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宏蕾
6 月24 日,空中客车中国研发中心落户苏州(民航资源网)
6月底,空中客车中国研发中心落户苏州。作为世界领先的飞机制造商,“空客此举代表了全球航空制造业的主张与态度,既说明头部企业对中国国内市场规模和容量有坚定信心,也说明对苏州当地产业技术能力的认可”。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全球合伙人、亚洲区航空航天制造业咨询业务负责人于占福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2021年9月,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发布《江苏省“十四五”民航发展规划》,对未来十五年江苏民航事业发展进行规划。但相关规划未提及苏州,这意味着作为“全国最强地级市”的苏州,又一次无缘建设自己的机场。但在另一个赛道上,苏州却正在成为重要的参与者。
根据苏州定下的三年目标,到2023年,苏州航空航天产业链建设将取得实质性进展,力争全市集聚航空航天产业链相关企业超过500家,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600亿元,打造3-5个航空航天特色产业园,培育一批航空航天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有一定影响力的航空航天产业研发和制造高地。
“航空航天制造产业既是巅峰又是龙头。”于占福说,航空航天制造产业因在材料等级、工艺精度、机械与电气化的深度结合、灵敏传感器和高算力芯片的大量配置、整体产品所需的极高稳定性和极高可靠性等维度的独特属性,而被誉为现代制造工业中的“皇冠产业”。
“该产业的发展能为工业领域里其他众多子行業输出大量可广泛复用的技术,从而带动整个工业领域的快速进步。”于占福表示。
此次空客中国研发中心的落地,是苏州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一步。
2017 年, 国产C919 完成首飞,彼时国内有22个省份、200 多家企业、36 所高校参与了C919大型客机研制。其中不乏苏州企业的身影。
“这是一个双赢的协议。苏州工业园区将支持空客至全球的发展,空客将牵引苏州高端装备制造业进入新发展阶段。”民航局中国民航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航空经济研究所所长李晓津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空客中国首席执行官徐岗提到,空客希望借助苏州工业园区优质的营商环境和苏州在供应链领域的独特优势,以及当地丰富的高端人才储备,与长三角地区企业开展更多全方位、多角度的合作,共同为中国航空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相比波音公司,目前空客的发展势头更好,但也面临产能不足的问题。”李晓津说。一个可以佐证的数据是:截至2021年底,空客共交付611架民用飞机,积压订单为7082架。
“积压的量很大,势必要继续扩张产能”,李晓津说,“不论是短期产能不足,还是为航空业未来做长远准备,空客都面临着供给、研发方面的压力。”
“另一重点是氢能。”于占福说,空客中国研发中心将利用长三角地区的航空和氢能源产业链优势,重点围绕氢能源基础设施开展研究工作,同时为空客全球提供先进制造、电气化、未来客舱及新科技的研究创新服务,以数字化、智能化为引领推动航空航天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培养和聚集高端人才,推动地区航空航天产业发展。
空中客车全球执委会成员、空中客车公司首席技术官萨宾表示,“作为全球航空业的重要一员,空客致力于引领航空航天领域的去碳化进程,中国研发中心是实现这一愿景的重要载体。”
空客设立中国研发中心是空客与长三角航空和氢能源相关供应链资源相结合、推动航空航天业脱碳进程的重要举措,这与苏州打造创新集群的理念和思路高度契合。
据悉,空客计划2035年推出完全零排放的氢能飞机,截至目前,具体技术路线仍在验证当中。中国研发中心将根据本地实际,为这项工作贡献参考数据和设计智慧。
“立足苏州,借助长三角地区航空和氢能源产业链优势,进一步推动氢能飞机的研发。空客中国研发中心无疑将目标指向大飞机产业的颠覆式创新。”李晓津说。
“2021年,苏州经济取得优秀成绩,GDP首次超过2万亿元。但从人均GDP及产业结构来看,发展也面临一些瓶颈,到了必须提质的发展阶段。”李晓津说。
重构核心竞争力,是苏州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于是,苏州把转型目光放在航空航天产业上。
这是因为一方面航空航天附加值远超其他产业,以航空发动机产业为例,以单位重量价值计算,航空发动机、民用飞机、轿车和轮船比值达到了1400:800:9:1。另一方面,航空航天对其他产业的溢出和带动效应同样值得关注,如能掌握复合材料的自主研发技术,将带动汽车、医疗、建筑、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领域发展,其利好将成为带动城市产业转型的强心剂。
发展航空航天产业凝聚了苏州发展再升级的重要期待。从2018年起,苏州着手布局航空航天产业。
2018年初,时任西北工业大学青岛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的郑曦,带着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任务来到太仓,同年8月2日西北工业大学太仓长三角研究院完成法人事业单位注册。太仓,这个苏州代管的县级市,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开始起步。
2017年,国产C919完成首飞,彼时国内有22个省份、200多家企业、36所高校参与了C919大型客机研制。这其中不乏苏州企业的身影。
但与上海、西安、南京、成都、沈阳、天津等深度参与的城市相比,苏州制造在国产“大飞机”产业链中的份额还不算多。
作为在苏州全域内率先布局航空产业的板块,太仓拿出了十足诚意。“4个月改造完成3.65万平米的长三角研究院,456天建成474亩的太仓智汇港。”西北工业大学太仓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陈磊说。
“不到两年时间,我们拿到了江苏省的科研事业单位、新型研发机构、外国专家工作室、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多个省级平台资质。”陈磊介绍,“研究院也顺利建设多种类科技创新平台。”比如,警用无人机与低空安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智能化无人飞行器开发及产业化研发中心、智能运维与健康管理研发中心、中德新材料创新中心、先进核能材料研究中心、智能工业机器人技术研究中心、国际设计研究中心德国研究中心等等。
在国家工业行业分类标准41 大类、201 中类、581 小类中, 苏州已分别拥有35、167 和489类。作为全国制造业体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苏州提出发展航空航天产业,确实有底气。
“刚开始我们还担心太仓留不住人,没想到平台搭建完善后,新的体制机制和科研生态建设反而把上海、苏州等地不少高层次专业人才吸引了过来。通过几年市场化的优胜劣汰,研究院目前有近20支优质科研团队入驻,长三角研究院逐步形成一支300余人规模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太仓智汇港完成了近200名博士学历高端人才引进工作,其中国内一流高水平大学4成以上,世界排名前300高校7成以上。” 陳磊说。
依托西北工业大学落户带来的航空航天科研优势,以及多年来对德合作形成的精密制造产业基础,太仓市拿到了航空航天产业的重要入场券。
2019年1月,太仓市提出要建设航空产业园,并发布了《太仓航空产业发展规划》,划定航空零部件精密制造、航空新材料、专业无人机、航空服务业等发展方向。
目前,已有400多家德资企业落户太仓,其中规模最大的德企舍弗勒已从汽车零部件“跨界”航空航天产业。有50家企业进入苏州航空航天产业企业培育库,天航长鹰、舍弗勒等已进入商飞供应商名单。
“太仓已经有了舍弗勒航空轴承、中科院金属所航空叶片、华易航航空管路、瑞弗曼航空紧固件、嘉创飞航机器视觉智慧无人机等一批产业项目,航空制造产业已经成为太仓产业升级的一张名片。”陈磊说。
2021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到2035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将全面建成,形成“一核两带”功能布局。
借助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苏州制造”抢抓机遇,围绕航空零部件精密制造、航空新材料、专业无人机等重点方向加强与上海大飞机产业体系的配套协作。同时,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效应不断加强,交通便捷的优势也为苏州创造了有利的区位条件。
装备制造业一直是苏州的传统优势项目。2018年,苏州电子信息业成为当地第一个破万亿元的产业。2021年,苏州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12709亿元,连续两年破万亿元。
在国家工业行业分类标准41大类、201中类、581小类中,苏州已分别拥有35、167和489类。作为全国制造业体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苏州提出发展航空航天产业,确实有底气。
“苏州的工业体系基本把现代制造业需要的各个零部件、各个环节都覆盖了,这些零件能像拼乐高一样被组合起来。”航空航天领域业内人士分析,“今天能拼汽车,明天就能拼飞机,这是苏州最引以为豪的产业链优势。”
所以,当苏州提出要大力发展“大飞机”产业时,似乎一夜之间就冒出了200多家航空零部件及其配套企业、1个省级工程中心、1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9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2020年,中国航天科工与中国商飞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明确,苏相合作区海鹰空天材料研究院将作为机体结构件领域的研发中心。
2021年2月,苏州市政府与中国商飞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合作实现了苏州制造业基础优势和中国商飞航空产业链整合优势的强强组合、优势互补。
2021年4月,苏州发布《苏州市发展航空航天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和《苏州市促进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若干措施》。根据行动计划和扶持新政,苏州将瞄准大飞机产业、航天产业、通用航空产业、航空智能装备和航空功能服务5个重点领域,大力支持产业集聚发展。
在强化创新成果转化方面,苏州提出要重点支持核心技术和产品攻关,单个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补助,对先进技术研究院最高补助2000万元;吸引人才方面,对重大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分别给予最高5000万元和500万元的项目资助、300万元的安家补贴。
2021年4月26日,在苏州召开的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大会上,时任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说:“要举全市之力、汇各方之智,共同将苏州打造成航空航天产业基地。”
当天,“大飞机苏州产业研究中心”“大飞机苏州航空产业园”同时揭牌。“大飞机苏州产业研究中心”将围绕航空航天产业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的宏观研究谋划,增强产业发展的针对性、有效性;“大飞机苏州航空产业园”聚焦航空零部件精密制造、新材料、电子设备、检测维修、航空服务等重点领域引入新技术、新产能。
7月12日,西工大太仓长三角研究院孵化企业华易航正在进行航空复杂管路成型的检测调试
截至2021年底,苏州航空航天相关产业规模已达300亿元,重要零部件及配套企业200多家,涉及动力系统、机电系统、航电系统、航空材料等诸多领域,参与中国商飞有关项目的企业就有近30家。
从布局上看,苏州市各区市均在航空航天领域找到了自身定位。
太仓市着重培育航空航天产业集群;昆山市、吴中区主打民营航空部件加工;苏州工业园区以外资航空装备企业为主;苏州高新区主攻军工航空航天企业;吴江区聚焦航空高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领域;张家港市、常熟市突破聚焦航空标准件和新材料;相城区重点打造航空航天材料、航空发动机等产业链;而老城区姑苏区则在提升航空延伸服务能级方面发力。
不同的发展方向,为苏州打造了一个全方位的航空航天产业集群。
“2022年,航空航天产业将有望在一系列国家重大项目的牵引下,在疫情后全球供应链重组的大背景下,在行业政策的引导、社会资本的助推和下游应用市场的拉动下,呈现一轮令人兴奋的突破式发展。”于占福说。
从全国来看,多个省市正在发力于航空航天产业,要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苏州还需做得更多。
“一定要引进龙头企业,有了龙头,招商上就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空客某种意义上正在起到这个作用。”于占福说,“随着龙头企业入驻,沟通成本,物流成本大大缩减,形成‘马太效应,整个产业集群越来越有竞争力。”
“航空航天相关制造业技术要求很高,要融入商飞及全球供应链并不简单。”李晓津说。
“依据航空产业规律,很难直接让一家非相关企业直接快速且高成功率地进入飞机制造产业链。对于苏州而言,基本技术策略就是开展非常具有针对性的产业招商。”于占福说,苏州要快速赶上新一轮航空制造机会,让苏州在航空制造领域形成品牌,就应当采取主动招商的方式,让苏州迅速聚集大批具有航空制造能力的企业和人才。
于占福建议,苏州在对中国商飞供应商进行系统研究后,就可开展针对性招商,“航空产业招商就像滚雪球一样,开头困难,但一旦形成产业内核,上下游企业就会聚集,雪球越滚越大。”
“目前苏州各个板块发展还处于第一阶段,齐头并进的状态。等到了一定规模,各自要尤其注意差异化发展,定位于各自专长、特色,不能演变成同质化、恶性竞争。”陈磊说,“航空航天产业一定是国家导向,服务国家整体发展战略。”
“除了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苏州还要从基础设施的供给、服务政策的供给、人才的供给这些角度打好组合拳,推动航空产业更快发展,并逐渐形成城市品牌效应。”于占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