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面脱贫的胜利探析马克思主义行

2022-05-30 04:01金晓明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21期
关键词: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

摘要:回望百年党史,习近平同志深刻总结得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发展的理论。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脱贫攻坚是三大攻坚战之一,在这重大任务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致力于全面脱贫,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全面脱贫;理论指导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1.067

1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消除贫困理论的丰富

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理论的理论源泉和逻辑起点——消除贫困理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贫困从现代劳动本身的本质中产生出来。”马克思揭露了资本家无情地剥削并无偿地占有无产者剩余价值的秘密。习近平在对马克思主义消除贫困理论的学习后,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消除贫困理论。马克思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认为贫困是由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导致的,解决方法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首先,虽然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里面更多观点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条件下是存在贫困的,但是习近平不仅承认是存在贫困问题的,还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实技术如何将贫困人口数降至为零。

其次,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将贫困的定义从相对性和绝对性两方面进行分类。而习近平主要从当今致贫的原因或者根源对贫困下定义,例如因病致贫,因缺少金钱方面致贫,因教育等基础设施落后致贫等。

再次,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里面提倡用暴力的方式将资本主义制度推翻,只要结束此制度就能解决贫困问题。而习近平认为,这样条件下解决贫困问题不是靠单方面的力量就能胜利的,需要社会协同发力,共同推动生产力的向前发展。

2坚持人民群众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阐明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府一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直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因此,习近平强调在巩固脱贫攻坚时一定要根据他们真正的需求给予及时有效地帮助,为人民解忧。作为巩固脱贫的工作者一定要在为群众办好事的过程中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耐心指导,尊重和采纳人民的意见,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

3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我国的生态环境与世界是紧密相连的。习近平十分注重扶贫工作的生态性。过去,因为急于求成只知道看短期效益的结果,而忽略了对大自然的保护,出现了很多森林矿产资源开发等环境污染项目,付出了自然资源环境遭到破坏的沉重代价。现在,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对于环保型生态效益型产业要注重,平衡产业发展与环境相适应,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效益。有效利用我们已经和潜在可发展的资源,发展绿色产业,不断提高绿色经济增长点,破除因为某些资源发展的短缺瓶颈。以市场的需求为前提,因地制宜,生产绿色无污染的“土特”产品,加强对于修复技术的更新重视,集中力量和各种物力创造生产一些生态产品、生态产业等,不断积累对于绿色产品的利润,推动地区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让适合人民生活居家的环境成为巩固脱贫攻坚地区的幸福点增长点。

联系具有普遍性,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扶贫事业的成功有利于推动世界减贫脱贫事业的发展。当今,经济全球化,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相互交融,互相影响,我国的反贫困事业同时也是国际社会反贫困事业的一部分,因此,我国的全面脱贫,同时也给世界除了我们之外的伙伴国消除贫困提供了一些可解决的方案,为减贫脱贫事业提供了新的主题,开辟创造了特殊的方式和途径。

4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實施精准扶贫,提高扶贫效益。为避免将真正的贫困群体排斥在外,习近平提出:“扶贫首先要打好基础,做实做细建档立卡,实现动态管理。”精确地鉴别贫困人口对象,再帮扶贫对象搞清楚、指导了解他们是因为什么贫困,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在扶贫工作中要不断探索创新,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精确识别贫困人口的方法。项目安排精准,根据不同各方条件再具体确定实施地帮助他们持续发展的项目,充分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贫困户自我组织、自我发展的动力和能力。根据贫困地区的各种优势或者特殊之处,选择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来发展,融合贫困人民的实际诉求和开发项目,提高扶贫工作的有效对接,进而规划长远目标。资金使用精准,需要创新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方式、规范扶贫资金管理工作程序和落实扶贫项目资金监管责任。与此同时,做到措施到户精准和因村派人精准。贫困户的贫困状况、致贫原因等各不相同,为了能够提高扶贫效益,要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对贫困人口的全覆盖和全跟进。因此,落实扶贫工作,需要选派有实力、有担当的人,还要在选派抵达贫困村的第一书记上花力气,做到真扶贫。要考虑到贫困地区的缓冲期,防止出现返贫现象,而对于贫困户来说,需要施行逐户销号,脱贫到人,做到动态管理,有进有出,真实客观,群众认可。

5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坚持“农民主体”这一核心。农民是“三农”事业的创造主体。从农村的改革实践中能够发现,推动农村不断向前发展的最终力量——广大农民,党所提出的有关农村改革的政策理论也来自广大农民的智慧积累。习近平多次强调“三农”问题的解决,是绝不能脱离我们的农民这一重要主体作用,农村改革,本质上是对农村体制与制度进行不断地改变和创新,而这全部都是由农民这一主体实现的,农民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在改革中必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充分考虑农民的意愿,确保农民的选择权。

农民是发展主体。习近平提出,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使得广大农民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农村建设与发展中,保障我们广大百姓的民主决策权以及对于各项事业的监督。面对新时期农村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习近平提出对于这些问题不只是需要合理运用法治思维,还应当尊重他们最心底的想法,支持大家利用法律,以使广大群众自觉守法、捍卫法、崇尚法。农民作为享有主体,享有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诸多方面。故此,“三农”也要注重全方面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确保城市与农村能够实现同频共振,确保不管地域的差异,让他们都能够享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

“三农”进程的成效如何,最终由广大的他们来评价。习近平说:“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农民为最终评价者,也就意味着在对“三农”工作进行评价时,必须将农民利益放在首位,在对农村工作成效进行检验时,其中最为注重的应该是看他们有没有因此获得收入的增长。

习近平在新的历史方位和起点中的“三农”思想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为解决我们国家“三农问题”提供了可循的指向,对于我国传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粗放式发展、城乡发展差距、农业技术缺乏等一系列问题,具有非常强的理论针对性和实践操作性。

6坚持了辩证否定观

突出问题导向,坚持创新发展。坚持创新发展原则,创新就是发展,习近平认为越是欠发达的贫困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创新的根本源泉是社会实践,坚持创新发展一定要立足于实践。不仅是扶贫措施需要不断创新,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都需要适当创新,坚持紧跟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必须将创新摆在核心位置。

首先,创新扶贫工作的途径。过去,扶贫模式是一种大范围、走马观花的方式,如今在习近平的创新下,我们开始了精准扶贫,抓重点解难点、把握着力点。

其次,创新扶贫资源的使用方式。以前,扶贫过程中会存在资源与资源、部门和部门、资源与部门之间相互独立,如今,我们创新资源使用方式,整合各种有用资源,集中解决问题,不仅统筹各类资源,还需要协同各个相关部门做好资金和有限资源的使用。

再次,创新巩固脱贫攻坚的模式。通过加强当地的基础设施,改善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条件,不断增强群众的内生动力。

最后,创新扶贫考评体系。要严格贯彻落实《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层层把关,建立相关督查制度,在选择各地区干部时可把巩固减贫脱贫的实际成果作为重要条件之一,形成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

7体现了认识的发展规律

回顾我国过去扶贫取得的成就有利于更好地解决现在以及巩固脱贫攻坚道路上的问题。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对于过去的成就不能骄傲,更不能减缓我们减贫脱贫前进的步伐。

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发展离不开认识主体的系统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复杂系统,它由认识主体、客体以及认识工具三个要素组成。以习近平为首的党领导集体、人民群众都是认识的主体。习近平的相关理论成果是离不开全党和全国人民共同的智慧,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多次实地考察,得出很多重要的体会和启发,如针对性且还要立足于实际,不能把扶贫停留在口号上。自1978年以来,中国取得了多方面的重大突破和佳绩,但并没有完全突破,如全面脱贫后,该如何巩固这些结果和成效呢?该如何增加可持续发展的接续能力呢,彻底不返贫呢?面对这样复杂的情况,习近平进行创新发展,提出了很多令人惊觉的理论,如精准扶贫、创新体制机制、协同社会众多力量和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等一系列思想。

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发展离不开认识工具的科学性。马克思的认识论不仅是唯物的、根据历史实况的而且还是辩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指导我们把一切对象、一切现实,都要放在社会的特定的发展阶段,放在实践中去理解。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世界上各国的扶贫模式都是不同的,即使是一个国家从古至今的扶贫模式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都需要根据各种原因不断调整策略。

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发展是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正确的认识和反映。我们知道客体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会因为我们人类思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现在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对于如何有效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需要立足于地区的客观现实,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巩固政策。

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发展是我们不断深入实际和反复实践总结出来的。在扶贫这条路上,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许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也会不断出现,习近平提出:“我们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懂了的就努力创造条件去做,不懂的就要抓紧学习弄懂,来不得半点含糊。”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需要我们在新的起点上,面对新的扶贫状况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我们一定要坚持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继承发展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同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开拓进取,大胆探索,善于分析和回答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扶贫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继续写出令人民满意的新篇章。

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统一。马克思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而习近平也强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广泛收集群众意见,系统全面分析意见的可取性。一直以来,我国的发展都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特征,比如,东部、中部和西部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等都需要创新扶貧理论的指导。习近平指出我们现在到了巩固脱贫攻坚的过渡时期,面对越来越艰巨的社会现实,原来的方式已经不能有效地解决我国的新问题,习近平坚持从扶贫的实践中得到认识,再从具体原因分析致贫原因,归纳总结出巩固脱贫攻坚的相关思想,再继续指导我们的工作,就这样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辩证运动的过程。

我们回顾历史可知道,相信我们的党是正确可信的选择,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舒适安逸的生活,就没有展望未来的坚实基础,坚强后盾。因此,在新的历史方位和新的发展阶段,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带领我们披荆斩棘,最终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3.

[2]习近平.在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N].人民日报,2015-6-18.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698.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

[5]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1-05.

作者简介:金晓明(1994-),女,江苏南京人,研究生,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石油英语翻译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语言迁移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可加工性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词汇情境教学
SOLO理论指导下的听评课——以《新文化运动》观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