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成中国共产党诞生

2022-05-30 01:25张雅楠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2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由多个历史维度促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贯穿中国共产党孕育的全过程。马克思主义学说是经过思想论战和历史考验被中国人民选择的理论,并为早期工人运动和党组织的建立提供了指导。通过阐述和分析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并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史实,并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引方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相结合、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三个角度论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阶级基础及组织基础这三方面积极意义,对新时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1.065

近代的中国历经磨难,在抵御外辱的进程中经历了文化的嬗变,试图寻求国家富强的真理。伴随着西学东渐的大潮,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并和其他西方学术思想一样作为众多意识形态的一种,开启了在中国传播并改造中国的宏伟历程。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和胜利,使得先进的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从自在的宣传和推介转为自觉地探究和接纳。五四运动则是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另一个重要转折点。历史表明,甄别社会思潮、最终选择科学社会主义这一正确理论,是革命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1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引方向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社会各个阶级进行了由器物变革到制度变革的各种尝试。辛亥革命失败之后,中国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就国民性进行反思,从文化层面拯救尚未开化中国人和落后挨打的中国,试图从思想上救国。

新文化运动以传播西方民主主义思想为主题,在前期主要进行资产阶级民主启蒙,虽然对社会主义思想有所宣传,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不是这一时期主要内容。直到十月革命胜利后,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才从初期的民主思想启蒙转向对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中国的一些激进民主主义者也开始逐步实现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

十月革命的胜利回答了中国先进分子在寻找国家出路时的困惑和问题。为此,中国人也在欢呼“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部分中国人开始“以俄为师”,向与中国国情更加相似的俄国学习,试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的弊端的暴露也促使部分中国人怀疑以至放弃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文明即“西洋文明”,转而寻求“第三文明”即走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便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在北方率先举起社会主义革命旗帜;在南方,李达、李汉俊等人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比如李达在《什么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目的》等文章中阐述了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并通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照,让人们更好地把握社会主义运动的途径和目的。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传播促进了中国人的觉醒和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的发展。

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在这一时期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出现了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的局面,其中永立潮头的主流思潮是各种社会主义学说。面对如此众多的新思潮,军阀、官僚和一些顽固的守旧派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异端邪说”和“洪水猛兽”,一腔热血的进步青年难免会犯无政府主义空想以及幻想走改良道路的错误。直到1920年初,马克思列宁主义才在中国革命知识界中广泛传播开来,各地陆续涌现出传播马克思主义新思想的刊物,如长沙的《湘江评论》、成都的《星期日》以及上海的《星期评论》等。相较于以往对马克思主义不完整甚至错误的介绍,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被作为一个系统的、革命的、科学的理论进行传播和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以后,救国图存成为时代主题之时先进的中国人对各种文化思潮自觉选择的结果,也是促成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重要理论基础。

新思想的传播过程就是各种思想论战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也是不断改造中国社会的过程,在批驳伪社会主义的论断中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根本特质逐渐彰显。以胡适为代表的学者主张反对以主义为指导,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改造中国社会,其本质就是要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抵制和阻挠革命运动的开展。针对胡适把“根本解决”视为空谈的改良主义谬论,李大钊用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主张进行反击。以李达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也从资本主义制度不能救中国、帝国主义压迫下的中国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等几个方面就非马克思主义者的伪社会主义思想进行批判。事实上,无政府主义者反对阶级战争和革命的主张,在没有国家、政治、法律的自由组织的社会里,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只能是空想。

通过三次激烈的理论交锋,马克思主义者对无政府主义和改良主义这两种错误思潮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为党组织的诞生清除了思想上的壁垒。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为在落后的中国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科学指导,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正确方向。

2“到民间去”,马克思主义在传播实践中被工人选择

一批批先进知识分子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就是进行阶级斗争的重要一部分,将马克思主义学说转变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关键不是“传播”本身,而是能够被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工人阶级这一群体所“接受”。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第一批产业工人诞生。作为一新兴阶级群体,工人阶级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产物。

中国工人阶级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英勇斗争。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多次举行罢工和起义;然而,五四运动以前中国工人阶级的罢工主要是经济斗争,无产阶级还处于尚未觉醒的状态。五四运动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在这场运动中,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既不是资产阶级的指使,也不是学生的请求,而是自己独立的发动起来的,并在斗争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由于中国工人阶级身受三重压迫和集中的特点,他们表现出了高度自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勇顽强的革命斗争精神。这与资产阶级的革命态度迥然不同,其所起的作用也是学生不能比的。

事实上,工人群体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不可能自发的得出一套认清资本主义本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旧社会制度的本质是被掩盖的,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灌输到工人中去,才可能启蒙阶级中的先进分子,并建立代表工人阶级利益、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

在五四运动爆发之前,李大钊就认识到了群众力量的革命性,“20世纪的群众运动”是“伟大不可抗的社会力”。他在《劳动教育问题》中指出工人“生在组织不良社会制度之下”,并主张多设“劳工补助教育机关”以满足工人对知识的需求并鼓励知识分子加入劳工群体。然而,当时的工人在资本家和包工的压榨下,享受不到“人世间的空气阳光”,在工人聚集的地方也没有一个工人组织的团体。知识分子实际地在工人中开展革命工作是逐步进行的。1920年3月,北大“平民教育演讲团”决定今后活动的方针“除城市讲演外,并注重乡村讲演,工场讲演。”这样,演讲团的活动范围就扩大到了工人和农民中。起初,知识分子还没有放下架子,他们的宣讲没有得到工农群众的认同和共鸣,与工农群众没有共同的思想情感和语言。之后,以邓中夏为代表的革命学生,坚持到工人的生存环境中学习,虚心向劳苦工人学习,学会用通俗的语言同工人进行交谈,宣传革命道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步开辟了长辛店这个早期北方工人运动的重要据点。

早期刊物的出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最早尝试。《劳动界》是工人运动的启蒙刊物,是中国最早的面向工人的报刊之一。作为工人喉舌的刊物用大量的篇幅报道了中国国内各地的工人斗争以及国外的工人运动,这些内容带给工人读者真切的感受,并唤醒了工人的反抗意识。《勞动者》周刊也着重介绍了国际、国内工农运动状况以及分析革命形势,以此唤醒劳工团结,争取劳工权利。这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告诉工人要改变现实状况就必须从根本上变革社会制度,要为改善自己的生活斗争,并通过大量的报道各地工人罢工情况来激励工人罢工。罢工“不过是一种工具,一种利用群众达到要求的工具,是不能凭结果成败来决定罢工的真正价值的。”在工人阶级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工人觉悟大为提高的情况下,亟需一个能够真正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政党来领导革命,指明斗争方向。这也正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所在。

组织代表自身阶级利益的政治团体,也是工人阶级政治觉醒的重要一环。帮助建立真正代表工人利益的工会,成为早期党组织工作任务之一。随着无产阶级的日益成长,辛亥革命前后曾出现了两个与工人运动相关的政治派别即“中华民国”工党和中国社会党。这两个政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工人利益,支持工人的阶级斗争,但它们实质上倡导改良主义、否认阶级斗争,并不是完全的工人阶级政党。

然而,随着社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发展,类似工会的组织团体已经不能满足工人阶级的斗争需要了。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与以往工人政治团体有着实质区别,它能够摸索革命发展的规律,领导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去改造旧世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正如马克思主义所说,工人阶级政党是“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的结合”。

3相约建党共谋大业

出于客观斗争的需要,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产生建立新型政党即工人阶级政党的要求和愿望,并开始进行酝酿和准备工作。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实现了从一个信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自由主义者转变为一个信奉无产阶级专政的马克思主义者。1920年9月至1923年“科玄论战”为止,这一时期陈独秀的眼光不断从“平民”转向“无产阶级”,彻底完成从资产阶级民主到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转变,开始主张用“社会主义民主”来代替“资本主义民主”,将民主与社会主义统一起来,完全转向了社会主义的民主主义。在陈独秀和李大钊两人共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情形下,新文化运动后期逐渐发展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

陈与李率先在途中相约共谋建党大业,并成为早期党组织的重要领导核心。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之后,各地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团结起来在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中心城市组建地方共产党小组。从1920年8月成立的上海共产党小组起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在不足一年的时间内共成立了八个共产党早期组织。除上海和北京两个党早期组织外,还有武汉、长沙、济南、广州以及旅日旅法六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早期共产主义者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建党思想进行了讨论,就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组织原则等问题达成初步共识,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中共早期党组织尽管分布于全国不同区域乃至海外且规模小、组织机构不健全,但作为一个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力图改造旧中国和旧世界的群体组织,在中国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实践历程中初步彰显了它的力量和影响。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以后,开始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团结进步青年组织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到工人阶级中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实践促使革命者队伍的壮大,为正式成立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即中国共产党进行多方面的准备工作。

一方面,在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宣传。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出版了系列“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新青年丛书”如《社会主义史》《阶级斗争》等,使这种学习系统化、常态化。积极创办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刊物,并在刊物上着重讨论建党问题,这些文章开阔了中国革命知识分子视野,极大地增强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在李大钊的带领下,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式列入北大课程公开讲授,提高了中国先进分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武汉早期党组织的机关刊物《武汉星期评论》、广州的《广东群报》、济南的《晨钟报》以及旅法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少年》《赤光》等刊物在当地深受读者欢迎,加深了先进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另一方面,早期党组织成员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积极投身工人运动。在创办刊物方面,如上海共产党小组创办《劳动界》、北京共产党小组创办《劳动音》、广州党组织创办《劳动者》、山东党小组出版《济南劳动》等。在工人比较集中的地方,举办工人夜校或劳动补习学校,是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开展工人运动的另一种主要方式。如北京党组织在长辛店发起劳动补习学校、上海党组织在沪西小沙渡成立上海第一工人补习学校,毛泽东在长沙创办民众夜校和青年补习班,吸引附近工厂的工人学习等。关于帮助工人建立自己的工会组织。如上海党组织领导建立了上海机器工会、上海印刷工会;北京党组织成立长辛店工人俱乐部这一具有工会性质的团体等。

为了进一步团结、培养进步青年,各地党早期组织还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在革命青年中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准备了一批后备干部。党早期组织成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开展对其他思潮的批驳,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力,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理论上的准备。这样,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就基本具备了。

4结论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宣布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标志着一批革命战士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救中国人民于危难之中,开始了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是千千万万个中国人经过反复思考、比较、探索后做出的抉择,中国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表明了自一批批先进的中国人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终生信仰时起,它就不仅仅具有学理性,更具有政治性与革命性,是改变中国命运的理论武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实践运动中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现实斗争的表现。

当前,马克思主义始终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各个时期,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独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和群众化传播。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赶考路上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必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一大”前后(第2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党史研究资料(第1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3]中共中央黨校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2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李大钊.史观(1920年)[A].李大钊文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共中央关于工人运动文件选编:上册[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

[6]林代昭,潘国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影响的传入到传播(下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

[7]刘明逵,唐玉良.中国工人运动史(第1卷)[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张雅楠(1998-),女,河南信阳人,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本刊策划·走进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