路”;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1.068

我国在“一带一路”提出及实施过程中,从始至终奉行互利诚信原则,几年间在全球范围内与高达180个国家实现了合作与发展,但近两年受疫情影响,发展面临新挑战。纵观历史和展望未来,“一带一路”长期地贯彻不仅关乎我国自身发展,而且关乎全球范围内180多个国家甚至更多国家的利益,因此坚定不移的贯彻实施以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指导下的“一带一路”是尤为必要的。

1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力量

任何一个理论产生都有其特定的时代条件,生产力的发展最能反映社会进步和时代变化,而社会发展和时代变化也必然离不开人的需要。韩喜平教授指出“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和需求不断增长是推动其形成的两种因素”。由此,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的现实需求是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产生的两种推动力量。

1.1物质力量: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

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是世界市场产生的物质力量,起着基础性作用。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首先可以通过生产工具的变化体现出来,从行会制度、工场手工业、到大工业时期,生产工具的最大转变就是从手工业转向大机器,这一转变带来的最大变化是生产力的极大提高。马克思在生产力、分工、交往、贸易、市场等一连串连锁反应中,始终把生产力作为首要环节,而生产力的发展,会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社会分工更加明细,交换领域也随之扩大,加之商品流转速度的加快,当手工业生产的速度跟不上现实市场需求时,机器便应运而生。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能再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工业革命在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交通運输和通信业的进步。运河的开凿、公路铁路的铺筑、汽船的建造,国际通信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无一没有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铁路、轮船、电报等交通运输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世界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便利,同时也具备了更加成熟的技术条件。虽然马克思的理论产生于他所处的时代,但对于今天我国主导的共建“一带一路”来说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1.2需求力量:人类为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

需求是生产的基础性动力。人类如果没有需求,社会也就不会有生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的需求不同,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会推动人与人之间交往和贸易市场的扩大。14-15世纪,由于人们对货币金银的狂热追求、对天主教的传播等许多因素共同促成了地理大探险,比如15到16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通过殖民掠夺建立的地域版图、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等事件都使得人们对世界的概貌范围更加明晰,随之出现的是贸易范围扩大,比如,荷兰商船队贸易运输量在1670年比1470年增长9.5倍,这些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产生。

新航路的开辟,带来的是西欧国家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而贸易和市场的发展必然会对商品的交换量和需求提出新要求,于是,工场手工业不能再满足于现实情况,机器大生产便应运而生。马克思、恩格斯曾说:工业革命所带来的需求是旧的工业生产力所不能满足的。“一带一路”建设既是我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欢迎各方结合自身需要积极参与共建的大合唱,它能够为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增添新的时代内涵。

2共建“一带一路”的现实基础

当今世界,“逆全球化”现象层出不穷,世纪疫情蔓延,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各种不稳定因素交织在一起,全球发展形势严峻。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加之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把握规律,提出并建设“一带一路”,契合了参与各国之间的利益要求,将带动世界经济发展。

2.1我国生产力迅速发展

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的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约为114.4亿元,2020年约为101.6亿元,其中,202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是2008年的3.2倍,是2013年的1.7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2008年的3倍,是2013年的1.7倍;农村和城市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也明显有所升高。2020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分别是2008年的2.4倍、2.6倍、4倍,是2013年的1.5倍、1.5倍、2倍,这些数据皆可反映出生产力的发展给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所带来的正向能量。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体现。截至2019年底,中国在超过35个国家和地区设有海外网络接入点,建成了多个国际数据中心和国际路缆边境站。此外,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的定位服务也极大地提高了各国的信息化水平。截至2021年12月,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数达142.5万个。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因此,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创新都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技术人才基础。

2.2我国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解决我国发展空间问题的需要。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产能过剩问题严重阻碍国内企业的发展,企业要在自身存量的基础上加持增量就需要通过探求新的市场空间来实现其长久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在基础设施、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呈现出对外不断融合的趋势,结合国内外需要,积极寻求促进各国经济共同发展的契合点。共建“一带一路”正是以我国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在不损害别国利益条件下,探寻解决我国发展空间问题的正确之路。

另一方面,协调我国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需要。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依然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态势,区域发展水平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除了受到地理环境、交通、资源、政策等条件的制约之外,还受到人文、风俗习惯等条件的影响。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带来的问题,比如,贫富间差距不断拉大、人均资源分配不均以及人才流失和集聚问题等,都会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而共建“一带一路”整体路线纵横东西,在建设和过程中,能够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融合东西部地区的各种资源优势,日益缩减东南沿海与内陆地区的贫富差距,逐步解决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3共建“一带一路”塑造一种新型全球化

随着中国在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中的声音和影响越来越大,在新的发展趋势下新型全球化将具有新的特点。共建“一带一路”是我国基于新的时代背景并且权衡国内外发展大势所做的选择,它将会为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提供发展新动能。

3.1共建“和平、公正、合理、共赢”的新型全球化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各种项目落地,给中国和沿线国家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但是面对过程中全球化所带来的问题,我们也要携手共克难关,推进更加符合和平公正、合理共赢的新型全球化。中联部研究院季思认为,新型全球化是开放、包容、普惠、共享的全球化。共建“一带一路”以五通为重点的互联互通,公正安宁、和谐美丽、共同发展的新世界有望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逐渐生长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共建“一带一路”是一个推动新型全球化的中国方案。并且,“一带一路”所倡导的是在新技术浪潮推动下以共享、普惠、利他、平衡为特征的共赢型全球化。过去的各国政府因为维护本国企业形成的竞争紧张关系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各国政府成为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者,并能够通过协调为沿线各国人民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这种具备强大感召力的新型全球化将会向着更加和平、公正、合理、共赢的方向发展。

3.2引导世界各国坚持走“开放包容、共同繁荣”道路

共建“一带一路”所蕴含思想,对于引导世界各国走开放包容、共同繁荣的道路有重要作用。和平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基调,主张用对话代替对抗、用合作代替战争、用共同发展的成果改善各国民生,这使得各国更加清晰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冲突对抗只会两败俱伤、和平合作才是实现共赢的根本,从而加强沿线国家间的合作意识。开放包容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显著特征,“一带一路”所强调的多元主义、平等参与、充分尊重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习俗的差异性等,将各参与主体一视同仁,有利于提高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互学互鉴是“一带一路”实现参与国之间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源泉,只有各国之间相互交流借鉴、求同存异、取长补短,才有实现共同发展的希望。互利共赢是共建“一带一路”的目标,也是我国与世界各国开展合作所秉持的态度和原则,以五通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能够使各国实现双赢,从而改善各参与国之间的关系。

3.3提供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中国方案

首先,共建“一带一路”通过硬联通与软联通等互联互通以及区域一体化合作,既充分发挥了各国的优势资源,又实现了各国协同发展,为沿线各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其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构建起一个新型全球化网络,搭建起多边合作、多边共享、多边共担的发展新模式。同时,开放包容的理念促使沿线各国能够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互相借鉴,为解决文明冲突提供了新思路。此外,“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发挥其现有合作机制的补充和强化作用,夯实了解决新旧问题冲突的基础。例如,由我国牵头发起设立的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为国际金融体系的完善以及国际金融的多元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最后,共建“一带一路”作为务实合作平台,为沿线国家实现共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比如,中欧班列在疫情中的担当就是最好例证。

4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当代价值

4.1有利于推动我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一带一路”倡议也是如此。世界市场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孤立与这个大系统之外,“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主动参与世界市场的积极行动,也是我国扩大并且深化对外开放的现实发展需要。共建“一带一路”有利于推动我国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动的开放新格局。现阶段,我国已经具备较强的资金技术实力,而且形成了较为完整高效的产业链,能够为对外开放提供支撑。加之我国与沿线国家推进多边自贸区建设,如东盟、欧盟的建立,提升了各国的开放程度;国内自由贸易区试点建设,为“一带一路”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总之,“一带一路”倡议兼顾海陆区域发展,以沿边地区为前沿,以内陆重点经济区为腹地,统筹东部沿海、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开放联动,极大优化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为形成开放型格局的世界市场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

4.2有利于推进经济全球化向更高水平发展

马克思曾说:“只有隨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生产力是使世界各国交往、联系起来的基础,而这一过程中人是关键性因素,人的需求是推动生产力和交往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生产力、需求、交往共同推动世界市场的发展,进而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带一路”所塑造的新型全球化必然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高水平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在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更加注重全球资源的高效配置,与沿线各国开展高质量的合作、经济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它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综合考虑安全、技术、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统筹全局,为各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注入新动力。随着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量子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向社会信息化转型,万物互联近在眼前。“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沿线各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加强这些国家的国际话语权,这对推动完善全球治理机制,助推经济全球化迈向更高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4.3有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写道:“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人类当作自己的对象……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由此,人是社会关系的重要参与者、是社会的人,这一点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点是一致的。共建“一带一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产生促进作用。首先,共建“一带一路”基于政策沟通,通过与沿线各国进行战略对接的方式,坚持求同存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和平稳定的环境。如欧亚经济联盟。其次,“一带一路”通过夯实三通即设施联通、资金融通以及贸易畅通,加强了各个国家间的经济互融互通,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经济基础。“六廊六路”的建设,将更有助于沿线各国充分释放本国发展潜力,高效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最后,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的人文根基。在共建过程中,各国积极全面开展交流与合作,其中包括科技、教育、文化等多方面,有效增进了各国之间的理解与认同。如孔子学院的建立。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将带动新型世界市场的发展。在人类命运共同体阶段,新型世界市场将为促进全人类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综上,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中国与沿线各国协同合作、共谋发展,为应对逆全球化提供了多边合作的开放合作平台,为世界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有效地贡献。同时也要看到,未来高质量发展是关键,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新的全球化必然是在实现各国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朝着绿色、创新的方向发展,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将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安全等许多方面推进更高质量合作,朝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韩喜平.世界市场理论[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6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67-68.

[4]季思.中国应积极倡导“新型全球化”[J].当代世界,2016,(08):1.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44.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6.

[7]劉铭赜.“一带一路”:新时代的经济全球化之路[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0(01):29-33.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

[9]刘方平.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重构与发展[J].东南学术,2022,(02):50-60.

猜你喜欢
共建当代价值一带一路
高职图书馆与系部合作共建文献资源新模式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